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比较外科手术治疗的Ⅰ期支气管肺泡细胞癌与同分期肺腺癌在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手术疗效以及复发转移方面的差异.方法 选取“肺叶切除手术病例登记统计系统”数据库收集的2006年9月至2011年12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胸外科完成的全部Ⅰ期支气管肺泡细胞癌手术病例,与同期同手术方法完成的Ⅰ期肺腺癌病例进行回顾性对比研究.结果 排除病理诊断中支气管肺泡细胞癌与腺癌混杂病例,研究共纳入337例,其中支气管肺泡细胞癌39例,肺腺癌298例.两组比较前者女性多见(69.2%对52.0%,P=0.042),年龄年轻(57.4岁对61.8岁,P=0.014),吸烟者比例较低(12.8%对29.9%,P=0.026);胸部CT上表现为磨玻璃样病变者多(35.9%对9.7%,P<0.001),肿瘤直径小(1.4 cm对2.3 cm,P<0.001);但在手术方式(全胸腔镜肺叶切除92.3%对95.0%,P=0.752)、手术时间(182.8 min对182.4 min,P=0.973)、术中出血量(188.2 ml对177.1 ml,P=0.700)和并发症发生率(2.6%对14.1%,P=0.076)方面两组无差异;3年无瘤生存率(100%对76.1%,P=0.030)和总生存率(100%对86.1%,P=0.041),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支气管肺泡细胞癌患者均优于肺腺癌患者.结论 Ⅰ期支气管肺泡细胞癌与同分期肺腺癌相比在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和复发转移方式方面均具有特殊性,胸腔镜肺叶切除加系统淋巴结清扫是其首选合理手术方式,手术治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新定义后的细支气管肺泡癌与肺腺癌生长和转移性的差异。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15例工期细支气管肺泡癌和19例普通肺腺癌的DNA指数、增殖指数(PI)、总s期细胞比率(SPF)和凋亡细胞比率(PA),免疫组织化学检测E—Cadherin、Collagen Ⅳ和VEGFR2的表达。结果细支气管肺泡癌的PA大于普通肺腺癌,PI和SPF值在普通肺腺癌与细支气管肺泡癌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细支气管肺泡癌的E-Cadherin、Collagen Ⅳ指标表达水平高于普通肺腺癌,VEGFR2在普通肺腺癌、细支气管肺泡癌中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早期细支气管肺癌与普通肺腺癌相比,具有相同增殖水平,较高的凋亡水平和更低的转移倾向。  相似文献   

3.
细支气管-肺泡细胞癌57例外科疗效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报告57例细支气管-肺泡细胞癌(BAC0的外科治疗效果。方法 本组UICC分期:Ⅰ期31例,Ⅱ期12例,Ⅲa期11例,Ⅲb期3例;行肺叶切除40例,全肺切除11例,楔形切除3例。结果 无手术死亡。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0.7%,54.6%,36.5%。Ⅰ期,Ⅱ期病人术后5年生存率明显高于Ⅲ期者。结论早期诊断,早期手术治疗和综合治疗是提高BAC生存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胸腺癌的临床特点,探讨其手术治疗的效果,并分析与胸腺癌外科治疗术后预后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2月~2015年7月我院手术且病理确诊的41例胸腺癌患者资料,分析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并对全组患者进行随访,观察手术效果。结果术后病理鳞癌29例,不典型类癌5例,典型类癌4例,小细胞癌2例,肉瘤样癌1例。采用Masaoka分期系统对胸腺癌进行分期:Ⅰ期9例,Ⅱ期6例,Ⅲ期15例,Ⅳ期11例。R0切除26例,姑息性切除9例,探查活检6例。全组随访38例,失访3例,失访率7.3%。中位随访时间48个月(1~151个月),3年、5年和10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8.0%、81.5%和53.2%,3年、5年和10年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80.2%、68.2%和35.1%。单因素分析显示是否R0切除是影响胸腺癌术后复发的因素(P=0.029),术后Masaoka分期(P=0.031)和是否R0切除(P=0.044)是影响胸腺癌患者术后生存的因素。结论胸腺癌的常见临床症状为胸背部疼痛及胸闷,其手术切除术后效果相对较好,Masaoka分期和是否R0切除是影响胸腺癌患者术后生存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pN0期胸段食管鳞状细胞癌术后复发转移模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pN0期胸段食管鳞状细胞癌术后复发转移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0年12月连续收治的112例pN0期胸段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其中男性92例,女性20例;年龄36 ~ 80岁,平均60.3岁.对患者的随访资料进行分析,多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判定术后3年内复发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术后3年内复发转移率为40.2%(45/112),中位复发转移时间为17.4个月.其中局域性复发38例(33.9%,占复发转移总例数的84.4%),血行转移7例(6.3%).不同肿瘤位置、组织学分化程度、pT分期及病理分期的患者复发转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6.380~ 18.837,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位于胸上中段(RR=1.092,P =0.049)和pT3-4a期(RR=3.296,P=0.017)为pN0期胸段食管鳞状细胞癌术后局域性复发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pN0期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术后3年内出现肿瘤复发转移以局域性复发转移最常见.肿瘤位于胸上中段和pT3-4a期是pN0胸段食管鳞状细胞癌术后局域性复发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 检测肺腺癌患者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第19和21外显子突变情况并探讨EGFR突变的临床意义。 方法 采用巢式PCR技术对161例肺腺癌患者手术标本的石蜡包埋癌组织EGFR基因第19和21外显子片段进行扩增并测序,分析EGFR突变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 结果 161例肺腺癌组织中81例(50.3%)存在EGFR基因突变,其中第19外显子突变44例,第21外显子突变41例,4例第19和21外显子同时存在突变。年龄51~60岁和>60岁的EGFR突变率均明显高于≤50岁的(P﹤0.05),细支气管肺泡癌(69.7%)中的EGFR突变率明显高于腺癌(45.3%)(P=0.013),存在EGFR突变的患者中位生存期较长(P=0.0177),EGFR突变与性别、吸烟史和临床TNM分期无关。 结论 EGFR突变在年龄>50岁肺腺癌患者中较多见,细支气管肺泡癌中的EGFR突变率明显高于腺癌,存在EGFR突变的患者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7.
肺细支气管肺泡癌对FDG的摄取特点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肺细支气管肺泡癌对18氟脱氧葡萄糖(FDG)的摄取特点.方法对1998年12月至2002年4月间22例肺细支气管肺泡癌病人的FDG-正电子发射体层显像(PET)检查资料进行分析,测取病变组织的最大与平均标准摄取值(SUVmax与SUVmean)及正常肺组织的标准摄取值(SUVlung).所有病人的病变均手术切除明确诊断.结果 22例病人中,细支气管肺泡癌组织的FDG摄取均高于相应的正常肺组织(P<0.001).SUVmax、SUVmean和SUVlung分别为2.99±1.35、2.28±1.05和0.38±0.09.细支气管肺泡癌SUV与肿瘤大小正相关(P<0.005).14例(63.6%)SUVmean与9例(40.9%)SUVmax低于2.5.结论肺细支气管肺泡癌组织的FDG摄取高于正常肺组织,但是许多细支气管肺泡癌SUV低于2.5,造成了FDG-PET检查中的假阴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胆囊腺鳞癌和鳞癌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12例胆囊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中11例胆囊腺鳞癌和鳞癌的临床特点和预后与同期收治的101例胆囊腺癌进行比较.结果 腺鳞癌/鳞癌组与腺癌组的肿瘤浸润分期为13或T4的比例分别为100%和53%,两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013,P=0.008).腺鳞癌/鳞癌与进展期腺癌(T3或T4期)的远处转移发生率分别为0和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900,P=0.048),两组的淋巴结转移率为82%和87%(X2=0.000,P=1.000).腺鳞癌/鳞癌组和进展期的腺癌组的胃肠道侵犯发生率分别为45%和1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3.618,P=0.054).两组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5个月和4个月,生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359,P=0.549).结论 胆囊腺鳞癌和鳞癌的局部侵袭性强,而远处转移率低.淋巴结转移情况与腺癌相似.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Siewert Ⅰ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AEG)合珲的手术径路及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七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收治的103例Siewert Ⅰ型AEG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径路将患者分为2组:单纯经胸手术组(61例),胸腹联合手术组(42例).两组患者术中腹腔淋巴结清扫和术后并发症情况比较分别采用x2检验(例数<1时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及t检验.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分析生存情况.患者预后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多因素分析采用COX回归模型.结果 两组患者均无围手术期死亡.单纯经胸手术组和胸腹联合手术组患者在腹腔淋巴结清扫和转移数目两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8,2.29,P<0.05);术中脾脏损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出血、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胃食管反流、肺部感染、切口处骨髓炎等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7,0.94,0.22,1.41,0.17,P>0.05).全组患者随访率为94.2% (97/103),术后中位生存时间为26个月,术后3年生存率为35.9%.单纯经胸手术组和胸腹联合手术组患者术后3年生存率分别为32.8%和40.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37,P >0.05).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患者的3年生存率与手术方式、TNM分期、N分期、肿瘤直径、淋巴结转移率、根治程度有关(x2 =21.07,26.04,22.42,6.26,32.20,20.80,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TNM分期、淋巴结转移率及根治程度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Wald=12.01,8.75,10.03,P<0.05).结论 胸腹联合入路是Siewert Ⅰ型AEG患者更为合理的手术径路选择.TNM分期、淋巴结转移率、根治程度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胸腺癌的临床特点,探讨其手术治疗的效果,并分析与胸腺癌外科治疗术后预后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2月~2015年7月我院手术且病理确诊的41例胸腺癌患者资料,分析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并对全组患者进行随访,观察手术效果。结果术后病理鳞癌29例,不典型类癌5例,典型类癌4例,小细胞癌2例,肉瘤样癌1例。采用Masaoka分期系统对胸腺癌进行分期:Ⅰ期9例,Ⅱ期6例,Ⅲ期15例,Ⅳ期11例。R0切除26例,姑息性切除9例,探查活检6例。全组随访38例,失访3例,失访率7.3%。中位随访时间48个月(1~151个月),3年、5年和10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8.0%、81.5%和53.2%,3年、5年和10年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80.2%、68.2%和35.1%。单因素分析显示是否R0切除是影响胸腺癌术后复发的因素(P=0.029),术后Masaoka分期(P=0.031)和是否R0切除(P=0.044)是影响胸腺癌患者术后生存的因素。结论胸腺癌的常见临床症状为胸背部疼痛及胸闷,其手术切除术后效果相对较好,Masaoka分期和是否R0切除是影响胸腺癌患者术后生存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肺癌病人术前血清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内皮抑素(endostatin)表达情况,分析其与肿瘤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57例肺癌及34例肺良性病变者术前血清及BALF中endostatin含量.结果 肺癌病人血清及BALF术前内皮抑素含量显著高于肺良性病变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结及远处转移组术前内皮抑素含量明显高于无转移组(P<0.05);肺腺癌病人外周血清及BALF中内皮抑素表达高于鳞癌、小细胞癌者;Ⅲ~Ⅳ期病人血清、BALF内皮抑素水平高于Ⅰ~Ⅱ期者(P<0.01).肺癌病人内皮抑素在外周血清及BALF中的表达呈线性正相关(P=0.000).结论 肺癌病人血清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内皮抑素含量明显高于良性病变者,且与肿瘤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呈明显正相关,肺泡灌洗液中内皮抑素含量较血清中高且更敏感,可能有助于肺癌病人预后的评估及肿瘤分化程度判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空洞型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手术治疗的空洞型非小细胞肺癌42例,用Kaplan-Meier法统计生存率,Log-rank进行差异性检验,分析临床病理学特征与预后的关系.将空洞型非小细胞肺癌病人按照性别、年龄、病理类型、淋巴结转移、TNM分期、是否接受术后辅助化疗6个因素与无空洞形成的非小细胞肺癌病例进行1∶2匹配,比较空洞组和无空洞组预后有无差异.结果 42例空洞型非小细胞肺癌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6.%、28.6%和14.7%.单因素分析显示空洞直径和有无胸内淋巴结转移明显影响预后.空洞组和无空洞组总的5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5).两组中的女性(P=0.040)、年龄小于60岁(P=0.032)、淋巴结转移N0组(P=0.046)、TNM分期Ⅰ期(P=0.048)的5年生存率无空洞组均高于空洞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空洞直径和胸内淋巴结转移情况是影响空洞型非小细胞肺癌预后的重要因素.癌性空洞影响年龄小于60岁、淋巴结转移阴性和TNM分期Ⅰ期的非小细胞肺癌病人的预后,但是否影响女性非小细胞肺癌病人的预后有待研究.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总结肺类癌的外科治疗经验并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0年10月收治的62例肺类癌临床资料,分别对性别、年龄、吸烟史、肿瘤家族史、组织类型、TNM分期等进行单及多因素预后分析.结果 全组无手术死亡.1例手术当日因血胸行再次剖胸止血;1例左下肺切除者术后2周发生支气管胸膜瘘急诊行支气管残端修补加网膜填塞术,术后2周痊愈出院;1例右上叶支气管袖状切除者术后0.5年吻合口瘢痕增生致右余肺不张行右余肺切除术.患者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92.1%、77.8%,好于其他类型肺癌.42例典型类癌患者中4例(8.3%)淋巴结转移,均为N1,术后3年生存率为97.8%,5年生存率为94.7%;20例不典型类癌中6例(37.5%)淋巴结转移,4例N1,2例N2,术后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84.4%、58.8%.典型类癌患者和不典型类癌患者3、5年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47),有、无淋巴结转移患者3、5年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48).多因素分析显示,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是病理类型(P =0.038)及有无淋巴结转移(P =0.023).结论 原发性肺类癌预后好于其他肺癌,确诊主要依靠术后病理诊断,根治性手术是主要治疗手段,对中央型肺类癌应首选袖状切除术.影响其预后的独立因素是病理类型(P =0.038)及有无淋巴结转移(P =0.023).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青年女性肺腺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手术治疗的青年女性肺腺癌282例,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分析临床病理学特征与预后的关系,并且进行Cox回归比例风险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 吸烟与非吸烟组5年生存率分别为20.0%与36.4%(P=0.021);p-TNM各分期5年生存率分别为Ⅰ期65.7%(Ⅰa期66.1%、Ⅰ期60.5%)、Ⅱ期30.9%(Ⅱa期36.3%、Ⅱb期27.5%)、Ⅲ期11.4%(Ⅲa期12.3%、Ⅲb期6.8%)、Ⅳ期3.6%,各期间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淋巴结转移个数〉3个与≤3个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19.1%与38.3%(P=0.006);高、中、低分化的5年生存率为65.2%、29.5%、19.8%(P〈0.001)。吸烟、p-TNM分期、转移淋巴结个数及分化程度与预后密切相关。多因素分析中吸烟、p-TNM分期和分化程度是独立的预后因素,相对危险比(RR)分别为3.315、2.809、1.195。结论吸烟、p-TNM分期、转移淋巴结个数及分化程度与青年女性肺腺癌的预后关系密切,吸烟、p-TNM分期和分化程度是青年女性肺腺癌的独立预后因素。因此,应当积极控制青年人群的吸烟,彻底清扫淋巴结,这对于青年女性肺腺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三种结直肠高度恶性腺癌(印戒细胞癌、黏液腺癌与低分化腺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方法 对医科院肿瘤医院1988-2006年收治的有完整随访资料的148例结直肠黏液腺癌、55例印戒细胞癌和281例低分化腺癌的临床病理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x2检验分析其相关因素,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Log-rank检验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 结直肠印戒细胞癌、黏液腺癌和低分化腺癌在性别、发病年龄、肿瘤部位、有无肠梗阻、手术方式、脉管瘤栓、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分期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7.67,38.4,86.0,14.5,93.7,17.3,62.1,24.4,56.17,P<0.05),印戒细胞癌中位生存期为24个月,黏液腺癌中位生存期为47个月,低分化腺癌中位生存期为49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1.3,P<0.05).结论 三种结直肠高度恶性腺癌(印戒细胞癌、黏液腺癌与低分化腺癌)是临床病理特点和预后不同的结直肠恶性肿瘤,印戒细胞癌的恶性度最高,预后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不同治疗手段和手术方式对局限Ⅱ期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09年12月局限Ⅱ期小细胞肺癌患者82例临床病理资料.结果 全组患者中位生存期27.0个月,第1,3,5年生存率分别为62.1%,35.9%,21.0%.外科治疗患者中位生存期及5年生存率优于非外科治疗患者(P=0.000).行肺叶或全肺切除术患者中位生存期及5年生存率优于楔形切除术患者(P=0.048).行楔形切除术患者中位生存期及5年生存率优于非外科治疗患者(P =0.024).手术、化疗和放疗是影响局限Ⅱ期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肺叶或全肺切除组局部复发率低于楔形切除组(P =0.030).远处转移率在肺叶或全肺切除组、楔形切除组和非外科治疗组呈逐渐上升趋势,通过两两比较,肺叶或全肺切除组低于非外科治疗组(P=0.021),肺叶或全肺切除组与楔形切除组、楔形切除组与非外科治疗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局限Ⅱ期小细胞肺癌患者,首选的初始治疗应推荐肺叶或全肺切除术,术后建议常规行辅助性化放疗.  相似文献   

17.
肝癌术后行预防性肝动脉化疗栓塞适应证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预防性经皮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对肝细胞癌(简称肝癌)患者术后复发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07年6月期间在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行肝切除术的260例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235例,女性25例,年龄14~79岁,中位年龄50.5岁.其中术后行预防性TACE 104例,未行预防性TACE 156例.结果 全组术后1、2年生存率分别为84.1%、70.5%,1、2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69.2%、58.4%,TACE组与非TACE组1、2年累积无瘤生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145,P=0.405).肿瘤直径≥10 cm的62例患者中,TACE组与非TACE组1、2年累积无瘤生存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25,P=0.025).有血管癌栓的38例患者中,TACE组与非TACE组1年累积无瘤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2年累积无瘤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2).结论 对于肿瘤直径≥10 cm、有血管癌栓的肝癌患者,术后行预防性TACE可减少或延缓术后肝内复发.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胃腺癌组织学类型及浸润深度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1615例胃腺癌的临床病理资料,对不同组织学类型和不同浸润深度以及淋巴结的转移率及转移个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平均每例取淋巴结28.62个,共46 227个,其中有转移的10 173个,平均转移率22.01%;1 615例胃腺癌有淋巴结转移的1 046例,转移率为64.77%.其中TNM分期T1(M),T1(SM),T2,T3的转移率分别为2.78%,13.61%,55.59%和84.84%;组织学高分化癌转移率50.25%,低分化癌转移率78.9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结论 胃腺癌的转移率与组织学分类有关;随着浸润深度的增加,转移的危险性呈梯度增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不同淋巴结切除方式在病理诊断为T1的cⅠA期非小细胞肺癌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根据淋巴结切除方式的不同,将1998年1月至2002年5月115例病理诊断为T1的cⅠA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分为系统性纵隔淋巴结清扫组(清扫组)和纵隔淋巴结采样组(采样组),回顾性分析两组的并发症、N分期及预后之间的差异,评价各临床病理因素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清扫组平均每例切除淋巴结(15.98±3.05)个,采样组平均每例切除淋巴结6.48±2.16个,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清扫组的手术时间、术后胸腔引流量及并发症发生率均多于采样组.两组在淋巴结分期的改变、总生存率与无病生存率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进一步分析发现,当肿瘤直径>2 cm时,清扫组与采样组的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8.2%和54.5%,无病生存率分别为75.1%和51.3%,清扫组均高于采样组(P<0.05);当肿瘤直径≤2 cm时,两组的5年总生存率与无病生存率无明显差别.病理类型方面,大细胞癌和腺鳞癌5年总生存率低于腺癌和鳞状细胞癌(P<0.05),有淋巴结转移的5年总生存率与无病生存率明显低于无淋巴结转移者(P均<0.01).结论 对于术中确定为T1的cⅠA期非小细胞肺癌,当肿瘤直径≤2 cm时,选择纵隔淋巴结采样术可以相对减小创伤;当肿瘤直径>2 cm时,选择系统性纵隔淋巴结清扫术可能更有助于长期生存.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盘状大同源物5(discs large homolog 5,DLG5)在肺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22例Ⅰ期和ⅢA期肺腺癌组织中DLG5的表达情况,并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20对肺腺癌组织癌组织和癌旁组织DLG5的表达情况。统计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DLG5表达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采用Kaplan-Meier曲线对随访数据进行预后分析。结果:Ⅰ期肺腺癌组织中DLG5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ⅢA期肺腺癌组织(P0.01)。肺腺癌组织中DLG5的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癌旁肺组织。DLG5表达阳性的患者,5年生存率(OS)明显高于表达阴性的患者(51.1%vs 28.1%, P0.01)。肺腺癌组织中DLG5的阳性表达水平与淋巴结转移(P0.01)、TNM分期(P0.01)和肿瘤复发(P0.01)呈负相关。生存分析显示DLG5和TNM分期是肺腺癌的独立预后影响因素。结论:DLG5在肺腺癌中表达下降,DLG5可能对肺腺癌患者的预后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