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探讨供受者HLA致敏原性错配(IM)对肾移植受者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96例首次肾移植受者IM对肾移植术后肾功能的恢复时间及1年内排斥反应发生率情况。结果:IM对肾移植术后肾功能恢复时间无明显影响;IM患者1年内急性排斥率明显增加;各类位点IM对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影响进行比较,A位点影响不大,B位点与急性排斥反应有关,DR位点IM可致急性排斥反应明显增加。结论:在临床采用氨基酸残基配型标准判断组织配型的同时,IM不容忽视,HLA-B位点IM与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相关,HLA-DR位点IM明显影响肾移植术后排斥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肾移植术后糖尿病昏迷一例报告单玉喜,颜纯海,殷福兴,崔勇,王文颖患者男性,49岁。同种异体肾移植术后11个月。术后第23和45天时发生急性排斥反应,予以甲基强的松龙480~680mg冲击治疗,每日1次共3天,排斥即逆转。第70天时再次发生急性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3.
血浆置换治疗对高敏患者肾移植后排斥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血浆置换(PE)减少高敏患者肾移植后排斥反应的疗效。方法 46例肾移植前群体反应性抗体(PRA)阳性≥30%(30%~88%)患者,先作血浆置换治疗1~3次后,当PRA<30%才作尸体肾移植作治疗组。30例PRA阳性,强度≥30%(30%~77%)患者进行尸体肾移植作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术后6个月内排斥反应情况。结果 对照组术后排斥反应发生率为63.3%(19/30)。治疗组移植后排斥反应发生率为21.7%(10/46),(P<0.001)。结论 PE治疗能明显减少有预先形成抗体的高敏患者的肾移植后排斥反应,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清可溶性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sVCAM-1)测定在肾移植术后免疫学监测中的价值.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动态监测56例肾移植患者术后sVCAM-1水平的变化.结果:肾移植患者术后sVCAM-1水平呈规律性变化,急性排斥反应组sVCAM-1水平明显高于移植肾功能稳定组和CsA肾中毒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对激素治疗敏感的排斥反应患者,sVCAM-1逐渐降至正常水平;耐激素的排斥反应患者应用ATG治疗后,sVCAM-1在排斥反应后1个月内仍维持在较高水平.CsA肾中毒组sVCAM-1水平无明显变化.结论:肾移植术后动态监测sVCAM-1水平的变化,有助于急性排斥反应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指导临床治疗.sVCAM-1可以作为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免疫学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肾移植术后排斥反应和术前高度致敏的治疗方法。方法 采用双滤过法血浆分离术(DFPP)治疗36例术后排斥反应和9例术前高度致敏患者。结果 24例急性排斥中22例逆转,10例加速性排斥(ACR)全部逆转1例慢性排斥肾功能稳定,1例超急性排斥(HAR)摘除移植肾;排斥反应采用DFPP治疗其一年移植肾生存率为84.0%。去致敏抗体者8例已接受肾移植其中1例术后发生HAR。结论认为DFPP是治疗排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淋巴细胞去除+血浆置换(PE)减少高敏患者肾移植后排斥反应的疗效。方法32例肾移植前群体反应性抗体(PRA)阳性≥30%(30%~90%)患者,先作血淋巴细胞去除加PE治疗(LAPE)1~3次后,当PRA<30%后才作尸体肾移植作治疗组。32例PRA阳性,强度≥30%(30%~70%)患者进行尸体肾移植作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内排斥反应情况。结果对照组术后排斥反应率为68.8%(22/32)。治疗组移植后排斥反应发生率为9.4%(3/32),P<0.001。结论淋巴细胞去除加PE治疗能明显减少有预先形成抗体的高敏患者的肾移植后排斥反应,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7.
肾移植术后应用OKT3的临床探讨:附12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治疗,对10例肾移植术后抗类固醇的排斥反应患者应用OKT3治疗,2例患者预防用药。结果10例移植肾功能恢复正常,2例未能恢复,转入血液透析,逆转率达83.3%。并对应用OKT3治疗的适应证、方法、副作用及预防措施进行讨论。认为采用OKT3治疗,可使肾移植患者肾功能逐渐得到恢复;而应用OKT3作免疫诱导治疗,有助于移植肾功能较早恢复,但由于其价格昂贵,故预防性用药应持慎  相似文献   

8.
目前器官移植术后所采用的免疫抑制治疗均为非特异性地全面抑制机体的免疫功能,有许多缺点,如发生感染、肿瘤发病率上升及其它毒副作用。有报道,受者接受供者的骨髓可降低肾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本研究旨在通过输注供者骨髓,观察肾移植患者术后排斥反应的发生情况。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移植肾慢性排斥反应患者治疗前后24h尿蛋白定量、血肌酐及血压水平变化情况.方法 选取行肾移植术后发生移植肾慢性排斥反应的70例患者为实验组,并选取同期行肾移植术后不伴移植肾慢性排斥反应的正常患者70例为对照组.对于发生排斥反应的患者给予冲击治疗和调整免疫抑制剂的剂量逆转排斥反应.将两组患者行肾移植术后的和出院前的24h尿蛋白定量、血肌酐及血压进行研究比较.结果 经研究发现,治疗前实验组的24h尿蛋白定量、血肌酐及血压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降低为基本正常,有显著性差异或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移植肾慢性排斥患者的24h尿蛋白定量、血肌酐及血压水平变化呈现一定的规律性,抗排斥反应治疗可大大改善其水平.研究证明24h尿蛋白定量、血肌酐及血压水平对移植肾慢性排斥反应的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排斥反应和术前高度致敏的治疗方法。方法采用双滤过法血浆分离术(DFPP)治疗36例术后排斥反应和9例术前高度致敏患者。结果24例急性排斥中22例逆转,10例加速性排斥(ACR)全部逆转,1例慢性排斥肾功能稳定,1例超急性排斥(HAR)摘除移植肾;排斥反应采用DFPP治疗者其一年移植肾生存率为84.0%。去致敏抗体者8例已接受肾移植,其中1例术后发生HAR。结论认为DFPP是治疗排斥反应和预防高敏患者术后发生致敏抗体介导的HAR和ACR的有效方法,显著提高了排斥反应的逆转率和移植肾生存率  相似文献   

11.
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与肾脏移植排斥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ICAM-1是介导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重要细胞粘附分子。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时肾脏组织ICAM-1表达增加,血、尿中可溶性的ICAM-1(sICAM-1)升高。动态监测肾移植术后患者血、尿中sICAM-1的变化,有助于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诊断和抗排斥反应的疗效评价,应用ICAM-1单克隆抗体,可以提高肾移植成功率。  相似文献   

12.
高度致敏受者的肾移植术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的 探讨高度致敏肾移植受者的组织配型和抗排斥治疗方案。方法 回顾性分析45例高度致敏肾移植受者的HLA抗体、HLA配型和肾移植后抗排斥反应治疗效果。结果 肾移植术后发生超急性排斥反应2例(4.4%),急性排斥反应9例(20.9%),经激素、抗胸腺细胞球蛋白、血浆置换等治疗后均逆转。人/肾1年存活率分别为95.6%/91.1%。结论 避开相应抗体的良好HLA配型,是高度致敏受者肾移植成功的关键。术后采用抗胸腺细胞球蛋白短程诱导、并用他克莫司、霉酚酸酯治疗,能减少急性排斥的发生率,提高移植物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免疫吸附对高致敏‘肾移植受者超急性排斥反应的预防作用。方法对10例群体反应抗体(PRA)〉40%的‘肾移植受者术前行免疫吸附治疗,观察其超急性排斥反应发生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10例高致敏肾移植受者均未发生超急性排斥反应,仅有2例发生急性排斥反应,并通过免疫吸附及调整免疫抑制剂得到逆转。所有受者随访至今移植‘肾功能良好,未发生排斥反应。结论免疫吸附可以安全、有效地预防高致敏人群‘肾移植术后超急性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14.
动态监测60例肾移植患者术后2个月内血清白细胞介素2(IL-2)、可溶性IL-2受体(sIL-2R)和白细胞介素6(IL-6)的变化。结果发现发生急性排斥反应时,上述细胞因子的升高较临床诊断提早数天,并且显著高于环孢素A肾中毒组;对甲泼尼龙敏感的排斥反应,抗排斥治疗数天后上述因子下降到排斥前水平。提示肾移植术后动态监测患者血清IL-2、sIL-2R和IL-6有助于急性排斥反应的早期诊断、鉴别诊断、及时治疗和甲泼尼龙抗排斥的疗效评价。  相似文献   

15.
肾移植术后肝功能损害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肾移植术后肝功能损害的治疗。方法 回顾分析34例肾移植术后发生肝功能损害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经免疫抑制剂调整、抗病毒及护肝治疗,31例痊愈,1例好转,2例发生急性肝功能衰竭死亡。全部病例未发生排斥反应。站论肾移植术后肝功能损害患者应及时调整免疫抑制剂用药方案并加强护肝治疗。  相似文献   

16.
肾移植患者感染血吸虫的报道较少,我院2000年收治1例,现将其临床资料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患者,女,45岁。因慢性肾小球肾炎肾功能衰竭,行血液透析治疗13个月,无血吸虫感染史。于2000年1月在我院行同种异体肾移植术,手术顺利,术后以环孢素A(CsA)、硫唑嘌呤(Aza)及泼尼松(Pred)联合用药预防排斥反应。术后7d,肾功能恢复正常。术后22d,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经甲泼尼龙冲击治疗3d后逆转。  相似文献   

17.
24例肾移植术后脑血管意外死亡教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脑血管意外是肾移植术后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我院自应用环孢素A以来,行尸肾移植术640例次,术后发生脑血意外24例,全部死亡。认为肾移植术后脑血管意外与突发性高血压,急性排斥反应时血液流变学改变,激素治疗及肝素应用有 关;同时根据本组病例深刻的教训。  相似文献   

18.
血浆置换治疗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肾移植术后的急性排斥反应,常规治疗几乎都是增加糖皮质激素用量,仍有一部分病例排斥反应不能逆转。我们应用血浆置换治疗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现将结果报告如下。一、资料与方法对11例同种异体肾移植术后出现急性排斥反应、经用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无效的患者行血浆置换治疗,其中男8例,女3例,年龄26~52岁,平均45岁。肾移植术后免疫抑制剂的用法为:环孢素A10mg·kg-1·d-1,分次口服;甲泼尼龙于术日至术后2d500mg/d静脉滴注,以后改为泼尼松2mg·kg-1·d-1,开始每日递减5~10mg,至30mg/d口服维持;硫唑嘌呤2mg·kg-…  相似文献   

19.
肾移植后测定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 1(sICAM 1)在肾移植术后免疫学监测中的价值。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动态监测 5 6例肾移植患者术后血清sICAM 1的变化。结果 肾移植患者术后发生排斥反应时 ,其sICAM 1水平 (390 .6 μg/L±91.0 μg/L)明显高于移植肾功能稳定者 (137.3μg/L±16 .8μg/L)和环孢素A(CsA)肾中毒者 (132 .7μg/L±2 4.8μg/L) ,差异有极显著性 (P <0 .0 1) ;抗排斥反应治疗有效后 ,sICAM 1逐渐降至正常水平 ;CsA肾中毒者的sICAM 1水平无明显变化。结论 肾移植术后动态监测患者血清sICAM 1水平的变化 ,有助于急性排斥反应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抗排斥治疗的疗效评价 ,可以作为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免疫学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20.
预存供体特异性抗体(DSA)阳性是肾移植的禁忌证。预存DSA增加排斥反应发生率,使致敏患者存活率降低,直接影响肾移植结果。本文总结1例预存DSA强阳性患者,在二次肾移植前采用血浆置换、利妥昔单抗输注、持续抗胸腺细胞球蛋白滴注,并大剂量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等联合用药方案,抗HLAⅡ类抗体滴度显著降低。术后动态监测该受者群体反应性抗体(PRA)和DSA水平,早期发现排斥反应,及时采用地塞米松冲击、抗胸腺细胞球蛋白、大剂量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治疗排斥反应,取得良好效果,患者DSA消失。术后随访5个月,移植肾功能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