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鼠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建立大鼠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AR)模型,了解大鼠肾移植AR病理进程.方法异基因移植组由Wistar大鼠为供体,雄性SD大鼠为受体.同基因对照组供受体均为SD大鼠.肾移植术后第1、3、5、7天取移植肾组织,进行HE染色、Masson染色、PAS染色、PASM染色,光镜下观察病理改变,参照Banff 97标准进行诊断,根据Watanabe的方法进行AR严重程度的半定量评分.结果术后第1、3、5、7天异基因移植组和同基因对照组的半定量评分分别为(0.50±0.54)、(1.33±0.82)、(3.50±1.05)、(4.33±0.82)和(0.33±0.52)、(0.67±0.52)、(0.67±0.52)、(0.67±0.52).异基因移植组与同基因对照组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异基因移植组中两两比较结果第3、5、7天评分与第1天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3天与第5、7天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5天和第7天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基因对照组各天的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SD大鼠间组织相容性高,SD大鼠作为供受体的大鼠肾移植排斥反应轻微,可作为同基因对照组;Wistar-SD大鼠间肾移植AR发生快,程度重,是良好的AR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供肾穿刺活榆在亲属活体肾移植中对供肾质量的诊断价值及边缘供肾对亲属活体肾移植受者早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2004年2月至2008年7月142例亲属活体肾移植患者,按照供体年龄和供肾情况分为边缘供者组(51例)和非边缘供者组(91例).并对49例亲属活体供肾行细针穿刺活检术.分析2组受者的术后血肌酐(Scr)变化、Scr最低值、所需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49例亲属活体供肾中13例发生病理改变.边缘供者组受者Scr在术后4周、12周、6月及最低Scr水平均高于非边缘供者组(均P<0.05),而术后12个月、24个月、36个月Scr和Scr恢复至最低水平所需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边缘供肾受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与非边缘供肾受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边缘供肾受者的早期临床疗效是理想的,但术后血肌酐基线较非边缘供肾患者高,应严格控制其纳入标准.供肾穿刺活检有利于发现常规无创检查难以发现的潜在肾脏疾病,对供受者具有重要诊断和治疗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基因重组融合蛋白B7-CD28共刺激阻断剂CTLA-4Ig对大鼠移植肾存活的影响.方法肾移植术后第2天每只用药组大鼠腹腔内注射CTLA-4Ig0.5mg,观察移植肾存活时间;术后第20天,测定受体对供体及无关大鼠的单向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并观察移植肾病理改变.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用药组移植肾存活时间显著延长[(42.6±6.4)d,(8.2±1.2)d,P<0.001)].术后第20天,用药组移植肾仅有散在淋巴细胞浸润;受体对供体的MLR明显低于正常对照[(5832±674)cpm、(13486±2166)cpm,P<0.001)],而受体对无关大鼠的MLR与正常对照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CTLA-4Ig通过诱导受体对供体抗原特异性的免疫反应低下状态明显延长了大鼠移植肾存活时间.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供肾穿刺活榆在亲属活体肾移植中对供肾质量的诊断价值及边缘供肾对亲属活体肾移植受者早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2004年2月至2008年7月142例亲属活体肾移植患者,按照供体年龄和供肾情况分为边缘供者组(51例)和非边缘供者组(91例).并对49例亲属活体供肾行细针穿刺活检术.分析2组受者的术后血肌酐(Scr)变化、Scr最低值、所需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49例亲属活体供肾中13例发生病理改变.边缘供者组受者Scr在术后4周、12周、6月及最低Scr水平均高于非边缘供者组(均P<0.05),而术后12个月、24个月、36个月Scr和Scr恢复至最低水平所需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边缘供肾受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与非边缘供肾受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边缘供肾受者的早期临床疗效是理想的,但术后血肌酐基线较非边缘供肾患者高,应严格控制其纳入标准.供肾穿刺活检有利于发现常规无创检查难以发现的潜在肾脏疾病,对供受者具有重要诊断和治疗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亲属活体供肾动脉轻度狭窄对肾移植受者术后早期肾功能和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供肾动脉轻度狭窄的亲属活体肾移植与50例标准亲属活体肾移植供、受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供者术后血清肌酐(Scr)水平。比较两组受者术后1、3、6个月的Scr水平;比较两组受者移植肾存活率及移植物功能延迟恢复(DGF)、急性排斥反应、肺部感染的发生率。结果两组供者术后Scr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组术后1、3、6个月Scr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组受者移植肾存活率,DGF、急性排斥反应、肺部感染的发生率比较,差异亦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亲属活体供肾动脉轻度狭窄对肾移植受者术后肾功能和并发症的影响不大,可纳入标准供体供肾范围。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供体年龄对活体肾移植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至2011年间在我院实施的活体亲属肾移植217例,按供体年龄或供受体年龄差异分组,随访并比较各组受者的血肌酐水平和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随着供体年龄的增长,受体移植术后血肌酐水平呈上升趋势.与供受体年龄差<-5岁组比较,供体年龄差>5岁组的Scr水平在1个月[(143.5±42.1) μmol/L比(114.4±30.4)μ mol/L]、3个月[(139.9±36.6) μmol/L比(110.6 ±33.3)μmol/L]、1年[(132.1±22.1)μmol/L比(105.5±35.9) μmol/L]及2年(132.0±45.4) μmol/L比(97.2±17.5) μmol/L]均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年轻供肾组(<50岁)相比,老年供肾组(>50岁)的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19.4%比9.7%)和慢性排斥反应发生率(9.7%比1.4%)也显著增高(均P< 0.05).术后人及肾的存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供受体年龄差异是术后2年Scr水平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OR=5.010,P<0.05).结论 供体年龄是肾移植预后的重要影响因素,老年供肾的疗效较差.  相似文献   

7.
零点活检对活体肾移植术后受体肾功能的预测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活体肾移植供肾零点活检对受体术后1年内移植肾功能的预测价值。方法 149例活体肾移植受者,根据是否同意活检和活检是否发现异常分为3组:未活检组(63例),活检正常组(58例)和活检异常组(28例)。受体术后平均随访8个月,比较3组间受体术后移植肾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供肾零点活检异常率为33%,其中肾小管炎7例,肾小管萎缩5例,肾小球硬化8例,肾小球钙化3例,肾小球玻璃样变3例,肾间质炎7例,肾间质纤维化1例,系膜增生2例以及小动脉玻璃样变2例(部分病例有一种以上病理改变)。供者年龄与移植前零点活检异常相关(P〈0.05)。从术后1个月之后至术后1年内,活检异常组各时间点受体血清肌酐均高于未活检组和活检正常组(均为P〈0.05);术后3个月,活检异常组各时间点受体肾小球滤过率均低于未活检组和活检正常组(P〈0.05),但术后1年内3组各随访时间点的血尿素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内重复测量趋势分析显示,与活检正常组比较,活检异常组的血清肌酐和肾小球滤过率的变化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活检异常组的血清肌酐与未活检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活体供肾零点活检结果对术后1年内特别是术后6个月内移植肾功能有预测价值,具有临床实用性。  相似文献   

8.
50岁以上活体亲属供肾移植的中期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50岁以上活体亲属供肾移植的早期并发症和中期疗效。方法2004年至2008年间实施的活体亲属肾移植139例,按供肾年龄50岁为界限分为供体≥50岁以上的受体40例(50岁以上供体组)、供体50岁的受体99例(50岁以下供体组),两组的透析情况,冷、热缺血时间,使用抗体诱导和HLA错配等基线资料相似。随访12~24个月,评价两组受体移植后的早期并发症和中期疗效。结果移植术后两组的急性排斥反应、移植物功能延迟恢复(DGF)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50岁以下供体组比较,50岁以上供体组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24个月5个随访时点的Scr偏高、CCr偏低。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显示术后1年内两组受体的Scr和CCr的变化趋势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0岁以上供体组和50岁以下供体组术后12个月人存活率分别为100%和98%,移植物存活率分别为98%和98%,24个月时人存活率分别为100%和96%,移植物存活率分别为97%和9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50岁以上老年供肾的中期疗效理想,在肾源紧缺的情况下可考虑选用,其远期效果仍需继续随访。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老龄供肾在青年受者体内的病理学改变,探讨老龄供肾移植的安全性。方法研究对象选择2008年1月至2008年12月期间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移植科实施亲属活体供肾移植的14例老龄供者(年龄55岁)和14例青年受者(年龄30岁)。对每例老龄供肾进行零时活组织检查(活检),对接受老龄供肾的青年受者在移植后6个月进行常规的移植肾活检。观察老龄供肾移植后的肾脏组织病理结构改变。结果老龄供肾移植至青年受者体内6个月后组织病理结构发生改变:肾小动脉病变程度较移植前减轻;肾小动脉硬化指数较移植前减轻(P0.05);肾小球硬化比例移植前后变化不大(P0.05)。纤维连接蛋白(FN)水平较移植术前表达水平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层黏连蛋白(LN)表达水平较移植前降低(P0.05)。结论老龄供肾移植到青年受者体内后,其组织病理学结构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在移植肝脏低温保存期间灌注血红素加氧酶-1(heme oxygenase-1,HO-1)诱导剂钴原卟啉(cobalt protoporphyrin,CoPP)对大鼠移植肝脏的保护作用。方法以Wistar大鼠为供体,SD大鼠为受体,根据供肝体外灌注低温保存期间所灌注的液体不同,将其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CoPP组、nodosin组和锌原卟啉(zinc protoporphyrin,ZnPP)组。每组各建立12对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各组分别在移植手术后1 d、3 d、7 d、21 d处死3只大鼠切取肝脏组织标本,进行肝脏组织病理检查与Suzuki评分。结果原位肝移植术后1 d、3 d、7 d,CoPP组和nodosin组大鼠的肝脏病理损伤比空白对照组和ZnPP组轻,但Suzuk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原位肝移植术后21 d,nodosin组与CoPP组的病理损伤均较空白对照组轻,两组的Suzuki评分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ZnPP组的移植肝脏损伤较重,ZnPP组的Suzuki评分与nodosin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移植肝低温保存期间灌注HO-1诱导剂可以减轻大鼠肝移植术后肝脏组织的病理损伤,而且在术后晚期对移植肝保护效果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扩展标准供体(ECD)及标准供体(SCD)肾移植的早期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供肾肾移植的85例受体临床资料。根据供体类型,将相应受体分为ECD组(31例)和SCD组(54例)。比较两组受体肾移植术后3个月内血清肌酐(Scr)水平、早期并发症发生情况及预后情况。结果 ECD组和SCD组术后1个月内的Scr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ECD组术后60、90 d的Scr水平分别为(189±97)、(175±69)μmol/L,明显高于SCD组的(142±49)、(135±41)μmol/L(P=0.005,0.002)。ECD组和SCD组的急性排斥反应(AR)发生率分别为6%和15%,移植物功能延迟恢复(DGF)发生率分别为23%和19%,肺部感染发生率分别为10%和6%,其他早期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2%和1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ECD组和SCD组人存活率分别为97%和94%,ECD组和SCD组肾存活率分别为84%和9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与SCD相比,ECD肾移植亦可获得相当的早期临床效果。在目前供肾来源严重缺乏的条件下,ECD的使用可以扩大供肾来源。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IL)-35与移植肾功能恢复情况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供肾肾移植受体的临床资料。根据肾移植术后是否发生移植物功能延迟恢复(DGF),所有受体分为早期肾功能恢复良好(IGF)组(32例)和DGF组(13例)。比较肾移植术后1、2、3、7、14、28 d及术后3个月、6个月、1年各时间点两组受体的血清肌酐(Scr)和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 GFR)水平;比较肾移植术后1、2、3、7、14、28 d各时间点两组受体血清和尿液IL-35含量。结果 DGF组受体术后肾功能恢复迟缓,术后7 d时Scr水平高于IGF组,e GFR水平低于IGF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1年,两组受体Scr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e GFR仍存在较大差异,与IGF组相比,DGF组受体术后1年时e GFR仍降低(P0.05)。术后1、2、3、7、14 d,DGF组血清中IL-35含量均低于IGF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28 d,与IGF组相比,DGF组血清IL-35含量反而升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3、7 d,DGF组尿液中IL-35含量均低于IGF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14、28 d,两组受体尿液IL-35含量进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肾移植术后受体血清和尿液中IL-35含量低与DGF发生存在一定的联系,提示术后早期受体全身和移植肾局部抑炎应答过弱,过度的炎症应答得不到有效控制,可能是DGF发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活体肾移植供肾肾小球滤过率( GFR)对受体早期肾功能的影响.方法 2006年至2011年在本中心接受活体肾移植172例为研究对象,其中亲属供肾166例(96.5%),夫妻供肾5例(2.9%),帮扶供肾1例(0.6%).术前应用放射性核素99mTC-DTPA肾动态显像测定供体左右肾GFR.供体的双肾GFR为62~148 ml/min,将对象分为供肾GFR≤45ml/min受体76例和供肾GFR>45 ml/min 96例.两组受体的透析情况、冷、热缺血时间、抗体诱导及免疫抑制方案、HLA错配率等基本资料相似.评价患者术后早期肾功能变化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急性排斥反应以及肾功能延迟恢复( DGF)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供肾GFR≤45 ml/min组比较,供肾GFR>45 ml/min组的Scr在术后1周、1个月、3个月、1年均较低,其中术后1周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3个月、1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显示术后1年内两组受体Scr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活体肾移植供肾GFR高低对受体术后1周Scr下降水平有影响,供肾GFR高者受体术后1周Scr水平低,但是对受体术后早期(1年内)的Scr整体水平及变化趋势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肾移植术后抗人类白细胞抗原(HLA)抗体监测和移植肾穿刺病理学检查早期诊断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AMR)的必要性。方法筛选51例术后产生新生供体特异性抗体(dn DSA)的受者,检测供体特异性抗体(DSA)及其结合C1q的能力,同时进行移植肾穿刺病理诊断。对于符合AMR诊断的受者,比较分析移植肾功能不稳定组和稳定组受者的DSA类别、补体结合能力和移植肾病理组织Banff评分。对无排斥反应组、移植肾功能不稳定组和稳定组受者的移植物进行Ka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在移植肾功能不稳定组和稳定组受者中,HLA抗体的不同类别、DSA的平均荧光强度(MFI)值、补体相关检测C1q结合力和C4d管周毛细血管沉积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在组织形态学损伤方面,两组在微血管炎、动脉内膜炎、肾小管-间质炎、移植肾小球病、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等表现的Banff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移植肾功能不稳定组受者移植物累积存活率显著低于稳定组,稳定组明显低于不符合排斥病理诊断的受者(P=0.002)。结论肾移植术后定期监测抗HLA抗体和做移植肾病理穿刺检查非常必要,有助于早期发现和诊断AMR。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IκBα突变体基因修饰的供体树突状细胞(IκBαM-Dc)对大鼠移植肾存活时间的影响.方法 利用重组腺病毒载体将IκBαM基因转染WF大鼠骨髓DC,流式细胞仪检测DC共刺激分子CD80、CD86表达.以wF大鼠为供体,Lewis大鼠为受体,行同种肾移植.术前7 d,受体输注供体IκBαM-DC作为IκBαM组,未输注IκBαM-DC的受体作为对照组,观察移植肾存活时间和术后肾功能变化.术后第14天检测受体T细胞对供体成熟DC及第三方大鼠成熟DC的反应性.结果 IκBαM明显抑制DC共刺激分子CD80、CD86表达.IκBαM组受体鼠移植肾存活时间为(32.5±7.8)d,较对照组移植肾存活时间(8.5±1.7)d明显延长(P<0.01);而其术后7 d血清肌酐为(57.3±8.2)μmol/L,较对照组血清肌酐(498.0±46.3)μmol/L明显减低.肾移植术后,IκBαM组受体T细胞对供体成熟DC反应明显低于对照组,而对第三方大鼠成熟DC的反应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表达IκBα突变体的供体树突状细胞能诱导受体大鼠T细胞对供体抗原的免疫低反应,显著延长大鼠移植肾存活时间.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体外膜肺氧合(ECMO)对非可控型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供肾的保护效果。方法随机选取60例非可控型DCD患者,按ECMO体内灌注的时间将60例供体随机分为3组,实验组1利用ECMO灌注2 h,实验组2灌注4 h,实验组3灌注6 h,每组20例,相应受体亦分为3组,每组20例。同时随机选取20例接受循环功能稳定的脑死亡器官捐献(DBD)的受体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受体的移植物功能延迟恢复(DGF)、原发性移植物无功能(PNF)和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比较各组受体的移植肾恢复时间、术后第1日尿量和术后1年移植肾功能等指标;比较各组受体术后1年人、肾存活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各实验组受体的PNF、DGF及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与对照组比较,各实验组的移植肾功能恢复时间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而各实验组受体术后第1日尿量及术后1年的肾功能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各实验组及对照组肾移植术后1年的人、肾存活率均为10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利用ECMO技术辅助非可控型DCD的循环或呼吸功能可以很好地保护供肾功能,提高供肾使用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ABO血型不合活体肾移植(ABOi-KT)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ABOi-KT的供、受体临床资料。受体术前均经过脱敏治疗,术后监测ABOi-KT受体的肾功能和血型抗体滴度恢复情况,观察ABOi-KT术后受体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及预后情况。结果 ABOi-KT术后11例受体血清肌酐(Scr)均恢复良好,未出现移植肾功能恢复延迟。其中2例受体分别在术后14、45 d出现Scr明显升高,1例受体术后出现临界性细胞性排斥反应,1例受体在术后33 d出现Scr升高,伴血型抗体滴度上升,经治疗后病情均平稳。其余7例受体术后移植肾功能正常,术后血型抗体滴度均无反弹。随访至2018年11月,未出现受体死亡和移植肾失功,受体及移植肾存活率均为100%。其中3例受体术后发生并发症,分别为肺部感染、BK病毒尿症和粒细胞缺乏症,经对症治疗后均痊愈。结论 ABOi-KT安全可行且长期疗效较好,可以增加活体供肾的来源,缓解供肾来源短缺。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受体血清“封闭”供肝对异种肝移植超急性排斥反应(hyperacute rejection,HAR)的预防作用.方法 取豚鼠和SD大鼠各20只,分别作为供体和受体,供受体随机配对;移植前采集受体大鼠近交系其他个体血清,45℃水浴灭活补体备用;实验组(n=10)术前用0.1%受体血清(recipient serum,RS)的Ringer液“封闭”供肝,对照组(n=10)仅用Ringer液灌洗供肝;采用改良“双套管法”行豚鼠、SD大鼠原位肝移植,观察供肝植入后形态学改变、受体存活时间、术后1h存活率,HE染色法检测移植肝微血栓、出血和肝细胞水肿等病理损害积分;检测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评价肝功能.结果 两组大鼠供体异种肝移植时间和无肝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受体大鼠供肝充盈缓慢,灌注不均,实验组供肝充盈迅速,灌注较均匀;实验组受体大鼠术后存活时间和术后1h存活率较对照组均明显增加(P<0.01),移植肝微血栓、间质出血(积分)较对照组明显减轻(P<0.01),肝细胞水肿无明显差异(P>0.05);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结论 受体血清“封闭”供肝对异种肝移植HAR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是预防器官移植HAR的潜在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小鼠移植肾再次移植动物模型建立方法。方法将首次移植供体小鼠左侧供肾肾静脉(RV)同首次移植受体小鼠肾下下腔静脉(IVC)端侧连续吻合,首次移植供体小鼠左侧供肾肾动脉(RA)连带小段首次移植供体小鼠腹主动脉(AO)同首次移植受体小鼠AO端侧间断吻合,首次移植供体小鼠左侧供肾输尿管拖入并固定在首次移植受体小鼠膀胱顶后壁完成小鼠首次肾移植术。首次移植术后2~4周,将首次移植受体小鼠体内移植肾脏RV连带部分首次移植受体IVC同移植肾再次移植受体小鼠IVC端侧连续吻合,移植肾脏RA连带小段首次移植供体和受体小鼠AO同移植肾脏再次移植受体小鼠AO端侧间断吻合,将再次移植肾输尿管拖入并固定在再次移植受体小鼠膀胱顶后壁完成小鼠移植肾再次肾移植术。首次移植和移植肾再次移植术中均切除受体双侧自体肾脏。记录手术时间,随访移植肾再次移植受体存活,监测再次移植肾功能和病理。结果移植肾再次移植供体手术时间为(50±10)min,受体手术时间为(55±5)min。共完成8例小鼠移植肾再次移植术。2例同系,6例非同系。第1例尝试性非同系移植肾再次移植受体存活11 d。后续5例非同系移植肾再次移植受体中1例存活21 d,其余4例均存活到术后70 d获取标本。2例同系移植肾再次移植受体均存活到术后30 d获取标本。8例移植肾再次移植受体在获取标本时或非预期死亡前血清肌酐均<0.2 mg/dl。苏木精-伊红(HE)染色提示同系移植肾再次移植术后30 d移植肾未见病理性改变。结论本文描述了建立小鼠移植肾再次移植动物模型的方法,为开展移植免疫相关研究提供了新手段。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大鼠肾移植术后移植肾、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s)中穿孔素定量表达在急性排斥反应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实验组由Wistar大鼠为供体,SD大鼠为受体.对照组供受体均为SD大鼠.术后第5天处死大鼠,切取移植肾组织行病理学检查和穿孔素mRNA定量检测,同时抽取外周血5 ml定量检测穿孔素mRNA表达.比较2组的表达水平.结果实验组移植肾病理评分2~5分(3.43±0.98),对照组移植肾病理评分0~1分(0.71±0.49),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移植肾和外周血标本中穿孔素mRNA表达水平分别为(0.36±0.27)×106和(0.43±0.27)×106拷贝/μgRNA,实验组表达水平分别为(23.37±10.85)×106和(61.03±41.25)×106拷贝/μgRN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移植肾组织和外周血单核细胞内穿孔素mRNA表达水平可作为急性排斥反应的诊断标志;外周血单核细胞可代替移植肾组织作为检测免疫活化基因mRNA表达水平的标本,实现急性排斥反应诊断的无创性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