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 毫秒
1.
目的 研究U形钛棒内固定系统结合峡部植骨治疗腰椎峡部裂的临床疗效.方法 纳入2015年2月~2018年12月本科收治的50例不伴有椎间盘突出及腰椎滑脱的单纯性腰椎峡部裂患者;累及节段L34例,L414例,L532例.采用节段内U形钛棒固定系统结合峡部植骨治疗30例(U形钛棒组),节段间椎弓根螺钉系统结合峡部植骨治疗20例(椎弓根钉组).对比两组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ODI指数以及腰椎活动度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通过腰椎CT评价峡部骨折愈合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随访12~24个月,平均(18.2±7.3)个月.末次随访时两组疼痛VAS评分、ODI指数较术前均显著降低(P<0.05),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U形钛棒组腰椎活动度显著大于椎弓根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两组患者峡部裂骨性愈合时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所有手术切口均Ⅰ期愈合,植骨骨性融合,无感染、慢性疼痛、内固定松动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对于不伴有椎间盘突出及腰椎滑脱的单纯性腰椎峡部裂患者,节段内U形钛棒固定与节段间椎弓根钉固定结合峡部植骨治疗均能取得良好疗效,但前者更有利于保留腰椎的活动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植骨融合经伤椎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自2013-01—2014-12采用不植骨融合经伤椎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的34例胸腰椎爆裂骨折。测量患者术前、术后、取内固定前及末次随访时的伤椎前缘高度(AVH)、伤椎楔形角(AWA)及区域后凸角(LKA),末次随访时采用汉化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进行腰背痛评分。结果内固定取出时间为术后平均11.9个月,总随访时间平均13.5个月。术后AVH、AWA及LKA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末次随访时AVH、AWA及LKA较取内固定前出现丢失,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仅1例取钉术中发现一侧连接棒断裂,其余患者至末次随访时未见断钉、断棒现象。末次随访时根据汉化ODI评分:优19例,良12例,可3例,优良率91.2%。在校正末次随访时的AWA因素后,Spearman分析显示末次随访时LKA与汉化ODI评分无明显相关性(r=0.02,P=0.89)。结论在正确选择手术适应证的前提下,采用不植骨融合经伤椎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能取得满意的复位固定效果及临床疗效。作为一种临时内固定方法,建议常规取出内固定物。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应用β-TCP人工骨椎体内与后外侧植骨联合钉棒系统治疗胸腰椎不稳定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不稳定爆裂性骨折25例,其中行椎体内与后外侧植骨13例(A组),单纯后外侧植骨12例(B组),观察伤椎椎体相对高度、Cobb角的变化以及脊髓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同期比较两组伤椎椎体的相对高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非融合内固定联合椎体自成形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有效性。方法:对47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应用后路椎板小开窗,通过足形椎体打平器将骨块复位并塌陷,短节段椎弓根钉非融合内固定,术后佩戴腰围支具活动,术后10~15个月取出钉棒内固定系统。结果:47例椎体高度与正常椎体高度比值、Cobb角、椎管占位率及神经脊髓损伤按Frankel分级,术后及1.5年后随访,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腰椎爆裂性骨折行短节段椎弓根钉非融合内固定,既能最大程度保留后柱结构,又能直接对骨折复位,减少椎体内空隙,加强了椎体强度,从而减少伤椎高度的丢失,有效防止腰椎后突畸形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经椎弓根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程  张怀成  陈国斌  吴庆鸣  王太平 《骨科》2012,3(2):88-90,99
目的探讨在钉棒系统复位固定的基础上,经椎弓根椎体内植入诱导骨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8年2月~2010年10月收治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并获得随访的病例58例,分A、B两组进行对比分析,每组29例。A组只作短节段钉棒系统复位固定、未植骨;B组在短节段钉棒系统复位固定的基础上,经椎弓根植入诱导骨8~10 g于爆裂性骨折椎体内。术后定期作X线片及CT片复查随访,随访12~25个月(平均17个月),将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椎体高度的丢失、骨折愈合及钉棒断裂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无一例伤口感染。术后及随访的X线片及CT片比较,A组手术后断钉,棒3例(均为骨不愈合,10.3%),骨折椎体空洞改变4例,1年后椎体高度均有不同程度的丢失;B组无诱导骨排斥反应、钉棒断裂病例,均骨性愈合,椎体高度丢失较轻。结论经椎弓根椎体内一期植骨,可以减少爆裂性骨折椎体不愈合,椎体高度丢失和钉棒断裂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皮椎弓根钉棒复位内固定或联合经皮椎体内植骨微创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和技术要点。方法对2016年5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45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采用经皮椎弓根钉棒复位内固定术,必要时联合经皮椎体内植骨,观察患者手术时间、植骨量和出血量,评估手术前后椎体前缘高度、伤椎楔变角、椎管占位、腰背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变化,记录术中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穿刺置钉时间(12.3±4.1)min/钉,复位固定时间(18.6±3.1)min,穿刺植骨时间(18.5±3.1)min,植骨量(4.7±0.3)g,术中出血量(57.3±22.2)mL。随访时间(10.5±2.1)个月,术后3 d及末次随访时伤椎前缘高度百分比、伤椎楔变角、椎管占位率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 0.05),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术中神经根硬膜囊损伤、术后伤口感染和钉棒松动断裂并发症。结论经皮椎弓根钉棒复位内固定或联合经皮椎体内植骨微创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复位满意,安全性好,短期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多节段胸腰椎脊柱骨折的手术方式与疗效。方法采用后路切开复位、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选择性椎管减压及后外侧植骨融合手术治疗44例多节段胸腰椎骨折患者,对患者术前与随访时的ASIA分级、伤椎椎体高度矫正率进行分析。结果全部患者平均随访12个月,未发现内固定物松动、断裂,椎体高度由术前平均49.3%恢复至术后平均92.5%。ASIA分级较术前平均提高1.2级。结论后路切开复位、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基础上选择性椎管减压+植骨融合是治疗多节段胸腰椎脊柱骨折的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胸腰椎前路术后并发切口深部感染的外科治疗措施。方法对12例胸腰椎骨折前路术后感染患者行后路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前路内植物取出、清创、植骨融合手术治疗。通过影像学检查、ODI评分、VAS评分评价治疗效果。结果患者取出内植物后疼痛均消失,术后摄片提示胸腰椎侧凸角及后凸角均获得纠正,术后体温及血沉、C-反应蛋白均正常,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4年,患者术后感染无复发,切口与窦道均愈合。术后3个月摄片复查提示胸腰椎侧弯矫正无丢失,胸腰椎稳定性存在,骨折线模糊;术后12个月复查均已植骨融合。末次随访的ODI评分和VAS较术前均显著下降(P0.01)。结论后路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前路内植物取出、清创、植骨融合手术是治疗胸腰椎骨折前路术后并发切口深部感染的有效手段,可以重建脊柱的稳定性,允许患者早期下床负重活动。  相似文献   

9.
[目的]临床对比研究分析评估Isobar非融合内固定系统与后路坚强钉棒内固定系统在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临床疗效.[方法] 2006年9月~2011年9月,对40例腰椎退行性疾病需手术治疗患者,分别采用Isobar非融合内固定系统与后路坚强钉棒内固定手术治疗,随访时间12 ~46个月,平均随访36个月,采用VAS(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汉化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腰椎活动度(ROM)进行疗效评估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术后1年随访时VAS、ODI评分较术前均明显改善(P<0.05),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区别(P>0.05).采用Isobar非融合内固定系统术后1年随访时ROM与术前比价差异无显著性区别(P>0.05),而后路坚强钉棒内固定组ROM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末次随访时后路坚强钉棒内固定组出现1例临近节段退变,而采用Isobar非融合内固定系统治疗组未发生.[结论] Isobar非融合内固定系统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可以获得常规后路融合手术同样的治疗效果,并且可以保留固定节段适当的活动度,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一种新的选择方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结合伤椎植骨植钉术与跨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爆裂或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6例胸腰椎爆裂或压缩骨折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使用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结合伤椎植骨植钉术和跨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结合伤椎植骨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压缩率、椎间隙高度丢失、神经功能恢复(Frankel分级)、JOA评分及VAS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各时间点观察组、对照组Cobb角、各椎间隙高度、VAS评分及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结合伤椎植骨植钉术治疗胸腰椎爆裂或压缩骨折能有效恢复并维持伤椎高度,但不能有效地防止相邻节段的退变和后凸畸形矫正度的丢失。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椎弓根硫酸钙人工骨植入在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治疗的作用。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7年1月本院收治的64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经皮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棒固定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经椎弓根植入硫酸钙人工骨。随访24个月,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及随访疗效进行评价。结果两组住院时间、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用时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7d、6个月、24个月影像学、症状指标均显著改善,但术后24个月观察组伤椎前缘高度比显著高于对照组,Cobb角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随访时间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经皮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棒固定基础上联合经椎弓根植入硫酸钙人工骨,能有效改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疼痛症状及后凸畸形,同时能减少远期矫正丢失。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胸腰椎压缩骨折钉棒复位内固定术中伤椎植钉曲度矫正对术后疗效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5月-2009年5月行后路钉棒复位内固定术治疗且随访资料完整的63例胸腰椎压缩骨折患者临床资料。33例行常规后路钉棒复位内固定术,术中伤椎植钉,为对照组;30例术中伤椎植钉并于C臂X线机下行曲度矫正,为试验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致伤原因、损伤节段、骨折程度、损伤至手术时间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手术前后均行胸腰椎正侧位X线片检查,测量脊柱曲度Cobb角、椎体高度及椎间隙高度,并计算伤椎椎体高度百分比;对内固定系统松动及断裂情况进行比较;同时应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对腰背痛症状进行评估。结果术后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0~45个月,平均31个月。术后两组患者VAS评分、ODI、Cobb角、伤椎椎体高度百分比、椎间隙高度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试验组VAS评分和ODI均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末次随访时Cobb角较术后即刻丢失(2.1±1.7)°,优于对照组的(4.2±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57,P=0.000);试验组伤椎椎体高度百分比及椎间隙高度丢失分别为1.8%±0.6%和(1.4±1.2)mm,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的5.4%±2.1%和(3.4±2.3)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435,P=0.000;t=9.336,P=0.000)。随访期间试验组无断钉、脱钉、断棒发生;对照组出现1例断钉、1例脱钉,发生率为6.1%;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胸腰椎压缩骨折钉棒复位内固定术中行伤椎植钉曲度矫正可获良好临床效果,明显恢复脊柱生理曲度,增加椎间隙高度恢复,降低断钉、脱钉、断棒发生率,显著缓解患者术后腰背痛症状。  相似文献   

13.
[目的]用多节段椎弓根螺钉或椎弓根螺钉加钩棒系统后路固定,结合经椎弓根椎间融合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5例Denis分类Type B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实施了后路椎弓根钉系统固定术.受伤至手术间隔时间平均7 d,平均年龄38.6岁.平均随访时间28个月.采用多节段椎弓根螺钉或椎弓根螺钉加钩棒系统的后路固定法.植骨采用经椎弓根切除椎间盘椎体间植骨的方法.[结果]局部后弯从术前的Cobb角平均15.5°改善到4.7°.术后平均28个月随访时为9.4°,平均损失4.7°.[结论]多节段椎弓根螺钉或椎弓根螺钉加钩棒系统,经椎弓根椎体间植骨,加强前柱的支持性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经椎弓根硫酸钙人工骨植入联合短节段椎弓根钉棒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1年1月~2013年12月30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其中15例行短节段椎弓根钉棒固定合并经椎弓根伤椎内硫酸钙人工骨植入(植入组),另15例仅行短节段椎弓根钉棒固定(非植入组)。观察对比两组患者VAS疼痛评分、Cobb角度和伤椎前缘高度丢失率。[结果]植入组与非植入VAS评分术前为7.22 vs 7.32,术后1周为2.47 vs 3.13,术后2年为1.33 vs 1.80,两组间术前,术后1周和术后2年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Cobb角术前为23.89°vs 25.10°,术后1周为5.47°vs 5.67°,术后2年为6.67°vs 8.60°。两组伤椎前缘高度丢失率术前为49.21%vs 50.73%,术后1周为5.93%vs 6.40%,术后2年为7.40%vs 10.67%。手术前和手术后1周两组间cobb角和伤椎前缘高度丢失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手术后2年两组间Cobb角和伤椎前缘高度丢失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体内硫酸钙人工骨植入联合短节段椎弓根钉棒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可以有效维持伤椎高度,避免后凸畸形的发展,该术式的中短期疗效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Denis B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行后路单节段钛网重建术对邻近节段的影响。方法 20例Denis B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行后路单侧椎体次全切除、脊髓270°减压、钛网植骨重建前中柱及椎弓根钉内固定并后路重建术。1年后取出钉棒内固定并继续随访1~3年。末次随访通过动力位X线片、MRI评估邻近节段椎间盘变化情况。结果末次随访时,患者钛网均无松动。有2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塌陷,Cobb角有所丢失。所有患者远端椎间盘有不同程度退变,椎间隙未见明显变窄,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Pfirrmann分级:Ⅰ级退变13例,Ⅱ级退变5例,Ⅲ级退变1例,Ⅳ级退变1例。结论后路单节段固定钛网重建治疗Denis B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加速邻近节段椎间盘退行性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骨水泥强化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合并骨质疏松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03—2017-11采用骨水泥强化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的38例腰椎滑脱症合并骨质疏松。比较术前、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ODI指数、融合节段椎间隙高度、椎体滑脱角。结果 38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6.5(13~24)个月。所有患者椎体滑脱复位良好,末次随访时35例椎间植骨融合。随访期间未出现内固定松动、移位,无断钉、断棒。术后3个月疼痛VAS评分、ODI指数、融合节段椎间隙高度、椎体滑脱角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末次随访时以上指标与术后3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水泥强化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合并骨质疏松的腰椎滑脱症可有效重建脊柱稳定性,提高椎弓根钉抗拔出力,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正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是最常见的胸腰椎椎骨折类型~([1])。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的方式,观察了经椎弓根伤椎植骨结合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与单纯椎弓根钉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10-01-2015-12在我院就诊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94例,依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47例,其中男31例,女16例;年龄21~59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比较连续与跨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6年至2008年对78例胸腰段爆裂骨折患者分别采用跨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和连续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分析比较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Cobb角、后凸比率(Kyphosisratio)、ODI(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VAS(视觉模拟分级法)。结果:所有患者随访12~18周,术前和术后2周两组间Cobb角、后凸比率、ODI、VAS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周、12周两组之间Cobb、后凸比率、ODI、VAS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跨阶段椎弓根钉内固定相比,连续固定具有可以减少后凸畸形以及内固定断裂、术后腰背痛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19.
背景:对于峡部裂性腰椎滑脱,将椎板作为植骨材料用于植骨融合的研究报道甚少,本回顾性研究将报道原位椎板回植技术及其临床结果。 目的:探讨后路环360°减压、椎板原位回植、椎管重建、短节段钉棒复位内固定植骨融合治疗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的疗效。 方法:选取2007年6月至2011年6月间在我院行后路环360°减压植骨融合、椎板原位回植、椎管重建、短节段钉棒复位内固定的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症患者36例。男13例,女23例;年龄32~58岁,平均(40.2±9.8)岁。术后定期随访,观察融合情况、椎管成形情况及有无内固定并发症发生,通过对术后疗效评分,比较术前与术后ODI、VAS评分差异观察临床疗效。 结果:本组手术时间90~190 min,平均135 min;术中出血量200~900 ml,平均500 ml。术后随访6~36个月,平均26个月。所有患者下肢根性症状均消失,23例患者腰部持续疼痛消失,11例腰部劳累及长距离行走后疼痛患者均恢复正常工作。无神经损伤,无感染、椎间融合失败及断钉断棒、螺钉松动现象发生。原位回植椎板无吸收,椎体后方及椎体间均成骨性融合。临床疗效评定分级,优32例,良2例,可2例,差0例,优良率为94.4%。ODI评分及VAS评分术后均较术前显著改善(〈0.05)。 结论:后路环360°减压、椎板原位回植、椎管重建、短节段钉棒复位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峡部裂性腰椎滑脱效果满意,既可充分显露行神经根管减压,又可重建恢复椎管的完整性,预防术后瘢痕增生黏连对椎管内脊髓及神经根的压迫。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经椎间隙截骨(trans-intervertebral space osteotomy,TIO)联合椎间融合器(cage)植入治疗陈旧性胸腰椎压缩骨折伴后凸畸形的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10年1月—2020年8月符合选择标准的59例陈旧性胸腰椎压缩骨折伴后凸畸形患者临床资料。其中20例接受TIO联合cage植入(A组),21例接受单纯TIO(B组),18例接受经椎弓根椎体截骨(pedicle subtraction osteotomy,PSO;C组)。3组患者性别、年龄、受伤至手术时间、骨折节段以及术前后凸Cobb角、脊柱矢状位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脊柱功能单位(functional spinal unit,FSU)平均高度、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以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影像学复查观察植骨融合情况,测量后凸Cobb角、FSU平均高度、SVA;采用VAS评分、JOA评分以及ODI评价腰背痛程度及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