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7 毫秒
1.
目的观察缺氧引起的心肌细胞微管破坏能否导致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MPTP)开放及其呼吸功能的变化情况。方法将原代培养的SD大鼠乳鼠同批心肌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缺氧组、常氧 解聚剂组、缺氧 稳定剂组。对照组常氧培养。常氧 解聚剂组加入8μmol/L秋水仙素室温平衡30 min后,与对照组一起行常氧培养。缺氧 稳定剂组加入10μmol/L紫杉醇室温平衡30 min后,和缺氧组一起行缺氧处理。检测对照组及其他组细胞处理0.5、1.0、3.0、6.0、12.0h后微管免疫荧光、MPTP的开放及线粒体内膜电位变化,噻唑蓝法测定线粒体的呼吸功能。结果处理0.5h,缺氧组和常氧 解聚剂组微管免疫荧光强度分别为(76.1±3.9)%、(74.8±5.O)%,微管发生明显破坏,MPTP开放,线粒体内膜电位损耗和细胞呼吸功能下降,且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以上现象愈发显著。处理0.5h,缺氧 稳定剂组微管免疫荧光强度为(92.8±4.0)%,与对照组(100.0±0.0)%相近(P>0.05);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该组各检测指标的改变程度均明显轻于缺氧组(P<0.05或0.01)。结论缺氧可引起心肌细胞微管明显破坏,导致MPTP开放,进而影响线粒体的呼吸功能。微管解聚剂能较好地模拟缺氧引起的微管破坏;微管稳定剂则能有效地减轻缺氧引起的微管破坏,改善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及其呼吸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成体大鼠心肌细胞微管解聚对线粒体分布、线粒体活性及细胞能量代谢的影响. 方法 分离培养成体SD大鼠及SD大鼠乳鼠心肌细胞,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大(乳)鼠对照组(常规培养,不加任何刺激因素)、大(乳)鼠微管解聚剂组(用含终浓度8μmol/L秋水仙碱的培养液培养,作用30 min).(1)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各组大鼠和乳鼠心肌细胞聚合态β微管蛋白表达量.(2)取2组大鼠心肌细胞,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细胞色素c表达量;免疫荧光染色法观察细胞聚合态β微管蛋白、电压依赖型阴离子通道(VDAC)分布情况;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细胞线粒体内膜电位;噻唑蓝法测量细胞活性;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细胞ATP、腺苷二磷酸(ADP)、腺苷一磷酸(AMP)含量及能荷. 结果 (1)聚合态β微管蛋白表达量:大鼠微管解聚剂组为0.52±0.07,较大鼠对照组1.25±0.12明显减少(F=31.002,P=0.000);乳鼠微管解聚剂组为0.76±0.12,较乳鼠对照组1.11±0.24显著减少(F=31.002,P=0.000),但明显高于大鼠微管解聚剂组(F=31.002,P=0.009).(2)细胞色素c表达量:大鼠对照组为0.26±0.03,明显低于大鼠微管解聚剂组(1.55±0.13,t=-24.056,P=0.000).(3)免疫荧光染色:大鼠对照组心肌细胞微管多呈线性管状、与心肌纤维平行分布;VDAC着色显示线粒体呈颗粒状与微管同向分布.大鼠微管解聚剂组微管正常排列规律被破坏,表现为免疫荧光强度减弱,微管结构不清晰、连续性丧失、粗糙;线粒体分布散乱.(4)线粒体内膜电位:大鼠对照组荧光强度为1288±84,明显高于大鼠微管解聚剂组(331±27,t=26.508,P=0.000).(5)细胞活性:大鼠对照组吸光度值为1.75±0.11;大鼠微管解聚剂组为0.81±0.07,较前者明显降低(t=17.348,P=0.000).(6)能量代谢:与大鼠对照组比较,大鼠微管解聚剂组心肌细胞ATP含量下降,ADP、AMP含量上升,ATP/ADP值与能荷均降低. 结论 在正常成体大鼠心肌细胞内,微管与线粒体分布方向一致.微管解聚后心肌细胞线粒体排列紊乱,细胞色素c从线粒体漏出,线粒体内膜电位下降、能量供应降低,细胞活性下降.  相似文献   

3.
微管干预剂对大鼠缺氧心肌细胞能量生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缺氧条件下微管干预剂对大鼠心肌细胞能量生成的影响。方法 常规分离、培养大鼠心肌细胞,分为单纯缺氧组、缺氧+秋水仙碱(微管解聚剂)组及缺氧+5、10、15 mmol/L紫杉醇(微管稳定剂)组。每组细胞加入刺激剂后,缺氧培养0.5、1.0、3.0、6.0、12.0、24.0h。采用锥虫蓝染色检测细胞死亡率,常规比色法检测细胞肌酸激酶(CK)活性,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细胞腺苷三磷酸(ATP)及腺苷二磷酸(ADP)含量。结果 (1)缺氧+秋水仙碱组及缺氧+15mmol/L紫杉醇组细胞培养1.0~24.0h死亡率均高于单纯缺氧组(P〈0.01);缺氧+5、10mmoL/L紫杉醇组6.0~24.0h时均低于单纯缺氧组(P〈0.05)。(2)缺氧+秋水仙碱组培养1.0~12.0h时CK活性均高于单纯缺氧组(P〈0.01)。0.5~12.0h时,缺氧+15mmoL/L紫杉醇组CK活性均高于单纯缺氧组(P〈0.01);缺氧+5、10mmol/L紫杉醇组低于单纯缺氧组(P〈0.05或P〈0.01)。(3)缺氧+5mmol/L紫杉醇组培养0.5~6.0h ATP含量[(49.9±2.8)、(40.7±2.0)、(25.8±1.9)、(19.1±1.2)μg/10^6个细胞]高于单纯缺氧组[(42.9±5.8)、(29.5±1.8)、(18.2±0.9)、(14.1±0.7)μg/10^6个细胞,P〈0.05或P〈0.01]。0.5~12.0 h时,缺氧+秋水仙碱组低于单纯缺氧组(P〈0.01);缺氧+15mmol/L紫杉醇组低于单纯缺氧组及缺氧+10mmol/L紫杉醇组(P〈0.01)。各组ADP含量变化趋势与ATP相反。结论 微管解聚剂和高浓度微管稳定剂可使缺氧心肌细胞ATP含量锐减。适宜浓度的微管稳定剂在缺氧早期可促进心肌细胞能量生成,对心肌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缺氧诱导因子1α对缺氧条件下大鼠心肌细胞糖酵解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目的观察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对缺氧状态下大鼠心肌细胞糖酵解的影响。方法常规分离、培养大鼠心肌细胞,分为单纯缺氧组:使用无糖培养基在低氧混合气体(体积分数94%N2、5%CO2、1%O2)中培养;HIF-1α抑制组:先利用RNA干扰技术构建HIF-1α蛋白低表达的细胞模型,再作上述缺氧培养。两组细胞均设缺氧前(常规培养)及缺氧1、3、6、12、24h6个时相点,采用生物化学方法检测细胞中糖酵解关键酶己糖激酶(HK)、磷酸果糖激酶(PFK)、乳酸脱氢酶(LDH)的活性以及培养上清液中乳酸(LA)的含量。结果(1)HK、PFK活性:与缺氧前比较,两组心肌细胞两酶活性均呈先升高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单纯缺氧组两酶活性峰值分别为(159±13)、(298±44)U/g.HIF-1α抑制组两酶活性在缺氧1、3、6h时均明显低于单纯缺氧组(P<0.05或0.01),其峰值分别为(133±55)、(188±55)U/g.(2)LDH活性、LA含量:与缺氧前(92±12)U/g比较,单纯缺氧组细胞LDH活性缺氧后显著升高,6h时达高峰(2568±125)U/g(P<0.01),随后逐渐下降;各时相点培养上清液中LA含量也成倍增加。HIF-1α抑制组细胞的LDH活性于缺氧3h时达峰值(2125±126)U/g,明显高于缺氧前(P<0.01);培养上清液中LA含量亦较缺氧前增高(P<0.01),但增幅较小。结论缺氧条件下大鼠心肌细胞中HIF-1α高表达是细胞糖酵解持续增强的直接原因,此为心肌细胞应对缺氧环境的重要内源性保护机制。  相似文献   

5.
缺氧早期大鼠心肌细胞微管损害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了解缺氧早期心肌细胞微管损害程度。方法将分离培养的Wistar大鼠心肌细胞分为正常组、缺氧组(建立缺氧细胞模型并设缺氧10、20、30、60min为观察时相点)。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及扫描电镜观察2组细胞微管分布、形态变化,对微管蛋白荧光强度进行半定量分析.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2组细胞游离d微管蛋白的表达。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缺氧10min后,缺氧组细胞微管念珠状结构消失,但排列尚有规律、数量无明显减少;缺氧20min不仅念珠状结构消失,而且微管排列散乱,远离胞核区出现微管缺失;缺氧30、60min时微管发生扭曲、断裂,纹理紊乱,完全丧失规律性。缺氧组心肌细胞微管蛋白荧光强度较正常组下降,且随缺氧时间延长愈加明显;缺氧组心肌细胞内游离的α微管蛋白表达(缺氧10min为46644±145)高于正常组(13357±9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缺氧时间的延长此升高趋势愈加明显。结论在缺氧状态下,心肌细胞微管发生解聚时间较早,其结构和分布规律被破坏。微管解聚在缺氧所致心肌细胞早期病理损害中的作用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6.
缺氧状态下大鼠肝细胞糖酵解变化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缺氧状态下肝细胞糖酵解的改变。 方法 配制 3种不同浓度的低氧混合气体 ,用以体外培养大鼠正常肝细胞株BRL ,相应地设为A、B、C组 ,每组设 1、2、4、8、16h 5个缺氧时相点。另以正常肝细胞作为对照。采用生物化学方法 ,检测各时相点肝细胞糖酵解关键酶己糖激酶(HK)、磷酸果糖激酶 (PFK)、丙酮酸激酶 (PK)、乳酸脱氢酶 (LDH)的活性以及培养液中乳酸 (LA)含量的变化。 结果  (1)与正常值比较 ,A、B组BRL细胞的LDH活性在各缺氧时相点均明显增加(P <0 .0 5 ) ,C组细胞的LDH活性从缺氧 2h开始明显增加 (P <0 .0 5 )。 (2 )与正常值比较 ,A组细胞的HK活性在 1、2、4、16h时明显升高 (P <0 .0 5 ) ;B、C两组细胞的HK活性在 1h时明显升高 (P<0 .0 5 )。A组细胞的PFK活性在 1、4h时明显升高 (P <0 .0 5 ) ;B、C两组细胞的PFK活性在 4h时明显升高 (P <0 .0 5 )。 3组细胞的PK活性在各缺氧时相点均明显增高 (P <0 0 5 )。 (3)与正常值比较 ,A、B两组细胞培养液的LA浓度在缺氧 2h时开始增加 (P <0 .0 5 ) ,C组细胞的LA浓度在缺氧 4h时开始增加 (P <0 .0 5 ) ,并均随时间的延长而升高。 结论 缺氧可启动肝细胞糖酵解。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微管解聚剂在缺氧早期大鼠心肌细胞线粒体损害中的作用。方法常规方法分离培养Wistar乳鼠心肌细胞,分为正常组、微管解聚组(培养液中加入4μmol/L秋水仙碱)、缺氧组、缺氧解聚组(4μmol/L秋水仙碱联合缺氧处理)。分别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4组细胞线粒体分布情况,透射电镜观察线粒体形态变化,生物氧耗呼吸仪检测呼吸调节比(RCR),高效液相色谱仪检测腺苷三磷酸(ATP)含量。缺氧组及缺氧解聚组所设时相点为缺氧后10、20、30、60min。结果正常组线粒体呈粒状、排列规则,微管解聚组较之发生轻微改变:缺氧20、30、60min,缺氧解聚组线粒体分布的无规律性及形态结构损害均较缺氧组严重;细胞RCR分别为1.58±0.37、1.51±0.32、1.12±0.11,明显低于缺氧组3.85±0.56、2.98±0.44、1.79±0.73(P〈0.01);ATP含量分别为(419±83)、(326±73)、(295±58)ng/mg,亦明显低于缺氧组(475±68)、(397±59)、(336±67)ng/mg(P〈0.01)。结论微管解聚剂可加重缺氧引起的心肌细胞线粒体分布紊乱和形态结构损害,以及线粒体呼吸功能和能量代谢障碍,它在线粒体缺氧损害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质丝氨酸苏氨酸激酶(PI3K/Akt)信号通路在乳化异氟醚预先给药减轻乳鼠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Wistar乳鼠60只,乳鼠心肌细胞于24孔培养板原代培养后,采用缺氧2 h复氧2 h建立缺氧复氧模型.乳鼠心肌细胞随机分为6组,每组8孔,正常对照组(C组):按正常条件继续培养4 h;A/R组:制备缺氧复氧模型;EI组:于细胞缺氧前即刻在培养液中加入乳化异氟醚,终浓度为1.68 mmol/L;EI+wortmannin(PI3K特异性抑制剂)组(EIW组):于细胞缺氧前即刻在培养液中加入乳化异氟醚和wortmannin,终浓度分别为1.68 mmol/L和100 nmol/L;wortmannin组(W组):于细胞缺氧前即刻在培养液中加入wortmannin,终浓度为100 nmol/L;脂肪乳组(F组):与细胞缺氧前即刻在培养液中加入30%脂肪乳,终浓度为0.05%.复氧2 h时,取细胞培养上清液测定乳酸脱氢酶(LDH)活性、肌钙蛋白I(cTnI)浓度,心肌细胞匀浆后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与丙二醛(MDA)含量,并测定心肌细胞磷酸化Akt(p-Akt)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C组比较,其余5组上清液LDH活性、cTnI浓度和心肌细胞MDA含量升高,心肌细胞SOD活性降低(P<0.05);与A/R组比较,EI组和EIW组上清液LDH活性、cTnI浓度和心肌细胞MDA含量降低,心肌细胞SOD活性升高,F组除心肌细胞SOD活性升高外(P<0.05),其余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W组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EI组比较,EIW组、W组和F组上清液LDH活性、cTnI浓度和心肌细胞MDA含量升高,心肌细胞SOD活性降低(P<0.05).C组、EIW组、H/R组、F组和EI组心肌细胞p-Akt表达水平依次升高(P<0.05).结论 乳化异氟醚预先给药减轻乳鼠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损伤可能与进一步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δ受体在吗啡预处理减轻慢性心力衰竭大鼠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体重220 ~ 250 g,尾静脉注射阿霉素2 mg/kg,每周1次,共6次,末次注射后2周取心脏,分离、培养心肌细胞,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5组(n=8):对照组(C组)、缺氧复氧组(H/R组)、吗啡预处理组(MPC组)、吗啡预处理+阿片受体拮抗剂纳洛酮组(MPC+Naloxone组)和吗啡预处理+δ受体拮抗剂纳曲吲哚组(MPC+ Natrindole组).C组正常培养,余组细胞行缺氧3h,复氧1h.MPC组于缺氧前即刻行吗啡预处理.MPC+ Naloxone组和MPC+ Natrindole组于吗啡预处理前10 min时分别加入纳洛酮(终浓度10 μmol/L)和纳曲吲哚(终浓度1μmol/L).于复氧1h时采用MTT法测定心肌细胞活力,检测乳酸脱氢酶(LDH)和肌酸激酶(CK)活性,Hoechst 33234染色法检测心肌细胞凋亡情况,计算细胞凋亡率.结果 与C组比较,H/R组、MPC+ Naloxone组和MPC+Natrindole组心肌细胞活力降低,LDH、CK活性和心肌细胞凋亡率升高(P<0.05);与H/R组比较,MPC组心肌细胞活力升高,LDH、CK活性和心肌细胞凋亡率降低(P<0.05),MPC+ Naloxone组和MPC+Natrindole组上述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吗啡预处理通过激活δ受体抑制慢性心力衰竭大鼠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损伤.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血红素加氧酶-1(HO-1)对乳鼠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损伤的影响.方法 新生SD大鼠8只,日龄1~3 d,原代培养心肌细胞,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C组)常规培养8 h;缺氧复氧组(HR组)采用缺氧2 h,复氧6 h的方法制备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模型;血晶素组(Hemin组)缺氧前24 h及缺氧即刻,培养基中加入Hemin,终浓度为20 μmol/L;血晶素+锌原卟啉组(Hemin+ZnPP组)缺氧前24 h及缺氧即刻培养基中同时加入Hemin及ZnPP,终浓度均为20 μmol/L.各组细胞均接种于35 mm培养皿(2 ml/皿)或50 ml培养瓶(3 ml/瓶),每组45皿和3瓶.于复氧结束后采用蛋白印迹法测定心肌细胞HO-1表达,台盼蓝染色法测定心肌细胞存活率,应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细胞培养液乳酸脱氧酶(LDH)活性,超声破碎细胞离心后取上清,采用硫代巴比妥酸法测定细胞MDA水平,黄嘌呤氧化酶法测定细胞SOD活性.结果 与C组比较,其余3组培养液LDH活性、心肌细胞MDA水平及HO-1表达升高,心肌细胞存活率及SOD活性降低(P<0.05).与HR组比较,Hemin组培养液LDH活性、心肌细胞MDA水平降低,HO-1表达、心肌细胞存活率及SOD活性升高(P<0.05),Hemin+ZnPP组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R组和Hemin+ZnPP组细胞缺氧复氧损伤明显,Hemin组细胞缺氧复氧损伤减轻.结论 HO-1可减轻乳鼠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损伤.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内源性热休克蛋白90(HSP90)在缺氧心肌细胞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AKT)相关信号通路中的作用。方法建立新生Wistar大鼠心肌细胞缺氧模型,将细胞分为正常组、缺氧组、加入HSP90特异性阻断剂格尔德霉素后再缺氧组(格尔德霉素+缺氧组)。于缺氧后1、3、6、12、24、48h用噻唑蓝法检测心肌细胞的活力;缺氧24h,原位缺口末端标记法检测心肌细胞凋亡指数(AI);缺氧1、3、6、12、24h,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大鼠心肌细胞中内源性HSP90及AKT表达水平。结果(1)缺氧24、48h,缺氧组、格尔德霉素+缺氧组细胞活力均较正常组明显下降(P〈0.05);格尔德霉素+缺氧组细胞活力缺氧12h即开始明显下降,缺氧48h时明显低于缺氧组(P〈0.05)。(2)缺氧24h,缺氧组细胞AI为(10.7±1.2)%,明显高于正常组[(1.9±0.3)%.P〈0.05];格尔德霉素+缺氧组细胞AI为(26、3±5.3)%,明显高于缺氧组(P〈0.01)。(3)缺氧12h,缺氧组心肌细胞内源性HSP90及AKT表达水平高于正常组与格尔德霉素+缺氧组;缺氧24h,缺氧组有所下降.格尔德霉素+缺氧组则下降更明显。结论内源性HSP90对维持心肌细胞的活力有重要作用.缺氧心肌细胞AKT表达水平可受内源性HSP90表达水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缺氧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增殖与活力的影响。方法将体外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株 EA.hy926分为常氧组和缺氧组。常氧组常规培养,缺氧组细胞充入混合气体(含体积分数94%N_2、5%CO_2、1%O_2)后置于37℃缺氧培养1、3、6、12 h。提取两组细胞总蛋白,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水平;以噻唑蓝法检测细胞活力,并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结果与常氧组比较,缺氧组细胞培养1 h VEGF 表达增高,6 h 达高峰,12 h 降低但仍明显高于常氧组;培养3 h 时细胞 PCNA 蛋白表达开始升高,6 h 达峰值并持续至12 h。培养1、3 h,缺氧组细胞活力较常氧组明显增高(P<0.05),6 h 开始下降,至12 h 时低于常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缺氧组细胞培养1、3、6 h,G_0/G_1期细胞均较常氧组少,S 期和 G_2/M 期细胞增多,增殖指数(PI)各为(43±9)%、(39±11)%、(40±11)%,均高于常氧组(32±9)%,其中3、6 h 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2 h 时 PI 为(27±4)%,降至常氧组水平以下(P<0.05)。结论缺氧早期可促进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增殖,但随着缺氧时间的延长细胞增殖将受抑制。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GF-I)对缺血缺氧致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探讨其调控机制.方法 分离培养SD乳鼠的心肌细胞.于制备缺血缺氧心肌细胞模型(缺血缺氧组)前1 h,用IGF-I(200μg/L)进行干预(干预组),以缺血缺氧组致伤前测定结果为正常对照(对照组).观察不同时相点心肌细胞凋亡的吸光度(A)值、线粒体膜电位变化及磷酸化Akt蛋白表达变化.结果 对照组心肌细胞凋亡A值为0.18±0.03;缺血缺氧后1、3、6、12 h分别为0.33±0.05、0.61 ±0.06、1.17±0.08、2.25±0.1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组上述时相点的A值分别为0.26±0.04、0.49±0.05、0.84±0.06、1.63±0.09,与缺血缺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缺血缺氧6、12 h,心肌细胞线粒体膜电位荧光强度较对照组40.2±10.1下降,分别为18.7±5.1、6.3±1.9(P<0.01),干预组较缺血缺氧组相对增高,分别为28.8±6.2、12.5±3.1(P<0.05).与对照组比较,其余各组缺血缺氧后6 h磷酸化Akt蛋白表达量增加.结论 IGF-I对缺血缺氧心肌细胞具有抗凋亡作用,其机制可能与IGF-I激活磷脂酰肌醇3-激酶/Akt、增加磷酸化Akt表达、减少细胞色素c的释放有关.  相似文献   

14.
Myocardial performance was evaluated intraoperatively in 20 patients undergoing myocardial revascularization when hypothermic potassium cardioplegic arrest was used. High concentrations of potassium (20 mEq/L) were compared to normal concentrations of potassium (5 mEq/L) in hypothermic cardioplegic solutions. The cardioplegic arrest period averaged 53 +/- 3 minutes in the high potassium group and 54 +/- 4 minutes in the low potassium group, Intraoperative calculation of ejection fraction and end-diastolic volume was accomplished by the technique of radiocardiography. All data were grouped according to end-diastolic volume index (EDVI) for both high (HK) and low (LK) potassium comparisons. Comparisons between high and low potassium groups demonstrate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ejection fraction (HK = 66%, LK = 61%), cardiac index (HK = 2.74 L/min/m2, LK = 3.0 L/min/m2), stroke work (HK = 36 gm.m/m2, LK = 30 gm.m/m2), oxygen consumption as measured by left heart double product (HK = 9,438; LK = 9,209), and myocardial compliance (HK = 2.8 cc/torr, LK = 4.2 cc/torr at the post-cardioplegic arrest period). The role potassium plays in producing a rapid cardiac arrest is well accepted. Its protective effect on the preservation of high-energy phosphate stores is postulated, but its addition to perfusion hypothermia does not appear to enhance the protective effect observed with perfusion hypothermia alone.  相似文献   

15.
槲皮素和黄芪甲苷对大鼠缺氧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了解并比较槲皮素、黄芪甲苷对体外培养的缺氧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寻找其作用的量效关系。方法 将SD乳鼠心肌细胞分成单纯缺氧组(A组)、缺氧+100mg/L槲皮素组(B组)、缺氧+50mg/L槲皮素组(c组)、缺氧+25mg/L槲皮素组(D组)、缺氧+50.0mg/L黄芪甲苷组(E组)、缺氧+25.0131mg/L黄芪甲苷组(F组)、缺氧+12.5mg/L黄芪甲苷组(G组)、缺氧+10mg/L维生素E组(H组)。各组细胞原代培养后先加入相应浓度的槲皮素、黄芪甲苷、维生素E,再行缺氧处理12h(A组培养后直接行缺氧处理)。检测各组心肌细胞活力和乳酸脱氢酶(LDH)、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氧(ROS,只检测A、C、F、H组)值。结果B~G组与A组比较,LDH、MDA、ROS(C、F组)值下降,心肌细胞活力、SOD值上升,作用普遍优于H组。在同等高、中、低浓度下,加入黄芪甲苷组的心肌细胞活力和LDH水平总体优于加入槲皮素组(如C、F组的心,肌细胞活力为0.454±0.018、0.471±0.017,LDH为2800±9、2312±52),但两组MDA、SOD和ROS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F组的ROS为16.0±5.3、22.4±8.7,P〉0.05)。结论 黄芪甲苷、槲皮素能有效保护缺氧心肌细胞,减轻损伤程度,其作用优于维生素E。黄芪甲苷的保护作用较槲皮素更好,但两者减轻细胞脂质过氧化损伤的作用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