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汪波  吴华  杨勇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2,20(19):1744-1748
[目的]探讨颈椎病患者在颈椎侧位X线片上的特征性改变.[方法]选取2007年1月~ 2010年3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骨科出院病人中确诊为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颈椎侧位X线片1 18例设为颈椎病组,随机选取84名无症状的成年志愿者拍摄中立位颈椎侧位X线片设为对照正常人组.定量测量所有颈椎X线片的解剖参数,比较颈椎病组与正常人组之间的差异,分析病变的节段并探讨病变节段对其邻近节段的影响.[结果]颈椎病组与正常人组相比,棘突间距离和椎体高度增大,而颈椎管率、椎间盘前后缘高度比、椎体间角度和颈椎生理曲度均减小.大多数颈椎病患者为多节段病变,病变最多的节段为C5、6,病变节段对其下位节段的影响较大,病变节段数目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增加.[结论]颈椎病患者在颈椎侧位X线片上有特征性的改变,这些改变对颈椎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对颈椎运动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目的:研究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对颈椎运动功能的影响及相关因素。方法:对52例因脊髓型颈椎病接受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平均随访37.5个月,在颈椎过屈、过伸侧位X线片上比较手术前后颈椎总的运动范围(总活动度)、各椎体间活动度。结果:术后3年颈椎总活动度、总屈曲及总仰伸角度均减小(P≤0.001),与术前相比平均下降15%,其中42例伴有颈部僵硬、疼痛等症状。颈椎总活动度的改变与神经功能的改善无相关性。各椎体间的屈伸运动范围从C2至C6均明显减小,而C6/7却稍有增加;椎体间滑移在C3/4、C4/5两个节段明显减少(P≤0.05)。结论: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可以使颈椎总活动度和各椎体间活动度均减少并伴有颈部僵硬和疼痛。术后短期围领制动并早期主动伸、屈颈部的锻炼可能有助于减少颈部僵硬和疼痛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颈椎后路侧块螺钉内固定术中曲度矫正对术后颈椎曲度、椎间隙高度及轴性症状产生的长期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自2009-05-2012-01,回顾性分析70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A组34例患者行常规颈后路椎板减压侧块螺钉内固定术。B组36例患者行颈后路椎板减压侧块螺钉内固定术并在C型臂X线机透视下进行颈椎曲度及高度矫正。对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JOA评分、颈椎曲度指数及轴性症状评分进行比较评估。结果两组患者JOA评分恢复率、颈椎曲度丢失情况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有明显轴性症状的患者比例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后路椎板减压侧块螺钉内固定术中,应用C型臂X线机透视进行颈椎曲度及高度矫正临床效果良好,可明显恢复颈椎生理曲度、适当恢复椎间隙高度、改善患者术后轴性症状。  相似文献   

4.
颈椎紊乱征48例报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范炳华 《中国骨伤》1993,6(1):32-33
颈椎紊乱征是指颈椎X线片显示生理曲度改变、椎体序列不整、非退行性改变所产生的类似颈椎病样临床症状的一种综合征。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影响旋转拔伸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CSR)疗效的X线片因素。方法经1个疗程的旋转拔伸法治疗后,采用疗效积分法对结果进行评估,以临床疗效为因变量,治疗前颈椎X线片的椎体角、颈椎曲度、椎体水平位移、患侧椎问孔横径和纵径为白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颈椎曲度优势比OR=6.71〉1,P=-0.02〈0.05,回归系数为1.90〉0,椎问孔横径优势比OR=12.97〉1,P=0.03〈0.05,回归系数为2.56〉0,而椎体角、椎体水平位移和患侧椎间孔纵径与疗效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颈椎曲度和患侧椎间孔横径是影响旋转拔伸法临床疗效的重要因素,且二者均与疗效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6.
颈椎不稳与交感型颈椎病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颈椎不稳与交感型颈椎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自2003年7月至2007年12月手术治疗的318例颈椎病患者,根据其临床症状分为无交感症状组(A组,n=284)和有交感症状组(B组,n=34).测量两组患者在颈椎前屈后伸位X线片上C2-C7椎间角位移和椎体后缘滑移情况.并分别统计交感症状与颈椎不稳以及性别与颈椎不稳间的相关性.结果:A、B两组颈椎不稳的发生率分别为21.8%(62/284)和55.9%(19/34),统计学分析表明颈椎不稳与交感症状间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在无交感症状的颈椎病患者中,男性和女性的颈椎不稳发生率分别为21.4%(37/173)和22.5%(25/111),两者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在有交感症状的颈椎病患者中,男性和女性的颈椎不稳发生率分别为27.3%(3/11)和69.6%(16/23),两者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颈椎不稳与颈交感症状密切相关,重建颈椎稳定性可能是交感型颈椎病治疗的重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以在读医学硕博研究生为代表的青少年群体颈椎失稳发生的相关表现及其生活习惯。方法 以问卷形式收集91例在读医学硕博研究生的基本信息、SF-36评分、NDI评分和生活习惯信息。对所有受试者进行颈椎正侧位及功能位X线片拍摄,进行两相邻椎体间的角度位移、水平位移及颈椎曲度的数据测量,并根据测量结果将受试者分为正常组和失稳组进行比较。对受试者的生活习惯与其颈椎曲度、最大椎体角度位移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91例中,颈椎失稳50例,C3-4失稳13例、C4-5 30例、C5-6 7例。失稳组的健康调查简表在生理功能、生理职能、机体疼痛、一般健康、情感职能等五个方面评分均显著低于正常组(P<0.05);失稳组NDI评分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失稳组每天使用手机时长、单次低头持续时长和使用电脑屏幕高度等数据均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所有受试者的单次低头持续时长和使用电脑屏幕高度均与其颈椎曲度呈负相关(r<0),与其最大椎体角度位移呈正相关(r>0)。结论 以在读医学硕博研究生为代表...  相似文献   

8.
颈椎曲度和活动度的测量及意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如何准确测量颈惟曲度和活动度一直是基础和临床研究中很棘手的问题 ,本文就常用的曲度和活动度测量方法及意义作一简述 ;常用的屈度测量方法有 Borden氏法、改良 Borden氏法和夹角测量法等 ,值得推荐的是 Borden氏法 ;颈椎活动度的测量方法相对较多 ,有颈椎动力性摄片法、改良方盘测角仪、脊柱运动分析仪、颈椎活动度测量仪、电动测量仪、皮尺测量和目测等数十种 ,但目前尚无一种切实可靠、能被大多数研究人员公认的活动度测量方法 ;颈椎曲度和活动度的变化能准确地反应颈椎整体功能的变化 ,当颈椎病初发或颈椎病产生症状时 ,往往都有颈椎曲度和活动度的变化 ,颈椎曲度和活动度的变化对颈椎病的早期诊断、对判定颈椎各节段功能及颈椎病变部位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
老年颈椎病颈椎椎体结构改变及其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老年颈椎病颈椎椎体结构的病理改变及其意义。方法:(1)在X线片上测定35例老年(>60岁)颈椎病的椎体平均高度和平均矢状径长度,用其比值来判定椎体的变形程度,与15例青壮年外伤性颈椎病患者相比。(2)老年组24例,青壮年组12例行颈椎前路钻孔减压,术中取颈椎椎体松质骨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1)两组椎体变形指数差异显著(P<0.05)。(2)实验组骨细胞多处于退变相和溶骨相,而对照组多为成骨相和静止相。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成骨细胞功能低下而破骨细胞数量多且功能活跃。结论:老年颈椎病颈椎椎体骨小梁的异常改建是骨细胞性骨吸收,破骨细胞性骨吸收和成骨细胞功能低下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可致椎体畸变,加快颈椎病的进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寰枢关节不稳对颈椎生理曲度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109例寰枢关节不稳患者和96例健康患者的正侧位、开口位和侧屈开口位X线片,采用Borden 氏法测量患者X线片的颈椎生理曲度,分析对比两组寰枢关节不稳与颈椎生理曲度改变的相关性。结果经过统计学比较两组间具有显著性的差异(P〈0.05),寰枢关节不稳患者中不同年龄段颈椎生理曲度变直的发生率具有明显的差异(P〈0.05),30~49岁发生率最高,与其它年龄段相比具有非常显著性的差异(P〈0.01)。结论寰枢关节不稳与颈椎生理变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本文探讨颈椎融合术导致颈椎退变加重的根本原因,以提高颈椎病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对实施颈椎融合术的76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和64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归纳出影响颈椎融合术治疗效果的根本原因。结果显示:76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有33例发生颈椎退变明显加重,其中4例再次发生颈椎间盘突出症;64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术后有8例出现颈椎退变加重。作者认为:融合术前,融合节段上下端颈椎已有的退变是导致术后退变加重的根本原因,手术治疗时应给予特别的关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前后路联合颈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2005年间应用该术式治疗的48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术后随访观察植骨融合率,椎间高度维持情况及其并发症。术前和术后通过神经功能JOA评分,颈部轴性症状和颈椎动态侧位片,颈椎MRI进行比较临床疗效。 结果 全部病例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8个月。全部患者随访3月,6月,12月,24月JOA评分平均优良率分别为:75.0%, 81.3%, 85.4%, 89.6%。结论 前后入路治疗严重脊髓型颈椎病能彻底减压及提高植骨融合率,并有效的维持椎间高度,避免了因骨的再吸收造成椎间塌陷引起的继发神经功能损害;只要严格的掌握手术的适应证,遵循手术的操作原则,绝大多数的手术并发症均可避免发生。因此,该方法在治疗严重脊髓型颈椎病的一种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颈椎病患者颈椎曲度的X线测量   总被引:25,自引:4,他引:21  
研究国人颈段脊柱颈曲以及伸屈活动度,比较颈椎病患者与正常人之间的差异。方法对300例成人和300例临床确诊为颈椎病的患者行动态条件下的X线测量,测量颈椎屈伸弧度及屈伸活动度。结果正常成人不同年龄组的颈曲值各不同,随年龄的增加,颈曲值减小。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经皮椎间盘摘除术在颈椎病治疗中的适应证及疗效,在局麻下对30例颈椎病患者30个椎间盘行颈前路经皮穿刺切除术,其中C_(4-5)16例,C_(5~6)14例。术后随访6~24个月。结果:13例术前症状体征完全缓解,8例症状体征显著改善,优良率70%。表明颈前路经皮椎间盘摘除术在颈椎病治疗中是一种可行、有效的措施,严格选择适应证是提高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1989年以来作者在椎板单开式成形术的基础上,同时施行神经根管扩大术,切除钩椎关节骨赘,使之同时解除脊髓和神经根的压迫.本术式治疗45例,其中包括7例颈段外伤后颈髓损伤而导致不完全瘫痪的患者,45例获6个月~4年,平均20.4个 月的随访,其中优28例(62.2%),良13例(28.9%),改善3例(6.7%),恶化1例(2.2%).优良率91.1%.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颈椎后路经皮脊柱内镜椎间盘髓核切除术(posterior percutaneous endoscopic cervical discectomy,PPECD)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CSR)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2014年8月~2017年12月全麻下PPECD治疗37例CSR,比较术前、出院时及末次随访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MacNab分级、颈椎动力位片和MRI评估疗效。结果37例顺利完成手术,未出现围术期神经症状加重、脊髓损伤、血管损伤、脑脊液漏、感染等围手术期并发症。37例平均随访21.7月(13~50个月),出院时和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分别为(2.1±0.6)分和(1.6±0.7)分,显著低于术前(6.2±1.0)分(P均=0.000);末次随访时NDI(14.3±3.9)%,显著低于术前(50.8±9.1)%(t=21.025,P=0.000)。末次随访时改良MacNab疗效优24例,良11例,可2例,优良率94.6%,颈椎过伸过屈位X线片未显示明显颈椎失稳。结论严格选择适应证的前提下,PPECD治疗CSR微创、安全,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7.
颈椎间不同植入物固定后稳定性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比较颈前路减压后分别植入异体骨螺纹晤支架、肽合金融合支架和自体髂骨对椎间稳定性的影响。方法:用8具人尸体颈椎为空白模型,环锯减压后,分别植入异体骨螺纹融合支架、钛合金螺纹融合支架和自体髂骨,测试以上状态下标本的应变和位移结果:减压后标本较空白对照应变和位移增加,异体现有螺纹融合支架、钛合金螺纹融合支架固定能减少这种增加,而自体髂骨只能减少总体位移增加。结论:Cloward术减压后,颈椎稳定下  相似文献   

18.
一次后路手术治疗颈椎管狭窄并颈间盘突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一次手术治疗颈椎管狭窄并颈间盘突出。方法:1993年1月~1998年12月手术治疗29例。首先行颈后路颈椎管成型,椎管扩大,然后手术行颈间盘定位,同时切除颈间盘。结果:术后平均随诊20个月,优良率86%。结论:一次手术治疗颈椎管狭窄并间盘突出,两个病变同时解决,避免二次手术之苦。本文评述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9.
发育性颈椎椎管狭窄合并颈椎病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告发育性颈椎椎管狭管合并颈椎病并经手术治疗45例.研究发现,颈椎病病变过程是颈椎椎管狭窄临床发病的常见原因.测量结果,颈_3~颈_7椎管矢状径均在10mm以下并有节段性椎体后缘增生和骨赘形成.根据临床神经系统检查和影像学征象,分别选择颈椎前路和后路施行减压和植骨.平均随访18个月,椎间融合率100%,功能恢复优良率达82.2%(37/45).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