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2 毫秒
1.
超声引导动静脉内瘘经皮成形术中导丝顺利到达靶血管并通过病变是实施血管成形的必要前提。导丝的结构设计、材料不同,性能各异,了解导丝的结构设计及材料有助于掌握不同类型导丝的性能,进而可根据病变特点酌情选择合适的导丝;导丝使用过程中遵循一定的原则。在通过病变时,对于通过技巧掌握很重要:如对于回流静脉病变需要依据病变性质选择相应技巧;对于吻合口区域病变可以尝试导丝导管配合、导丝成襻技术、远段动脉阻挡等;对于双入路的腔内治疗过程中经常要用到接力技术;这些技巧有助于导丝快速、安全通过病变。本文将普及导丝性能、使用基本原则,并介绍动静脉内瘘常见病变及导丝通过技巧。  相似文献   

2.
<正>动静脉内瘘是维持血液透析治疗的最常见血管通路,在日常中动静脉内瘘栓塞或狭窄而造成动静脉内瘘失功能,需要再次行动静脉内瘘成形术。期间通常需行深静脉穿刺建立临时血液透析通路,进行血液透析治疗,给患者带来额外的风险及痛苦。我院自2007年以来,因动静脉内瘘口栓塞或狭窄而造成动静脉内瘘失功能予二次动静脉内瘘成形术患者,利用动脉化静脉行二次动静脉内瘘成形术后第3天和第30天开始使用原动脉化静脉作为血管通路行血液透析治疗,探讨短时间使用  相似文献   

3.
对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目前得到公认并倡导的血管通路是自体动静脉内瘘。笔者就上肢各种动静脉内瘘的术式、优缺点以及在实际操作中如何选择术式、吻合方式加以述评。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成形术后功能丧失与相关临床指标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在本院诊治并完成动静脉内瘘成形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共85例,根据随访24个月是否出现功能丧失分为功能丧失组(24例)和功能正常组(61例),采用单因素法和多因素法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成形术后功能丧失独立危险因素,描绘ROC曲线评估上述临床指标用于动静脉内瘘成形术后功能丧失风险预测临床效能。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脉压差、校正血钙水平、血磷水平、舒张压及血全段甲状旁腺激素(iPTH)水平均可能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成形术后功能丧失有关(P<0.05);Logistic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校正血钙水平升高、血磷水平升高及合并主动脉弓钙化均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成形术后功能丧失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校正血钙水平、血磷水平及合并主动脉弓钙化联合用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成形术后功能丧失风险预测效能优于三者单用(P<0.05)。结论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成形术后功能丧失...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终末期肾脏病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失功后3种重建自体血管通路手术的优缺点,为临床选择做参考.方法 针对终末期肾脏病维持性3种液透析动静脉内瘘失功患者(241例),根据其自身血管条件、原有内瘘情况、血管彩超等检查结果,施行以下3种之其中一种重建自体血管通路的手术:原有内瘘近心端重新吻合血管(92例)、使用取栓管球囊行经皮血管成形术(包括内瘘取栓术和血管扩张术,87例),另选血管建立动静脉内瘘(62例).随访2年,比较3种手术方式的成功率、通畅率、平均血流量、并发症发生率等情况.结果 3种手术方式的手术成功率分别为93.5%、94.2%、96.8%,2年通畅率分别为80.4%、82.7%、80.6%,2年平均内瘘血流量分别为(250±24) ml/min、(240±21)ml/min、(230±16)ml/min,均无统计学差异.3组患者均无充血性心力衰竭、窃血综合征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针对动静脉内瘘失功的血液透析患者,应依据血管条件选择手术方式来重建血管通路.经皮血管成形术(包括内瘘取栓术和血管扩张术)作为一种微创有效的手术方式,能最大限度地保留患者的血管资源,可予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对于需要血液透析的患者以不同的手术方式进行动静脉内瘘造瘘后,患者心功能的受影响情况,寻找合适不同心功能患者的内瘘手术方式。方法对自2009年以来至今在本院住院并行动静脉内瘘手术的患者120例进行病例研究,其中端-端、端-侧、侧-侧吻合各40例。通过心脏及动静脉内瘘的彩超检测,监测其心功能,内瘘情况。评估不同手术方式下患者心功能的改变情况及影响。结果不同的内瘘造瘘手术后患者心输出量及心指数均有增加,会造成心脏负荷加大,其中侧-侧吻合下患者心功能负荷增加最大,端-端吻合心功能负荷增加最小,但吻合口血流量常常不满足透析需要。结论对于需要血液透析患者的动静脉内瘘选择,应综合考虑患者透析需要和自身身体需要,端-侧吻合的手术方式,是一种既不会过大增加心脏负荷,又能确保透析血流量的手术方式,值得作为一般术式广泛使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臂丛神经阻滞在动静脉内瘘成形术中的效果。方法拟行动静脉内瘘成形术患者152例,随机均分为臂丛神经阻滞组和局部浸润麻醉组。臂丛神经阻滞组手术中采用臂丛神经阻滞法进行麻醉,局部浸润麻醉组术中给予局部浸润麻醉法。比较两组术中VAS疼痛评分、术中血管直径、术后4h内瘘血流量、手术时间、术后24h和术后2年的手术成功率及麻醉安全性。结果臂丛神经阻滞组VAS疼痛评分、手术时间明显低于局部浸润麻醉组(P0.01);臂丛神经阻滞组术中动脉直径、术中静脉直径和内瘘血流量明显高于局部浸润麻醉组(P0.01)。臂丛神经阻滞组术后24h手术成功率为98.68%,与局部浸润麻醉组的92.1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臂丛神经阻滞组术后2年手术成功率为88.16%,明显高于局部浸润麻醉组的75.00%(P0.05)。两组均未见明显药物不良反应。结论臂丛神经阻滞可减轻术中疼痛,提高动静脉内瘘成形术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8.
动静脉内瘘是血液透析长期血管通路中最重要的形式,血管狭窄是其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1].对于内瘘血管狭窄的处理,除手术外,近年来开始使用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进行治疗.目前PTA多在X线血管造影下进行,超声引导下的PTA是一种新的尝试.我们对本科动静脉内瘘狭窄患者进行了超声引导下PTA治疗,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9.
自体动静脉内瘘(autogenousarterio—VENOUSfistu—las,AVF)是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的第一选择。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是血液透析患者内瘘失功的主要原因。目前虽然有经导管溶栓术、带气囊导管取栓术、经皮血管成形术及内支架置入术等一系列创伤小见效快的方法治疗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但费用较高,操作较为复杂[1]。应用尿激酶局部注射治疗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花费少,操作简单,但各家文献报道的治疗方案及疗效不一,且较少有后续治疗方案及预后报道。本文分析了姜堰市人民医院血液净化中心2005年1月~2012年4月收治的26例30例次局部注射尿激酶治疗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伴后续巩固治疗的临床资料,研讨局部注射尿激酶治疗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的治疗方案及溶栓成功后的后续治疗疗效,随访其长期通畅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近心端重建动静脉内瘘成形术与吻合口原位取栓再次成形术2种手术方式在处理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的手术疗效。方法选取云南省曲靖市第一人民医院泌尿外科2009年9月至2014年7月102例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患者,男64例,平均年龄(44.3±2.7)岁;女38例,平均年龄(45.2±1.9)岁。102例患者中采用近心端重建动静脉内瘘成形术60例,其中男38例,女22例,平均年龄(46.1±2.4)岁,内瘘使用时间平均为(16.3±3.1)个月,血栓形成时间平均为(72.5±0.4)h。42例患者采用吻合口原位取栓再次成形术,其中男26例,女16例,平均年龄(47.5±3.2)岁,内瘘使用时间平均为(16.9±2.9)个月,血栓形成时间平均为(72.1±0.3)h。比较两种术式的手术成功率,术后1年内吻合口狭窄的发生率及血栓再次形成的发生率。结果近心端重建动静脉内瘘成形术手术成功57例,成功率95%;术后1年吻合口狭窄5例,狭窄发生率8.8%;血栓再次形成4例,发生率7.0%。吻合口原位取栓再次成形术手术成功26例,成功率61.9%;术后1年吻合口狭窄9例,狭窄发生率35.4%;血栓再次形成5例,发生率19.2%。结论与原位取栓再次成形术相比,近心端重建动静脉内瘘成形术在处理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时能明显降低术后吻合口狭窄和血栓发生的几率,疗效显著,可作为首选。  相似文献   

11.
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选择2010年12月至2011年12月采用动静脉内瘘行血液透析患者65例,男35例,女30例,年龄25~65岁。术前常规检查均符合自体动静脉内瘘手术指征;均为首次行前臂桡动脉、头静脉内瘘成形术;均为端侧吻合,术后1个月即开始内瘘穿刺透析。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前臂动静脉内瘘失功后修复的方法和疗效。方法:42例前臂动静脉内瘘失功的患者,29例开放手术修复,13例经皮血管成形术(PTA)修复。并用Kaplan-Meier法制作狭窄病变内瘘(伴或不伴血栓)修复后内瘘通畅的生存曲线,用Log Rank检验比较手术修复和介入修复后通畅率的差异。结果:随访1~18个月,手术组29例修复成功(100%),PTA组12例修复成功(92%),伴有狭窄的内瘘修复后瘘管的通畅率平均生存时间:手术修复组(16.811±0.803)月,介入修复组(6.092±0.787)月,Log Rank检验,χ2=7.098,P=0.008,对伴有狭窄的内瘘,手术修复后通畅率显著高于介入修复后通畅率。结论:根据患者血管条件选择合适的手术位置和手术方式可较好的修复失功内瘘,通畅率较高;PTA修复内瘘有微创、方便、快捷的优势,但术后再狭窄发生率较手术组高,且对复杂病例应慎用。  相似文献   

13.
回顾性分析2021年10月至2022年10月大庆油田总医院收治的118例超声引导下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前臂自体动静脉内瘘Ⅰ型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118例患者术前、术后病变段血管直径, 术前、术后肱动脉流量, 并发症, 术后第3、6个月随访通畅率, 显示超声引导下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前臂自体动静脉内瘘Ⅰ型狭窄效果明显, 安全、方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置管溶栓联合球囊成形术治疗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闭塞伴血管狭窄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超声及血管造影证实为动静脉内瘘血栓性闭塞伴血管狭窄患者46例,其中观察组23例,行置管溶栓联合球囊形术治疗,对照组23例,行经头静脉留置针溶栓治疗。观察组:术中对闭塞段行导管导丝穿通术、给予25万U尿激酶注溶栓,术后视血栓清除情况保留导管持续泵入尿激酶1~3天,每天50万U,对于血栓溶解后瘘道血管仍狭窄者联合囊成形术进行治疗;对照组:经头静脉留置针泵入尿激酶1~3天,每天50万U。观察治疗后动静脉内瘘闭塞的开通况。比较治疗前后的血管造影表现、透析时血流量等的变化。结果观察组23例动静脉内瘘闭塞患者中,2例于治疗即刻造影显示动静脉内瘘即恢复通畅,分别有10、3、2例于治疗后24、48及72h造影复查示血栓溶解,动静脉内瘘满足者血液透析的要求,1例狼疮肾患者于24h复查造影示术中开通的闭塞段再次闭塞,予再次球囊扩张治疗后透析道血恢复,对5例行再次造瘘。对照组23例患者中仅有5例于72h内内瘘开通,余18例均行再次造瘘。两组患者治疗后管开通情况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χ=17.07,P0.001)。所有病例溶栓过程中均未出现肺栓塞及出血等严重并发症结论置管溶栓联合球囊成形术是治疗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闭塞伴血管狭窄的微创、安全、有效的方法,尤其适用于血条件差,缺少再次造瘘血管的患者。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的护理方法和效果。方法对35例行动静脉内瘘术的血液透析患者做好术前、术后护理、内瘘穿刺护理、透析过程中的观察、透析后的护理、并发症的防护及患者的自我监测护理。结果 2例内瘘闭塞行2次内瘘成形术,其余内瘘均通畅,使用良好。结论动静脉内瘘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合理实施动静脉内瘘的各项精心护理措施,才能减少内瘘并发症的发生,减轻患者痛苦,延长内瘘使用寿命,保证透析效果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内瘘最常见的并发症是血管狭窄,血管狭窄容易血栓形成,最终导致内瘘闭塞、失功,这样会直接影响到患者的生活质量,增加患者痛苦,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在治疗动静脉内瘘狭窄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总结前臂桡动脉和头静脉内瘘的临床应用情况.方法 收集186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应用内瘘血液透析3个月以上,内瘘方式为前臂桡动脉和头静脉侧侧吻合后,结扎远心端的头静脉(即改良端侧吻合动-静脉内瘘)患者的资料.结果 动-静脉内瘘成形术很好利用了自身的血管,术式操作简单,成功率高且并发症少.结论 该术式可成为建立血管通路的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18.
应用钛轮钉作动动静脉内瘘成形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笔者近 6年来应用钛轮钉作动 -静脉内瘘成形手术 45例 ,均未出现手术并发症 ,经 5 369次穿刺作各种血液净化 ,血流量充足 ,现介绍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我院 1 993年 9月~ 2 0 0 1年 4月共收治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患者 86例 ,男 45例 ,女 41例。共作动 -静脉外瘘手术 4例 ,经典显微血管动 -静脉内瘘手术 1 5例 (其中外瘘改内瘘 2例 )。近 6年来应用钛轮钉作端端吻合动、静脉内瘘成形术 45例 ,其中 1例结合经典手术法作自体大隐静脉移植建立动 -静脉内瘘。1 .2   手术方法首先检查双侧挠动脉搏动情况 ,选择无严重血管硬化、…  相似文献   

19.
头静脉桡动脉内瘘术是尿毒症患者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主要血管通路。临床上多采用自体动静脉内瘘,移植动静脉内瘘,中心静脉导管3种方式。K - DCQI等研究指南中推荐自体动静脉内瘘是首选,且预计目前超过66%的透析患者使用自体动静脉内瘘,然而部分患者由于各种原因不具备建立自体动静脉内瘘的条件或者建立内瘘后自体血管通路闭塞或者不能得到有效的血流量。Patel 等指出外科医生在推进自体血管通路的手术指征时,无意中也提高了失败率。因此,如何选择适当的术前评估指标来提高手术成功率,是一个有挑战性的课题。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球囊扩张治疗前臂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我科2017年6~12月对30例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采用经患肢头静脉穿刺置管,经血管鞘导入高压球囊对闭塞段进行扩张(压力 20 atm)。结果 30例经球囊扩张治疗后均成功开通,未发生出血、血管破裂、肺栓塞。30例术后随访6~13个月,25例动静脉内瘘维持通畅,5例动静脉内瘘再次血栓形成,其中3例经再次球囊扩张治疗后恢复通畅,2例动静脉内瘘未能开通。结论经皮穿刺球囊扩张是治疗前臂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