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 :比较针刀联合旋提手法与单纯旋提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探讨针刀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作用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2013年11月至2015年6月,将符合纳入标准的神经根型颈椎病8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39例,单纯采用旋提手法,每日1次,2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1个疗程;治疗组41例,采用针刀联合旋提手法治疗,1周1次,针刀治疗后观察30 min,如患者无特殊不适则开始进行手法治疗,手法同对照组,每日1次,2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1个疗程,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积分变化及临床综合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各症状体征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痊愈19例,显效16例,有效5例,无效1例;对照组痊愈10例,显效10例,有效16例,无效3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针刀联合旋提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优于单纯手法治疗,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降低局部致痛物质的含量,增加体内生成的抗痛物质,疏通经络,可使机体在新的基础上达到新的静态和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2.
颈康饮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颈康饮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52例神经根型颈椎病病例,随机分为颈康饮治疗组(87例)和颈复康颗粒对照组(65例),分别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主要症状疼痛程度(VAS法)、血液流变学指标、血清细胞因子IL-10和血黏附因子的变化,并比较2组疗效。[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疼痛积分较治疗前均明显减少(P〈0.01),2组间治疗前后疼痛积分的差值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血液流变学指标、血清细胞因子IL-10和血黏附因子,治疗后2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的治愈率、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颈康饮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有明显的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牵引加电针配合颈肩部肌肉锻炼等综合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18例患者进行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均采用牵引加电针治疗,观察组配合颈肩部肌肉功能锻炼,两组均治疗三疗程。采用颈椎病临床评价量表(CASCS),以双盲法分别在治疗前后及半年后进行测评。结果两组组内治疗疗效明显(P0.01);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半年后随访,观察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牵引加电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具有很好的短期疗效,配合颈肩部肌肉功能锻炼及颈部保护措施可明显提高远期疗效并降低复发率,是值得推广普及的好方法 。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估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的近期疗效,分析容易出现的并发症,探讨其原因及相应对策。方法 2008年1月至2009年10月,共完成25例单节段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其中男16例,女9例;年龄35~51岁,平均42.4岁。脊髓型颈椎病12例,神经根型颈椎病8例,混合型5例。结果全部病例随访9~22个月,平均15个月。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术前JOA评分为(8.5±1.0)分,末次随访时为(15.5±1.0)分,与术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颈痛视觉评分、颈肩障碍疼痛指数与术前相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症状完全消失。所有病例未见假体下沉、移位以及症状加重者。1例患者术后11个月随访时发现假体周围有异位骨化形成,2例术后置换节段出现后凸。结论 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间盘疾患可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但由于其手术操作较为复杂,存在特有的并发症,应重视手术适应证的选择和规范的手术操作。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颈痛平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开放性临床对照试验。选择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80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颈痛平治疗,对照组采用颈复康颗粒治疗。分别在治疗后第3周复查,评价两组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结果]治疗3周后两组疾病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5%(32/3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8.6%(24/35),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症候疗效比较:治疗组有效率为89.2%(33/37),对照组有效率为80.0%(27/35),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分别进行治疗前后症候积分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两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颈痛平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在疾病疗效方面明显优于颈复康;在改善中医症候方面两种药物均有明显疗效,且疗效相当;在安全性方面两种药物均无明显不良反应。颈痛平是值得临床推广的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采用旋提手法加颈痛颗粒加颈椎康复操疗法与颈椎牵引加双氯芬酸钠缓释片加佩戴颈围疗法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颈椎活动功能受限改善的效果。方法:自2008年4月至2009年10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71例,男22例,女49例;年龄45~65岁,平均52.27岁;病程3d~5年。其中36例采用旋提手法加颈痛颗粒加颈椎康复操治疗(A组),35例采用颈椎牵引加双氯芬酸钠缓释片加佩戴颈围治疗(B组),均持续治疗2周,应用头盔式颈椎活动仪于治疗前和治疗后第1,3,5,7,9,11,13天及治疗后1个月测量颈椎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左右旋转的活动度。结果:A、B两组颈椎前屈、后伸、左右屈、左右旋转的活动度治疗前无差异(P0.05),治疗后组内比较,颈椎前屈、后伸活动度改善数值有统计学意义,A组均在治疗后第5天(P0.01)开始出现,B组前屈活动度改善数值有统计学意义在治疗后第13天(P0.05)出现,而治疗后1个月时与治疗前数值相比仍无统计学意义(P0.05),后伸活动度在治疗后第7天(P0.05)开始出现;颈椎左屈活动度改善数值有统计学意义,A组在治疗后第1天(P0.05)开始出现,B组则在治疗后第5天(P0.01)开始出现;颈椎右屈、左旋、右旋活动度改善数值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均在治疗后第3天(P0.05)或第5天(P0.05)开始出现;组间比较两组1个月随访时在颈椎前屈、左屈、右屈、左旋、右旋5个方向的活动度变化值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旋提手法加颈痛颗粒加颈椎康复操疗法在改善颈椎前屈、后伸、左侧屈活动受限情况起效较快;在改善颈椎各个方向活动受限疗效较为持久,不易反复。  相似文献   

7.
椎孔外颈神经卡压综合征与颈椎病的鉴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曾被误诊为颈椎病的椎孔外颈神经卡压的原因及鉴别该两疾病的方法。方法分析44例曾被误诊为颈椎病的椎孔外颈神经卡压征后发现(1)颈椎病多见壮年、老年人。以颈肩部酸痛,颈部活动到一个角度时特别痛,头颈不知放何处好为主要症状。体征为棘突间有压痛、两项部或颈外侧有压痛,仅有1~2根神经根支配区的感觉障碍,前臂后上方内侧偶有感觉障碍。颈部痛点局封后无效。(2)椎孔外神经根卡压征老、壮、青、少年均可发生。以颈肩部不适,肢体麻痛,患侧上肢不知放何处好为主要症状。颈部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有明显压痛点。背部压痛点在脊柱旁并向患侧放射。常见C1至T1多神经支配区的感觉障碍,并常可合并前臂后上方内侧、面部感觉障碍。颈部痛点局封立即见效,感觉改善、肌力增加。结果诊断性治疗即颈部痛点局封,是鉴别椎孔外神经根卡压征和颈椎病的重要方法。结论椎孔内外颈神经根卡压征常和颈椎病相混淆,故对其进行鉴别诊断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应用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间盘疾患的效果.方法:对45例颈椎间盘疾病患者(脊髓型颈椎病35例、神经根型颈椎病5例、急性颈椎间盘突出症5例)实施前路减压、Bryan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其中单节段置换35例,双节段9例,3节段1例.结果:所有患者随访1~12个月,平均8个月.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术前JOA评分平均8.5分,术后平均15.5分,平均改善率为88%.神经根型颈椎病和急性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症状均消失.平均术后住院时间为4.8d(2~6d),38例术后4周内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7例在术后2个月内恢复工作.所有病例未见假体移位及神经系统症状加重.有2例分别在术后3个月和11个月时出现假体周围骨桥形成无活动,其余43例在最终随访时各置换节段均保留了活动度.结论:应用Bryan人工椎间盘系统置换治疗颈椎间盘疾患早期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综合疗法治疗非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210例非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分为3组,治疗组70例,行综合疗法(颈椎牵引、推拿、微波、药物、功能锻炼)治疗;对照组70例,行颈椎牵引、电脑中频治疗、功能锻炼;牵引组70例,仅给予颈椎牵引治疗;治疗15天后,采用数字疼痛评分(NRS)、颈部残障指数(NDI)及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平均随访8月,三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疗效优于牵引组(P〈0.05),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牵引组(P〈0.01)。结论对于非脊髓型颈椎病治疗,选择综合疗法疗效明显优于单一疗法,本综合疗法治疗颈椎病安全简便、疗效显著,是颈椎病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循经择穴发散式冲击波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62例神经根型颈椎病随机分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1例,对照组给予局部发散式冲击波治疗;治疗组实施发散式冲击波循经择穴,两组均5d一次,共治疗5次,对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7d、14d、28d与6个月随访观察其疗效与复发率,采用目测类比评分(VAS)与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评定,评定治疗效果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各时间段VAS评分、临床症状和各项指标均有明显下降,近期与远期疗效明显提高,但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循经择穴冲击波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能有效地提高治疗效果,缓解疼痛,促进其临床痊愈;其具有损伤小、安全、可靠、简便,易推广等特点。  相似文献   

11.
神经根型颈椎病复发标准的真实性与可靠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建立并系统评价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复发标准.方法 本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210例,疗程2周,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及3年进行随访.随访期患者分别进行患者复发的自身评价和依据症状体征评分下降进行复发评价,并对二者进行真实性、可靠性评价.结果 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及3年进行随访,患者复发的自身评价复发率分别...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刃针闭合松解联合牵引下复位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疗效。方法:2006年5月至2009年5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65例,采用简单随机法,根据SAS统计软件生成随机数字表,将65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5例,男18例,女17例,年龄42~73岁,平均(61.3±6.4)岁,病程8~42个月,平均(23.8±13.8)个月,治疗前颈椎功能评分4~17分,平均(11.45±3.31)分。对照组30例,男14例,女16例,年龄44~76岁,平均(62.4±8.8)岁;病程7~43个月,平均(24.4±16.8)个月,治疗前颈椎功能评分4~18分,平均(11.40±3.24)分。治疗组给予刃针闭合松解联合术后牵引复位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牵引治疗。分别于治疗后10、20、180d进行随访,根据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对比两组颈椎功能评分,其中包括颈肩臂疼痛、颈部活动受限、颈部压痛、上肢麻木、上肢肌力下降等。结果:①治疗后10d,颈椎功能总评分治疗组为(15.43±3.46)分,对照组为(13.17±3.18)分,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各项症状评分比较:颈部压痛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活动受限、肌力下降改善更为明显(P<0.01)。②治疗后20d,颈椎功能总评分治疗组为(18.00±2.94)分,对照组为(15.90±2.89)分,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各项症状评分比较:颈肩臂疼痛、肌力下降、上肢麻木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尤以活动受限、颈部压痛改善更明显(P<0.01)。③治疗后180d,颈椎功能总评分治疗组为(16.63±3.32)分,对照组(12.67±3.42)分,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各项症状评分比较:上肢麻木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尤以颈肩臂疼痛、颈肩活动度受限,颈部压痛、颈肩上肢肌力下降改善更为明显(P<0.01)。结论:与传统牵引相比,刃针闭合松解联合牵引下复位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可较快地获得颈椎功能的改善;能有效缓解颈肩臂疼痛、颈部活动受限及上肢麻木,且长期疗效稳定。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估前路减压融合手术治疗三节段及以下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于我院行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治疗的三节段及以下CSM患者83例。比较术前、术后3个月以及末次随访时的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估治疗分数以评估其恢复情况,比较术后3个月与末次随访时的改善率;通过末次随访时颈椎动力位片观察植骨后融合情况。结果随访时间7.0-60.0个月,平均40.6个月,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JOA评分及改善率比较:术前(8.90±1.50)分,术后3个月(13.45±0.89)分,末次随访时(15.80±1.32)分,术后与术前的JOA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与术后3个月的JOA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改善率为(58.42±8.54)%和(70.32±9.53)%,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所有病例融合节段均骨性融合。结论颈前路减压融合固定治疗三节段及以下CSM疗效肯定,具有满意的临床治疗效果和较高的植骨融合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射频热凝靶点消融术联合臭氧注射治疗神经根型颈惟病的疗效。方法对35例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患者,在C型臂X线机引导下经皮穿刺椎间盘靶点,先行射频热凝靶点消融术,然后在椎间盘内注射臭氧,术后1周、1个月、1年进行疗效评价。结果随访时间9~24个月,平均13.2个月。视觉模拟评分术后评分与术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患者主观满意度优良率94.3%。术后未发生不良反应和其他并发症。结论射频热凝靶点消融术联合臭氧注射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是一种有效、微创和安全的治疗方法。对于保守治疗无效而又不适于于术治疗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只要严格掌握适应证,是一个值得推荐的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应用DISCOVER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治疗颈椎病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DISCOVER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患者12例,其中脊髓型8例,神经根型4例.统计并分析患者术前和术后1、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颈椎运动范围、置换节段活动度、相邻节段活动度进行影像学评估,术前及末次随访时NDI脊髓功能评分及颈部疼痛及...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神经松动术配合微波及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5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6例,观察组采用神经松动术手法配合颈椎牵引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颈椎推拿手法配合微波及牵引治疗。2组均于治疗前、治疗后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颈椎病临床评价量表(Clinical Assessment Scale for Cervical Spondylosis,CASCS)评价颈椎的疼痛及整体功能改善情况以及治疗后临床疗效评定。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间VAS及CASC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VAS及CASCS评分明显改善(P〈0.01),且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松动术配合微波及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颈椎病多节段前路减压手术中融合与非融合技术组合使用的应用指证并评价其疗效.方法 2008年1月至2012年1月,采用颈椎前路融合与非融合杂交技术治疗涉及多个节段的颈椎病18 例,其中男11 例,女7 例,年龄28~52 岁,平均36.7 岁.18 例中,脊髓型颈椎病8 例,神经根型颈椎病3 例,混合型颈椎病7 例.非融合间隙均为1个,其中采用Prodisc-C人工椎间盘置换16 例,颈椎动态稳定器2 例.单间隙融合5 例(椎间盘摘除cage植入),2间隙融合11 例,3间隙融合2 例.术前、术后进行JOA评分和颈椎残障功能量表(neck disability index,NDI)评定,按Odom标准评定治疗效果.结果 18 例患者术后平均随访22.9个月(15~42个月),所有患者临床症状、脊髓功能改善明显,未出现钛网下沉、假体松动、颈椎反屈、融合节段假关节形成及二次手术.融合节段术后融合时间平均5.2个月(3~9个月),JOA评分由术前平均9.8分(7~12分)上升至术后平均14.9分(12~17分).末次随访时JOA评分、NDI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Odom标准评价手术效果,优10 例,良5 例,尚可3 例,优良率83.5%.结论 颈椎病多节段融合手术中选择性组合使用非融合技术,能够减少融合节段,降低长节段融合后邻近节段的应力,为预防邻近节段退变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