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退变性脊柱侧凸是指骨骼发育成熟后因脊柱的退行性变而新出现的脊柱侧凸,多发生于中老年人,主要位于胸腰段或腰段,部分患者常因持续疼痛(腰背痛或根性疼痛)、神经源性间歇性跛行或畸形的加重影响心肺功能需要选择手术治疗。手术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解除疼痛、防止侧凸进展、重建脊柱平衡、恢复正常功能和提高生活质量。在手术治疗中如何选择融合椎一直存在很多争论。笔者就退变性脊柱侧凸手术治疗时远端融合椎选择的相关问题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退变性脊柱侧凸是指既往无脊柱侧凸病史、发生于骨髂成熟后的脊柱畸形,常见于胸腰段和腰段.主要发生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很少在40岁前发生。随着人口老龄化,此类患者就医人数越来越多.已逐渐引起矫形外科医生的高度重视。但是,退变性脊柱侧凸与特发性、先天性和神经肌肉性脊柱侧凸不同,在临床上没有明确的分类标准,也缺乏一致认可的外科治疗标准。笔者就目前退变性脊柱侧凸的相关问题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如何掌握退变性脊柱侧凸的手术适应证?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退变性脊柱侧凸是指发生于骨髂成熟后的脊柱畸形,多南椎间盘退变、骨质疏松引起的病理骨折及椎间失稳所致。畸形常见于胸腰段和腰段,主要发生于50~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腰部酸困、疼痛,根据椎管狭窄部位和程度不同,患者可表现不同的下肢症状:神经根性疼痛主要与侧隐窝狭窄和畸形凹侧神经根受压或凸侧神经根受牵拉有关。中央管狭窄可导致间歇性跛行,部分患者有小便失禁。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退变性脊柱侧凸手术融合节段选择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方法广泛查阅国内外退变性脊柱侧凸相关文献,并对其临床特点、分型标准及术式选择、固定融合节段选择等方面进行总结、分析。结果退变性脊柱侧凸临床特点复杂,其手术治疗主要包括长节段与短节段固定融合。其中,长节段固定融合在重建脊柱稳定性方面效果较好,但相关并发症较多;短节段固定融合应用广泛,但易造成邻近节段退变性疾病。W/AL值可用于指导融合节段的选择。结论选择合理的固定融合节段是手术成功关键,但目前尚无统一选择标准,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退变性脊柱侧凸是在骨骼发育成熟之后出现的成人脊柱结构性侧凸。椎间盘和椎间小关节的退变,尤其是非对称性的退变,是退变性脊柱侧凸发病的起始因素,经过一系列病理生理过程,最后导致退变性脊柱侧凸。退变性脊柱侧凸特殊的畸形构造可造成椎管容积的减少及凹侧神经根的受压、凸侧神经根的牵拉,从而产生一系列的神经症状。退变性侧凸是否需要手术、应选择怎样的手术方式尚存在较大的争议。  相似文献   

6.
退变性脊柱侧凸是指既往无脊柱侧凸病史的患者在骨骼发育成熟后发生的冠状位x线片上(站立位)>10°的脊柱侧凸,主要发生在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侧凸常见于胸腰段和腰段,侧凸角较特发性成人侧凸小,累及节段通常较少;顶椎位置一般位于L<2~3>或L3~4,也可位于L1和L2,多伴随椎间横向移位、椎体旋转和椎管狭窄;患者常以腰背疼痛和下肢根性疼痛而就医.  相似文献   

7.
随着脊柱外科的发展,参与脊柱侧凸治疗的医生越来越多,矫形器械不断进步,矫形手段不断增多。在脊柱侧凸的诊治中,也存在一些有争议和值得探讨的问题。如:对胸腰段或腰段侧凸是行前路手术还是行后路手术?对先天性胸腰椎半椎体畸形如何选择手术时机、芳式和入路?怎样使脊柱侧凸微创技术健康发展?如何掌握退变性脊柱侧凸的手术适应证?等等。为此,本刊特邀了有关专家对上述问题进行讨论,供同道们参考。[编者按]  相似文献   

8.
腰椎退变性侧凸的治疗策略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非手术治疗或腰椎后路减压、矫形固定、融合手术治疗由于椎间盘退变后继发小关节退变、椎管和神经根管容积变化以及脊柱失稳、畸形等病理改变导致的腰椎退变性侧凸患者的效果。方法2001年7月-2007年6月,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56例,其中行非手术治疗5例。手术治疗51例。手术组患者平均年龄为63岁,腰椎侧凸Cobb角平均30°,采用腰椎后路减压,或辅助椎弓根螺钉矫形固定、后外侧融合或椎间融合治疗。结果56例均得到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20个月,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患者均对治疗效果满意,生活质量提高,手术组矫正角度平均为15°,骨融合率达到95%,无神经损伤及翻修病例。结论腰椎退变性侧凸首选非手术治疗,如失败应根据患者情况遵循尽量采用有限内固定和融合的原则行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9.
成人脊柱侧凸和退变性脊柱侧凸是不同的概念,成人脊柱侧凸既包括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到成年期后的进一步发展,也包括退变性脊柱侧凸。退变性脊柱侧凸是由于椎间盘或小关节突退变、塌陷及椎体的骨质疏松等造成脊柱的弯曲畸形所致。成人脊柱侧凸中的两种情况虽然病因不同,但在后期的病理进展中有相似的结局,  相似文献   

10.
引起退变性脊柱侧凸弯度增加的危险因素,目前尚无统一意见.社会人口老龄化使得退变性脊柱侧弯发病率明显上升,临床确定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及方式的重要因素之一即根据脊柱侧凸弯度及其进展.该文就影响退变性脊柱侧凸弯度进展的危险因素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手术是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凸的有效方法之一,但融合节段长或短、融合椎近端或远端一直难以抉择。长节段融合的优点为能更充分地减压和进行侧凸三维矫形,可更好地矫正侧凸弯曲、冠状面失衡,改善侧凸顶锥旋转半脱位等。长节段融合的缺点为并发症发生率高、手术时间长、术中失血量大、再次翻修率较高等。短节段融合的优点为手术时间短、术中失血量小、术后短期并发症少、脊柱活动度高、费用低等。短节段融合的缺点为对侧凸角度、椎体倾斜、躯干平衡矫正及神经受压症状等缓解力度有限。研究表明,近端固定椎必须高于侧凸的上端椎,在多节段的固定融合术中要避免选择L1作为近端融合椎,当远端需融合至L5或S1时,融合至S1可能更明智。该文就退变性脊柱侧凸融合节段选择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脊柱侧凸治疗中相关问题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随着脊柱外科的发展,参与脊柱侧凸治疗的医生越来越多,矫形器械不断进步,矫形手段不断增多。在脊柱侧凸的诊治中,也存在一些有争议和值得探讨的问题。如:对胸腰段或腰段侧凸是行前路手术还是行后路手术?对先天性胸腰椎半椎体畸形如何选择手术时机、方式和入路?怎样使脊柱侧凸微创技术健康发展?如何掌握退变性脊柱侧凸的手术适应证?等等。为此,本刊特邀了有关专家对上述问题进行讨论,供同道们参考。  相似文献   

13.
退变性脊柱侧凸(degenerative scoliosis)是继发于椎间盘及椎间关节退变的成人结构性侧凸.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加速进展,退变性脊柱侧凸的发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Lonstein估计,在美国约有50万成人存在大于30°的脊柱侧凸[1];而由于人们对生活质量期望值的提高,越来越多的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选择外科手术作为治疗手段.尽管退变性脊柱侧凸的手术治疗效果令人满意,但术后出现的一系列近期和远期并发症仍是困扰大多数脊柱外科医生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退变性脊柱畸形是指由于脊柱退变性改变而逐渐出现的脊柱侧凸、脊柱-骨盆矢状面失平衡或脊柱椎体间滑移的一组疾病,多见于中老年患者,它包括:①退变性脊柱侧弯( de-novo degenerative scoliosis,DDS);②脊柱-骨盆矢状位失平衡致矢状面畸形;③退变性腰椎滑脱症。DDS多由1个或多个椎间盘和/或关节突关节的不对称性退变导致,主要发生在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群,较少在40岁之前发病;发病率约为6%;女性多于男性,且多见于腰段及胸腰段。  相似文献   

15.
成人退变性脊柱畸形是指成年人因脊柱退行性改变而逐渐出现的脊柱侧凸或后凸畸形。越来越多的研究[1~4]表明,在成人退变性脊柱畸形中,其矢状面畸形是导致患者出现疼痛、功能受限及自我形象和心理障碍的主要因素,也是评估和预测术前、术后临床症状及疗效的最重要指标之一。因此,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脊柱矢状面畸形,是治疗成人退变性脊柱畸形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6.
退变性腰椎侧凸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退变性腰椎侧凸的特点、诊断与治疗。方法2001年7月至2004年1月手术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15例,行后路彻底椎板减压、椎弓根钉棒矫形固定,椎间融合器融合12例,后外侧植骨融合3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点、手术方法与效果。结果术后侧凸平均矫正率为42.8%,腰腿痛均消失,下肢麻木等症状减轻,随访6~36个月,植骨融合良好,无融合器移位,矫正度数与椎间隙高度无丢失。结论成人退变性腰椎侧凸发病年龄大,多合并腰椎管狭窄、失稳等,腰腿痛原因复杂,治疗的主要目的是彻底减压,通过矫形使脊柱重新获得稳定,椎弓根钉棒固定及椎间融合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伴随人口老龄化加剧,中老年群体中退变性脊柱侧凸的发病率正逐渐升高,更多患者选择手术矫正以提高生活质量。在退变性脊柱侧凸的诊治中,分型系统起着重要作用,选择合适的分型系统既有利于评估预后情况,又有助于医师对患者进行规范化、系统化的诊治。近20年来关于退变性脊柱侧凸的分型已有十余个,如SRS-Schwab分型、Lenke-Silva分型、MISDEF分型等,但尚缺乏可被广泛认可的统一分型方式。本文回顾、分析、评估了其中较为重要的分型,并归纳一个理想的分型系统应包括的要素,以期推动退变性脊柱侧凸理想分型系统的形成,帮助医师选择合理而具体的手术矫正方式。  相似文献   

18.
<正>退变性脊柱侧凸是由于椎间盘与小关节等退变引起的椎间隙塌陷、椎体旋转半脱位或侧方滑移在冠状面上形成的侧凸,Cobb角10°。主要发病于50岁以上,女性较常见。常有腰痛、神经根压迫或椎管狭窄引起的下肢痛和间歇性跛行等症状,影像学表现除冠状面上的脊柱侧凸外还伴有腰椎前凸消失、胸腰椎后凸等矢状面失衡[1]。矢状面平衡因与生存质量密切相关,手术恢复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成为近年研究热点之一[2]。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凸的外科治疗重点在于彻底解除神经压迫、重建脊柱稳定与平  相似文献   

19.
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凸发病机制及手术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成人脊柱侧凸可分为: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凸(Ⅰ型);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凸(Ⅱ型)和继发性脊柱侧凸(Ⅲ型)[1、2]。退变性脊柱侧凸在成年后才出现,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后路减压联合短节段或长节段融合对退变性脊柱侧凸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随访2年以上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44例,均行后路减压椎弓根螺钉固定融合手术,根据融合范围分为短节段组和长节段组。记录2组患者术前、术后即刻、末次随访的影像学参数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by index,ODI)评分。结果 2组平均融合节段分别为2.8和5.8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前短节段组平均侧凸Cobb角为15.9°,长节段组为23.5°;术后Cobb角矫正率分别为23%和61%,手术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长节段较短节段融合对冠状面失平衡和侧方滑脱改善明显,但2种手术方式对腰椎前凸及矢状面失平衡矫形效果无显著差异。长节段融合早期并发症较短节段融合高。2组患者手术前后ODI评分无明显差异。结论侧凸Cobb角较小、保持良好脊柱平衡的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可选择后路减压联合短节段融合手术,Cobb角较大或严重侧方滑脱的患者选择长节段融合可提高矫形效果,严重矢状面失衡的患者可考虑行截骨矫形手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