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颈椎间盘突出类型的术中显微镜下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报告并探讨颈椎椎间盘内容物突破纤维环、后纵韧带甚至硬膜囊的特征.方法 自2000年6月至2005年12月实施显微镜下经椎间隙颈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272例,共378个椎间隙.观察项目包括:纤维环、后纵韧带以及硬膜囊的完整性,后纵韧带前方和后方的突出物.结果 MRI术前判断:纤维环完整者81个椎间隙,纤维环破裂后纵韧带完整者123个椎间隙,后纵韧带破裂者70个椎间隙,髓核后纵韧带后方游离者48个椎间隙,髓核突入硬膜囊2个椎间隙以及椎闻盘形态正常54个椎间隙.手术发现纤维环破裂及后纵韧带后方游离髓核组织的椎间隙数量明显高于MRI的提示:纤维环完整者38个椎间隙,纤维环破裂后纵韧带完整者163个椎间隙,后纵韧带破裂髓核疝62个椎间隙,后纵韧带后方游离髓核63个椎间隙,硬膜囊下疝2个椎间隙以及椎间盘形态正常者50个椎间隙.结论 术前MRI基本能够准确判断髓核突出的位置、方向、大小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但术中发现大量纤维环全层破裂、后纵韧带破裂以及"较完整"后纵韧带的背侧游离髓核组织的病例,术前MRI无法进行正确判断,说明MRI对于判断纤维环和后纵韧带的完整性有一定局限性;术中有必要切开后纵韧带进行探查.以上解剖认识以及病理分型,有助于实施前路手术的彻底减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微创小切口髓核摘除合并纤维环修补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08-2015-02来我院就诊的9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小切口髓核摘除合并纤维环修补组和单纯髓核摘除组,每组46例,记录两组患者术前、术后2周及术后6、12、18个月的腰腿痛恢复情况,同时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并发症、术后腰椎间盘突出复发情况。通过手术前后JOA评分以及Mac Nab标准进行疗效评定。结果依据Mac Nab疗效评价标准,小切口髓核摘除合并纤维环修补组有效率93.48%,单纯髓核摘除组有效率91.3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术后2周及术后6、12、18个月,两组下腰痛JOA评分均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平均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复发率分别为2.17%、10.2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小切口髓核摘除合并纤维环修补可获得良好的近期临床效果,有效降低了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及再次手术的风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髓核摘除体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椎间孔镜手术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腰椎间盘突出症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手术患者86例,根据手术过程中髓核摘除体积分为2组,各43例。A组平均髓核摘除体积5 cm3,B组平均髓核摘除体积3 cm3。比较2组手术优良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功能障碍指数(ODI)、腰椎曲度指数(LCI)和椎间隙高度等情况的差异。结果 2组手术优良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VAS、ODI、LCI和椎间隙高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全部患者术后1、3、5 d均VAS及术后ODI指数明显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CI指数和椎间隙高度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髓核摘除体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椎间孔镜手术效果无明显影响,手术原则是摘除髓核,充分缓解患者腰背部和患侧下肢疼痛等神经压迫症状,改善功能障碍程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有限髓核摘除结合纤维环缝合治疗腰椎椎间盘突出症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对2015年1月—2016年3月在本院行有限髓核摘除术的59例腰椎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对照研究。缝合组28例行小切口腰椎椎板开窗有限髓核摘除结合纤维环缝合术;对照组31例行小切口腰椎椎板开窗有限髓核摘除,未行纤维环缝合。采用MacNab标准对术后1、3、6个月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价,同时采用椎间盘高度及椎间盘夹角对术后6个月时的脊柱稳定性进行评价。结果术后1、3个月2组Mac Nab评分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时缝合组患者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时缝合组患者椎间盘高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间盘夹角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无复发及再手术患者。结论有限髓核摘除结合纤维环缝合术治疗腰椎椎间盘突出症安全、可靠,能获得满意的早期临床疗效且不影响脊柱稳定性,是降低复发率和再手术风险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正腰椎间盘变性、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刺激或压迫神经根、马尾神经所产生的一系列综合病症被称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其根据髓核突出的不同程度分为四型:a)膨出型。纤维环及后纵韧带完整,髓核组织弥漫性膨出;b)突出型。髓核从破裂的纤维环处突出,后纵韧带仍完整;c)脱出型。纤维环、后纵韧带均破裂,髓核从破口处突出,但其根部仍在椎间隙内;d)游离型。髓核组织完全突入椎管内。由于重力及局部解剖因素,临床上常见的椎间盘脱出髓核移位主要向后下  相似文献   

6.
局部切断后纵韧带对人工椎间盘置换后腰椎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工椎间盘置换术中需撑开椎间隙以植入人工假体,部分患者由于椎间隙过窄致后纵韧带孪缩而很难满意撑开,此时需要切断后纵韧带,纤维环破裂、髓核脱出者也须打开后纵韧带取出髓核组织。本研究旨在为探讨局部切断后纵韧带是否影响腰椎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术中透视次数及手术时间、术前术后腿痛VAS评分及其改善、术后12个月基于患者手术经历和术后疗效的问卷调查及改良Mac Nab标准评定优良率,描述TESSYS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的学习曲线并总结手术经验。[方法]2012年12月~2014年3月,通过后外侧入路TESSYS椎间孔镜治疗12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按时间系列先后顺序分别纳入4组(A-D组),每组各30例;统计每例手术透视次数、手术时间,评估各组病例术前和术后3 d、4周腿痛VAS、腿痛VAS评分改善值,以及评估术后12个月基于患者手术经历和术后疗效的问卷调查及改良Mac Nab标准的优良率,从而描述TESSYS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的学习曲线,并总结手术经验。[结果]4组(A-D组)年龄、手术节段、突出类型及术前腿痛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透视次数、手术时间A组与B、C、D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C、D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D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和术后3 d,术后4周腿痛VAS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4组病例术后3 d腿痛VAS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4周腿痛VAS评分及其改善值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于患者术后12个月对椎间孔镜手术经历和疗效的问卷调查其优良率为90.83%,改良Mac Nab标准评定优良率为92.5%。[结论]TESSYS椎间孔镜的学习曲线在60~70例左右达到其平台期;椎间盘减压不彻底或复发是影响术后早期疗效的主要因素,学习曲线期TESSYS技术的手术经验是充分减压并完整切除椎间盘的突出部分、突出基底部分及游离椎间盘组织,探查椎管内是否有残余组织以及完成纤维环成形术。  相似文献   

8.
王卫 《脊柱外科杂志》2015,13(3):164-166
目的探讨腰椎椎间盘突出症伴ModicⅡ型改变对手术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9年6月~2012年12月收治的腰椎椎间盘突出症患者86例,随访12~18个月,平均14.6个月。根据其是否伴发ModicⅡ型改变分为观察组(伴有ModicⅡ型改变)与对照组(不伴ModicⅡ型改变),均行单节段开窗减压髓核摘除术,采用Mac Nab评价标准进行术后疗效的评定。分别记录各组患者术前及随访时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按Mac Nab疗效评价,分别比较2组优、良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所有患者VAS评分及ODI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术前VAS评分及OD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术后VAS评分及ODI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腰椎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实施手术治疗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疼痛及功能障碍,但伴有ModicⅡ型改变的患者临床疗效较差。  相似文献   

9.
游离型颈椎间盘脱出症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采用颈前路后纵韧带切除、髓核摘除加融合固定术治疗游离型颈椎间盘脱出症的疗效。方法自2002年3月~2006年6月,采用颈前路经椎体后缘后纵韧带边缘处进入椎管的后纵韧带切除或切开取核加固定融合新方法治疗游离型颈椎间盘脱出症19例。随访6~51个月,对其术后疗效、X线平片及MRI检查进行分析评定。结果根据临床疗效评定标准:优12例,良7例。结论对于游离型颈椎间盘脱出症,应作后纵韧带切除、摘除游离的髓核以提高手术疗效。采用颈前路后纵韧带边缘处进入椎管的后纵韧带切除或切开取核的方法,操作较简单、安全。  相似文献   

10.
陈强  丁寿勇 《颈腰痛杂志》2007,28(6):492-493
目的 分析总结脱出型椎间盘突出症的影像学特点及手术治疗的经验.方法 分析30例脱出型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影像学资料,以及治疗中的原则、经验及手术效果.结果 总结了脱出型椎间盘突出症的四种主要类型:Ⅰ型,髓核脱出后上移或下移型;Ⅱ型,髓核被后纵韧带约束成长条状,于相邻两个椎间隙作CT扫描均有阳性发现;Ⅲ型,髓核脱出后,大部分游离于椎体后,小部分粘连于纤维环破口处,呈纺锤状;Ⅳ型,突出的髓核被挤入神经根管内,CT上椎间盘髓核突出不明显,分析了手术中应注意的问题.结论 按照脱出型椎间盘突出症的影像学特点确定手术方案进行治疗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显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髓核摘除联合纤维环缝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安全性、临床疗效以及术后复发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3月~2014年3月接受显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MED)治疗的290例单节段LDH患者,男160例,女130例,年龄20~66岁(38.1±12.1岁)。其中172例单纯行MED(对照组),118例行MED联合纤维环缝合术(缝合组)。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比、体重指数、手术节段、突出类型及随访时间无法无统计学差异(P0.05),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前及随访时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利用影像学资料测量术前及随访时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结果:两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和平均手术出血量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随访24~32个月(28.35±5.08个月),两组组内ODI评分、腰痛VAS评分、下肢痛VAS评分术前与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同时间点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末次随访时椎间隙高度(8.29±1.43mm)较术前(10.34±1.74mm)降低19.83%,缝合组末次随访椎间隙高度(8.94±1.35mm)较术前(10.46±1.55mm)降低14.53%,两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术后同节段复发14例,复发率为8.14%,再手术患者6例,再手术率3.49%;缝合组术后3例患者复发,复发率为2.54%,再手术患者1例,再手术率为0.85%。两组复发率和再手术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显微内窥镜下椎间盘髓核摘除纤维环缝合术治疗LDH操作简便、安全可行,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在严格把握适应证的条件下,可有效降低术后复发率及再手术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椎间孔镜靶向单通道下髓核摘除术(TO-PETD)治疗青年重度脱出移位型腰椎间盘突出症(HMLDH)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2014年3月~2017年12月入住本院且手术治疗的重度脱出移位型青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51例,椎板开窗单纯髓核摘除术(FD) 18例。比较两组VAS腿痛和腰痛评分、ODI评分和改良MacNab评分、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变化。[结果] TO-PETD组在术中出血量、术后止痛药应用比例及住院时间方面小于F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O-PETD组手术时间长于F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早期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2~36个月,平均(21.68±7.52)个月。两组手术前后VAS-下肢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术后1个月VAS-腰痛评分及术后1个月ODI评分,TO-PETD组小于F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末次随访VAS、OD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改良MacNab评定临床优良率和椎间隙高度丢失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间孔镜靶向单通道下髓核摘除术治疗重度脱出移位型青年腰椎间盘突出症不但可达到与椎板开窗单纯髓核摘除术同样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且创伤更小、恢复更快。  相似文献   

13.
对有症状的腰椎间盘疾病的诊断、治疗最近进展很快。本文拟就各种类型腰椎间瘟疾病的类别,症状与体征分类加以讨论。 随着年龄增加,椎间盘逐渐丧失水份。一旦发展成为突出,则按其突出的程度不同而分几个阶段,椎间盘膨出(髓核仍在纤维软骨环范围内);脱出(髓核已穿过纤维软骨环,但未穿过后纵韧带);破碎游离(髓核已穿过纤椎软骨环及后纵韧带,并游离到椎管或到达神经孔)。一般髓核脱出越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同切口方式处理椎间盘纤维环对髓核摘除术后山羊椎间盘生物力学强度的影响。方法取30只成年健康山羊,雌雄各半,随机分为A、B、C 3组(n=10)。3组行L_(3、4)及L_(4、5)椎间盘髓核摘除术中,切开纤维环时,分别采用工作套筒刺入(A组)、圆形切口切开(B组)、方形切口切开(C组)。记录并比较3组山羊体质量、雌雄比例、年龄、术中出血量及切口愈合时间;术后观察各组山羊存活及切口愈合情况。术后24周时处死山羊,MRI检查髓核信号强度;游标卡尺测量L_(3、4)及L_(4、5)椎间盘高度,取均值,并计算手术前后高度丢失程度;生物力学测定L_(3、4)诱发椎间盘突出的压力值及椎间盘承受的最大压力值;大体、组织学染色观察L_(4、5)椎间盘纤维环的修复效果。结果 3组山羊体质量、雌雄比例、年龄、术中出血量、切口愈合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3组山羊均存活至实验完成。MRI检查3组椎间盘均可见退变现象,信号均降低;根据改良Thompson分级法,A组椎间盘退变程度高于B、C组(P0.05),B、C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术前椎间隙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24周A组椎间隙高度高于B、C组,其丢失程度低于B、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诱发椎间盘突出的压力值及椎间盘承受的最大压力值均显著大于B、C组(P0.05),B、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E及Masson染色示:A组纤维环连续性良好层次较清淅;B、C组切开处可见纤维环连续性破坏,瘢痕组织填充明显。结论椎间盘髓核摘除术中,采用工作套筒切开纤维环对纤维环结构破坏小,对维持椎间盘生物力学强度及术后纤维环修复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Quadrant可扩张通道下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的疗效,并探讨术中予以纤维环修复的临床价值。方法随机选择2013-09-2015-07行Quadrant可扩张通道下髓核摘除术治疗的LDH患者76例纳入本研究,依据术中对纤维环的处理方式不同,将其分为两组:缝合组39例,在髓核摘除的同时,均予以纤维环缝合处理;对照组37例,仅单纯予以髓核摘除手术,纤维环破裂口不予处理。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缝合组的手术时间略长、术中出血量略多,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2年时,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和ODI指数均显著改善(P0.05),但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截至术后2年时,缝合组2例、对照组5例再次复发LDH,组间对比,缝合组的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5.13%VS 13.51%,P0.05)。结论在Quadrant通道下髓核摘除手术中予以纤维环缝合处理,并未显著增加操作难度,有效重建了纤维环的完整性,有助于降低术后再次复发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经皮内镜下前路颈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近期疗效。方法采用经皮内镜下前路颈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治疗13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比较患者术前、术后1周及1、3、6个月的疼痛VAS评分及JOA评分;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Mac Nab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手术时间40~70 min,术中出血量10~20 ml,术后住院4~7 d。无神经根损伤、硬膜囊破裂、气管或食管损伤等并发症发生。13例均获得随访,时间6~8个月。术后各时段VAS评分及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根据改良Mac Nab标准评定疗效:优9例,良3例,可1例。结论经皮内镜下前路颈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方式,近期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7.
腰椎椎间盘突出的移位形式和神经根高位分叉的关系陈金益译池永龙校椎间盘突出(HNP)是纤维环的正常解剖学的形状发生退行性变。分为纤维环保持连续性的椎间盘膨隆和纤维环破裂髓核脱出的狭义的椎间盘突出。后者根据髓核脱出形式有3型,即:后纵韧带下脱出的韧带下突...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脱出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及技术要点。[方法]2013年3月~2016年7月,采用经皮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脱出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52例,均采用俯卧位侧方椎间孔入路,借助弯头导棒经皮靶向穿刺,逐级环锯定向偏心椎间孔扩大成形,建立工作通道后先切除椎间隙水平突出的髓核组织,然后调节套管鞘口至髓核脱出方向,用镜下磨钻增大操作空间,显露脱出游离的髓核,摘除剩余髓核组织。[结果]术中1例因显露困难改为椎间盘镜手术切除残留髓核。所有患者术后当天下肢放射痛均明显缓解,但5例患者术后短期内出现下肢感觉异常或异常加重,另外2例患者出现下肢肌力减退。随访12~36个月,平均18个月,术后3个月时,前述7例术后推测神经并发症者均逐渐恢复正常。随访进程中,所有患者均无复发及二次手术。VAS评分和ODI评分随术后时间延长而显著减小,差异较术前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JOA评分随时间延长而显著增加,差异较术前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照MacNab标准,术后3 d、3个月、1年疗效优良率分别为84.62%、88.46%、94.23%。[结论]在把握手术适应证及掌握技术要点的前提下,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脱出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可获得显著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治疗巨大型腰椎间盘突出时,采用不同手术入路对术后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10月-2015年2月因巨大型腰椎间盘突出行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治疗且获完整随访的122例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手术入路方式患者分为4组:A组31例,采用经典椎间孔入路(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spine system,TESSYS);B组30例,采用后外侧入路(Yeung endoscopic spine system,YESS);C组31例,采用改良椎间孔入路(improved 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access,ITEA);D组30例,采用椎板间入路(interlaminar dorsal access,IDA)。各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病变节段及术前下腰痛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双下肢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椎间隙高度、腰椎曲度指数(lumbar curvature index,LCI)及椎间盘退变程度分级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各组术中髓核摘除体积,术后VAS评分、ODI评分、LCI、椎间隙高度和椎间盘退变程度分级。结果A、B、C、D组术中髓核摘除体积分别为(3.6±0.9)、(3.5±0.7)、(4.6±1.0)、(3.1±1.1)cm3,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35个月,平均24个月。随访期间无典型术后髓核突出复发症状,无椎间隙感染、脑脊液漏、硬膜外血肿等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各组下腰痛VAS评分、双下肢VAS评分、ODI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术后各组间各评分以及改善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B组椎间盘退变程度分级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4组间椎间盘退变程度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各组LCI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间LCI以及丢失值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椎间隙高度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椎间隙高度比较、末次随访时椎间隙高度变化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治疗巨大型腰椎间盘突出效果良好,其中采用ITEA手术操作范围更大,术中探查及摘除责任髓核更彻底;但需要根据患者腰椎间盘突出特点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术和单纯髓核摘除术治疗退行性腰椎间盘疾病的近期临床疗效进行比较。[方法]2007年5月~2010年5月行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退行性腰椎间盘疾病12例,其中男性7例,女性5例;平均年龄40.2岁(28~54岁)。同期行单纯髓核摘除术治疗退行性腰椎间盘疾病20例,其中男性11例,女性9例;平均年龄38.1岁(24~51岁)。对两组病例手术前后的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腰椎活动度(ROM),以及椎间隙高度进行分析比较。[结果]随访时间平均20.1个月(6~30个月)。术后两组病例的VAS评分、ODI评分均较术前有显著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病例的VAS评分和ODI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6个月两组ROM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但末次随访时椎间盘置换组的ROM显著优于髓核摘除组(P<0.05)。术后椎间盘置换组椎间隙高度较术前显著增加(P<0.05),髓核摘除组椎间隙高度与术前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对于退行性腰椎间盘疾病,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术和单纯髓核摘除术均可达到良好的近期临床疗效。但在改善腰椎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