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目的:了解我院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特点及规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我院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发生的148例ADR报告进行分析.结果:148例ADR中,涉及药物67种,抗感染药的发生率居首位,其次为免疫抑制剂及维生素类药物,循环系统用药等;抗感染药以头孢菌素类药物ADR发生率居首位;ADR的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首,其次为消化系统反应,呼吸系统反应等;严重不良反应9例.结论:在临床药品使用过程中,加强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以及药品不良反应相关知识的宣传,重视对临床表现隐匿的不良反应的监测,以促进临床合理用药,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药物不良反应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了解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相关因素,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提高用药安全.方法 对264例ADR报告分别从药物种类、给药途径及患者年龄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64例ADR中,涉及抗生素126例(47.73%),中药注射剂89例(33.71%),静脉给药引起的ADR 243例(92.04%);ADR最常见的表现为皮肤损害及静脉炎.中药注射剂ADR发生率高于西药注射剂(P<0.01).结论 应合理使用各类药物及正确选择用药途径,加强对中药注射荆的质量监测,重视静脉注射全过程的护理观察,避免或减少ADR发生,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我院药品不良反应( ADR)发生的特点及一般规律.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对我院2003年6月-2009年6月报告登记的ADR,按国家ADR检测中心制定的标准进行描述、因果关系分析评价、统计.结果:68例ADR报告中,涉及药品34种,其中抗感染药居首位,其次是中药制剂及心脑血管药.单独用药19例(28%)、合并用药49例(72%).结论:加强我院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促进药物安全、合理、有效、经济的使用,保证用药者的健康.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相关因素,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提高用药安全。方法对264例ADR报告分别从药物种类、给药途径及患者年龄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64例ADR中,涉及抗生素126例(47.73%),中药注射剂89例(33.71%),静脉给药引起的ADR243例(92.04%);ADR最常见的表现为皮肤损害及静脉炎。中药注射剂ADR发生率高于西药注射剂(P〈0.01)。结论应合理使用各类药物及正确选择用药途径,加强对中药注射剂的质量监测,重视静脉注射全过程的护理观察,避免或减少ADR发生,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分析(ADR)发生因素,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汇总我院2008年1月至2010年7月的66例住院病人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66倒ADR报告中,女性多于男性,60岁以上老年患者及14岁以下儿童更客易发生ADR;使用药品中,抗茵药居首位,占62.1%.其次是中药,占19.7%;给药方式中,静脉滴注占90.9%;ADR的临床表现形式呈多样性,以过敏反应比较多见.结论:必须加强ADR监测、报告、防范和处理,有效减少ADR事件,强化临床用药安全保障.  相似文献   

6.
徐丽华  朱青 《护理学杂志》2011,26(22):93-95
目的分析抗感染类药物不良反应报告(ADR),剖析护士在其中的缺陷及护理对策,为减少ADR提供参考。方法对403例抗感染类药物ADR报告病例的给药途径、药品种类、报告人专业与填写状况等分类统计评价。结果 403例ADR中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为主(87.34%),抗生素种类中以喹诺酮类(30.02%)和头孢菌素类抗生素(22.83%)居多。护士ADR报告中确切回答率显著低于医生(P<0.01)。结论护士须加强药学知识学习,更新知识,了解国内外ADR动态,更规范科学地填写ADR报告,在合理用药减少ADR中,做好督促、执行、监护、应对工作。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了进一步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特点,切实保障公众用药安全,为临床用药和安全监管提供进一步参考。方法对我院2011年上报的196例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分析统计。结果发生药品不良反应最多的药物是抗微生物类药物,其中多为头孢菌素类,其次是喹诺酮类;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男性多于女性,且60岁以上的老人容易发生药品不良反应;药品不良反应发生最多的给药途径为静脉给药。结论临床对老年患者用药时应格外谨慎;尽量避免静脉给药。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我院儿童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我院2008年1月~2009年12月发生的51例抗菌类药物发生的患者,根据医院设计的登记表,登记内容有:患者的性别、年龄、药品名称、ADR表现是否符合药物已知的不良反应,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结果:头孢菌类21例,占41.18%,青霉素类5例,占9.80%,喹诺同类18例,占35.29%,大环内酯类,2例,占3.92%,氨基糖苷类1例,占1.96%,其他抗菌类药4例,占7.84%.不良反应患儿,发生程度越轻,治愈率越高.有皮肤病变者38例,循环系统病变者有35例,呼吸系统病变者9例,消化系统病变12例,神经系统病变13例,泌尿系统病变1例.结论:了解儿童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情况,掌握儿童抗菌药物的适应证,是减少儿童抗菌药物ADR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特点、处理方法、临床表现和治疗,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抽取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度药物不良反应报告128份,借助统计学方法进行归纳和分析。结果药物不良反应涉及药品86种,其中抗感染药物30种,占药品总数34.9%,占病例总数的44.5%;中药制剂8种,占药物品种数9.3%,占病例总数的6.3%;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为主,占75%;常见不良反应为皮肤及其附件损伤;严重药物不良反应占6%。结论药物不良反应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老年患者更易发生药物不良反应;加强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工作有助于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10.
我院于1971年11~12月,用上海第十制药厂生产的多巴胺(批号70622)抢救病人,连续发现4例在输注肢体局部发生软组织坏死,报告如下。4例均为男性,年龄分别为62、60、24、15岁。其中2例为腹膜炎,1例为肠梗阻、肠坏死、1例为枢神经感染、败血症、中毒性休克。用法均经大隐静脉(2例穿刺,2例切开)滴注多巴胺,药物浓度为60~80mg/500ml,速度为100~200 μg/分。分别在连续给药18小时至4天,局部发生8×4~10×16cm大小的皮肤坏死。查输液过程顺利,组织坏死并非因药物输至血管外所引起。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口服拉科酰胺对儿童癫痫的疗效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回顾性研究我院2009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17例口服拉科酰胺儿童癫痫患者.对比其服药前一周及达到最大剂量后一周时痫性发作频率,评价其疗效;结果:共17例患儿纳入实验(男性10例,女性7例),年龄1.5-16岁,平均癫痫发作年限5.4±3.3年.既往口服抗癫痫药:苯妥英钠3例,丙戊酸钠7例,卡马西平2例;6例(35%)患儿癫痫发作次数减少了50%,7例患儿(41%)运动及行为学等并发症较前改善;10例患儿(59%)出现轻度副作用,但可耐受.结论:拉科酰胺可安全有效治疗儿童癫痫.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经双心房输注血管活性药物在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患儿术后应用的优点和可行性.方法 随机抽取合并肺动脉高压的先天性心脏病90例.一组(45例)经双心房给药,左心房主要输入儿茶酚胺类,右心房输注针对性较强的扩张肺血管药物,如前列腺素E1;另一组(45例)通过中心静脉经右心房给儿茶酚胺类及扩张肺血管药物.以热稀释法测量心排血量(CO)和心指数,计算体循环阻力、肺血管阻力(PVR),经统计学处理后,对该方法进行分析评价.结果 全组患儿术后早期(1周内)死亡3例,均为中心静脉给药组;另有2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术后患儿发生了低心排,1例经左心房给药,另1例经中心静脉给药,经治疗痊愈.无远期死亡.两组患儿体外循环时间及阻断时间无显著差异,血管活性药物的量和时间均无差异(P>0.05).结论 经双心房输注血管活性药物可明显降低平均肺动脉压及PVR,并可增加CO,较传统的中心静脉给药效果好,对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患儿的治疗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双心房给药方法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椎管内给药预防剖宫产术中寒战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 检索Cochrane图书馆、PubMed、Embase,检索时间从建库至2015年8月.收集椎管内给药预防剖宫产术中寒战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s).采用Cochrane协作网系统评价法评价纳入文献的质量,采用RevMan 5.3软件对收集的资料进行Meta分析.结果 纳入10项研究,共677例,其中试验组390例,对照组287例.与对照组比较,分别体现在芬太尼、哌替啶可减少术中寒战的发生,合并效应的比值比(odda radio,OR和95%可信区间(95%confidence interval,95%CI)为(OR =0.29,95%CI 0.14~0.59)、(OR =0.09,95%CI 0.04~0.18)、舒芬太尼椎管内给药与对照组比较,并不能减少术中寒战的发生(OR=1.74,95%CI 0.33~9.02).结论 芬太尼、哌替啶椎管内给药可有效且安全预防剖宫产术中寒战的发生,而舒芬太尼椎管内给药可能并不能减少术中寒战的发生;在椎管内给予上述药物时应注意药物相关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不同心内途径注射首剂肾上腺素对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效果的影响.方法 筛选2007年12月~2013年12月院内心搏骤停接受CPR病例753例,依据CPR时首剂肾上腺素注射途径,分为中心静脉给药组(CV组,315例)、外周静脉给药组(PV组,271例)及心内注射组(ICI组,167例).进而根据年龄、性别、心搏骤停前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dimension,LVEDD)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4项因素进行匹配,在3组病例中各选择82例共246例进行统计学研究.比较3组自主循环恢复比例、所需时间、电除颤次数及肾上腺素使用剂量,记录心内途径注射并发症.比较3组CPR后l、24 h及出院存活率.结果 PV、CV、ICI 3组自主循环恢复率分别为36.5%、39.0%、43.9%,所需时间分别为(6.8±1.3)、(5.5±1.5)、(4.1±1.1) min,电击次数分别为(5.0±1.5)、(4.0±1.2)、(3.0±1.3)次,肾上腺素使用剂量分别为(7.5±1.8)、(6.3±1.2)、(5.0±1.5) mg.PV组CPR后1、24h及出院存活率分别为34.1%、30.4%、25.6%,CV组CPR后1、24 h及出院存活率分别为36.5%、24.4%、24.3%,ICI组CPR后1、24 h及出院存活率分别为40.2%、39.0%、25.6%.与PV、CV组比较,ICI组自主循环恢复比例最高(P<0.05),所需时间最短(P<0.05),电除颤次数和肾上腺素使用剂量最少(P<0.05),CPR后1、24 h存活率最高(P<0.05).CV组CPR后24 h存活率最低(P<0.05);余指标优于PV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出院存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CI组1例心包内出血>50 ml行穿刺引流预后良好.结论 心搏骤停暂无静脉给药途径时,心内注射首剂肾上腺素可有效提高CPR成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分析石家庄市第五医院肺结核病人的分枝杆菌菌种鉴定及药敏试验结果,了解耐药情况,为临床治疗肺结核病人提供可靠的实验数据.方法:对2007~2010年就诊于我院的肺结核病人的1001份标本,用改良罗氏法培养,对288份分离培养阳性菌株进行菌型鉴定及药敏试验,试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培养阳性率295/1001(29.5%),288例培养阳性标本,人型结核分枝杆菌263例,牛型分枝杆菌28例,乌型分支杆菌1例,其他非典型分枝杆菌3例.②耐药菌株98株,人型分支杆菌耐药比例低于牛型(30.4%Vs57.1%,P<0.01).耐药率从高到底依次为:乙胺丁醇18.4%、链霉素15.3%、利福平14.2%、异烟肼12.2%、氧氟沙星9.0%、左氧氟沙星8.3%、力克肺疾6.9%、阿米卡星5.8%、利福布丁4.5%.③单耐药菌株20例(7.6%)多耐药菌株25例(8.7%),耐多药菌株22例(7.6%),广泛耐药结核菌株6例(2.1%).结论:结核分支杆菌对抗结核药耐药率高,临床应根据结核杆菌药敏试验的结果,合理使用抗结核药物,减少耐药菌株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局部外用山莨菪碱减轻药物对外周静脉刺激的效果.方法:采用自身配对设计.对50名使用氨基酸、甘露醇、奎诺酮类强刺激性药物的患者,在外敷山莨菪碱之前(第一天静脉给药者)与外敷山莨菪碱之后(第二天静脉给药者),进行疼痛情况和疼痛程度自身比较.结果:经统计学处理(X2检验,P<0.01),外敷山莨菪碱前后,患者疼痛情况和程度均有显著差异.结论:局部外敷山莨菪碱可以减轻药物对外周静脉的刺激.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我国Liddle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及探讨其早期诊断,提高临床认识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1例Liddle综合征及国内杂志发表文献共23篇,总共58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男37例,女21例,比例为1.8:1,年龄14~71岁,平均(31.4±15.2)岁,首发症状,高血压39.7% (23/58),乏力、低钾临床表现8.6%(5/58),同时出现高血压、低血钾12.1% (7/58),无症状体检发现39.7% (23/58);发病年龄10~59岁,平均(22.3±10.4)岁,发病到确诊时间0~30年,平均(8.2±9.6)年;血压130~290/70~240mmHg,平均(收缩压195.96 ±39.66,舒张压123.67±29.1 mmHg);合并脑卒中20.7% (12/58);10.3% (6/58)仅低钠饮食或补钾即维持正常血压和血钾,55.2%( 32/58)低钠饮食、氨苯蝶啶及补钾后可控制血压和血钾,13.8% (8/58)通过低钠饮食、阿米洛利及补钾治疗,15.5%(9/58)患者需要加用其他降压药方能控制血压.结论 Liddle综合征是一种可以得到很好治疗和控制的疾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可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前列腺素E1肺动脉途径给药对肺动脉高压患者的降压效果.方法 择期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30例,性别不限,年龄65 ~ 82岁,体重60 ~ 88 kg,ASA分级Ⅱ或Ⅲ级,肺动脉收缩压>40 mm H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2组(n=15):中心静脉给药组(C组)和肺动脉给药组(P组).麻醉诱导后行右颈内静脉穿刺置入Swan-Ganz导管用于监测血流动力学指标.切皮后,C组和P组分别通过中心静脉导管和肺动脉导管输注前列腺素E120 ~ 50 ng·kg-1 ·min-1,使肺动脉收缩压降至25~ 30 mm Hg.分别于给药前5 min(To)及给药后5 min(T1)记录心率、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肺动脉收缩压、肺毛细血管楔压和心脏指数,计算肺血管阻力和周围血管阻力.记录前列腺素E1的用量.结果 与C组相比,P组前列腺素E1用量减少,T1时肺动脉收缩压和肺血管阻力降低,平均动脉压和周围血管阻力升高(P<0.05).结论 经肺动脉途径给药可提高前列腺素E1降低肺动脉高压的效价,且不影响体循环血流动力学.  相似文献   

19.
王浩  张来健  徐伟  闫忠义  陈志 《中国美容医学》2012,21(17):2177-2181
目的:总结分析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临床特征及诊治经验。方法:运用描述性的统计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5月~2012年5月收治的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6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病因、伴发基础疾病、住院日、感染间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致病菌、治疗要点、疾病发展及治疗效果。结果:患者67例,14例伴DM(20.9%),住院病程平均(9.4±6.3)天,最长33天。牙源性感染30例(44.8%),多间隙感染23例(34.3%)。患者入院后均立即予以抗感染+基础疾病治疗。切开引流52例,单纯抗感染治疗14例。脓液培养示31例有菌生长,链球菌17株(25.3%)。随访2例死于基础疾病,其余患者治疗效果满意。结论:口腔颌面部感染的主要方法是切开引流+抗感染治疗,及时诊断及治疗是治愈的关键,注意全身及局部治疗相结合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总结Cockett综合征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腔内综合治疗的疗效.方法 2009年10月至2011年9月年对85例Cockett综合征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先进行导管溶栓(catheter-directed thrombolysis,CDT)治疗,5~7d后复查造影,对狭窄或闭塞的髂静脉段进行球囊扩张或联合置入支架,术后配合抗凝、溶栓、静脉活性药物、循序气压等治疗,以及穿着医用弹力袜.结果 85例患者中共置入永久滤器6例,CDT治疗后髂静脉的通畅率为67.2%.单纯球囊扩张36例,联合支架置入49例.所有病例均未发生症状性肺栓塞,无出血及死亡病例.随访79例(92.94%),其中67例行血管彩超检查,12例行CT血管成像检查.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6±8)个月,18月通畅率为94.94% (75/79).下肢深静脉血栓复发4例(5.06%),其中2例为滤器置入术后.症状体征情况:静脉性跛行患者24例(30.38%);患肢不同程度水肿41例(51.9%);足踝皮肤色素沉着5例(6.33%);患肢浅静脉曲张4例(5.06%);无并发皮炎、浅静脉炎及溃疡病例.结论 CDT联合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Cockett综合征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安全、有效、微创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