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综合征的诊断及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是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据国外文献报道每年有全世界200万人患下肢DVT[1]。DVT通常表现为患侧肢体突发肿胀、疼  相似文献   

2.
<正>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一种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1],文献报道每年全世界约200万人患下肢DVT[2]。下肢DVT的治疗有抗凝治疗和溶栓治疗,其根本目的在于预防致命性肺栓塞的发生并促进深静脉再通,但是经过治疗后的血管多会伴随着瓣膜功能损坏及下肢静脉高压,在此基础之上形成的远期并发症称为深静脉血栓形成综合征(post-thrombotic syndrome,PTS)。据报道,33%~50%的DVT患者在1~2年内  相似文献   

3.
��������֫���Ѫ˨������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DVT)及其继发的肺梗死是妊娠期及产褥期危及母体和胎儿安全的主要疾病之一 ,患DVT的孕妇并存高血压、流产及生产低体重儿的概率明显增加[1] ,DVT继发的肺梗死可导致产妇死亡。因此妊娠期下肢DVT的治疗是一个重要课题 ,而其诊治与非妊娠期下肢DVT有明显不同。1 发病率妊娠期由于生理性获得性易栓因素的存在和血流动力学的改变 ,DVT的发病率较高 ,英国学者统计妊娠期DVT的发病率为 0 0 5 %~ 0 10 % [2 ] ,由DVT诱发的肺梗死是英国产褥期妇女死亡的首要原因[3] ,在我国妊娠期DVT的发病率与国外报道相仿 ,而…  相似文献   

4.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和预防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是临床常见的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虽然近年来对DVT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有了很大的进步,但发病率仍呈逐年上升的趋势[1]。据Aqulia[2]报道,在美国各种疾病死亡的患者中,有DVT者占尸检的72%,每年因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死亡的人数达5~20万,在严重创伤的伤员中,60%并发下肢DVT。每年因患此病而丧失的劳动力大约200万人  相似文献   

5.
���Ӽ�����֫���Ѫ˨��ι����ķ���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DVT)是常见的多发病。据Clagett等[1] 报道 ,外科大手术未采取预防措施者 ,DVT的发病率为 2 5 %。在DVT起病 2~ 3周的急性期内 ,可能并发肺栓塞 (PE) ,重者可以致命。大多数DVT病人虽经治疗 ,但血栓未能完全消融 ,而转为血栓形成后遗症。再通不完全者 ,临床表现为各种程度不同的回流障碍病变 ;完全再通者 ,则因深静脉瓣膜悉遭破坏 ,而酿成血液倒流性病变。两者都将导致下肢静脉系统淤血和高压症 ,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和工作能力。Nurmohamed等[2 ] 提出 ,采用低分子量肝素 (LMWH)预防后 ,普外科和骨科手术后DVT…  相似文献   

6.
1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与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ost-thrombotic syndrome,PTS)的关系急性期DVT未能有效治疗的患者,DVT3年后35%~69%发展成PTS,5~10年后49%~100%发展成PTS,使PTS增加26倍;DVT复发可使PTS增加6倍[1]。相反地,积极有效地治疗急性下肢DVT可以大大降低PTS的发生率。2DVT的治疗目前DVT的治疗方法包括:单纯抗凝、溶栓  相似文献   

7.
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可以导致死亡,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除可引起PE外,其并发症还有复发性血栓形成或栓塞、血栓后综合征,后者包括水肿、硬结、疼痛色素沉着及溃疡形成。尸检研究证明导致死亡的主要因素的PE发生率为7.9%,而DVT的发生率为PE的3~5倍[1]。DVT和PE是骨科病人中最常见的并发症和致死原因之一[2]。骨盆和下肢损失病人尤其容易发生DVT和PE。报道DVT和PE的中文文献较少[3],但这亦征明国人的DVT和PE发生率并不少。这就说明研究骨科病人DVT和PE的发生和预防治疗十分紧迫和必要。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脊椎融合术后早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于2015年7月~2017年1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骨科接受脊椎融合术治疗的患者共216例,依据术后超声检查结果双下肢有无血栓形成,分为DVT组和非DVT组。对比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糖尿病、高血压病、术前凝血四项、D-二聚体、融合节段数、手术时间、术中输血、术后使用抗凝药、术后卧床时间等指标,再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探讨脊椎融合术后早期并发下肢DVT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216例患者,其中男性87例,女性129例,术后并发下肢DVT 33例,占15.3%,其中有症状者3例,均为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占全部患者数的1.4%,非DVT组183例。单因素x~2检验显示两组在年龄、体重指数、手术时间、术中输血、术后卧床时间等指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因素经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体重指数≥24 kg/m~2、术中输血、术后卧床天数≥5 d是脊椎融合术后早期并发DV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年龄≥60岁、体重指数≥24 kg/m~2、术中输血、术后卧床天数≥5 d的患者脊椎融合术后早期更容易出现下肢DVT形成。  相似文献   

9.
急性深静脉血栓溶栓治疗前后血清D-二聚体的变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深静脉血栓(deepvenousthrombosis,DVT)是一种常见疾病,国外文献统计每年的发病率高达4.8‰[1]。D鄄二聚体(D鄄dimer,DD)在国内外广泛用于DVT和肺栓塞(pulmonaryembolism,PE)的诊断[2,3]。本院1999年10月至2004年2月检测DVT病人溶栓前后的DD水平的变化,现报道如下。对象与方法一、对象共46例病人,其中男30例,女16例,年龄26~81岁,平均49.8岁,病变累及左下肢36条,右下肢10条,共有患肢46条。健康对照组20例,年龄25~78岁,平均51.3岁,男11例,女9例。所有病人都在发病后48h内入院,根据临床症状(下肢肿胀、压痛、Homans征阳性)加下肢静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胫腓骨骨折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发生特点与危险因素。[方法]分析2016年7月~2018年7月178例胫腓骨骨折患者资料。患者入院及术后分别行下肢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确定DVT的发生,对DVT发生的特点进行描述。按是否发生DVT将患者分为两组,单因素比较两组间各指标的差异。以是否发生血栓的二分变量为因变量,其他因素为自变量行多元逻辑回归分析,以确定DVT的危险因素。[结果] 178例胫腓骨骨折患者中,51例发生DVT,占28.65%;127未发生DVT,占71.35%;DVT累及102条下肢静脉,其中胫后静脉29条(28.43%),腓静脉27条(26.47%),小腿肌间静脉23条(22.55%),腘静脉14条(13.73%),股浅静脉9条(8.82%)。DVT组年龄显著大于非DVT组(P0.05),DVT组术前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非DVT组(P0.05),DVT组受伤至手术时间显著长于非DVT组(P0.05),DVT组复杂骨折比率显著高于非DVT组(P0.05)。逻辑回归分析显示:高龄(OR=21.940,95%CI 5.115,94.115,P0.001)、受伤至手术时间长(OR=4.040,95%CI 2.010,8.119,P0.001)和D-二聚体水平高(OR=5.505,95%CI 2.699,11.229,P0.001)是发生DVT的危险因素。[结论]胫腓骨骨折患者下肢DVT的发生率在29%左右,主要累及胫后静脉、腓静脉和小腿肌间静脉。高龄、受伤至手术时间过长、D-二聚体水平增高和复杂骨折的患者易发生DVT。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复杂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 THA)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概率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2017年5月—2018年12月本科收治的197例行复杂初次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前后均行下肢深静脉血管超声检查以明确有无DVT形成,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DVT发生的相关因素。[结果] 197例患者中,12例术后证实发生DVT,且均为肌间DVT,发生率为6.10%。单项因素比较表明:DVT组年龄显著大于非DVT组(P0.05),DVT组术前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非DVT组(P0.05), DVT组右侧比率显著高于非DVT组(P0.05),DVT组H-胆固醇显著高于非DVT组(P0.05)。多因素逻辑回归表明:术前D-二聚体(OR=1.863,95%CI 1.106-3.140,P=0.021)是DVT的危险因素,而左侧手术(OR=0.074,95%CI 0.008-0.647,P=0.021)是DVT的保护因素。[结论]复杂初次髋关节置换术后DVT发生率为6.10%,均位于肌间静脉,较高的术前D-二聚体及右侧手术是复杂全髋置换术后DVT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治疗方法虽然较多,但疗效欠佳,治疗后易留下血栓形成后综合征。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处理,主要是非手术治疗,只有少数病人适宜手术疗法[1]。而Greefield等[2]认为,若本病未经治疗,90%将演变成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ost-thromboticsyndrome,PTS)。Juhan等[3]认为,急性DVT行静脉取栓治疗比静脉肝素或全身溶栓治疗更有效。近年来,随着介入技术的迅猛发展,导管直接溶栓(catheter-directed thrombolysis,CDT)技术已开始应用于DVT的治疗,尽管这些技术与单纯抗凝治疗相比有一定风险,且远期疗效还有待继续长期观察,但其重要的临床价值已明显显现。1CDT概述急性下肢DVT的主要危害是发生肺栓塞造成肺动脉高压或死亡;静脉阻塞与瓣膜破坏造成远期静脉功能不全、血栓后综合征。因此,急性期正确、及时治疗可以减少肺栓塞与深静脉血栓后综合征的发生。传统单纯抗凝治疗仅6%急性下肢DVT患者10天内血栓可基本溶解,40%患者下肢血栓可能蔓延[4],5年随访显示,95%患者患肢肌肉泵功能衰竭与近段深静脉瓣...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超声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9年9月本院骨科收治的228髋部骨折患者相关资料,观察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12周超声显示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变化特点,分析DVT相关因素。[结果]术前DVT总发生率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为52.53%,股骨颈骨折患者为28.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术后1周股骨粗隆间骨折者DVT总数增加1例,远端DVT减少5例,而近端DVT增加4例,混合DVT增加2例;股骨颈骨折者DVT总数减少6例,远端DVT减少8例,而近端DVT增加1例,混合DVT增加1例。发生DVT患者的体重指数、术前等待时间、术前D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水平、手术时间以及内固定术比率显著大于未发生DVT的患者(P0.05)。术后12周进行超声随访检查,远端DVT完全再通率100%,而近端DVT患者完全再通率为60.71%,混合型DVT患者完全再通率为36.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有效筛查老年髋部骨折DVT。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DVT发生率高于股骨颈骨折。体重指数大、术前等待时间长、术前D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水平高、手术时间长和内固定是发生DVT的风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肺动脉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是肢体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形成后的严重合并症.Bell等[1]报道46%~60%PE与DVT有关.竹中[2]统计935例PE,因DVT所致为72%.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下肢长骨骨折患者术前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自2011-06—2014-01诊治的下肢长骨骨折患者,采用多层螺旋CT静脉造影术(MSCTV)进行下肢DVT筛查。根据筛查结果,将患者分为DVT组和非DVT组。对2组年龄、性别、是否存在合并伤、是否骨牵引、是否合并内科系统疾病、术前是否采取血栓预防措施、血清D-二聚体水平等进行单因素分析,再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下肢长骨骨折术前发生DV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135例中47例发生DVT,发生率为34.8%。47例DVT中,1例为混合型DVT,3例为中央型DVT,其余均为周围型DVT。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存在合并伤、合并系统性疾病、未采取血栓预防措施是下肢创伤骨折患者术前发生DVT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存在合并伤[OR=3.644,95%CI(1.616,8.216),P=0.002]、合并内科系统疾病[OR=2.819,95%CI(1.062,7.487),P=0.038]、未采取血栓预防措施[OR=0.382,95%CI(0.175,0.836),P=0.016]是影响下肢长骨骨折患者术前DV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下肢骨折患者术前存在合并伤、合并内科系统疾病、未采取血栓预防措施易发生DVT,创伤患者术前需密切监测血栓形成,同时采取相应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腰椎内固定术后深静脉栓塞(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发生的情况及其预防措施.[方法]对1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实施常规化验、检查及术前准备后,行后路腰椎管减压、椎间Cage植骨融合、椎弓根内固定术,术后予以常规诊疗措施,按时出院.出院后逐渐出现双下肢肿胀,经查并发"左下肢深静脉血栓",行抗凝、溶栓、物理治疗.[结果]经积极治疗,下肢肿胀基本消退,血栓斑块稳定,避免了左下肢深静脉血枪完全性闭塞.[结论]脊柱手术后DVT发生率高,多于出院后发生,因此应积极预防术后DVT发生,同前对于脊柱术后足否应用药物抗凝仍存在争议.  相似文献   

17.
正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是各种原因导致血液在下肢深静脉内凝结并阻塞管腔,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的一种常见病[1]。DVT是仅次于脑血管和冠状动脉疾病的第三大血管疾病,且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2]。DVT包括一系列病理生理过程,部分患者可发展为肺栓塞、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ost-thrombotic syndrome,PTS),最终导致残疾或死亡;尤其是院内发作的DVT患者常合并或继发于其他疾病,如骨科关节置换、多发创伤,以及脊柱或神经外科、妇产  相似文献   

18.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7,(22):2027-2031
[目的]初步探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前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概率及其患病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2016年12月收入我院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323例,按其是否发生下肢DVT分为DVT组和无DVT组。分别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受伤至接受检查的时间、骨折类型、体重指数(BMI)、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肺部疾病、脑血管病、肿瘤、老年痴呆、肝肾疾病、周围血管疾病以及高脂血症等一般临床资料,所有入组患者均采用Charlson合并症指数(CCI)评分评估患者的内科基础状况。[结果]本研究中老年髋部骨折术前发生DVT的概率为10.84%。经单因素对比分析显示DVT组患者受伤至接受检查的时间和CCI评分明显高于无DVT组,并且具有更高的糖尿病、肺部疾病、脑血管病、肝肾疾病、周围血管疾病及高脂血症患病率(P<0.05)。进一步对差异显著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受伤至接受检查的时间、脑血管病、周围血管病、高脂血症以及CCI是发生DVT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在术前具有较高的下肢DVT发生率,因此在术前均需对下肢DVT进行筛查;并且对术前等待时间较长、合并脑血管病、周围血管疾病、高脂血症及CCI较高的患者应特别警惕下肢DVT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6,(11):1001-1005
[目的]探讨全髋和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4年12月在本院行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536例进行DVT的回顾性分析。选择性别、年龄、体重指数、凝血指标、吸烟史、麻醉方式、手术时长、合并慢性病史等22项与人工关节置换术后DVT形成的可能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16例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发生DVT 23例,320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发生DVT 22例,进行单因素分析表明:年龄、性别、体重指数、D-D、心肌梗死病史、深静脉血栓史是关节置换术后DVT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深静脉血栓史使术后发生DVT的风险分别增加到1.058、6.283。[结论]年龄、性别、体重指数、D-D、心肌梗死病史、深静脉血栓史等的患者发生DVT的风险较高。尤其是高龄、深静脉血栓史与术后DVT发生密切相关,需要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  相似文献   

20.
<正>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是骨科围手术期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DVT和肺栓塞(PE)合称为静脉血栓栓塞症(VTE),DVT和PE是同种疾病在不同阶段的表现。DVT栓子脱落易引起PE,若PE不能及时治疗将导致患者死亡。据文献报道,90%的PE血栓来源于下肢深静脉,而有深静脉血栓的患者发生PE的可能性为50%~[1]。因此,积极预防和正确治疗DVT是临床骨科医师必须关注的课题,以降低骨科大手术患者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