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肩胛盂骨折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探讨肩胛盂骨折的手术指征及疗效。方法回顾肩胛骨骨折患者32例,其中涉及肩胛盂骨折19例。根据Ideberg分类系统进行分类,Ⅰ型2例,Ⅱ型7例,Ⅲ型3例,Ⅳ型5例,Ⅴ型2例。其中4例为“浮肩”,1例合并完全性臂丛神经损伤。根据骨折的类型,3例选择前入路,其余均为后入路。利用重建钢板结合螺钉行切开复位内固定。结果患者平均随访26个月,对双肩均予以Constant评分,根据患肩占正常侧功能的百分比计算,患肩平均分数为92.6%,肩关节平均前屈度数达152°,外展度达87°,外旋度达35°。结论对于肩胛骨波及肩胛盂的骨折除了遵循关节内骨折的治疗原则外,同时应考虑是否影响肩关节稳定性。手术指征选择恰当,固定可靠,结合完善的术后康复,可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2.
关节镜下微创治疗移位的IdebergⅢ型关节盂骨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肩胛骨骨折主要由直接高能量损伤所致,相对少见,占全身骨折的1%,而Ideberg等Ⅲ型关节盂骨折是其中的一种特殊类型,喙突和部分骨折的关节盂仍是一整体。由于此类骨折常合并肩峰骨折、锁骨骨折或肩锁关节脱位等,治疗不当可导致肩关节功能不全或其他严重并发症,因此要求尽可能解剖复位内固定,恢复关节功能。目前国内外常用的处理方法是采用前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但存在创伤大,对肩关节滑膜囊、肩袖影响大,  相似文献   

3.
肩胛盂骨折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肩胛盂骨折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 自1997年6月至2003年6月,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技术治疗17例肩胛盂骨折患,1例肩盂前唇骨折采用前方入路,其余病例均采用后方入路。结果 17例患中15例获随访。随访时间为9~72个月,甲均骨折愈合时间为16周;无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结论 不稳定的肩胛盂骨折应采用手术治疗,后方入路重建钢板内固定适合应用于Ideberg分型Ⅰ型以上的骨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IdebergⅣ型和Ⅴ型肩胛盂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2004年8月至2012年1月间收治11例复杂肩胛盂骨折患者,均为男性,平均年龄38.8±10.7岁;IdebergⅣ型5例,Ⅴa型2例,Ⅴb型4例,关节面主要骨块间间隙或台阶平均为6.3mm±6.2mm。手术采用Judet入路重建钢板或重建带固定肩胛骨内、外侧缘,其中5例关节面骨块辅以空心螺钉固定。术后随访患者骨折愈合情况、肩关节前屈及内旋活动度,采用Constant肩关节功能评分、美国加州大学肩关节功能评分(UCLA)和上肢臂、肩、手功能障碍(DASH)调查量表评分标准评价肩关节功能。结果本组11例患者随访时间为12-50个月,平均28.2±12.6个月,骨折均获骨性愈合。无切口感染、内固定失败病例。末次随访时肩关节前屈活动度为150°~170°,平均163.5°±7.37°;内旋伸拇达T8水平以上5例,T12水平以上3例,L4水平以上3例。Constant评分为82-96分,平均87.8±4.9分;UCLA评分为30-35分,平均32.7±1.7分,其中优4例,良7例;DASH评分为3.4~13分,平均7.4±3.3分。结论Judet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IdebergⅣ型和Ⅴ型肩胛盂骨折,可获得比较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移位肩胛盂骨折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自2010-01—2014-06采用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移位肩胛盂骨折18例,11例选择前入路,7例选择后入路。结果 18例均获得随访6~24个月,平均16个月。骨折愈合时间6~8个月,无畸形愈合。末次随访时疗效按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定:优6例,良9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83.3%。无废用性肌萎缩、创伤性关节炎、肩峰撞击征、冻结肩等术后并发症。结论根据肩胛盂损伤的不同类型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和内固定方法。解剖复位、坚强内固定、术后早期功能锻炼能最大限度地恢复肩关节功能,明显缓解肩关节的疼痛,防止废用性肌萎缩,减少创伤性关节炎及肩关节功能障碍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肩胛骨骨折临床并不常见,肩胛骨有三边、三角、三突、两面。肩胛骨骨折手术前方入路以前内侧切口应用最广泛,该入路切口与皮纹几乎垂直,显露充分,但易出现疤痕。术中应注意保护头静脉,该切口常被用于肱骨近端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习惯性肩关节脱位修复术、肱二头肌长头肌腱断裂修补术、前方或前下方肩胛盂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肩关节成形术或人工肱骨头置换术、肩关节融合术等。进行肩关节后方入路操作时患者取侧卧位,沿肩胛冈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可显露肩胛盂后部、肩胛骨体部、肩胛冈、肩峰等结构。该入路常用于习惯性肩关节后脱位修复术、肩胛盂颈部或体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肩关节后方游离体摘除术、肩关节化脓性关节炎的切开引流术等。1984年Hardegger报道改良Judet入路——外侧直切口,该入路的优点是开窗暴露外侧柱,切口小,创伤小,肌肉软组织剥离少;缺点是无法显露内侧柱、肌肩胛冈。在进行手术操作时,应注意保护四边孔内的腋神经和旋肱后动脉,三边体内桡神经。另外应注意保护肩胛上神经,该神经起自臂丛上干,经肩胛切迹肩胛冈外缘进入冈下窝,支配冈上肌、冈下肌的运动。而旋肩胛动脉升支损伤易导致出血而影响术野。此外经肩峰入路不是一个常规的手术入路,该入路可通过肩峰截骨或已存在的肩峰骨折端进行暴露,肩峰需要进行有效固定,术中注意保护冈上肌。  相似文献   

7.
移位肩盂骨折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贾健 《中华骨科杂志》2003,23(4):197-201
目的观察手术治疗移位肩盂骨折的疗技。方法对1997年6月~2002年6月收治的19例移位大于5mm的肩盂骨折进行手术治疗。按照Ideberg分型方法,I型8例、Ⅱ型2例、Ⅲ型3例、Ⅳ型2例、V型4例。78.9%(15/19)的患者有合并损伤。根据骨折类型选择手术人路(后方入路11例、前方入路6例、后上方入路2例),应用重建钢板和(或)拉力螺钉等固定骨折,结果全部病例随访3~56个月,平均17.5个月。根据Constant和Murley疗效标准.术后肩关节的功能评分为11~100分(平均81分).肩关节功能恢复率的中位数为93%。术后复位不良3例,井发创伤性关节炎2例。肩关节不稳定1例。结论盂缘骨折合并肱骨头半脱位者、盂窝骨折台阶样移位大于3~5cm者、肩盂骨折合并肩关节上部悬吊复合体损伤者应早期手术治疗;其中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为合并损伤、复位质量及术后并发症等。  相似文献   

8.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5,(18):1638-1642
[目的]为肩胛盂、肩胛颈处骨折的后路微创手术提供解剖学基础,并探讨临床疗效。[方法]8具成人尸体标本,观察在不切断三角肌、冈下肌及小圆肌情况下手术入路能显露的肩胛颈与肩胛盂范围。临床合并有肩胛盂、肩胛颈处骨折的肩胛骨骨折共21例,IdebergⅡ型13例,Ⅲ型4例,Ⅳ型3例,Ⅴ型1例,采用后路微创内固定术治疗。根据肩关节功能Constant评分、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综合判断疗效。[结果]微创后入路可以完整显露肩胛颈及大部分后方肩胛盂(显露范围68.67%~52.31%,平均60.34%)。21例临床病例均获随访,肩关节功能Constant评分末次优良率为95.3%~90.01%,平均91.82%;末次Constant肩关节评分较术前平均提高41.2分,VAS评分平均降低6.3分。[结论]后路微创手术治疗肩胛盂、肩胛颈处骨折,可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腋窝入路肩胛盂前缘骨折复位固定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取两具新鲜成人大体标本(4侧肩关节), 模拟经腋窝入路行肩胛盂前缘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标本置于侧卧位, 于腋后线切开, 经背阔肌前侧肌肉间隙显露肩胛骨侧方, 分离并保护腋神经、旋肱后动脉、胸背神经及旋肩胛动脉等周围重要组织。腋窝入路下术野分为上侧"四边区"及下侧"三边区", 可显露肩胛盂前下侧、肩胛颈及肩胛骨外侧缘全长。2018年4月至2020年12月采用腋窝入路肩胛盂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肩胛盂前缘骨折13例, 男7例、女6例;年龄(50.38±13.74)岁(范围24~67岁);右肩12例、左肩1例, 均为IdebergⅠa型骨折。采用解剖型支撑钢板固定5例、空心螺钉联合掌骨钢板固定7例、桡骨远端钢板固定1例。术后采用Constant-Murley评分、上肢功能评分(disabilities of the arm, shoulder and hand, DASH)评价临床疗效。结果全部病例均获得随访, 随访时间(13.00±5.97)个月(范围6~26个月)。骨折均在6个月内愈合, 无延迟愈合及畸形愈合。术后3个月Co...  相似文献   

10.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9,(18):1643-1647
[目的]探讨累及肩胛盂的肩胛骨骨折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2016年6月累及肩胛盂的肩胛骨骨折患者24例。其中男17例,女7例,年龄23~65岁,平均(40.38±12.17)岁。根据国际通用的Ideberg[1-2]进行分型,ⅠB型2例,Ⅱ型4例,Ⅲ型8例,Ⅳ型6例,Ⅴ型4例。分别经前三角肌-胸大肌间隙入路、Judet入路或改良Judet和肩胛骨外侧缘入路,行切开复位重建钢板加螺钉固定。采用美国肩肘外科医师协会评分(ASES)和上肢残障评分(DASH)评价临床效果。[结果]术后患侧肩胛骨周围软组织感染1例,经换药愈合,其余患者手术切口均甲级愈合。所有患者均接受12~70个月[平均(36.38±13.47)个月]随访。末次随访时,ASES评分43~100分,平均(90.89±7.83)分;DASH评分0.93~30.24分,平均(12.21±6.95)分。患者自我满意度:非常满意14例,满意6例,基本满意2例,不满意2例。末次随访时,4例存在肩关节的慢性疼痛或外展受限,1例轻度异位骨化。[结论]根据骨折类型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给予切开复位坚强内固定,术后早期行功能锻炼,肩关节功能可获得良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1.
肩关节上部悬吊复合体双重损伤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建良  张龙君  叶峰  郑晓东  许勇  朱少兵 《中国骨伤》2011,24(12):1039-1042
目的:探讨肩关节上部悬吊复合体双重损伤手术治疗方法。方法:自2008年1月至2010年3月收治该类损伤11例,男9例,女2例;年龄20~47岁,平均38岁。分4类治疗:肩胛颈骨折合并同侧锁骨骨折4例,分别用重建钢板固定;喙突骨折或喙锁韧带断裂加锁骨肩峰端骨折或肩锁关节脱位2例,锁骨肩峰端骨折或肩锁关节脱位锁骨钩钢板固定,空心加压螺钉固定喙突骨折;肩峰基底部加肩胛盂加肩锁关节(锁骨外侧端骨折)损伤3例,肩峰基底部骨折切开复位重建钢板内固定,锁骨钩钢板固定肩锁关节(锁骨外侧端骨折);肩峰加肩锁关节加锁骨外侧1/3骨折2例,肩峰用小斜"T"形钢板固定,肩锁关节、锁骨外侧1/3骨折用锁骨钩钢板固定。采用Constant-Murley评分评价肩关节功能。结果:本组11例中9例获随访,时间6~12个月,平均9.2个月。所有骨折愈合,无内固定失效和骨折不愈合。骨折平均愈合时间2.6个月,肩关节外形正常,双肩对称,无肩关节短缩、下垂、内收内旋等严重肩下垂畸形。根据Constant-Murley评分,本组评分为69~100分,平均89.7分,其中疼痛评分10~15分,日常活动评分14~20分,肌力评分15~25分,活动范围评分34~40分。结论:肩关节上部悬吊复合体双重损伤需手术分型治疗恢复其完整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经肩胛冈入路切除冈盂切迹囊肿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2020年6月28例冈盂切迹囊肿手术和随访资料,其中4例单纯冈盂切迹囊肿,21例合并肩关节上盂唇前后部(superior labrum anterior and posterior, SLAP)损伤,1例合并后盂唇损伤,2例合并前下盂唇损伤。关节镜下经肩胛冈入路(冈上肌和冈下肌间隙)完全切除囊肿,并处理合并肩关节病变如SLAP损伤、肩袖损伤等。随访期1年,通过Constant-Murley评分、改良美国加州大学(UCLA)肩关节评分和肌力评分评估肩关节功能,行MRI明确囊肿是否复发。结果 28例术后无严重并发症,临床症状均较术前明显改善,术后1年Constant-Murley评分、改良UCL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提高[(48.5±7.0)分vs.(95.6±3.4)分,t=-35.804,P=0.000;(17.0±8.3)分vs.(32.3±3.7)分,t=-9.371,P=0.000],7例冈下肌萎缩者肩外旋肌力较术前显著提高[(5.4±3.5)kg vs.(10.7±2.9)kg,t=-2.937,P=0.026]。术后1年复查MRI均未见囊肿复发。结论 关节镜下经肩胛冈入路完全切除冈盂切迹囊肿、处理合并肩关节损伤,可改善临床症状,避免囊肿复发。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估关节镜下双滑轮(double-pulley)缝合技术固定肩胛盂前缘骨折(Ideberg Ⅰa型)临床结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17年3月在内蒙古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进行关节镜手术治疗的Ideberg Ⅰa型肩胛盂骨折患者10例。术前拍摄患肩X光片及CT三维重建明确诊断及分型。10例患者均在关节镜下使用double-pulley缝合技术固定肩胛盂骨折。术后3~6个月行CT三维重建评估复位及愈合情况。采用秩和检验和t检验比较术前及术后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和Rowe评分;测定肩关节活动范围;并评估术后肩关节脱位复发情况。 结果所有患者均实现骨性愈合。术后平均随访(21.0±2.1)个月。VAS评分由术前1(1,2)改善至最后随访时的0.5(0,1),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583,P>0.05);Rowe评分由术前(58±16)改善至最后随访时的(92±6)(t=6.344,P<0.001)。术后所有患者均无肩关节复发脱位。最后随访时患肩关节活动度:前屈上举角度为(171±7)°,体侧外旋角度为(73±6)°,体侧内旋可触及胸椎T10~T7,与对侧相比没有显著性差异。所有患者手术切口无感染,无神经血管损伤。 结论关节镜下Double-pulley缝合固定Ideberg Ⅰa型肩胛盂骨折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术式。  相似文献   

14.
移位的肩胛盂骨折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研究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肩胛盂骨折的效果。方法 将 13例肩胛盂骨折患者按改良的Ideberg分型分类 ,Ⅰ型 2例 ,Ⅱ型 1例 ,Ⅲ型 1例 ,Ⅳ型 9例。Ⅰ、Ⅱ型用标准的三角肌胸大肌入路 ,骨折复位后用 2 7mm拉力螺钉固定。Ⅲ、Ⅳ型用后侧Judet入路 ,骨折复位后用AO重建钢板和螺钉固定。结果 术后随访 6~ 2 4个月 ,平均 14个月。以最后 1次检查结果为准 ,对肩关节的功能进行临床效果评定 :优 7例 ,前屈、外展、上举及内外旋转均较健侧差 10°~ 15°。良 4例 ,外展上举及内外旋转均较健侧差16°~ 3 0° ,前屈后伸正常。可 2例 ,肩关节各方活动、旋转均较健侧差 3 1°~ 60°。结论 开放复位内固定是治疗有移位的肩胛盂骨折的一种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肩上方悬吊复合体是由Goss于1993年首先提出,包括锁骨远端、肩锁关节、肩峰、肩胛盂上部、喙突、喙锁韧带及周围连接所组成的骨-韧带环形结构。其作用主要有维持上肢和中轴骨骼的稳定关系、肩锁关节和喙锁韧带的微动、是多个软组织结构的止点。肩上方悬吊复合体损伤多由高处坠落伤、交通事故等外伤所致,其合并伤发生率较高。喙肩韧带和喙锁韧带在维持肩胛颈骨折近端稳定性上分别起40%和60%的作用。肩上方悬吊复合体两部分及以上损伤可导致肩关节不稳,需手术治疗。喙突是喙锁韧带、喙肩韧带、喙肱韧带以及肱二头肌短头、喙肱肌、胸小肌的附着点,喙突与肌腱之间有滑液囊组织。其内侧为臂丛神经、腋动脉及静脉,是手术危险区。喙突骨折多由交通伤、外伤引起,基底部骨折多由直接撞击造成,喙突尖部骨折多由喙锁韧带、肱二头肌短头及喙肱肌牵拉所致。喙突骨折手术指征包括影像显示1 cm以上的骨折移位、肩上方悬吊复合体多处大于1 cm的撕脱、运动员及重体力劳动者、骨折不愈合等。手术入路多采用Langer氏入路或Judet入路,置顶时入钉方向为内倾15°、后倾30°。从事体育运动的年轻人或重体力劳动者喙突发生骨折合并肩锁关节脱位时,应修复肩锁关节,肩锁关节分离合并喙突基底骨折时(特别是骨折移位明显),两处均需行切开复位内固定。对于同侧喙突骨折合并肩峰突骨折患者,首先对肩峰突骨折进行内固定,如此时喙突自动复位可选择保守治疗,如喙突仍有移位,需同时对喙突进行切开复位内固定。喙突骨折合并同侧锁骨远端骨折时,如果锁骨切开复位内固定后喙突不能自行复位,则喙突也需要同时进行内固定。喙突基底骨折合并肩胛颈骨折时,如肩胛颈明显移位(侧方移位≥1 cm,或成角≥45°)必须采取手术治疗,喙突损伤通常无须手术治疗。喙突骨折合并锁骨远端、肩峰或肩胛盂骨折时,首先固定关节稳定结构:肩峰、锁骨远端及关节盂,喙突是否固定视上述结构固定后喙突是否稳定来决定。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反Judet切口入路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肩胛颈及体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8年2月-2012年11月,采用反Judet切口入路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肩胛颈及体部骨折44例。男34例,女10例;年龄20~53岁,平均31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30例,高处坠落伤10例,重物压伤4例。根据Miller等骨折分型标准,ⅡA型6例,ⅡB型14例,ⅡC型4例,Ⅳ型20例。受伤至手术时间5~20 d,平均11 d。手术前后通过肩胛骨正位X线片测量盂极角和肩胛盂侧倾角,术后参照Rowe肩关节功能评定标准评价患肩功能。结果手术时间60~110 min,平均80 min;术中出血量100~400 mL,平均200 mL。2例术后5 d出现切口浅表感染,经抗感染及换药后于3周内好转,未影响功能锻炼;其余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44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3个月,平均18.3个月。无神经血管损伤、内固定物松动断裂、骨折再移位、骨不连及骨髓炎等并发症发生。术后6个月,患者盂极角和肩胛盂侧倾角分别为(36.24±5.89)°和(9.27±2.12)°,均较术前的(17.08±3.28)°和(23.52±4.35)°显著改善(t=18.792,P=0.001;t=19.503,P=0.001)。术后1年参照Rowe肩关节功能评定标准,获优32例,良8例,可4例,优良率90.9%。结论反Judet切口入路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肩胛颈及体部骨折,对肩袖肌群损伤小,三间隙显露肩胛骨二柱结构,手术操作简便,骨折可获满意复位和坚强固定。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腋后路治疗IdebergⅠa及Ⅱ型肩胛盂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2月至2021年9月采用腋后路治疗的9例肩胛盂下部分骨折患者的资料,男3例,女6例;年龄50~78岁。所有患者骨折为闭合性骨折,依据肩胛盂骨折Ideberg分型:Ⅰa型6例,Ⅱ型3例。分别于术后第6、12周及6、12个月摄肩关节正、侧位X线片,记录所有患者末次随访时的Constant-Murley肩关节评分,上肢功能障碍(disability of the arm,shoulder and hand,DASH)评分,骨折愈合情况以及其他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后9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6~15个月。末次随访时9例均获得骨性愈合,愈合时间3~6个月,末次随访时患者的Constant-Murley评分为55~96分;DASH评分为3.33~33.33分。结论:腋后路内固定治疗IdebergⅠa、Ⅱ型肩胛盂骨折有效解决了前方入路显露肩胛盂下部分骨折困难的问题,可避免肩胛下肌以及关节囊医源性损伤,临床效果满意,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8.
肩胛盂移位及成角在肩胛颈骨折治疗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肩胛盂移位及成角在肩胛颈骨折治疗中的意义。方法回顾分析自2000年1月~2005年1月收治的9例伴有肩胛盂移位及成角的肩胛颈骨折治疗的临床资料。采用前后位X线片检查,辅以CT检查测量肩胛盂移位及成角畸形。采用Goss等的分型方法:ⅡA型5例,ⅡB型4例。伴有合并损伤者7例。肩肘吊带保守治疗2例,通过Judet入路重建钢板内固定手术治疗7例。结果9例患者7例获得随访,随访5个月~4年,平均28.6个月。根据Constant疗效评价标准,优3例,良3例,差1例,优良率为85.7%。远期主要并发症包括,肩关节疼痛3例,肌力下降及外展活动受限4例,肩关节不稳定1例。结论①肩胛颈骨折多由高能暴力所致,合并损伤发生率很高,容易漏诊。②正确的X线摄片及CT检查有助于明确骨折类型和选择治疗方法。③肩胛颈骨折肩胛盂移位超过1cm或成角超过40°应行手术治疗。④手术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术后正确的康复训练对肩关节功能恢复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经腋窝入路直捷通道下加压螺钉结合支撑钢板内固定治疗Ideberg Ⅱ型肩胛盂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14年1月—2022年6月采用经腋窝入路直捷通道下加压螺钉结合支撑钢板内固定治疗的11例Ideberg Ⅱ型肩胛盂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7例,女4例;年龄34~75岁,平均56.0岁。致伤原因:高处坠落伤4例,重物砸伤4例,交通事故伤3例。受伤至手术时间2~5 d,平均3.8 d。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及骨折愈合情况;采用Constant-Murley评分、美国肩肘外科医师协会(ASES)评分和肩关节前屈、外展、外旋(中立位)、内旋(中立位)活动度评估肩关节疼痛及功能情况。结果 手术时间45~105 min,平均79.0 min;术中出血量80~200 mL,平均99.2 mL;住院时间3~8 d,平均5.8 d。1例患者术后出现切口愈合不良,经加强换药后愈合;其余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无腋神经麻痹者。除1例失访外,余10例患者获随访10~54个月,平均26.4个月。术后X线片示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8~15周,平均11.0周。随访期间未发生骨折再移...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前后联合入路治疗MillerⅢ型肩胛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改良Judet入路和前入路切开复位、重建钢板塑形后固定治疗15例MillerⅢ型肩胛骨骨折患者。结果术中出血量500~580(545.61±10.94)ml,手术时间90~160(127.40±9.60)min。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9~17个月。骨折均一期愈合,时间8~12(9.54±1.73)周,未出现骨不连、周围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术后肩关节功能Constant评分:健侧98.13分±1.46分,患侧87.67分±3.5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肩关节上举:健侧152.47°±3.66°,患侧147.00°±10.8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肩关节外展:健侧151.07°±4.42°,患侧146.00°±10.7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盂极角:患侧均20°,平均为32.73°±1.94°,健侧平均为33.80°±1.9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后联合入路治疗MillerⅢ型肩胛骨骨折功能恢复良好,盂极角、上举角度、外展角度均能达到理想要求,能满足患者的生活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