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全动脉化冠脉旁路移植术(CABG)治疗冠心病已成为一种新的趋势,相较于传统CABG,其远期血管通畅效果更佳,患者预后更好。然而因为种种原因,全动脉化CABG在临床的应用并不广泛。为此,本文将详细介绍全动脉化CABG的优点,并讨论动脉桥的选择,为临床决策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使用桡动脉和乳内动脉全动脉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与使用一根乳内动脉和静脉做常规CABG的近期手术结果。方法从1999年1月到2005年1月,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共有123例患者(男114例、女9例,年龄52.2±10.1岁)采用全动脉化CABG(全动脉化组),血管移植材料为乳内动脉和桡动脉,目标血管桥在2根以上;同期行常规CABG115例(男102例、女13例,年龄60.3±9.1岁),血管的移植材料为一根乳内动脉和若干静脉桥(常规手术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中和术后的临床结果。结果术前资料比较,全动脉化组的患者年龄更小,常规手术组3支病变患者较多(54.5%vs.86.1%,P=0.001),全动脉化组有更多患者选择非体外循环CABG(26.0%vs.57.4%,P=0.001);在体外循环CABG中,全动脉化组需要更长的手术时间;平均移植血管根数全动脉化组少于常规手术组(2.6±0.7根vs.3.4±0.9根,P=0.001);住院死亡率全动脉化组为0.8%,常规手术组为0.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术后近期并发症发生情况两组结果相似。结论对选择适合的患者采用全动脉化CABG能够提供较为安全的近期手术结果。  相似文献   

3.
双侧乳内动脉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总结使用双侧乳内动脉做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材料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42例冠心病患者接受双侧乳内动脉行CABG的方法、适应证和乳内动脉的选择应用。结果:共完成83个乳内动脉吻合,同时使用桡动脉吻合56个,平均每例患者接受血管移植3.3根(2-6根)。术后合并围手术期心肌梗死1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2例。本组死亡4例,其中因心力衰竭、心律失常死亡2例,肠穿孔1例,下肢缺血性坏死和败血症1例。随访12-60个月,除1例心绞痛复发外,其他患者均无症状存活,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结论:使用双侧乳内动脉呈较用大隐静脉做CABG稍复杂,但仍可在适当的病例广泛采用,包括较危重的冠心病、糖尿病、不稳定型心绞痛和左主干病变的患者。乳内动脉所具有的解剖特性能提高移植血管的长期通畅性,极低的再狭窄率,可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自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问世以来,移植血管材料的选择一直是领域内最具争议性的话题之一,其中动脉桥血管由于优良的生物学特性和高通畅率受到广泛关注。近年来,我国动脉桥及全动脉桥应用比例有所提高,但与欧美国家仍有一定差距。既往多项临床研究肯定了全动脉桥在桥通畅率和远期预后方面的优势,但这一结论仍有待高质量随机对照临床试验验证。本文综述全动脉桥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临床应用现状与策略,为后续临床研究和诊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骨骼化乳内动脉(skeletonized internal mammary artery)应用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早期结果和经验。方法2004年1月至2007年6月,139例患者均于静脉复合全身麻醉、在胸部正中切口体外循环下施行CABG;应用骨骼化方法采集左乳内动脉,并与前降支吻合。结果远端吻合口数3.6±1.7个/例,无胸腔积液和胸骨感染;院内死亡2例,死亡率1.4%(2/139),1例死于脑卒中,1例死于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生并发症8例,并发症发生率5.8%(8/139),其中肺部感染3例,切口皮下感染2例,低心排血量综合征3例,均通过抗感染、换药、血管活性药物治疗等措施治愈。生存患者随访2~34个月(20.6±5.9个月),随访率80.3%(110/137);所有患者无心绞痛复发,心功能恢复至~级(NYHA)。结论在CABG中应用骨骼化乳内动脉安全、可靠,早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6.
目的 总结超声刀骨骼化获取双侧乳内动脉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5月我院54例采用双侧骨骼化乳内动脉进行搭桥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1例、女3例,平均年龄(62.37±9.56)岁.术前心功能分级(NYHA)Ⅱ级51例、Ⅲ级3例.结果 54例患者均顺利康复出院,平均搭桥(4...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 π型桥全动脉化心肌血运重建的临床应用。 方法  1994年 9月到 2 0 0 2年 8月对 2 2例患者根据冠状动脉病变解剖特点选用π型桥进行全动脉化心肌血运重建 ,即 3支血管病变合并对角支 /中间支中段病变时 ,采用由左侧乳内动脉小 Y型桥与前降支和对角支 /中间支吻合 ,与双侧乳内动脉 T型桥共同构成 π型桥。 结果本组无围术期死亡 ,无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和胸骨感染发生 ;1例患者术后二次开胸止血。随访 6 0 .7± 2 3.0个月 ,无心绞痛复发需要冠脉介入治疗或手术治疗者 ,也无冠心病导致的死亡发生。 结论 对 3支血管病变合并对角支 /中间支中段冠脉病变的患者 ,双侧乳内动脉 π型桥可以顺利完成全动脉化心肌血运重建 ,中期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8.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治疗缺血性心脏病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较为常用的旁路材料多为自体大隐静脉(SV),但远期效果不满意,而乳内动脉(IMA)作为旁路材料的远期通畅率明显优于静脉。我院近2年来采用IMA联合SV行CABG9例,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1 临床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全组9例,男8例,女1例。年龄35~56岁,平均年龄49.3岁。均有心绞痛发作,按CCSS分级,心绞痛Ⅱ级1例,Ⅲ级和Ⅳ级各4例;陈旧性心肌梗死5例,有高血压病4例,糖尿病2例。冠状动脉造影示单支血管病变1例,双…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桡动脉在全动脉化冠脉搭桥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22例患者采用乳内动脉和桡动脉行全动脉化冠脉搭桥手术,“不接触血管技术”游离桡动脉,与冠状动脉对角支、钝缘支、前降支、右冠状动脉等单独或序贯吻合,共搭桥31支。术后应用钙通道阻滞剂防止桡动脉痉挛。结果22例手术均顺利完成,痊愈出院,无围术期心肌梗塞,术后心肌缺血改善,无手部缺血并发症。随访2月~3年,无心绞痛复发,手部功能正常。结论桡动脉作为血管桥材料在全动脉化冠脉搭桥术中应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0.
Yang JF  Gu CX  Wei H  Liu R  Chen CC  Wang SY  Li B  Hu H  Huang XS 《中华外科杂志》2006,44(22):1529-1531
目的总结非体外循环下采用双侧乳内动脉Y型桥进行完全心肌血运重建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125例的近期疗效。方法2002年10月至2005年12月,完成125例不停跳非体外循环下双侧乳内动脉Y型桥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术中采用带蒂半骨骼化的方法分别取材左、右侧的乳内动脉,将左、右乳内动脉端侧吻合成Y型桥;在非体外循环下,应用序贯吻合的方法进行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结果全组125例患者共搭桥413支,平均搭桥支数3.3支/例。术中流量测定桥血管均通畅。全组患者无围手术期死亡。结论非体外循环下双乳内动脉Y型桥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是安全、有效的方法,可以实现全动脉化的完全心肌血运重建,又避免手术中对升主动脉的操作,近期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1.
1995年 10月至 2 0 0 0年 12月 ,我们应用桡动脉 (RA)和乳内动脉 (IMA)对 32例冠心病病人实施了全动脉桥的冠状动脉搭桥术 (CABG) ,无手术死亡 ,早期疗效满意。资料与方法 全组中男 19例 ,女 13例。年龄 44~ 5 9岁。不稳定型心绞痛 2 3例 ,稳定型心绞痛 9例。有陈旧性心肌梗死史 14例 ,脑血管栓塞史 2例 ,急性心肌梗死史 1例。合并高血压 15例 ,2型糖尿病 5例 ,高血脂症 4例。心功能(NYHA)II级 2 5例 ,III级 7例。冠状动脉造影显示 3支血管病变 2 7例 ,2支血管病变 5例 ,左前降支 (LAD)病变 31例次 ,回旋支 (Cx)病…  相似文献   

12.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动脉材料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为了克服大陷静脉长期通畅率不佳的问题,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寻求多动脉材料做旁路移植术。方法 从1994年10月 ̄2000年4月,456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患者使用乳内动脉和桡动脉做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采用不接触血管技术妈材,减少损伤及应用钙拮抗剂防止桡动脉痉挛。结果 共取乳内动脉448根,桡动脉219根,平均移植血管3.2支,死亡8例,死亡率1.8%。结论 使用动脉材料做旁路移植术是安全有效的,预计能保持移植血管的远期通畅。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冠心病患者应用全动脉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的可行性和安全性以及近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1年7月期间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CABG治疗的1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动脉组(TACR组)50例患者接受左侧胸廓内动脉+桡动脉旁路移植手术,常规组(NCR组)50例患者接受左侧胸廓内动脉+大隐静脉旁路移植手术。对两组患者围手术期以及术后随访(3个月、6个月、1年、5年)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围手术期数据对比,TACR组在手术时间和术后24h引流量较NCR组高,术后高敏肌钙蛋白T峰值低于NC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机械通气时间与围手术期病死率等方面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数据在术后3、6个月时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与再发心肌梗死例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ACR组术后1、5年随访时LVEF优于NC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本中心开展全动脉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临床效果满意。并发症发生率低,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双侧乳内动脉Y型桥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中远期疗效,分析影响疗效的因素,提高手术的成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4年5月165例冠心病患者术前、术后及中远期随访的临床资料,比较心功能变化。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全组共移植血管561支,平均每例移植血管3.4支。围术期无死亡,术后发生并发症16例,包括心绞痛复发、心肌梗死、低心排血量、伤口愈合不良等,均经相应的处理治愈出院。随访160例(97%),随访时间5.6±1.2年。随访期间死亡23例,其中心源性死亡10例,包括再次心肌梗死3例,心力衰竭4例,恶性心律失常3例;非心源性死亡13例,包括胃肠道出血4例,癌症3例,不明原因6例。发生心脏相关并发症25例,包括心绞痛复发18例,心肌梗死4例,再次手术包括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3例。术后左心室射血分数较术前明显提高(54%±6%vs.43%±12%);术后1年,3年,5年实际生存率分别为98.2%±0.3%,96.2%±0.5%和90.5%±1.9%,免于心脏相关事件发生率分别为95.5%±1.2%,91.3%±2.1%和86.6%±1.5%。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5岁、糖尿病、射血分数〈30%、心功能分级(NYHA)Ⅲ/Ⅳ级和低心排血量需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治疗是术后发生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5岁(OR=11.6)、糖尿病(OR=21.4)、射血分数〈30%(OR=37.5)和心功能分级(NYHA)Ⅲ/Ⅳ级(OR=40.2)是预示晚期死亡的危险因素。结论双侧乳内动脉Y型桥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能减少术后心血管相关事件的发生率,提高远期生存率。心功能分级Ⅲ/Ⅳ级、射血分数〈30%、糖尿病、年龄〉65岁是影响远期疗效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前 ,大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 (CABG)手术后临床随访资料表明 ,用左乳内动脉 (LIMA)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 (LAD)搭桥 ,在桥的远期通畅率、减少心脏缺血事件及提高病人生存率等方面均明显优于大隐静脉桥 (SVG) 〔1,2〕,且罕有粥样硬化改变〔3〕。据此 ,1997年 6月至 2 0 0 0年 6月 ,我们对 35例冠心病病人同时使用LIMA和游离右乳内动脉 (FRIMA)进行CABG术 ,效果良好。现总结如下。资料与方法 本组中男 33例 ,女 2例。年龄 41~ 6 3岁。不稳定型心绞痛 2 6例 ,有心肌梗死史者 9例 ,糖尿病史 6例。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  相似文献   

16.
胸廓内动脉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88年~1991年施行胸廓内动脉搭桥术38例。其中男31例,女7例。年龄54~79岁。共搭桥100根,平均每个病人搭桥2.63根。包括大隐静脉桥59根,胸廓内动脉桥41根;其中左胸廓内动脉37根,右胸廓内动脉4根。双侧胸廓内动脉搭桥3例,游离胸廓内动脉1例。平均主动脉阻断时间52min,体外循环转流87min。术后1例使用主动脉内气囊反搏仪,4例应用正性血管药物,1例行剖胸止血术。全部病人痊愈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中应用骨骼化左乳内动脉(LIMA)移植的临床经验。方法选取2013年1~4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单纯CABG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122例,其中男77例、女45例,年龄41~76(62.8±10.5)岁。将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A组,60例,使用骨骼化LIMA;B组,62例,使用带蒂LIMA,LIMA均吻合到前降支上。结果术中获取LIMA过程中,A、B组各有1例失败而改为大隐静脉移植,被排除在外。术后A组和B组的其余病例分别发生围手术期心肌梗死2例(3.4%)和3例(4.9%),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院内各死亡1例,死亡率分别为1.7%和1.6%,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无纵隔感染,B组有1例纵隔感染,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游离LIMA时间长于B组[(30.7±7.2)min vs(17.2±5.6)min,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随访6~10个月,术后6个月冠状动脉CT显示A、B两组LIMA血管通畅率分别为96.8%和1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用合适的技术获取骨骼化LIMA作为血管材料进行CABG的近期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9.
乳内动脉skeleton取材法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评价乳内动脉skeleton取材法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中的应用及其效果。方法 277例接受CABG的患者(其中合并糖尿病33例)在术中分离乳内动脉的过程中,仅使用剪刀和钛夹来分离乳内动脉,即不附带任何周围组织的skeleton取材法游离一侧或两侧乳内动脉,其中21例糖尿病患者取用双侧乳内动脉;并观察患者术中、术后的临床结果。采用非体外循环CABG5例,体外循环CABG272例。结果 体外循环时间60~217min,平均90.1min;主动脉阻断时间30~160min,平均53.3min。手术死亡率2.2%(6/277)。手术中见乳内动脉桥质量良好,动脉桥血流量满意;术后移植血管通畅,心绞痛症状消失。取用双侧乳内动脉和糖尿病患者亦未出现更高的胸骨感染率。手术后冠状动脉造影显示乳内动脉血管桥通畅。结论 乳内动脉skeleton取材法有良好的血管桥通畅率,对患者胸骨创伤较小,对糖尿病患者取用双侧乳内动脉不再是禁忌证。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总结 64例冠心病患者实施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CABG)的经验。方法 胸部正中、左前臂和 /或小腿内侧切口 ,分别取左乳内动脉、左桡动脉及和 /或大隐静脉作为移植血管。体外循环 (PCAB)组 3 6例 :采用全麻、中低温体外循环 ,1∶4含血停跳液 (10℃~ 15℃ )行心肌保护。平均每例搭桥 3 .6根。非体外循环 (OPCAB)组 2 8例 :应用Medtronic公司生产的固定器 (八爪鱼 )行吻合口局部固定。平均每例搭桥 3 .4根。结果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临床症状、术前合并症、左室射血分数 (EF)、心胸比例、冠状动脉造影病变程度及移植血管支数等相对比均无显著性差异(P >0 .0 5 ) ,但手术时间、术后ICU时间、术后血管活性药物应用时间及并发症等均有明显的差别(P <0 .0 5 )。术后心电图均显示心肌缺血明显改善 ,左心室射血分数明显提高。结论 OPCAB下行CABG可避免PCAB对机体及心肌的再灌注损伤 ,明显降低术后并发症。熟练掌握乳内动脉和桡动脉取材方法 ,预防血管痉挛 ,提高吻合技术 ,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