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8 毫秒
1.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胆囊炎患者中体质指数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相关胆道损伤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自2007年1月至2017年1月慢性萎缩性胆囊炎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研究共纳入研究对象3 125例,出现胆道损伤21例,发生率为0.67%。正常体重组、超重组、肥胖组的胆道损伤发生率分别为0.75%、0.65%、0.42%。结论在慢性萎缩性胆囊炎的患者中,随着体质指数的增加,术后胆道损伤的发生率逐渐降低。对于正常体重及低于正常体重的慢性萎缩性胆囊炎的患者,在行LC术时要引起足够的注意。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颅内动脉瘤夹闭手术中吲哚菁绿不同静脉注射部位与显影时间的关系,以精准配合手术。方法 将112例颅内动脉瘤行开颅夹闭手术患者按吲哚菁绿不同静脉注射部位分为下肢浅静脉(足背静脉)组64例、下肢深静脉(股静脉)组48例;记录两组注射吲哚菁绿过程中的血压、吲哚菁绿显影时间。结果 下肢深静脉组吲哚菁绿显影时间显著短于下肢浅静脉组(P<0.05),两组血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下肢深静脉注射吲哚菁绿显影时间显著短于下肢浅静脉注射吲哚菁绿,两种注射部位均相对安全;护理人员可根据术者偏好选择静脉注射部位,以提高手术效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吲哚菁绿在机器人小肝癌(≤5 cm)靶域切除术中实时定位肿瘤和判断残余肝脏功能的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5月至2022年3月期间,行机器人小肝癌(≤5 cm)靶域切除患者的围手术期资料。术前48 h,经患者肘正中静脉注射吲哚菁绿,剂量0.25 mg/kg。机器人荧光模式下经吲哚菁绿荧光显影实时定位肿瘤边界,肿瘤切除完毕后,经外周静脉再次注射吲哚菁绿判断残余肝脏血供。 结果12例患者中,男10例、女2例,平均年龄56.3岁。肿瘤直径(3.3±1.09) cm,中位手术时间75 min,中位出血量50 ml,术后平均住院时间4.9 d。术中肿瘤全部呈绿色显影,荧光显影与肿瘤分化程度无关,肿瘤内部出血和坏死部分不显影。手术切缘缺血部分肝脏组织于解除肝门阻断后5 min开始出现吲哚菁绿荧光显影,所有患者术后未发生残余肝脏的缺血和坏死。 结论吲哚菁绿荧光显影可实时引导机器人小肝癌靶域切除并能实时判断残余肝脏血供。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后三角入路钝性刮吸法在萎缩性胆囊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中的应用体会。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为97例慢性结石性萎缩性胆囊炎患者行LC的临床资料。结果:93例成功施行LC,手术时间平均(73.5±33.5)min,术中出血量平均(22.1±18.3)ml,术后平均住院(5.0±2.8)d。4例中转开腹,其中Mirizzi综合征2例,胆囊动脉出血1例,意外胆囊癌1例。患者均治愈出院,无术后并发症发生。结论:后三角入路有助于萎缩性胆囊炎患者胆囊管的解剖,仔细的术中操作及适时中转开腹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慢性萎缩性胆囊炎腹腔镜切除术9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胆囊炎腹腔镜手术切除方法。方法对2003年1月至2006年12月间95例慢性萎缩性胆囊炎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95例慢性萎缩性胆囊炎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80例,胆囊大部切除术13例,中转开腹2例。术后出现胆漏3例,经置管引流保守治愈。结论清晰解剖胆囊三角,仔细辨认“三管-壶腹”,严格掌握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胆囊大部切除术的指征和开腹时机,预防性放置负压引流管是慢性萎缩性胆囊炎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吲哚菁绿荧光成像技术在完全腹腔镜结肠癌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2月行完全腹腔镜手术并经病理确诊的结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研究组37例(吲哚菁绿荧光成像),对照组39例(传统腹腔镜或3D腹腔镜手术),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病理特征、手术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B...  相似文献   

7.
目的 总结一例肝内Caroli病患者行吲哚菁绿辅助下腹腔镜肝切除术的治疗经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2月华西医院上锦分院普外一科收治的1例30岁青年女性患者,体检发现右肝占位,术前诊断为Caroli病,拟行腹腔镜病变肝段切除。患者于术前3 d静脉推注12.5 mg吲哚菁绿。结果 患者手术过程顺利。病变在肝脏表面的显影范围与术中彩超定位范围完全一致;断肝过程中,可以在肝实质中清晰显示病变边界,精准完成腹腔镜下肝脏病变切除。手术时间110 min,术中出血约100 mL,术后7 d顺利出院。结论 术前3 d左右小剂量静脉注射吲哚菁绿可以术中显影Caroli病肝内病变范围,引导腹腔镜肝切除术安全有效,可使手术治疗更加精准化、可视化。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LC术中经静脉注射吲哚菁绿(indocyaninegreen,ICG)的最佳给药剂量.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0年6月至11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第二普通外科收治的行荧光导航LC的40例患者临床资料,患者通过信封法随机平分至ICG剂量为0.125 mg、0.250 mg、0.500 mg、1.000 mg四...  相似文献   

9.
目的介绍吲哚菁绿荧光染色在腹腔镜下超声引导肝血管瘤消融中的应用体会。方法 1例巨大肝血管瘤使用吲哚菁绿荧光实时染色技术行腹腔镜下超声引导肝血管瘤消融,术中经外周静脉注射吲哚菁绿,观测肝血管瘤荧光染色及边界情况。结果肝血管瘤表面无荧光染料滞留,与周围呈绿色荧光的肝组织界限清晰,在荧光指引下按其边界进行消融治疗,消融术后肝血管瘤萎缩塌陷,肝脏表面呈均匀绿色荧光,消融完全。结论吲哚菁绿荧光染色对确定血管瘤边界有效,可对消融治疗效果实时的评估。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萎缩性胆囊炎合并糖尿病的特点及腹腔镜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5月至2012年12月为17例萎缩性胆囊炎合并糖尿病患者行腹腔镜手术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例,女12例,平均(61.3±8.5)岁,空腹血糖平均(10.7±2.5)mmol/L。结果:17例患者中2例中转开腹,手术时间平均(72±19)min,术中出血量平均(135.6±42.3)ml,术后平均住院(5.6±1.1)d,术后患者恢复顺利,均治愈出院。结论:萎缩性胆囊炎合并糖尿病患者行腹腔镜手术难度较大,风险较高,只要掌握围手术期处理,术前进行充分评估与准备,术中加强监测及熟练掌握手术技巧并做好中转开腹的准备,术后预防并发症,施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吲哚菁绿荧光导航在复杂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7月—2020年8月在鄂东医疗集团黄石市中心医院肝胆胰腺外科收治的96例复杂胆囊结石伴胆囊炎患者行LC的临床资料,按照术前是否静脉注射吲哚菁绿荧光导航分为实验组(n=44)和对照组(n=52),实验组术前7 h经外周静脉注射吲哚菁绿2.5 mg,术中吲哚菁绿荧光导航下行LC。对照组行常规LC。比较两组患者术中胆总管及胆囊管识别率、胆囊三角完全解剖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胆管损伤情况及术后结石残留率。服从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两组均成功实施手术,对照组中转开腹1例,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切开胆囊三角区浆膜前,实验组患者胆总管识别率为84.1%(37/44),胆囊管识别率为72.7%(32/44);对照组患者胆总管识别率为26.9%(14/52),胆囊管识别率为28.8%(15/52),两组患者术前胆总管和胆囊管识别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完全解剖胆囊三角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分别为(30.2±8.6)min、(48.2±9.8)min、(16.3±5.2)mL,对照组分别为(46.7±13.9)min、(65.2±15.4)min、(26.1±11.3)mL,两组患者完全解剖胆囊三角、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无肝外胆管损伤及结石残留,对照组出现右后肝管损伤1例、胆总管损伤2例、残余胆囊结石1例,两组肝外胆道损伤及术后结石残留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532,P=0.081)。结论吲哚菁绿荧光导航在复杂LC中有助于早期识别胆总管、胆囊管,可较好地避免术中医源性胆道损伤,具有较好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2.
背景与目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中经胆道直接注射吲哚菁绿(ICG)行荧光胆管显影,有即刻显影及零肝脏背景荧光的优势,在复杂LC中有更好的效果.本研究旨在探讨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术(PTGBD)或经内镜鼻胆管引流术(ENBD)术后行荧光LC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1年4月120例行LC的胆囊结石患...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胆道镜联合术中胆道造影(intraoperative cholangiography,IOC)在困难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中的应用价值,并分析影响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 前瞻性选取2019年6月至2020年9月温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符合困难LC诊断的患者18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9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LC术,观察组采用胆道镜联合IOC的LC术。比较两组患者胆管损伤、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中转开腹率及术后3个月并发症情况。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手术时间[(36.38±4.16)min vs(52.24±8.46)min]、术中出血量[(67.35±6.22)mL vs(86.64±7.69)mL]、住院时间[(5.72±0.36)d vs(8.45±1.42)d]、中转开腹率[0 vs 8.60%(8/93)]以及并发症总发生率[4.30%(4/93)vs 15.05%(14/9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多因素Logistic分析表明,年龄>60岁(OR 2.128,95%CI 1.395~2.902)、合并糖尿病(OR 2.526,95%CI 1.682~3.427)、手术时间≥40 min(OR 2.318,95%CI 1.879~2.836)、术中出血量≥70 mL(OR 2.418,95%CI 1.389~3.523)、术中无胆道造影(OR 3.967,95%CI 2.184~4.853)是LC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胆道镜联合IOC在困难LC治疗中可降低患者胆管损伤、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和中转开腹率,且术后并发症少。困难LC术后并发症与患者年龄、是否合并糖尿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有无胆道造影有关。  相似文献   

14.
[摘 要] 目的 对比分析全腹腔镜与内镜联合腹腔镜治疗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良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探讨最佳微创治疗方案。方法 回顾性分析四川绵阳四〇四医院2014年5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122例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良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案分为腹腔镜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取石组(LC+LCBDE,n=75),和十二指肠镜下乳头切开术(EST)+LC组(EST+LC,n=47)。其中LC+LCBDE组又分为经胆囊管胆总管探查组(LTCBDE,n=30)、胆道一期缝合组(n=21)、T管引流组(n=24)。对比分析各组围手术期结果。结果 LC+LCBDE组与EST+LC组比较,手术时间、术后禁食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LC+LCBDE组术中失血量更多[(22.36±5.89)mL vs (18.74±6.58)mL]、术后住院时间更长[ (7.90±2.91)d vs (5.40±2.51)d]、但总费用更少[ (19 467.72±1 916.39)元 vs (24 882.89±2 477.21)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C+LCBDE组内比较,LTCBDE组、胆道一期缝合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失血量与T管引流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LTCBDE组、胆道一期缝合组术后禁食时间[ (28.44±10.69)h、 (32.67±12.61)h vs (33.94±11.75)h]、腹腔引流时间[(2.02±0.64)d、 (2.19±0.71)d vs (3.68±0.94)d]、术后住院时间[(5.10±1.04)d、 (6.61±1.16)d vs (9.81±1.26)d]短于T管引流组(P<0.05),住院费用[(18 743.57±1 952.64)元、 (21 035.94±2 268.68)元 vs (19 242.90±1 549.71)元]少于T管引流组(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0、19% vs 25.0%)也均低于T管引流组,且LTCBDE组与T管引流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1)相对于内镜联合腹腔镜,全腹腔镜避免了分次手术,适应证更宽,术后并发症更轻且住院费用更少,值得推荐;(2)全腹腔镜中,LTCBDE及胆道一期缝合均能达到一次性封闭胆管的目的,能让患者获得更大的治疗收益,临床上应根据胆囊管或胆总管的具体情况优先选择。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LC)联合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LCHTD)治疗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的效果及术后胆总管结石复发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 年1 月至2019 年1 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93 例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给予LC联合LCHTD治疗。根据是否术后胆总管结石复发分为结石复发组(24例)和结石未复发组(69例),观察两组临床疗效、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总住院时间、住院费用,随访术后胆总管结石复发情况,分析术后胆总管结石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 93例患者LC联合LCHTD治疗手术成功90 例,中转开腹3 例。手术时间(109.4±10.6)min,术中出血量(80.2±19.1)mL,总住院时间(9.2±1.2)d,住院费用(1.9±0.4)万元。所有患者均完成随访18个月,术后胆总管结石复发24例(25.81%),平均复发时间为(10.3±2.1)个月。结石未复发组剔除中转开腹3 例,单因素分析表明,结石复发组和结石未复发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结石直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胆总管结石类型、结石数量、胆总管直径、碎石术、胆总管扩张、胆囊管扩张、合并炎症与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术后胆总管结石复发相关(P<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分析显示,结石数量、胆总管直径、碎石术、胆总管扩张、胆囊管扩张、合并炎症是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术后胆总管结石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在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患者中应用LC联合LCHTD疗效显著,术后结石复发受多种因素影响,积极干预可有效降低结石复发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腹腔镜胆囊切除联合胆总管探查一期缝合鼻胆管引流与T管引流的临床疗效,探讨胆总管一期缝合联合鼻胆管引流的可行性。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130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分为一期缝合鼻胆管引流组(研究组,n=66)与T管引流组(对照组,n=64),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手术总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术后补液量、术后拔管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等数据。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术前合并症、肝功能、胆总管直径、胆总管结石数量与大小、手术总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例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补液量、术后拔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的前提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联合胆总管探查一期缝合鼻胆管引流安全、有效;相较T管引流具有加速康复、缩短住院时间、减轻住院费用等优势,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腹腔镜切除与胆管取石同期手术与分期手术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1月~2016年3月期间收治的92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分为A组与B组。A组采取腹腔镜联合十二指肠镜一阶段法同期治疗(IO-ERCP/EST+LC),B组采取腹腔镜联合十二指肠镜两阶段法治疗(PreERCP/EST+LC)。比较两组手术完成率、结石清除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下床活动时间、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结果 A组与B组手术完成率分别为91.7%、95.5%,结石清除率分别为86.4%、84.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及排气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分别为11.4%、9.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住院时间与住院花费分别为(4.2±1.3)d、(2.4±0.6)万元,低于B组(5.9±1.5)d、(1.7±0.4)万元,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联合十二指肠镜同期治疗胆囊结石并胆总管结石与分期手术相比可减小手术创伤,缩短住院时间从而减少医疗花费,为安全、可行、经济的微创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8.
[摘要]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联合胆总管探查(LC+LCBDE)术后一期缝合联合鼻胆管引流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CCL)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将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入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接受LC+LCBDE并行胆道引流的92例CCL患者,按手术方式分为一期缝合联合鼻胆管引流组(n=45)和T管引流组(n=47),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胆汁引流时间、腹腔引流管拔除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 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腹腔引流管拔除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一期缝合联合鼻胆管引流组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短于T管引流组[(5.3±1.3)d vs (7.2±2.5)d,P < 0.001],该组的胆汁引流时间也明显短于T管引流组[(3.5±1.1)d vs (38.9±6.2)d,P < 0.001]。结论 在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的情况下,LC+LCBDE术后一期缝合联合鼻胆管引流是安全可行的,缩短了住院时间,提高了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充分体现了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在熟练掌握腔镜技术的前提下,该技术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腹腔镜与胃镜联合行早期胃癌手术的可行性和临床价值.方法:将2007年4月至2010年6月56例早期远端胃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实验组26例,施行腹腔镜联合胃镜胃癌根治术;对照组30例,施行常规开腹胃癌根治术,对比分析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副损伤、术中出血量、术后肠功能恢复、术后并发症及住院时间.结果:实验组与对...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加速康复外科(ERAS)在肝癌肝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及价值.方法 回顾性研究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普外科2013年6月-2015年6月肝癌行肝切除术患者172例,其中ERAS组92例,对照组80例,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术后肝功能指标(ALT、AST、TBIL)、营养免疫指标(ALB、PA、淋巴细胞计数)、术后并发症、术后康复及卫生经济学等相关指标.结果 肝功能指标:ERAS组患者术后1、7天ALT、AST及TBIL水平分别为(216.3 ±141.7) U/L、(70.1 ±29.4) U/L;(184.0± 155.8) U/L、(39.1±17.5) U/L;(22.4±8.7) μmol/L、(20.0±7.5) μmol/L,对照组分别为(304.5±226.2) U/L、(83.9±48.5) U/L;(294.1±273.0) U/L、(49.2±33.8) U/L;(26.9±15.6) μmol/L、(24.6±10.8) μmol/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33,9.84,9.26,P<0.05).营养免疫指标:ERAS组患者术后第7天ALB、PA水平分别为(35.3 ±4.4)g/L、(136.3±34.1)mg/L,对照组为(33.6±4.2) g/L、(108.0±32.5) mg/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97,4.54,P<0.05);ERAS组患者术后1、7天淋巴细胞计数为(0.9±0.3)×109/L、(1.5±0.5)×109/L,对照组为(0.7±0.3)×109/L、(1.3±0.5)×109/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37,P <0.05).手术并发症:ERAS组患者术后出血0例,胆漏2例,肝功能障碍2例,感染3例;对照组术后出血3例,胆漏1例,肝功能障碍2例,感染3例,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水ERAS组11例,对照组23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609,P<0.05).术后康复及卫生经济学指标:ERAS组离床活动时间、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住院总费用分别为(1.7±0.5)d、(2.3±0.6)d、(9.8±2.3)d、(4.6±0.9)万元,对照组分别为(3.0±0.7)d、(3.4±0.8)d、(17.6±5.8)d、(6.3±2.1)万元,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3.032,10.937,11.371,7.118,P<O.05).结论 ERAS应用于肝癌肝切除术围手术期管理是安全有效的,它不仅有效地减少了患者应激反应,促进术后肝功能的恢复,改善术后营养免疫状态,而且缩短了术后住院时间,降低了住院总费用,具有显著的卫生经济学效应和社会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