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其磷酸化受体表达在肝外胆管细胞癌(EHCC)中的临床意义。 方法免疫组化法检测VEGF及其磷酸化受体pVEGFR1/2在35例EHCC患者组织中的表达情况,Western blotting检测EHCC细胞系中VEGF及其相关受体的表达情况,探讨VEGF及其受体蛋白的表达与肿瘤进展、预后的相关性。 结果VEGF、pVEGFR1和pVEGFR2阳性的病例数分别为20(57.1%)、14(40.0%)和14(40.0%)例。pVEGFR1的高表达与细胞增殖相关蛋白pErk1/2水平、神经侵犯、TNM分期、肿瘤分化程度、静脉侵犯程度均相关(P均小于0.05)。pVEGFR1的高表达增加EHCC患者的死亡风险(HR=4.45,95% CI 38.66~61.62,P=0.035)。 结论pVEGFR1/2的表达程度与EHCC的进展呈正相关,高表达增加患者死亡风险,提示pVEGFR1/2有可能作为EHCC患者临床预后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2.
目的:检测FOXC2在肝外胆管细胞癌(EHCC)中表达的临床意义,并初步探讨FOXC2在体外对EHCC肿瘤细胞增殖、侵袭迁移和上皮间质转化的作用。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FOXC2在EHCC组织和正常胆管组织中的表达;qRT-PCR检测FOXC2 m RNA在EHCC组织和正常胆管组织中的表达;分析FOXC2表达水平与患者临床病理因素和预后的关系。选择FOXC2高表达的HuCCT1细胞进行转染敲降FOXC2,CCK-8实验检测细胞增殖活力;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Westernblot检测上皮间质转化蛋白E-cadherin、N-cadherin、Vimentin和MMP-2的表达。结果:免疫组化结果表明,77例EHCC样本中68例(88.3%)FOXC2表达阳性。qRT-PCR检测结果表明FOXC2mRNA在EHCC组织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正常胆管上皮组织。FOXC2表达水平与EHCC患者肿瘤组织分化、临床病理分级、淋巴侵犯等相关;进一步分析发现,FOXC2高表达组患者预后较差,且FOXC2高表达是影响EHCC患者临床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体外实验结果显示,敲降FOXC2显著降低HuCCT1细胞侵袭和迁移能力,但不改变细胞增殖活力;显著降低EMT蛋白N-cadherin、Vimentin和MMP-2的表达,促进E-cadherin的表达。结论:FOXC2在EHCC组织中的高表达促进肿瘤进展并与患者不良预后相关,可能与FOXC2促进EHCC癌细胞的侵袭、迁移和上皮间质转化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CD133、CXCR4共表达与胆囊癌转移特性之间的关系。方法培养胆囊癌GBC~-SD细胞,并经免疫磁珠分选法分选得到CXCR4~+和CXCR4~-亚群胆囊癌GBC~-SD细胞,分为CD133~-CXCR4~-、CD133~-CXCR4~+、CD133~+CXCR4~-及CD133~+CXCR4~+四组,以Transwell法检测四组胆囊癌GBC~-SD细胞侵袭能力。Western~-blot法检测CD133~+CXCR4~+组与CD133~+CXCR4~-组细胞上皮间质转化相关因子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21例胆囊癌原发灶组织标本中CD133与CXCR4蛋白表达与淋巴结转移、肝脏侵犯、胆管侵犯及TNM分期之间的关系。结果 CD133~+CXCR4~+组平均穿膜细胞数为(32.49±9.45),显著高于CD133~+CXCR4~-组的(16.17±8.5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CD133~+CXCR4~+组N~-cadherin蛋白灰度值为(0.8321±0.1259),显著高于CD133~+CXCR4~-组的(0.4572±0.07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CD133~+CXCR4~+组E~-cadherin蛋白灰度值为(0.4712±0.0736),显著低于CD133~+CXCR4~-组的(0.8439±0.13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CD133~+CXCR4~+组Snail蛋白相对灰度值为(0.9455±0.1228),显著高于CD133~+CXCR4~-组的(0.3219±0.09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胆囊癌标本淋巴结转移组、肝脏侵犯组、胆管侵犯组CXCR4蛋白表达值显著高于对应阴性组(P=0.013,P=0.024,P=0.037),Ⅰ/Ⅱ分期组显著低于Ⅲ/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淋巴结转移组CD133蛋白表达显著高于对应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Ⅰ/Ⅱ分期组显著低于Ⅲ/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肝脏侵犯组、胆管侵犯组与相应对照组CD133蛋白相对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43,P=0.371)。CD133蛋白与CXCR4蛋白表达存在明显正相关(r=0.693,P0.01)。结论 CD133、CXCR4共表达预示胆囊癌具有较强的转移特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CD133、趋化因子受体4(CXCR4)在胰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以及两者之间的临床关联性。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等方法检测53例手术切除胰腺癌标本中癌组织、癌旁非肿瘤组织、胰周淋巴组织及正常胰腺组织中CD133、CXCR4的阳性表达情况,分别比较两者阳性表达与临床特点的关系,并进一步分析CD133及CXCR4阳性表达有无临床关联性。结果CD133、CXCR4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75.5%(40/53)、83.0%(44/53),CD133与CXCR4的共表达率为69.8%(37/53)。CD133、CXCR4的阳性表达与淋巴转移、病理分期、分化程度有关(P0.05),CD133与CXCR4在蛋白表达水平上呈显著相关性(P0.05)。CD133、CXCR4阳性表达组术后生存期明显短于阴性组(χ~2=4.675、5.527,P=0.031、0.019)。结论 CD133、CXCR4作为胰腺癌干细胞中的两个重要分子,与胰腺癌的发生发展及后期转移密切相关,并可作为判断临床预后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CXCR4和CD133在胃癌原发灶中的表达及其对淋巴转移的影响。方法:对50例原发性胃癌原发灶和癌旁胃黏膜组织行免疫组化染色法定位检测CXCR4和CD133蛋白;选用半定量RT-PCR及Western blot法测定CXCR4和CD133 mRNA与蛋白表达量,分析两者的相关性及其与淋巴管浸润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CXCR4和CD133分子均定位于肿瘤细胞膜表面,极少数CXCR4位于细胞核内。胃癌组织中CXCR4和CD133表达阳性率及mRNA和蛋白的表达量均明显高于癌旁胃黏膜组织(均P<0.05);CXCR4和CD133 mRNA相对灰度值在淋巴结转移组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11,P=0.038);N1组CXCR4蛋白相对灰度值明显高于N0组(P=0.023),而低于N2+N3组(P=0.008),N1组和N2+N3组CD133蛋白灰度值明显高于N0组(P=0.04,P=0.01),但N1组与N2+N3组之间无明显差异;淋巴管浸润组中的CXCR4和CD133蛋白相对灰度值均高于淋巴管无浸润组(P<0.05);在淋巴转移患者中,CXCR4和CD133蛋白相对灰度值分别与转移淋巴结数(r=0.480,r=0.426)及转移性淋巴结比率(r=0.502,r=0.489)呈正相关。结论:CXCR4和CD133在胃癌原发灶中高表达,两者呈正相关,其联合表达与转移淋巴结比率和转移淋巴结数呈正相关,推测胃癌CD133阳性细胞亚群可能在CXCR4介导下更易导致淋巴管浸润和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胃腺癌组织中CD133蛋白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99例胃癌患者手术切除的原发灶及正常胃黏膜组织中CD133蛋白的表达,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结果 29例(29.29%)患者肿瘤组织中CD133蛋白表达阳性,正常胃黏膜组织中均为阴性(P=0.000)。肿瘤直径>5 cm者CD133蛋白表达阳性率显著高于≤5 cm者(P=0.041);CD133蛋白表达与TNM分期有关(P=0.044);有淋巴结转移(P=0.017)、淋巴管浸润(P=0.000)和血管浸润(P=0.000)者,CD133蛋白表达显著增高。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肿瘤浸润深度(P=0.011)、淋巴结转移(P=0.043)和TNM分期(P=0.049)分别是CD133蛋白表达阳性的独立危险因素。CD133蛋白表达阳性患者的术后生存时间短于表达阴性患者(P=0.046)。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显示,有淋巴结转移(P=0.042)、TNM分期(P=0.046)及CD133蛋白表达阳性(P=0.046)分别是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胃癌组织中CD133蛋白的表达与胃癌的发展、转移及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胃癌组织中CD133表达的相互关系,重点明确术前、术后外周血单核细胞中CD133mRNA表达的临床意义及其与胃癌原发灶CD133表达的关系。方法 50例胃癌、10例胃溃疡穿孔及10名健康自愿者入组研究。胃癌患者术前和术后1周抽外周静脉血各4 m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单核细胞,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CD133 mRNA表达水平。胃溃疡穿孔患者术前抽外周静脉血、健康自愿者抽晨血各4 ml。胃癌原发灶及癌旁正常胃黏膜组织分别行RT-PCR、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CD133 mRNA和蛋白的表达。分析CD133表达对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影响。结果健康自愿者及术前胃溃疡患者及胃癌患者外周血中CD133 mRNA的半定量值分别为0.029±0.060、0.059±0.099及0.270±0.163(P=0.000)。胃癌患者术前外周血CD133 mRNA表达与肿瘤组织分化程度、淋巴管浸润、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均有关(P<0.05)。相关分析显示,胃癌患者术前外周血中CD133 mRNA半定量值与淋巴结转移率(rs=0.422,P=0.002)、癌转移淋巴结枚数(rs=0.398,P=0.004)呈正相关,并与胃癌原发灶中CD133 mRNA的表达呈正相关(rs=0.337,P=0.017)。胃癌原发灶中CD133蛋白表达阳性者,术前外周血中CD133 mRNA的半定量值较CD133蛋白表达阴性者高(Z=-2.539,P=0.011)。50例胃癌患者行胃癌根治术后1周,其外周血中CD133 mRNA半定量值明显高于术前CD133 mRNA的表达水平(P=0.021)。胃癌浸润深度较深者,术后CD133 mRNA表达升高更明显(Z=-1.978,P=0.039)。术后外周血中CD133 mRNA高表达者较低表达者预后更差(χ2=6.193,P=0.013)。结论胃癌患者术前外周血高表达CD133 mRNA,其与肿瘤分化程度、淋巴管浸润、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TNM分期及胃癌原发病灶CD133蛋白表达有关,且与淋巴结转移率、癌转移淋巴结枚数及胃癌原发灶中CD133 mRNA的表达呈正相关。术后患者外周血中CD133 mRNA半定量值较术前明显升高,这一升高提示肿瘤浸润程度较深,患者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胃癌中基质细胞源性因子-1α/CXC趋化因子受体-4(SDF-1α/CXCR4)轴经由PI3K/Akt信号通路对下游分子CD133表达及其活性的影响.方法 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检测胃癌KATO -Ⅲ细胞株中CXCR4、Akt、p-Akt及CD133的表达.分别用SDF-1α、AMD3100及LY294002作用于胃癌KATO -Ⅲ细胞株,半定量酶链聚合反应(PCR)检测CXCR4 mRNA和CD133mRNA的表达变化,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CXCR4、Akt、p-Akt及CD133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 免疫细胞化学染色证实KATO -Ⅲ细胞呈CXCR4、Akt、p-Akt及CD133阳性表达.SDF-1α组中,CXCR4蛋白(0.980±0.083)、p-Akt蛋白(0.770±0.071)及CD133蛋白(0.890±0.078)表达与对照组(0.750±0.042、0.680±0.038、0.720±0.034)比较明显增高(P<0.05).与对照组(0.540±0.036、0.520±0.034)比较,CD133 mRNA(0.890±0.061)表达明显增高(P<0.05).AMD3100组与对照组(0.750±0.042、0.680±0.038、0.720 ±0.034)比较,CXCR4蛋白(0.430±0.055)、p-Akt蛋白(0.350±0.050)及CD133蛋白(0.110±0.060)表达显著下降(P<0.05).LY294002组中,p-Akt蛋白(0.100 ±0.033)、CD133蛋白(0.440±0.055)表达与对照组(0.680±0.038、0.720±0.034)比较显著下降(P<0.05).同时,与对照组(0.540±0.036)比较,CD133mRNA(0.310±0.021)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刺激或抑制SDF-1α/CXCR4轴可经由PI3K/Akt信号通路上调或下调CD133表达.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s)标记抗原CD68和轴突导向因子4D(Sema4D)在胃癌组织和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探讨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86例胃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中CD68和Sema4D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胃癌组织中CD68和Sema4D蛋白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癌旁组织(72.1%vs23.3%和74.4%vs29.1%,均P0.01)。CD68和Sema4D蛋白与胃癌组织分化类型、TNM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明显相关(P0.05),且两者表达呈正相关(r=0.467,P0.01)。结论:胃癌组织中CD68和Sema4D表达明显增高,且呈显著正相关,两者的联合检测有助于预测胃癌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CD 105蛋白在食管鳞状细胞癌(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P 53蛋白表达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酶连接法(SP法)检测CD 105蛋白和P 53蛋白在10例正常食管组织及86例食管鳞癌组织中的表达。结果CD 105蛋白在正常食管组织中不表达,86例食管鳞癌组织中表达阳性率为74.4%(64/86)。早期食管鳞癌(Ⅰ~Ⅱ期)患者的CD 105蛋白表达阳性率为66.1%(37/56),晚期(Ⅲ~Ⅳ期)为90.0%(27/30),两者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食管鳞癌组织中P 53蛋白表达阳性、阴性者中,CD 105蛋白表达阳性率分别为87.1%(54/62)、41.7%(10/24),两者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D 105蛋白在食管鳞癌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其表达与食管鳞癌的临床分期及组织中P 53蛋白的异常表达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检测PTEN、AKT2和CD147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并探讨其相互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65例胃癌及癌旁组织中PTEN、AKT2和CD147的表达情况。结果:PTEN蛋白在胃癌中表达的阳性率(58.46%)明显低于相应正常组织(100%)(P〈0.01),其表达水平与组织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有关(P〈0.05)。AKT2蛋白在胃癌组织中表达的阳性率(67.69%)明显高于相应正常组织(26.15%)(P〈0.01),其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有关(P〈0.01),与浸润深度、分化程度和TNM分期无关(P〉0.05)。CD147蛋白在胃癌组织中表达的阳性率(86.15%)明显高于相应正常组织(16.92%)(P〈0.01),其表达水平与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有关(P〈0.05),与分化程度无关(P〉0.05)。胃癌组织中PTEN和AKT2、PTEN和CD147蛋白表达之间呈明显负相关(P〈0.01)。结论:PTEN的低表达或失表达,可能与AKT2、CD147的异常激活有一定联系,从而对胃癌的发生、发展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上皮间质转化(EMT)相关因子Snail、E-cadherin、N-cadherin与胃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预后及胃癌肿瘤起始细胞表面标志物CD133表达的关系。方法利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50例胃癌及癌旁正常胃黏膜组织中EMT相关因子及CD133蛋白的定位及定量表达,分析EMT相关因子及CD133蛋白表达与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学指标的关系,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EMT相关因子和CD133表达的关系,Kaplan-Meier方法分析EMT相关因子及CD133表达与胃癌患者生存的关系。结果①胃癌组织中Snail、N-cadherin及CD133蛋白表达相对灰度值明显高于其在癌旁正常胃黏膜组织中的表达(Snail:0.599±0.114比0.259±0.108,P=0.020;N-cadherin:0.754±0.154比0.329±0.134,P=0.001;CD133:0.635±0.119比0.485±0.116,P=0.029),E-cadherin蛋白表达相对灰度值明显低于其在癌旁正常胃黏膜组织中的表达(0.378±0.123比0.752±0.156,P=0.003)。②Snail蛋白、N-cadherin蛋白表达平均相对灰度值在有血管浸润、淋巴管浸润、N3淋巴结转移及肿瘤直径≥5 cm和Ⅲ+Ⅳ期胃癌患者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无血管浸润、淋巴管浸润、N0~N2淋巴结转移及肿瘤直径〈5 cm和Ⅰ+Ⅱ期的胃癌患者(P〈0.05),而E-cadherin蛋白表达平均相对灰度值在有血管浸润、淋巴管浸润、N3淋巴结转移及Ⅲ+Ⅳ期胃癌患者中的表达显著低于无血管浸润、淋巴管浸润、N0~N2淋巴结转移及Ⅰ+Ⅱ期的胃癌患者(P〈0.05),CD133蛋白表达平均相对灰度值在有淋巴管浸润、N3淋巴结转移、肿瘤直径≥5 cm和Ⅲ+Ⅳ期胃癌患者中的表达显著高于无淋巴管浸润、N0~N2淋巴结转移、肿瘤直径〈5 cm和Ⅰ+Ⅱ期的胃癌患者(P〈0.05)。③Snail、N-cadherin蛋白表达与CD133蛋白表达分别均呈正相关(rs=0.278,P=0.048;rs=0.406,P=0.003),而E-cadherin蛋白表达与CD133蛋白表达呈负相关(rs=-0.504,P=0.000)。④Snail、N-cadherin及CD133蛋白低表达组的生存时间明显长于其高表达者(P〈0.05),联合EMT相关因子和CD133蛋白表达能够最有效预测患者生存。结论EMT与胃癌肿瘤起始细胞特性之间存在明显相关,并且两者与胃癌的高侵袭的临床病理特征相关,联合EMT相关因子Snail、E-cadherin、N-cadherin与CD133能够最有效预测胃癌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CD133、β-catenin在胰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P法)检测35例手术切除胰腺癌组织、癌旁组织、正常胰腺组织及胰周淋巴组织中CD133及β-catenin的表达情况.结果 CD133、β-catenin在胰腺癌中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74.3%、62.9%,显著高于癌旁组织及正常组织中的阳性率,CD133的表达与淋巴转移、病理分期有关(P<0.05)、β-catenin的表达与淋巴转移、病理分期、分化程度有关(P<0.05),两者在蛋白表达水平上有明显相关性(P<0.05),CD133阳性表达组术后生存期明显短于阴性组(P<0.05).结论胰腺癌中CD133的高表达与TNM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有关.CD133高表达与胰腺癌预后差有关.β-catenin可能通过调节CD133的表达来调节胰腺癌干细胞的某些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人肾癌细胞系786-O和OS-RC-2中CD133+细胞和CD133-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差异。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肾癌细胞系786-O和OS-RC-2中CD133的膜表达状况;以免疫磁珠法将CD133+细胞和CD133-细胞分离纯化,比较两者在光镜下的形态、生长特点、体外增殖能力、长期分化能力及体外克隆形成率的差异;流式细胞术分析两者细胞周期分布的变化,采用MTT法分析两者对化疗药物顺铂(DDP)(10、20、50、80/Lg/ml)敏感性的差别。结果:786-O和0S-RC-2均有CD133的少量表达,表达率为(8.12±0.86)%、(6.83±0.20)%,CD133+细胞和CD133-细胞相比具有较强的体外增殖、克隆形成及长期分化能力;细胞耐药性实验表明CD133+细胞、CD133-细胞对50bcg/m1DDP敏感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肾癌细胞系中CD133+细胞具有肾癌干细胞的部分特征,能否作为肾癌干细胞的表面标志还需要进一步的实验加以明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狼疮性肾炎(LN)患者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CD69的变化及意义。方法:收集LN患者活动组35例、稳定组25例和健康对照组30例,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CD4.CD69、CD8.CD69浓度变化;利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测定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并分析其与系统性红斑狼疮活动性指标的关系。结果:(1)活动组LN患者淋巴细胞表达CD4.CD69、CD8.CD69、sICAM-1均明显升高,与狼疮性肾炎稳定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2)LN患者血浆CD4.CD69与SLEDAI评分、sICAM-1、24 h尿蛋白呈正相关(P均〈0.01),与补体C3、C4呈负相关(P均〈0.01);(3)LN患者血浆CD8.CD69与SLEDAI评分、24 h尿蛋白呈正相关(P均〈0.01),与补体C3呈负相关(P均〈0.01)、与C4亦呈负相关(P〈0.05);(4)LN患者SLEDAI评分与补体C3、C4负相关(P均〈0.01),与24 h尿蛋白定量呈正相关(P〈0.01);(5)LN患者血清sICAM-1与SLEDAI评分正相关(P〈0.05)、与CD4.CD69、CD8.CD69、24 h尿蛋白定量正相关(P均〈0.01)、与24 h尿蛋白定量呈正相关(P〈0.05)与补体C3、C4负相关(P均〈0.01)。结论:LN患者体内存在T细胞CD69表达可早期反映LN的活动,sICAM-1可能参与CD69引起肾脏的内皮细胞损伤,测定外周血CD69、sICAM-1有助于判断LN的活动性,有可能成为判断LN早期活动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中去类泛素化蛋白酶1(SENPl)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及其与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的表达间的相互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EnVision方法以兔抗人SENPl抗体和鼠抗人HER-2抗体为一抗,检测100例胃癌组织(胃癌组)和50例胃良性病变组织(对照组)中SENPl和HER-2蛋白的表达。结果:SENPl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阳性率为75%(75/100),对照组阳性率为36%(18/50),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ENP1的表达与胃癌的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肿瘤分化程度和临床分期有关(P〈O.05)。HER-2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阳性率为45%(45/100),对照组阳性率为38%(19/50),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ER-2的表达与胃癌的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和临床分期有关(P〈0.05)。SENP1蛋白和HER-2蛋白的表达呈正相关(r=O.208,P〈O05)。结论:SENP1、HER-2在胃癌组织中存在着过度表达,它们参与了胃癌的演进;SENP1调节HER-2的表达,在胃癌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SENP1、HER-2的过度表达与胃癌的发生发展有关,可能成为预测胃癌侵袭、转移及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肿瘤干细胞标志物CD44及CD133蛋白的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100例胃癌组织中CD44和CD133蛋白的表达情况,并对CD133及CD44表达与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和生存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CD133和CD44蛋白均主要表达在细胞膜,少量在细胞浆中表达。两者的表达均与患者的年龄和性别无关(P〉0.05),但与肿瘤的大小、组织学分化程度、血管浸润、淋巴管浸润、淋巴结转移以及pTMN分期有关,肿瘤直径越大(CD44P=0.015;CD133P=0.002)、组织学分化程度越差(CD44P=0.008;CD133P=0.019)、有血管浸润(CD44P=0.043;CD133P=0.023)、有淋巴管浸润(CD44P=0.020;CD133P=0.044)、有淋巴结转移(CD44P=0.002:CD133P=0.004)、肿瘤浸润越深(CD44P=0.006;CD133P=0.021)以及pTNM分期越高(CD44P=0.034;CD133P=0.001),其CD44和CD133蛋白的表达阳性率越高。CD44+CD133+双阳性表达与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的组织学分化程度以及血管浸润均无关(P〉0.05),但与肿瘤大小、淋巴管浸润、肿瘤T分期、N分期以及pTNM分期有关,其中,肿瘤直径越大(P=0.010)、有淋巴管浸润(P=0.003)、有淋巴结转移(P=0.045)、肿瘤浸润越深(P=0.041)以及pTNM分期越高(P=0.049),其CD44+CD133+双阳性表达率越高。单因素生存分析结果显示,淋巴结转移(P〈0.001)、TNM分期(P=0.013)、CD44蛋白阳性表达(P=0.005)、CD133蛋白阳性表达(P=0.002)以及CD44+CD133+双阳性表达(P〈0.001)和患者的3年生存率均有关。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结果表明,CD44蛋白的表达与CD133蛋白的表达呈正相关(r=0.207,P=0.039)。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CD44+CD133+蛋白双阳性表达是淋巴结转移(P=0.038)的独立危险因素。Cox风险回归多因素生存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P=0.006)以及CD44和CD133蛋白的共表达(P=0.003)是影响胃癌患者术后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CD44和CD133可作为胃癌干细胞的肿瘤标志物;CD44与CD133蛋白的共表达是影响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其表达水平越高,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人类生物钟基因hClock及hBmal1蛋白在人类胆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并研究其表达与人类胆管癌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60例人类胆管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hClock基因、hBmal1基因蛋白产物(Clock蛋白及Bmal1蛋白)的表达。结果:60例人胆管癌组织与相应癌旁组织中,Clock蛋白在胆管组织中阳性率为33.33%(20/60),在癌旁组织中阳性率为81.67%(49/60),两者阳性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mal1蛋白在胆管癌组织中阳性率为73.33%(44/60),癌旁组织中阳性率为36.67%(22/60),两者阳性表达率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Clock蛋白与Bmal1蛋白表达均与胆管癌TNM分期有关(P0.05)。在胆管癌组织中Clock蛋白与Bmal1蛋白表达呈负相关(r=-0.481,P0.05)。结论:Bmal1蛋白可能与人类胆管癌的发生有关,与侵袭、转移的关系有待深入研究,而Clock蛋白可能为胆管癌发生的抑制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人肾癌组织中EphB4基因及其蛋白的表达及其在肾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和临床意义。方法:取液氮保存的原发性肾癌新鲜标本40例,相应癌旁组织(阴性切缘)40例,正常肾脏组织30例,采用半定量逆转录PCR(RTPCR)和免疫组化SP法检测EphB4基因及其蛋白表达水平,并结合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EphB4基因在肾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都表达,且癌旁表达低于肿瘤表达,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正常肾脏组织不表达(P〈0.01);40例肾癌标本中,25例EphB4蛋白表达阳性,阳性率为62.5%,40癌旁组织中,10例EphB4蛋白表达阳性,阳性率为25.0%;两者有显著差异性(P〈0.05)。EphB4蛋白的表达与患者的性别、年龄无关(P〉0.05),但与肿瘤浸润深度、肿瘤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结论:原癌基因EphB4及其蛋白在人肾癌组织中过度表达,且与肾癌的发生,发展相关,可能成为肾癌预后的侯选标志物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膀胱癌中乙酰肝素酶和CD222的表达水平及其与膀胱癌发生、发展、转移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研究95例膀胱癌标本中乙酰肝素酶和CD222的表达水平。采用x2检验、Kaplan-Meier法、Logrank检验等统计学方法分析乙酰肝素酶、CD222的表达水平与膀胱癌临床病理特征及5年生存率的关系。结果乙酰肝素酶在膀胱癌中阳性表达65例(68.42%),其表达率与膀胱癌患者的肿瘤直径、病理分级、病理学分期、淋巴结转移等情况明显相关(P〈0.05)。CD222在膀胱癌中阳性表达58例(61.05%),其表达率与膀胱癌患者的肿瘤病理分级、病理学分期、淋巴结转移等情况明显相关(P〈0.05)。乙酰肝素酶和CD222的表达呈正相关(P〈0.05)。生存曲线分析显示乙酰肝素酶阳性表达组患者的5年生存率明显低于阴性表达组。CD222阳性表达组患者与其阴性组相比5年生存率无明显差异(P〉0.05)。乙酰肝素酶、CD222共表达阳性组与其阴性组比较,5年生存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乙酰肝素酶及CD222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中的表达与肿瘤的发生、发展、转移和预后相关。其中乙酰肝素酶及CD222的共表达对膀胱癌生存预后的预测更具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