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邓勇志 《国际外科学杂志》2009,37(11):364-369,封3
全动脉化冠脉旁路移植术(total arterial coronary revascularization,TACR)优于单纯静脉或静脉/动脉混合冠脉旁路移植术,双侧乳内动脉(bilateral internal mammary artery,BIMA)冠脉旁路移植术远期效果优于单侧乳内动脉(single internal mammary artery,SIMA)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但由于各种原因,国内TACR还没有得到应有的推广和普及.本文介绍常用TACR移植血管的获取技术和构型策略.  相似文献   

2.
全动脉化冠脉旁路移植术(total arterial coronary revascularization,TACR)优于单纯静脉或静脉/动脉混合冠脉旁路移植术,双侧乳内动脉(bilateral internal mammary artery,BIMA)冠脉旁路移植术远期效果优于单侧乳内动脉(single internal mammary artery,SIMA)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但由于各种原因,国内TACR还没有得到应有的推广和普及.本文介绍常用TACR移植血管的获取技术和构型策略.  相似文献   

3.
全动脉化冠脉旁路移植术(total arterial coronary revascularization,TACR)优于单纯静脉或静膨动脉混合冠脉旁路移植术,双侧乳内动脉(bilateral internal mammary artery,BIMA)冠脉旁路移植术远期效果优于单侧乳内动脉(sinde internal mammary artery,SIMA)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但由于各种原因,国内TACR还没有得到应有的推广和普及。本文介绍常用TACR移植血管的获取技术和构型策略。  相似文献   

4.
正经胸行左乳内动脉(left internal mammary artery,LIMA)至前降支旁路移植的概念最早于1967年由Kolessov提出~[1],具有住院时间短、恢复快、输血少、桥通畅性好等优点。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右乳内动脉(right internal mammary artery,RIMA)较桡动脉有更好的远期生存率,且极少发生痉挛,成为仅次于LIMA的第二选择~[2,3]。小切口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5.
正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内镜及微创技术被逐渐应用于心脏外科领域,最早是由Benetti完成左乳内动脉(left internal mammary artery,LIMA)至左前降支的左胸小切口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minimally in-vasive direct coronary artery bypass,MIDCAB),随后使用胸腔镜辅完成MIDCAB,后由Vassilades利用伊索声控机械臂(AESOP)辅助完成MIDCAB。1999年,Loumet和Mor分别利用宙斯  相似文献   

6.
胸廓内动脉(internal thoracic artery, ITA)是女性乳房主要的血供来源,约占全部血供的60%,也称为乳内动脉(internal mammary artery, IMA),主要起源于锁骨下动脉的第1段,单独或与其他动脉以共干形式下行进入胸腔。由于ITA在乳腺外科、整形美容外科中应用甚广,现以"胸廓内动脉(internal thoracic artery)、乳内动脉(internal mammary artery)、乳腺外科(breast surgery)、乳房重建(breast reconstruction)"等为相关关键词,检索国内外近20年文献,浅析ITA的解剖结构及其与乳房整形外科手术中的关注趋势,旨在为专科医师对ITA有更为清晰的认识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冠心病患者应用全动脉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的可行性和安全性以及近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1年7月期间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CABG治疗的1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动脉组(TACR组)50例患者接受左侧胸廓内动脉+桡动脉旁路移植手术,常规组(NCR组)50例患者接受左侧胸廓内动脉+大隐静脉旁路移植手术。对两组患者围手术期以及术后随访(3个月、6个月、1年、5年)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围手术期数据对比,TACR组在手术时间和术后24h引流量较NCR组高,术后高敏肌钙蛋白T峰值低于NC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机械通气时间与围手术期病死率等方面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数据在术后3、6个月时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与再发心肌梗死例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ACR组术后1、5年随访时LVEF优于NC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本中心开展全动脉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临床效果满意。并发症发生率低,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乳内动脉-大隐静脉复合桥血管在老年患者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surgery,OPCAB)中的应用及治疗效果。方法 2006年3月至2012年10月,新华医院心胸外科在OPCAB中应用左乳内动脉(left internal mammary artery,LIMA)-动脉或静脉复合桥血管治疗老年(70岁以上)冠心病患者共59例,其中男37例、女22例,平均年龄(72.71±1.95)岁。其中动脉-大隐静脉(SV)复合桥血管(LIMA-SV)组21例,动脉-桡动脉(RA)复合桥血管(LIMA-RA)组38例。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应用LIMA-SV或LIMA-RA复合桥血管行OPCAB术。术后早期,LIMA-RA组死亡1例,其余58例均顺利康复出院,两组患者术后早期恢复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12~91个月,无冠状动脉再血管化病例。两组术后1年、3年、5年的累积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组患者LIMA通畅率为100%;术后1年、3年、5年SV桥血管通畅率与RA桥血管通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尽管全动脉化是最佳的桥血管选择方案,但对于右乳内动脉或桡动脉桥无法使用,或获取后并发症风险较高的老年患者,LIMA-SV复合桥血管方案仍是一种良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骨骼化乳内动脉(skeletonized internal mammary artery)应用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早期结果和经验。方法2004年1月至2007年6月,139例患者均于静脉复合全身麻醉、在胸部正中切口体外循环下施行CABG;应用骨骼化方法采集左乳内动脉,并与前降支吻合。结果远端吻合口数3.6±1.7个/例,无胸腔积液和胸骨感染;院内死亡2例,死亡率1.4%(2/139),1例死于脑卒中,1例死于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生并发症8例,并发症发生率5.8%(8/139),其中肺部感染3例,切口皮下感染2例,低心排血量综合征3例,均通过抗感染、换药、血管活性药物治疗等措施治愈。生存患者随访2~34个月(20.6±5.9个月),随访率80.3%(110/137);所有患者无心绞痛复发,心功能恢复至~级(NYHA)。结论在CABG中应用骨骼化乳内动脉安全、可靠,早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经左前外侧胸部小切口在直视下获取左乳内动脉(left internal mammary artery,LIMA)行冠状动脉前降支旁路移植术的临床价值。方法 2012年5月~2014年6月在全身麻醉非体外循环下完成左前外侧胸部小切口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minimally invasive direct coronary artery bypass,MIDCAB)200例。术中使用新型胸壁悬吊拉钩在直视下获取LIMA,应用改良稳定器在非体外循环下行前降支旁路移植。138例接受单纯左胸MIDCAB,62例接受左胸MIDCAB与冠状动脉介入相结合的分站式杂交。结果术后呼吸机使用时间(9.1±4.3)h,监护室停留时间(26.4±14.4)h。术后完全无输血156例,44例输红细胞2~6 U(中位数4 U)。1例(0.5%)发生围手术期心肌梗死,该患者出院后死于心力衰竭(死亡率0.5%)。106例术后1周造影复查,2例(2/106,1.9%)左乳内动脉桥闭塞,随即再行常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康复出院。197例随访2~26个月,(9.4±6.2)月,无死亡、心绞痛或心肌梗死发生。结论新型悬吊式乳内动脉牵开系统可以在直视下从第1肋上缘开始获取LIMA,使用改良心脏稳定器便于在心脏跳动下完成冠状动脉吻合,从而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1.
正临床资料患者,男,69岁,主因“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3年,再次发作胸闷、气短、乏力不适1月”就诊。既往高血压3级及2型糖尿病病史。3年前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移植血管为左乳内动脉-左前降支(LIMALAD)、升主动脉(aorta ascendens,AO)-大隐静脉(saphenous vein graft,SVG)-后降支(posterior descending artery,PDA)。术后常规服用阿司匹林、氯吡  相似文献   

12.
胃网膜右动脉与冠状动脉吻合的解剖学探讨吴洪海,张万盛,陆春才冠心病传统的手术方法是采用大隐静脉或乳内动脉作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资料表明,用乳内动脉比用大隐静脉作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有较高的通畅率[1],但因乳内动脉长度所限,常不能满足心脏各壁的病变。因...  相似文献   

13.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动脉材料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为了克服大陷静脉长期通畅率不佳的问题,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寻求多动脉材料做旁路移植术。方法 从1994年10月 ̄2000年4月,456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患者使用乳内动脉和桡动脉做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采用不接触血管技术妈材,减少损伤及应用钙拮抗剂防止桡动脉痉挛。结果 共取乳内动脉448根,桡动脉219根,平均移植血管3.2支,死亡8例,死亡率1.8%。结论 使用动脉材料做旁路移植术是安全有效的,预计能保持移植血管的远期通畅。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70岁以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病人乳内动脉旁路血管血流量的特点.方法 对2003年1月至2007年1月间78例70岁以上(含70岁)应用乳内动脉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OPCAB)的病人,使用瞬时超声血流测量技术对其乳内动脉平均血流量、搏动指数等指标进行测量并分析.结果 78例病人83根乳内动脉旁路血管平均流量(36.0±21.5)ml/min,平均搏动指数3.50±1.76,血流波形均以舒张期为主.男女性别比、平均流量和搏动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9.0±23.1) ml/min对(28.0±14.7) ml/min;(3.30±1.50)对(4.10±2.22),P>0.05],但女病人平均流量较男病人偏低,搏动指数较男病人偏高.结论 70岁以上病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应用乳内动脉是安全、有效的;对老年病人乳内动脉流量的评价分析应当结合老年病人的病变特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总结70岁以上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中应用乳内动脉的利弊.方法 2010年7月1日至2012年8月20日,1471例70岁以上患者行单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共,占同期6156例单纯CABG手术者的23.10%.其中男1030例,女441例,年龄(73.3±3.9)岁.1395例采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ABG),76例采用体外循环(on-pump CABG),其中12例采用体外循环不停跳(on-pump beating heart CABG).旁路移植移植旁路血管(3.12±0.68)支.按移植血管材料分为2组:A组:564例全部应用大隐静脉;B组:907例患者应用左乳内动脉建立与左前降支旁路移植手术,其中42例应用桡动脉及胃网膜右动脉进行全动脉化旁路移植手术,其余靶血管均应用大隐静脉作为血管移植物旁路移植.结果 A组死亡12例(2.12%),B组死亡19例(2.09%),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术后早期引流量明显高于A组,二次开胸止血、恶性心律失常、脑卒中、伤口愈合不良和IABP使用例数等指标两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70岁以上高龄患者旁路移植冠状动脉旁路移植选择左乳内动脉作为左前降支的旁路移植旁路血管材料,不增加手术死亡和术后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乳内动脉在远期通畅率方面的优势明显,建议70岁以上高龄患者旁路移植优先选择左乳内动脉作为左前降支的旁路移植旁路移植血管.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经左前外侧胸部小切口在直视下获取左乳内动脉(left internal mammary artery,LIMA)行冠状动脉前降支旁路移植术的临床价值。方法 2012年5月~2014年6月在全身麻醉非体外循环下完成左前外侧胸部小切口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minimally invasive direct coronary artery bypass,MIDCAB)200例。术中使用新型胸壁悬吊拉钩在直视下获取LIMA,应用改良稳定器在非体外循环下行前降支旁路移植。138例接受单纯左胸MIDCAB,62例接受左胸MIDCAB与冠状动脉介入相结合的分站式杂交。结果术后呼吸机使用时间(9.1±4.3)h,监护室停留时间(26.4±14.4)h。术后完全无输血156例,44例输红细胞2~6 U(中位数4 U)。1例(0.5%)发生围手术期心肌梗死,该患者出院后死于心力衰竭(死亡率0.5%)。106例术后1周造影复查,2例(2/106,1.9%)左乳内动脉桥闭塞,随即再行常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康复出院。197例随访2~26个月,(9.4±6.2)月,无死亡、心绞痛或心肌梗死发生。结论新型悬吊式乳内动脉牵开系统可以在直视下从第1肋上缘开始获取LIMA,使用改良心脏稳定器便于在心脏跳动下完成冠状动脉吻合,从而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同时主动脉-锁骨下动脉旁路治疗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合并锁骨下动脉重度狭窄的手术方法及效果.方法2003年1月~2004年5月,我院治疗须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同时合并左锁骨下动脉近端重度狭窄3例,术中先行主动脉-锁骨下动脉旁路,左乳内动脉获得满意的流量后,再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结果手术时间210~340 min,平均283 min,出血量570~1 630 ml,平均963 ml.游离左乳内动脉后量杯测流量均<5 ml/min,主动脉-锁骨下动脉旁路后量杯测流量均>50 ml/min,乳内动脉远端与前降支吻合后流量仪测流量12~27 ml/min,平均20 ml/min.术后临床症状缓解,未发现冠脉-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3例随访3~6个月,平均5个月,无心绞痛发作.结论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同时主动脉-锁骨下动脉旁路手术是治疗冠心病合并锁骨下动脉重度狭窄简单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汉 文 名英 文 名汉 文 名英 文 名心脏纤维支架 fibrous skeleton of heart 托达罗腱 Todaro tendon动脉圆锥 arterial cone,conus arteriosus 科赫三角 Koch triangle窦房结动脉 artery of sinoatrial node 心纤维三角 fibrous trigone of heart房室结动脉 artery of atrioventricular node 肋骨切迹 rib notching锐缘支动脉 acute marginal artery左胸廓内动脉 leftinternal mammary artery钝缘支动脉 obtuse marginal artery右胸廓内动脉 rightinternal mammary artery胸心血管外科学(四十九)…  相似文献   

19.
【摘要】〓目的〓研究全胸腔镜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临床应用体会。方法〓2005年9月至2013年7月,冠心病患者共9例,男性5例,女性4例。均在电视胸腔镜下游离乳内动脉,行胸腔镜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其中8例行非体外循环下左乳内动脉与前降支吻合,1例在体外循环下行房间隔缺损修补术,同期行右乳内动脉与右冠状动脉吻合。结果〓9例患者均手术成功。乳内动脉游离时间为31~47 min(39.3±5.9 min)。乳内动脉与冠状动脉的吻合时间为6~7 min(5.2±1.4 min)。术后ICU停留时间为2~4 d。术后9~12 d顺利出院。结论〓全胸腔镜下游离乳内动脉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近期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0.
大隐静脉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中最早使用的旁路血管,目前仍广泛应用于临床.有文献报道,大隐静脉旁路术后1年的通畅率为84%,10年为61%;而乳内动脉的10年通畅率为85%[1].急性旁路血管衰败主要受技术和血栓形成影响,而晚期的衰败(CABG术后1个月以上)则是内膜增生和随之加速的动脉粥样硬化发展所致.现就静脉移植物内膜增生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作一综述,为临床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