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脑中风是造成中老年人致残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其中有75%是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缺血性脑血管病病因很多,但大部分病例病因为颈动脉分叉部及颈内动脉起始处粥样硬化和/或血管狭窄所致。对颈动脉狭窄的治疗,有传统的内科药物治疗,比较成熟的外科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arot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和高频超声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优劣.方法:对100例临床怀疑颈动脉硬化的住院患者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和颈动脉超声检查,观察颈动脉管腔内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有无斑块及其性质、部位,有无狭窄并计算狭窄率.结果:颈动脉斑块发生部位以颈总动脉分叉处最多见.100例患者经高频超声检查有80例患者检出动脉硬化,75例患者检出动脉硬化斑块,其中轻度狭窄45例,中度狭窄26例,重度狭窄4例;100例患者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有70例患者检出动脉硬化斑块,其中轻度狭窄41例,中度狭窄25例,重度狭窄4例.结论:高频超声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高于血管造影,联合应用两种技术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诊断、临床治疗及术前评估与术后随访意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颈部血管彩超检查在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及其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所发挥的评价作用。方法选择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36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住院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时从医院同期接受健康体检的健康人群中随机抽取36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研究对象进行颈部血管彩超检查,以研究对象颈部动脉的粥样斑块检出率和狭窄检出率作为观察指标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颈部动脉的粥样斑块检出率达到100%,狭窄检出率为86.11%;对照组分别为13.89%和8.33%,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颈部血管彩超可以帮助老年人尽早发现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情况,进而通过相应的预防措施来降低出现动脉狭窄以及闭塞等问题的机率,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发生起到预防作用,保障老年人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颈动脉溃疡斑块与缺血性脑卒中(IS)发生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8年6月至2020年12月于北京市仁和医院就诊的38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CDU)及头颅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分析患者是否存在颈动脉溃疡斑及其与IS发生的关系。结果 38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共发现颈动脉溃疡斑块40个,其中,低回声斑块27个(67.50%),低回声为主的混合回声斑块13个(32.50%)。29例患者确诊为IS,阳性率为76.31%(29/38),其中,低回声斑块21个(72.41%),低回声为主的混合回声斑块8个(27.59%)。结论 颈动脉溃疡斑块与IS发生关系密切,低回声溃疡斑块发生率高于低回声为主的混合回声斑块,低回声溃疡斑IS发生率高于低回声为主的混合回声斑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高危颈动脉狭窄的可行性、安全性及短期疗效一方法自200l年8月至2003年7月,共采用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高危颈动脉狭窄8例,术前平均狭窄程度分别为(74.13=13.38)%,均为症状性病人结果狭窄位于颈内动脉6例,位于颈总动脉2例,所有病人均成功地植入支架术后狭窄程度均≤10%。全部病人无临床并发症,5例临床症状消失,3例临床症状不同程度好转随访3~27个月,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等缺血性神经损害发生;影像学检查无显著再狭窄。结论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动脉狭窄安全有效,尤其适合于颈动脉内膜切除术高危的病人,脑保护装置可以有效减少因硬化斑块或血枪引起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颈动脉外翻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动脉硬化狭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Liu CJ  Huang D  Wang W  Liu C  Ran F 《中华外科杂志》2005,43(7):409-411
目的观察颈动脉外翻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疗效。方法24例颈动脉硬化狭窄患者,其中18例有慢性或一过性脑缺血症状,6例无症状;术前均行彩色超声、数字减影动脉造影(DSA)或CT和MRA扫描检查,颈动脉狭窄程度65%~95%;在颈丛麻醉下行颈动脉外翻内膜剥脱术,手术要点是于颈动脉分叉处斜形切断颈内动脉,外翻颈内动脉剥除有粥样斑块的内膜,同时从颈总动脉切口剥除颈总动脉和颈外动脉增厚的内膜。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术后随访3~20个月,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一过性脑缺血症状消失,4例仍有轻度慢性脑缺血症状。术后行脑部多普勒超声检查,22例脑部供血有明显改善。结论颈动脉外翻内膜剥脱术是一种安全、有效和合理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颈部血管超声(CVUS)检查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ICVD)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8年7月至2020年7月兴安盟人民医院收治的76例ICVD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76例无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所有观察组患者入院时、对照组患者于体检时均进行了CVUS检查。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颈动脉病变检出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颈动脉狭窄的发生率、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率及颈动脉内膜-中膜增厚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CVUS检查,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检出斑块456枚、124枚。观察组患者在颈内动脉起始处、颈总动脉主干处及颈总动脉窦处的病变检出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CVUS检查在ICVD的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尤其是在颈动脉狭窄的识别与血流动力学改变的监测方面安全、便捷,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糖尿病并发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的危险因素.方法:本组共选取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在我院住院的脑梗死患者99例,根据是其否患有糖尿病,分成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组(n=45)和非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组(n=54),2组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内膜形态及有无斑块,观察结果并进行比较.结果: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组以2级狭窄(X2=3.68 P<0.05)、3级狭窄多见(X2=5.33 P<0.05),且颈动脉斑块发生率高(p<0.05);非糖尿病组颈动脉狭窄及斑块发生率低,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糖尿病患者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有助于对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受损程度进行评估,对预防脑梗死的发生、发展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缺血性卒中患者15%~20%是因颅外颈内动脉狭窄所致 [1],其发病机制主要包括血流动力学障碍和栓子脱落.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既去除了可能导致脑栓塞的粥样硬化斑块,又可能改善颅内血流动力学状况,提高灌注压,因而被公认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最有效的手术方式 [2].  相似文献   

10.
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超声与血管造影比较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比较超声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差异。方法对34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行颈动脉超声及全脑DSA检查,其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105例,脑梗死患者235例;又根据年龄分为青年组(n=54)、中年组(n=137)和老年组(n=149)。结果超声与DSA检查均发现梗死组颈动脉狭窄高于TIA组(P〈0.05);超声与DSA检查均发现老年组颈动脉狭窄高于中年组和青年组(P〈0.05),中年组高于青年组(P〈0.05);超声检查颈动脉颅外段动脉狭窄与DSA相比,狭窄、闭塞及总体符合率分别为89.39%、80.85%、87.15%。结论颈部血管超声联合应用DSA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诊断、临床治疗及术前评估与术后随访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TIA与颅内外血管狭窄的关系,研究DSA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血管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符合TIA诊断标准的患者54例行颈部血管B超、经颅多普勒(TCD)、心脏超声以及DSA检查,观察TIA患者颈内动脉和椎动脉颅内、外血管有无狭窄及粥样硬化斑块。结果54例患者中发现46例有血管狭窄,其中颈总动脉狭窄2例,颈内动脉狭窄13例,大脑中动脉狭窄5例,锁骨下动脉狭窄3例,椎动脉狭窄18例,基底动脉狭窄5例。狭窄部位斑块31例。其中大动脉狭窄性TIA 36例,栓塞性TIA 13例,腔隙性TIA 3例,血管痉挛性TIA 2例。结论TIA患者大多存在颅内外动脉狭窄及粥样硬化斑块,颅内外动脉狭窄程度及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决定TIA类型。  相似文献   

12.
高分辨MRI对CAS斑块成分显示的病理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影像和病理对照研究,分析和评价高分辨MRI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同成分的显示效果,为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术前判断斑块的稳定性提供参考。方法:26例进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术前进行颈部高分辨MRI检查,取得4种不同序列的图像(T1WI、T2WI、PDWI和3D TOF);对手术取得的斑块标本进行病理学检查,并与最接近层面的MRI影像对比,分析斑块内不同成分的MRI影像特点。结果:手术取得28块斑块,分为238段,主要分布于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病理上以复杂斑块为特征的IV-V型58段(24.37%)和VI型79段(33.19%)为主;在高分辨MRI影像上,斑块内纤维帽主要表现为TOF序列的带状低信号,钙化组织和纤维化组织分别表现为在所有序列影像上的不规则低信号和不特定信号,脂质池和坏死核在T1WI、PDWI和3D TOF序列上呈等至稍高信号,近期出血表现为T1WI、T2WI和PDWI序列的明显高信号。结论:高分辨MRI可以清楚显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行动脉管腔狭窄程度的测定,通过多序列影像联合分析还可以分辨斑块内部成分,有助于术前对斑块稳定性的判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颈动脉狭窄患者血管反应性的改变。方法选择8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缺血性脑卒中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患者屏气期间颈内动脉的最大平均血流速度,计算呼吸抑制指数(BHI),并与同期住院的60例非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缺血性脑卒中组颈动脉轻度狭窄29例,中度狭窄8例,重度狭窄5例,闭塞3例,正常35例。对照组颈动脉轻度狭窄5例,中度狭窄2例,无重度狭窄或闭塞,正常53例;缺血性脑卒中组颈动脉中重度狭窄患者屏气期间颈内动脉最大平均血流速度为(24.22±8.55)cm/s,BHI为1.17±0.37,均低于对照组颈动脉正常者[分别为(36.46±9.72)cm/s和1.39±0.9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狭窄患者血管反应性明显下降。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颈动脉效果良好,可作为颈动脉狭窄的筛选工具。  相似文献   

14.
目的:健康体检中采用超声检测技术对498名中青年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以探讨该项技术对于中青年人群血管健康状况评价的实际意义及在心脑血管病预防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研究对象为经过体格检查,排除心脑血管疾病的于我中心参加健康体检的中青年共498名(男334名,女164名),年龄30~60岁.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常规对双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连续扫查,检测血管内径、内-中膜厚度(IMT)、粥样硬化斑块回声强度、数量等.结果:(1)颈动脉IMT增厚检出率、颈动脉狭窄程度、颈动脉斑堤形成,男女两组相比,存在明显差异.(2)IMT随着年龄的增加呈现逐渐增厚的趋势.结论;颈动脉超声检查技术在健康体检中用于中青年人群的心脑血管病风险的预测、预警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256层螺旋CTA评价颈动脉溃疡斑块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36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256层螺旋CTA资料,观察斑块的分布情况及颈动脉管腔狭窄程度,并分析斑块的构成成分,重点分析其中溃疡斑块的相关情况,并分析溃疡斑块与临床症状的相关性。结果 136例患者中共发现颈动脉斑块452个,其中溃疡斑块78个,溃疡发生率为17.26%(78/452),位于颈总动脉14个,分叉部32个,颈内动脉13个,颈外动脉19个;纤维斑块7个,脂肪斑块49个,钙化斑块3个,混合性斑块19个;溃疡斑块导致管腔轻、中、重度狭窄及闭塞分别为7、29、34和8个。溃疡斑块与脑缺血症状存在统计学关联(OR=3.433,P〈0.01)。结论 256层螺旋CTA可无创地评价颈动脉溃疡斑块的特征,具有较高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猪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稳定的模拟人类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动物模型。方法普通猪10头,采用血管内膜热空气损伤法在猪的颈总动脉上造成特定条件的损伤,然后以特定高脂饲料喂养2个月,评价猪血管狭窄程度和病理改变特点。结果实验动物无死亡,共20根血管有19根血管狭窄率≥70%,病理检查证实高脂喂养2个月后颈动脉的粥样硬化病理改变已属于较成熟的纤维斑块期。结论猪的颈动脉与人类相似程度高,按本实验方法,损伤后喂养2个月的猪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程度和病理改变均较好符合颈动脉狭窄研究之实验需要。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减少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患者术后脑缺血并发症的发生,评价其危险因素。方法:术前对连续施行CABG的65例患者常规行双功能彩色多普勒血流图象(CDFI)和经颅多普勒(TCD)检查,观察颈动脉和颅内动脉形态学和血流动力学指标的改变(包括颈动脉内膜厚度、斑块的发生、血管狭窄率等)。结果:CDFI检测异常57例(87.7%);颈内动脉狭窄>50%13例,其中单侧狭窄50%-69%6例,双侧狭窄50%-69%2例,双侧狭窄70%-99%1例,一侧颈内动脉闭塞、一侧狭窄>50%4例。TCD发现颅内动脉单支狭窄8例,多支狭窄25例。术后死亡2例(3.1%),围术期心肌梗死2例。冠状动脉3支病变患者颈动脉内膜增厚和多发性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2支病变患者(χ^2=4.37,8.56;P=0.034,0.013).结论:术前行CDFI和TCD检查对颈动脉和颅内动脉硬化病变是一种可行的无创筛选方法,对减少CABG患者脑缺血并发症,提高冠心病的外科治疗水平很有价值。  相似文献   

18.
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缺血性中风的主要病因之一,欧美白种人中,15%~20%的中风由颅外颈动脉狭窄引起;而我国临床流行病学研究发现,急性脑梗死病人中颅外颈动脉狭窄者占22%。正基于此,颅外颈动脉狭窄性病变的治疗意义重大。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的疗效经历了多项大规模临床试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初诊女性狼疮性肾炎(1upus nephritis,LN)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以35例女性健康者为对照组(A组),68例女性初诊LN患者按B超所测颈总动脉(CCA)内中膜厚度(IMT),分成两组,即B组(无颈动脉粥样硬化LN35例)、C组(颈动脉粥样硬化LN33例),用SPSS13.0进行三组间资料的比较分析。结果:女性初诊LN中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高达48.53%,而在正常女性健康者中未发现有颈动脉粥样硬化;这些患者的CCA—IMT值与肾小球滤过率(CFR)呈负相关(P〈0.01),与24h尿蛋白总量(UTP)和血尿酸(UA)呈正相关(P〈0.01和P〈0.05);A、B、C三组,CCA—IMT值呈渐进性增高,各组间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初诊女性LN患者已出现颈动脉粥样硬化,GFR、UTP、UA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应积极干预危险因素,防治冠心病。  相似文献   

20.
正患者,男,55岁,75kg,因"头昏、乏力加重半月"入院,既往高血压病史,正规服药,血压控制约120/70mm Hg,近半月因头昏症状停用降压药。半月前磁共振血管成像提示:(1)左额叶多灶性腔隙性急性期脑梗死;(2)左颈动脉上段近分叉处至颈内动脉起始端软斑块可能;入院后颈动脉彩超提示:(1)左侧颈动脉硬化伴斑块形成,颈动脉狭窄约7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