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雷帕霉素对肾缺血再灌注(IR)后不同时期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及增殖、修复的影响。方法体质量为25~30 g BALB/c小鼠45只随机分为手术对照组、IR对照组和雷帕霉素组。建立阻断小鼠左侧肾蒂30 min后切除右侧肾模型。雷帕霉素组术前及术后每日给予0.5 mL雷帕霉素和生理盐水混悬液(1 mg∶10 mL)灌胃,IR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术后1、3和7 d每组各处死5只小鼠取全血及肾组织,检测血清肌酐水平,HE染色评价组织病理学改变。采用脱氧核糖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法检测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肾小管上皮细胞增殖细胞核抗原以比较组间肾小管上皮细胞增殖修复差异。结果雷帕霉素组术后1 d肾功能好于IR对照组(P〈0.05),但在7 d时却较IR对照组差(P〈0.05)。IR对照组和雷帕霉素组术后3个时期的肾组织病理学改变均较手术对照组严重(P〈0.05),但前两组间损伤病理学评分均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1 d和3 d时,雷帕霉素组凋亡细胞数明显少于IR对照组(P〈0.05)。术后1、3和7 d雷帕霉素组肾小管上皮细胞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水平均显著低于IR对照组(P〈0.05)。结论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早期以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为主,后以细胞增殖修复为主。雷帕霉素因具有抗凋亡和抗增殖的双重作用,可以减轻缺血再灌注对肾功能损伤,但却不利于以后的组织修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建立大鼠。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IRI)模型,观察姜黄素预处理对大鼠肾脏缺血再灌注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36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假手术(Sham)组、肾脏缺血再灌注模型(IR)组、姜黄素预处理(CUR)组,每组12只。CUR组在缺血前2h给予姜黄素100mg/kg剂量溶于0.1%二甲基亚砜1ml中,注入腹腔。24小时后沿原切口进入,切除左。肾。肾组织用4%多聚甲醛固定24h,常规石蜡包埋切片。采用TUNEL法检测各组缺血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结果:与Sham组相比,IR组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明显增加。与IR组比较,CUR组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减少(P<0.05)。结论:姜黄素预处理可减轻肾脏IRI的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缺血后处理对大鼠肾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1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n=6):假手术组(S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和缺血后处理组(IPo组)。采用夹闭双侧肾蒂45min-再灌注6h制备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IPo组在夹闭双侧肾蒂45min后,再灌注10s,缺血10s,重复3次后,完全恢复肾血流。再灌注6h时开胸,取心脏血后处死大鼠,取肾组织。测定血清肌酐(Cr)、尿素氮(BUN)和尿酸(UA)浓度,肾组织中丙二醛(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光镜下观察肾组织病理学改变;采用原位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标记(TUNEL)法检测肾组织中凋亡细胞,光镜下计数凋亡细胞,并计算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指数(AI)。结果与S组比较,I/R组和IPo组Cr和BUN浓度升高(P〈0.05),UA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肾组织SOD活性降低,MDA含量升高,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指数增加(P〈0.05),病理损伤明显。与I/R组比较,IPo组Cr和BUN浓度降低(P〈0.05),UA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OD活性升高,MDA含量降低,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指数减少(P〈0.05),病理损伤减轻。结论缺血后处理能减轻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其机制与增强肾脏抗氧化能力和抑制肾组织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短时间缺血预处理在诱导肾脏缺血耐受中的作用,及其对肾小管上皮细胞坏死、凋亡、增殖等的影响。 方法 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Sham),只分离两侧肾蒂,不进行夹闭;单纯缺血再灌注组(I/R),第0天假手术,第4天用无损伤动脉夹夹闭两侧肾蒂40 min,然后恢复灌注;缺血预适应组(IPC),第0天预缺血20 min,第4天再次缺血40 min。PAS染色观察肾组织形态学,透射电镜观察小管上皮细胞超微结构,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细胞凋亡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肾小管上皮细胞增殖核抗原(PCNA)的表达。 结果 与单纯缺血再灌注组相比,缺血预适应组肾脏功能和病理性损伤显著减轻(P < 0.01);大鼠死亡率从33%降低为0 ;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和坏死显著减少(P < 0.05),细胞增殖(PCNA阳性)显著增多(P < 0.01)。 结论 短时间缺血预处理能诱导肾脏耐受长时间缺血,减少小管上皮细胞死亡和促进其及时增殖修复可能是预缺血发挥肾脏保护作用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中药安胎养血合剂对移植肾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及Fas/FasL基因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免疫抑制作用的机制。方法:建立大鼠肾移植模型,随机分为3组,每组12对。分别为对照组:(Wistar→Wistar大鼠),给予生理盐水灌胃;生理盐水组:(SD→Wistar大鼠),给予生理盐水灌胃;安胎养血合剂组:(SD→Wistar大鼠),给予安胎养血合剂灌胃。于术后第5d处死动物取肾脏组织,通过TUNEL法检测凋亡指数和RT-PCR检测Fas/Fas-L的mRNA表达。结果:用TUNEL检测移植肾脏凋亡指数,生理盐水组凋亡细胞最多,对照组中凋亡细胞极少见,安胎养血合剂组和生理盐水组肾脏细胞凋亡指数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生理盐水组肾小管上皮细胞Fas-L的mRNA表达显著增高,安胎养血合剂组Fas-L的mRNA表达显著减少,与生理盐水组之间比较有显著差异(P<O.05)。结论:安胎养血合剂可以通过下调移植肾脏肾小管上皮细胞Fas-L的mRNA表达,来减少移植肾的细胞凋亡,起到免疫抑制剂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丁羟茴香醚对衰老大鼠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老年大鼠肾脏缺血再灌注(I/R)模型中。肾小管上皮细胞的损伤变化,探讨活性氧(ROS)清除剂对I/R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27月龄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I/R模型组、丁羟茴香醚(BHA)组和nicardipine组。夹闭双侧。肾动脉30min再灌注18h制成I/R模型。观察肾功能、肾脏病理改变、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情况。检测肾组织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caspase)3、细胞色素C表达。测定肾组织脂质过氧化物丙二醛(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结果(1)肾脏I/R损伤时,老年大鼠肾功能明显减退,肾组织病理改变比较明显,大量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肾组织caspase-3、细胞色素C表达明显上调。肾组织中MDA增加、SOD活性下降(P均〈0.05)。(2)BHA或nicardipine均能明显改善肾功能。肾组织病理改变和凋亡相关指标(P〈0.05);BHA或nicardipine均能减少组织中MDA含量,部分恢复肾组织中SOD含量。结论老年大鼠肾脏I/R损伤时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增加,肾功能减退。ROS堆积后,线粒体损伤导致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清除ROS可以抑制‘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减轻I/R损伤。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膀胱灌注化疗对不同级别输尿管尿路上皮细胞癌患者行肾、输尿管及膀胱袖状切除术后再发膀胱癌的影响.方法 对194例原发性输尿管尿路上皮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比较术后2年内各级别肿瘤患者中吡柔比星灌注组与未灌注组的膀胱癌复发率.结果 行根治性肾、输尿管及膀胱袖状切除术2年后,灌注组复发率23.9%(28/117)明显低于未灌注组的39.0%(30/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G1肿瘤灌注患者复发率为5.0%(1/20),未灌注患者复发率14.3%(3/2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2肿瘤灌注患者复发率21.4%(12/56)明显低于未灌注组的43.9%(18/41)(P<0.05);G3肿瘤灌注患者复发率36.6%(15/41),未灌注患者复发率60.0%(9/1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原发性输尿管尿路上皮癌患者,术后膀胱灌注化疗可预防输尿管尿路上皮癌患者术后膀胱癌的发生.尤其对G2肿瘤患者,术后膀胱灌注化疗可有效预防肿瘤的膀胱内复发;但其对G1及G3肿瘤患者无明显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上尿路肿瘤术后预防性膀胱内灌注化疗的价值。方法:选取诊断为单侧上尿路肿瘤、无淋巴结及远处转移、不伴发膀胱肿瘤及无膀胱癌病史并行根治性肾输尿管全切除术的患者82例,对其中41例术后接受膀胱内灌注化疗者(研究组)与41例未接受膀胱内灌注化疗者(对照组)进行1:1配对研究,配对条件为肿瘤的病理分期、单发/多发和所处器官一致,患者的性别相同。研究组术后行羟基喜树碱膀胱内灌注化疗,每次40mg,每周1次,共6~8次;对照组随诊观察。结果:平均随访46(26~66)个月,研究组及对照组术后膀胱癌的发生率分别为22.0%(9例)及43.9%(18例)(P〈0.05),再发膀胱癌的中位时间分别为13(3~59)个月及28(3~57)个月(P〈0.05)。结论:对不伴发膀胱癌及无膀胱癌病史的上尿路肿瘤患者,根治术后短疗程的羟基喜树碱膀胱内灌注化疗可有效降低膀胱癌的再发比例,延长肿瘤的再发时间。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外源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对缺血再灌注损伤(I/R)后肾小管上皮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将雄性SD大鼠MSCs用DAPI标记后注入受体雌性SD大鼠体内。30只受体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对照组(C组)、MSCs+I/R组(M组)、DMEM-F12+I/R组(D组),每组10只。7d后观察肾功能,肾脏病理改变,采用原位末端标记法检测细胞凋亡指数,免疫组化法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并观察DAPI标记的MSCs在受体大鼠肾脏的分布情况。结果:I/R后第7天,M组在肾功能、肾脏病理改变上,均明显好于D组;肾组织内PCNA+细胞数和凋亡指数均低于D组。I/R后7d内未发现MSCs定位于肾组织中。结论:外源性MSCs可以促进I/R损伤后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增殖和减少细胞凋亡,从而有利于肾小管损伤的早期恢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复制大鼠顺铂急性肾损伤模型,研究氧化应激与核转录因子Sp1及凋亡的关系;探讨普罗布考对顺铂急性肾损伤的保护作用及作用机制。方法:24只SD雄性大鼠被随机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顺铂模型组、普罗布考干预组、普罗布考对照组,每组6只;检测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甘酶(NAG)、血清肌酐(Scr)、血尿素氮(BUN)、肾组织匀浆液丙二醛(MDA)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光镜观察肾脏病理改变;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肾组织Sp1蛋白表达;采用TUNEL染色检测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结果:与生理盐水对照组和普罗布考对照组相比,顺铂模型组大鼠血清BUN和Scr,尿NAG酶,肾脏组织匀浆MDA含量显著升高,肾组织匀浆GSH-Px活力显著下降(P〈0.01);肾脏指数、肾小管损伤分数和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百分比均明显增加(P〈0.01);肾组织Sp1蛋白的表达上调。采用普罗布考干预后血清BUN和Scr,尿NAG酶,肾脏组织匀浆MDA含量显著下降(P〈0.05);肾组织匀浆GSH-Px活力显著升高;肾脏指数、肾小管损伤分数和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百分比均明显降低(P〈0.01);肾组织Sp1蛋白的表达下调。结论:氧化应激和核转录因子Sp1在顺铂所致大鼠肾毒性中起一定作用;普罗布考对顺铂所致大鼠肾毒性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抗氧化、抑制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下调肾组织Sp1蛋白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1.
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肾小管上皮细胞的衰老演变及其意义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观察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IRI)后正常和衰老肾小管上皮细胞的演变,探讨细胞衰老在衰老相关性肾脏病理变化中的作用。方法以低龄(2月龄)和高龄(12月龄)野生鼠为研究对象。建立左肾IRI模型。于IRI后0d、1d、3d、7d、1月、3月、6月取肾组织,用HE染色观察肾小管组织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肾小管上皮细胞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组织化学染色观察肾小管上皮细胞衰老相关β-半乳糖苷酶(SA-β-gal)的活性;TUNEL法检测凋亡肾小管上皮细胞。结果肾脏IRI后0d,肾小管以坏死为主,高龄鼠比低龄鼠更为明显(P〈0.05)。IRI1d后出现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7d凋亡达到高峰(P〈0.05),且在同一时间点,高龄鼠比低龄鼠严重(P〈0.05)。低龄鼠IRI肾1月时出现肾小管上皮细胞衰老,而对侧肾没有出现,3月、6月点衰老细胞显著增多(P〈0.05);高龄鼠IRI后0d双肾均可见大量衰老的肾小管上皮细胞,但IRI肾的衰老细胞在IRIld后明显减少(P〈0.05),1月后又逐渐增多。6月后高龄鼠双肾衰老的肾小管上皮细胞几乎又达到同一水平。PCNA阳性染色细胞出现的几率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低龄组细胞增殖能力要强于高龄组。对高龄鼠IRI后1d点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与衰老之间的相关分析显示,二者存在显著负相关(r=-0.82,P〈0.001)。结论IRI可促进正常肾小管上皮细胞衰老的进程。已经进入衰老状态的肾小管上皮细胞在遭受IRI刺激后,更易走向死亡[坏死和(或)凋亡]。肾小管上皮细胞的这种演变,在老化相关性肾脏病理变化发生和进展中可能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和分析A20基因转染对大鼠肾脏缺血再灌注后诱发的肾小管损伤及凋亡的影响。 方法 通过构建人源的A20基因表达载体pcDNA3.1-A20及空质粒载体pcDNA3.1,并将其表达载体及pcDNA3.1空质粒载体转化到感受态大肠杆菌。大肠杆菌采用固体LB培养基划盘,37℃恒温培养箱培养12~16 h,挑取单菌落,接种于5 ml 含氨苄青霉素的LB液体培养基中,置37℃恒温摇床,转速210 r/min,培养12~16 h,后接种于200ml含氨苄青霉素的LB液体培养基中继续培养12~16 h,提取质粒DNA,并对其进行1%琼脂糖凝胶电泳,以确定是目的基因。雄性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3组:生理盐水组、A20组、空质粒组,每组8只大鼠。术前48 h,脂质体Lipofectamine 2000包裹DNA,即脂质体pcDNA3.1-A20 + 生理盐水至250 ul (15 ul脂质体加10 ug构建的质粒DNA混匀后加入生理盐水至250 ul)、脂质体-pcDNA3.1 + 生理盐水至250 ul (方法同上), 混匀室温静置30min,分别通过大鼠尾静脉注射。手术方法:打开腹腔,分离左侧肾脏动脉和静脉,夹闭左侧肾脏动静脉45 min,观察大鼠左侧肾脏缺血后颜色变化,期间行右肾切除术,后左侧肾血管再灌注,制成大鼠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术后24 h收获大鼠,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肾功能,肾组织HE染色行病理学检测,TUNEL法检测肾组织细胞凋亡的情况。 结果 A20组Scr、BUN水平明显低于空质粒组和生理盐水组(P均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各组肾小管都有不同程度的损伤,A20组与生理盐水组及空质粒组比较,肾小管扩张,肾小管上皮细胞刷状缘脱落、坏死,蛋白管型等肾脏组织病理损伤明显减轻(P均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空质粒组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多见于远端小管,A20组与生理盐水组和空质粒组比较,凋亡细胞数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5);生理盐水组和空质粒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 >0.05)。 结论 A20基因转染能明显减轻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eutrophil gelatinase associated lipocalin,NGAL)对大鼠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及凋亡蛋白fas,bcl-2表达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用HE染色观察肾组织病理变化情况;TUNEL法检测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fas,bcl-2蛋白表达,并利用图像分析系统测量阳性表达率进行定量分析。结果①缺血再灌注模型组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数为(20.8±3.7)个/高倍视野,NGAL组为(8.6±3.4)个/高倍视野,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NGAL组较缺血再灌注模型组fas阳性表达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l-2阳性表达率增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GAL对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肾小管上皮细胞有保护作用,其作用可能与减少细胞凋亡、改变凋亡蛋白的表达有关系。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术前单次小剂量甲强龙对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PCNL)术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至2021年5月期间在我院泌尿外科接受PCNL的患者资料315例,经排除最终纳入237例。根据术前是否使用甲强龙分为两组,对比两组术后SIRS的发生率及其他预后指标。结果 甲强龙组患者120例,对照组117例,两组患者术前基线临床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甲强龙组术后2小时降钙素原(PCT)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术后1天PCT及HSCRP低于对照组(P<0.05);甲强龙组术后当天发热率、术后住院时间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SIRS发生率、术后血培养阳性率、脓毒血症发生率、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率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术前单次小剂量甲强龙可降低PCNL患者术后PCT及HSCRP水平、手术当天发热率、术后住院时间,但对术后SIRS的发生无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建立一种新的移植肾缺血再灌注损伤(IRI)动物实验模型并寻找一种新的移植肾保护方法。方法40只兔随机分为A组(生理盐水对照组)、B组(单纯灌注液组)、C组[环孢素A(CsA)+灌注液组,CsA浓度为0.01‰,W/V]、D组(CsA+灌注液组,CsA浓度为0.03‰,W/V)。用套管针穿刺左肾动、静脉,灌注肾脏。原位低温保存2h后,切除右肾并开放左肾血流使左肾复灌。于术后6、24h分别取血标本,24h后取左肾标本,测定血尿素氮(BUN)、血肌酐(Cr),TUNEL法检测分析左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率,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左肾组织HSP70的表达。结果D组6、24hBUN为(8.60±0.25)mmol/L、(7.99±0.14)mmol/L;Cr为(79.90±1.37)μmol/L、(78.98±1.66)μmol/L,细胞凋亡指数为0.075±0.035,明显低于其他各组;HSP70表达为(0.211±0.025)μm2,明显高于其他各组。结论本模型能客观反映移植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状态,0.03‰CsA复合肾灌注液能明显降低移植肾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单次与多次膀胱灌注化疗对上尿路尿路上皮癌术后复发膀胱癌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为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入院的46例上尿路尿路上皮癌术后患者,按照化疗方案划分为对照组(23例)与研究组(23例)两组,对照组选用单次膀胱灌注化疗,研究组选用多次膀胱灌注化疗,比较两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腹膜后肿瘤复发率及膀胱癌发生率。结果对照组术后出现1例膀胱刺激征,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35%;研究组术后出现1例少量血尿,1例下尿路刺激征,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70%,两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1例患者复发腹膜后肿瘤,发生率为4.35%;研究组术后无1例患者复发腹膜后肿瘤,两组术后腹膜后肿瘤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发生9例膀胱癌,发生率为39.13%;研究组术后发生2例膀胱癌,发生率为8.70%,研究组术后膀胱癌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多次膀胱灌注化疗可有效降低上尿路尿路上皮癌术后患者的膀胱癌发生率,对于预防膀胱癌具有积极作用,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通心络胶囊(Tongxinluo capsule,TXLC)对肾缺血再灌注损伤(I/R)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将3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S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和缺血再灌注联合通心络胶囊预处理组(I/R+T组)。每组10只。采用无创动脉夹夹闭大鼠双侧肾蒂45min,再灌注24h的方法制成急性肾I/R模型,其中I/R+T组术前喂药7d。光镜下观察细胞结构改变;测定血肌酐(SCr),并观察肾功能变化;测定肾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采用脱氧核苷酸末转移酶介导的DNA原位末端标记技术(TUNEL)检测细胞凋亡的情况。结果与S组比较,I/R组肾组织SOD活性明显降低,MDA水平明显升高,SCr明显升高;与I/R组比较,I/R+T组肾组织SOD活性明显升高,MDA水平明显降低,SCr明显降低。I/R+T组肾组织病理损伤较I/R组明显减轻。结论TXLC对大鼠急性肾I/R具有保护作用,可能是通过其抗氧化作用减少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右美托咪定对脓毒症小鼠急性肾损伤的影响及与肾脏细胞焦亡的关系。
方法 健康清洁级ICR小鼠32只,雌雄各半,8~12周龄,体重20~25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小鼠分为四组:对照组(C组)、脂多糖(LPS)组(L组)、LPS+右美托咪定组(LD组)和LPS+右美托咪定+阿替美唑组(LT组),每组8只。L组、LD组和LT组腹腔注射LPS 400 μg/kg,8 h后腹腔注射LPS 10 mg/kg建立脓毒症急性肾损伤模型。L组于建模即刻、建模后0.5、2、2.5、4、4.5 h腹腔注射生理盐水0.5 ml;LD组于建模即刻、建模后2、4 h腹腔注射生理盐水0.5 ml,于建模后0.5、2.5、4.5 h分别腹腔注射右美托咪定40 μg/kg;LT组于建模即刻、建模后2、4 h腹腔注射阿替美唑750 μg/kg,于建模后0.5、2.5、4.5 h分别腹腔注射右美托咪定40 μg/kg;C组在各时点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所有小鼠于建模后24 h麻醉处死。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肌酐(Scr)和尿素氮(BUN)浓度,化学发光法测量肾皮质细胞三磷酸腺苷(ATP)和血清ATP浓度,ELISA法检测肾组织IL-1β和IL-18浓度,qRT-PCR法检测肾组织caspase-11、泛连接蛋白1(pannexin-1)、P2X7 mRNA表达量,Western blot法检测肾组织caspase-11、pannexin-1、P2X7蛋白含量,HE染色法观察肾组织病理结构,TUNEL染色记录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细胞数并计算细胞凋亡率。
结果 与C组比较,L组、LD组和LT组血清BUN、Scr、ATP浓度均明显升高(P<0.05),肾皮质细胞ATP浓度明显降低(P<0.05),肾组织IL-1β和IL-18浓度、肾组织caspase-11、pannexin-1、P2X7 mRNA表达量及蛋白含量均明显升高(P<0.05),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P<0.05)。与L组比较,LD组血清Scr、BUN、ATP浓度均明显降低(P<0.05),肾皮质细胞ATP浓度明显升高(P<0.05),肾组织IL-1β浓度、肾组织caspase-11、pannexin-1 mRNA表达量均明显降低(P<0.05),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率明显降低(P<0.05);LD组和LT组肾组织IL-18浓度、肾组织caspase-11、pannexin-1蛋白含量、肾组织P2X7 mRNA表达量及蛋白含量均明显降低(P<0.05)。与LD组比较,LT组血清BUN、Scr、ATP浓度均明显升高(P<0.05),肾皮质细胞ATP浓度明显降低(P<0.05),肾组织IL-1β和IL-18浓度、肾组织caspase-11、pannexin-1、P2X7 mRNA表达量及蛋白含量均明显升高(P<0.05),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P<0.05)。
结论 右美托咪定减轻了LPS导致的脓毒症小鼠肾脏病理学损伤,降低肾组织IL-1β和IL-18浓度,降低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率,可能通过非经典途径减轻了肾脏细胞焦亡。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PCNL)后发生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的危险因素,为术后早期发现SIRS提供线索。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至2020年6月在我院行一期PCNL的151例患者。所有PCNL手术均在18 F通道下进行,灌注泵压力设置为110 mmHg(1mmHg=0.133 kPa),流速设置为0.4 L/min,术后根据是否发生SIRS,分为SIRS组和Non-SIRS组,分析两组的临床资料。结果 24例患者(15.9%)并发SIRS,其中仅有1例患者(0.66%)进一步进展为严重的尿源性脓毒血症。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结石大小、手术时间、糖尿病史、同侧手术史、术前尿培养、鹿角形结石、结石培养、通道数量、输血与PCNL术后发生SIRS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结石大小(OR=4.968,P=0.005),术前尿培养(OR=8.232,P=0.036),结石培养(OR=20.389,P0.001),通道数量(OR=14.673,P0.001),输血(OR=46.062,P0.001)是PCNL术后发生SIR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较大的结石负荷、术前尿培养阳性、结石培养阳性、多通道、输血是PCNL术后发生SIRS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存在这些危险因素的PCNL患者,术后应该密切监视,以期早发现、早处理。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地塞米松对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PCNL)术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的影响。 方法本研究回顾性收集了2011年1月到2015年3月在我院泌尿外科诊断泌尿系结石并行PCNL的患者病例资料486例,经排除最终纳入369例患者进行数据分析,并根据术中是否使用地塞米松分为两组,对比术后SIRS的发生率及其他预后指标。 结果(1)纳入地塞米松组[DEX(+)组]有209例患者,非地塞米松组[DEX(-)]组有160例患者,两组患者术前基线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术中情况对比,DEX(+)组的手术时间更长(106±74) min vs (81±58)min,P<0.001);需要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的比例更高(22.5% vs 8.8%,P<0.001),其他指标如输血比例和经皮通道大小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主要结局指标:两组发热的发生率、SIRS的发生率和发生SIRS的严重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次要结局指标:DEX(+)组低血压发生率更高(14.8% vs 7.5%,P=0.03),血红蛋白下降水平更大[(11.6±2.0)g/Lvs (8.0±2.3)g/L,P<0.001)],其他指标如术后肾功能变化和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术中使用地塞米松对PCNL术后SIRS的发生未提示有预防作用,仍需要更多的研究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