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全动脉化冠状动脉搭桥术32例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自1996年12月至1998年3月,为32例冠心病病人施行以乳内动脉(IMA)、胃网膜右动脉(GEA)及桡动脉(RA)为血管材料的全动脉化冠状动脉(CA)搭桥术,同时施行贲门癌切除、胃食管吻合术1例,心梗后室间隔穿孔修补术1例,心梗后室壁瘤切除术6例。全组7例取用GEA,29例取用RA(10例双侧),每例均取用左侧IMA(15例双侧),以人均2.9个动脉桥完成人均3.5个远端吻合(最多者6个)。7例采用了3种动脉桥,25例采用IMA和RA2种动脉桥。17例用RA做“蛇”形桥。1例用右IMA做第1室间隔支搭桥。创用“V”字形RA自体血管壁加宽近端吻合口的方法,成功地完成了较细RA与主动脉间的近端吻合。全组未发现与取材有关的并发症。术后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和核素心肌显像提示,搭桥区域的心肌灌注和心室功能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初步实践证明,全动脉化CA搭桥术虽然难度较大,但术后效果好,并可望比传统的静脉桥有更理想的远期通畅率  相似文献   

2.
89例闭塞性动脉硬化症并肢体动脉血栓形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89例闭塞性动脉硬化症并肢体动脉血栓形成分析侯玉芬刘春梅周涛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济南25001)闭塞性动脉硬化症(ASO)并发肢体动脉血栓形成,是周围血管疾病中的急危重症,截肢率、死亡率均较高,近年来有上升趋势,应引起重视。我院自1977年6月~...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探讨血管腔内治疗技术在老年人胭动脉以下临界缺血性病变应用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回顾性总结2004年8月至2006年4月阃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应用球囊扩张成形术(erA)治疗膪动脉以下病变15例(18条肢体)的效果,其中合并应用药物洗脱支架治疗4条肢体。病人年龄65—89岁,平均76岁。结果PrA技术成功率89%(16/18),治疗病变部位21处;选择性地对4条肢体有复发的局限性短段狭窄闭塞的5处病变应用了5枚药物洗脱支架置入治疗。术中造影即可见病变血管恢复通畅,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症状改善。无围手术期死亡及严重并发症发生。44%(8/18)术后6个月有复发,在多数复发病人中能够成功地再次进行PTA。结论PTA及药物洗脱支架在胭动脉以下病变应用的技术上可行并可重复治疗;近期临床意义主要表现在改善症状、保趾、保足或促进溃疡愈合方面。  相似文献   

4.
火器性四肢动脉伤:附50例报告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作者报告50例52条四肢火器性动脉伤,其中枪弹伤37例,弹片伤13例;急性动脉伤32例(33条),晚期动脉伤8例,假性动脉瘤7例,动静脉瘘3例(4条)。平均随访24.2个月,无一例死亡,修复血管通畅率93%,截肢率9.8%,肢体缺血性挛缩发生率10.9%。作者强调,早期诊断、早期正确处理此类动脉伤是成功的关键。应争取在伤后6~12小时内修复损伤血管。根据临床表现可作出诊断,急性动脉伤一般不做血管造影,对可疑肢体主要动脉伤应积极手术探查。根据伤情采用对端吻合或自体静脉移植修复血管,不主张用人造血管修复,血管部分断裂不宜做侧壁吻合。晚期动脉伤应争取修复血管以改善肢体循环。假性动脉瘤和动静脉瘘宜早期切除修复血管,待伤口愈合、组织柔软后即可手术。  相似文献   

5.
乳内动脉skeleton取材法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评价乳内动脉skeleton取材法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中的应用及其效果。方法 277例接受CABG的患者(其中合并糖尿病33例)在术中分离乳内动脉的过程中,仅使用剪刀和钛夹来分离乳内动脉,即不附带任何周围组织的skeleton取材法游离一侧或两侧乳内动脉,其中21例糖尿病患者取用双侧乳内动脉;并观察患者术中、术后的临床结果。采用非体外循环CABG5例,体外循环CABG272例。结果 体外循环时间60~217min,平均90.1min;主动脉阻断时间30~160min,平均53.3min。手术死亡率2.2%(6/277)。手术中见乳内动脉桥质量良好,动脉桥血流量满意;术后移植血管通畅,心绞痛症状消失。取用双侧乳内动脉和糖尿病患者亦未出现更高的胸骨感染率。手术后冠状动脉造影显示乳内动脉血管桥通畅。结论 乳内动脉skeleton取材法有良好的血管桥通畅率,对患者胸骨创伤较小,对糖尿病患者取用双侧乳内动脉不再是禁忌证。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股深动脉成形联合髂动脉支架植入治疗高危、重症下肢动脉闭塞缺血的效果。方法:对18例(26条肢体)重症、高危下肢动脉广泛闭塞患者采用术中髂动脉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联合股深动脉成形术治疗。通过观察患肢间歇性跛行距离,踝肱指数等指标改善情况进行评估。结果:髂动脉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20条肢体、股深动脉成形22条肢体、股-股动脉人工血管转流6条肢体均获得成功,平均随访(16±8.5)个月(3~26个月),踝肱指数明显提高,静息痛均消失。结论:股深动脉成形联合髂动脉支架植入是治疗高危、重症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安全、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膝关节脱位合并腘动脉损伤的漏诊及误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腘动脉漏诊及误诊的原因,尽早诊断,尽早手术,保存肢体,减少病废及病残。[方法]分析本院1998~2003年收治的12例漏诊及误诊的病人,误诊时间8~50h,平均22.6h。栓塞5例,破裂7例。其中多发伤5例。术前介入科血管造影5例,1例病人行血管再通。其余病人均手术探查,端端吻合2例,大隐静脉翻转移植吻合6例。血管探查同时行小腿骨筋膜室综合征切开减压术。3例病人因肢体坏死直接截肢。[结果]3例病人术后完全无肢体缺血挛缩并发症;2例病人遗留不同程度的肢体缺血挛缩表现;4例病人保肢失败,再次手术截肢。[结论]腘动脉损伤漏诊及误诊的原因:(1)对腘动脉的解剖不熟悉;(2)因膝关节搬运过程中自动复位畸形消失而被忽视;(3)合并其它更严重的损伤,抢救生命而忽略腘动脉损伤;(4)没有重视下肢体格检查,漏掉腘动脉损伤体征。  相似文献   

8.
用Fogarty气囊导管取栓治疗四肢动脉栓塞的国内现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Fogarty气囊导管取栓治疗四肢动脉栓塞的国内现状戴显伟四肢动脉,以及腹主动脉下段(端)及骼动脉的栓塞,可迅速引起肢体远端严重缺血,如不及时治疗,轻者造成肢体坏死导致截肢,重者危及生命。因此,充分认识本清,做到及时确诊和合理有效的治疗,是挽救肢体...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乳内动脉-大隐静脉复合桥血管在老年患者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surgery,OPCAB)中的应用及治疗效果。方法 2006年3月至2012年10月,新华医院心胸外科在OPCAB中应用左乳内动脉(left internal mammary artery,LIMA)-动脉或静脉复合桥血管治疗老年(70岁以上)冠心病患者共59例,其中男37例、女22例,平均年龄(72.71±1.95)岁。其中动脉-大隐静脉(SV)复合桥血管(LIMA-SV)组21例,动脉-桡动脉(RA)复合桥血管(LIMA-RA)组38例。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应用LIMA-SV或LIMA-RA复合桥血管行OPCAB术。术后早期,LIMA-RA组死亡1例,其余58例均顺利康复出院,两组患者术后早期恢复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12~91个月,无冠状动脉再血管化病例。两组术后1年、3年、5年的累积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组患者LIMA通畅率为100%;术后1年、3年、5年SV桥血管通畅率与RA桥血管通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尽管全动脉化是最佳的桥血管选择方案,但对于右乳内动脉或桡动脉桥无法使用,或获取后并发症风险较高的老年患者,LIMA-SV复合桥血管方案仍是一种良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急性下肢缺血手术与介入联合的治疗方法。方法 分析2001年1月至2006年1月收治的72例(76条肢体)急性下肢缺血患者在DSA监测下行下肢动脉重建的临床资料。72例患者手术方式包括:(1)Fogarty导管取栓术45例;(2)Fogarty导管取栓+股总动脉分叉处内膜剥脱+补片成形5例;(3)Fogarty导管取栓+球囊扩张支架植入2例;(4)Fogarty导管取栓术+球囊扩张4例;(5)Fogarty导管取栓+人工血管架桥术6例,其中股-股转流3例、腋-双股转流1例、股-胭转流1例、腹主动脉-双股动脉转流1例。(6)Fogarty导管取栓+截肢(二期)6例;(7)Fogarty导管取栓+腹主动脉夹层开窗术。结果 72例中,56例(59条肢体)救肢成功;7例(7条肢体)术前趾端坏死截除后愈合;6例(6条肢体)截肢;3例(4条肢体)围手术期发生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结论 DSA监测下手术与介入联合治疗急性下肢缺血有助于提高重建下肢动脉供血成功率。手术的效果取决于肢体缺血的时间和程度以及对并发症的有效处理。  相似文献   

11.
下肢再灌注损伤并发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肢动脉栓塞取栓、搭桥转流等动脉重建术后,可因缺血-再灌注损伤所引起组织水肿等,导致肢体急性骨筋膜室综合征(acute limb compartment syndrome,ALCS)。我院自2001年11月至2004年10月治疗下肢动脉栓塞重建术后并发ALCS患者12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动静脉转流重建肢体血液循环的实验和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曲明  张培华 《普外临床》1995,10(3):167-170
为了解分期动静脉转流术中的一些问题,作者采用动物实验观察:(1)转汉后静脉组织结构变化:术后8周扩张和增生稳定,16周后不再增生;(2)静脉内皮细胞功能变化;术后16-18周已发生“动脉化“;(3)缺血肢体末端微循环变化;术后3-8周可见到经静脉-静脉吻合支的正常流速、流量的血流,血液染色后的活组织切片,同正常无明显差异;(4)缺血肢体末端组织细胞结构、营养变化;8周后恢复正常;(5)两端均为“裤  相似文献   

13.
原位大静脉动脉旁路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者对1989年 ̄1994年运用自制瓣膜切除器开展原位大隐静脉动脉旁路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28例共30条肢体的方法、疗效和治疗体会进行了总结。患者术前踝肱指数(ABI)为0 ̄0.57(平均0.41),均经动脉造影证实。术后移植物均可门及搏动,有18条肢体恢复足背或胫后动脉搏动。17例同时行输入或输出道动脉重建术。溃疡清创术6例。3例于术后3天内出现移植物搏动消失,行第二次重建术。治疗结果,AB  相似文献   

14.
蕲蛇酶治疗慢性动脉缺血性疾病的临床体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蕲蛇酶治疗慢性动脉缺血性疾病的临床体会河南中医学院周围血管病研究所(郑州450000)郭炎州,崔炎崔公让指导目前,肢体慢性动脉闭塞性疾病仍然是属于难治性疾病,我们采用蕲蛇酶治疗多种肢体缺血性疾病103例,获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总结分析如下。1一般资料...  相似文献   

15.
动脉损伤的显微外科修复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目的:报道应用显微外科技术修复动脉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显微外科技术修复71例动脉损伤(痉挛4例;栓塞25例;断裂42例)。采用肱骨缩短(13例)和静脉移植(21例)方法克服动脉缺损。结果:62例损伤肢体存活并恢复功能;9例截肢。结论:严密观察损伤肢体缺血现象对动脉损伤的早期诊断至关重要;应用显微外科技术早期修复损伤动脉有助于降低截肢率;钳夹与结扎止血是动脉缺损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6.
急性肢体动脉栓塞26例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急性肢体动脉栓塞的诊断、治疗与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5月至2005年7月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26例急性肢体动脉栓塞病人的病例资料,26例均急诊行动脉切开Fogarty导管取栓并配合药物治疗。结果无死亡病例,26条肢体均获保存,术后肢体变暖,24例病人肢体远端动脉搏动恢复。2例肢体远端动脉搏动未恢复。结论早期诊断、及时动脉切开Fogarty导管取栓,是保存缺血肢体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7.
105例急性肢体动脉阻塞的临床治疗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作者总结1982年3月~1996年9月收治的105例急性肢体动脉阻塞患者的临床诊断与治疗体会。对因栓塞与血栓形成两种不同原因患者的治疗结果进行比较:栓塞组肢体救治率86.8%,高于血栓形成组57.9%(P<0.01);而血栓形成组死亡率8%,低于栓塞组15.7%(P<0.01)。结果表明:两种不同病因所致急性肢体动脉阻塞发病机制不同导致肢体救治率和死亡率有很大区别。  相似文献   

18.
肢体创伤性动脉病变的介入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评价介入放射方法诊断治疗肢体创伤性动脉病变的效果。方法 8例肢体动脉创伤伴有远端肢体缺血改变,其中2例伴大出血,伤者接受了选择性患肢动脉造影检查;7例随后进行了动脉病变的血管腔内介入治疗。治疗方法包括动脉分支或主干栓塞、动脉内溶栓和血管内支架置放。结果 血管造影精确显示了动脉破裂、假性动脉瘤、血栓形成或动脉内膜损伤等病变性质。3例假性动脉瘤、3例动脉血栓病变综合应用介入治疗方法取代外科手术获得满意疗效。1例溶栓后证实动脉破裂和1例造影证实动静脉瘘后转手术治疗。结论 介入放射与外科方法相结合能明显提高肢体动脉创伤的诊断治疗水平,有效挽救伤者肢体和生命。  相似文献   

19.
下肢动脉造影的股深动脉形态学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收集1991~1995年的下肢动脉造影62例(98条肢体),对股深动脉形态学进行分析。认为股深动脉为临床重建下肢血液循环提供解剖学基础,通过动脉造影了解股深动脉的通畅情况是取得满意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动脉自膨式支架置入治疗下肢缺血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目的探讨下肢各个部位动脉腔内自膨式支架置入治疗下肢缺血的疗效。方法对2002年1月-2006年3月支架治疗65例71条患肢的临床资料进行临床回顾性研究,其中52.3%(38/71)肢体为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47、7%(33/71)肢体为非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支架部位包括腹主动脉支架2例2条患肢2枚支架,腹主动脉及髂动脉闭塞行腹主动脉和单侧髂动脉支架置入1例3枚支架,髂动脉支架33例35条患肢38枚支架,髂动脉和股浅动脉同时支架置入6例6条息肢12枚支架,股浅动脉支架置入16例19条肢体23枚支架,股浅动脉和近端胭动脉病变同时支架置入5例6条患肢10枚支架,远端胭动脉支架2例2条患肢。结果65例随访2—50个月,平均16.1月,2例腹主动脉支架、1例腹主动脉与髂动脉支架同时置入全部通畅;髂动脉支架闭塞4例4条患肢,通畅率88.6%(31/35);股浅动脉支架闭塞4例4条患肢,通畅率为78.9%(15/19);股浅动脉与近端胭动脉支架闭塞1例,通畅率83.3%(5/6);远端胭动脉支架2例全部闭塞;3例小腿动脉流出道主干动脉全部闭塞的支架术后平均5.6月仍然保持通畅。结论下肢动脉腔内支架置入可作为治疗主髂动脉病变的首选方法;对于股动脉和近段胭动脉病变也可根据情况适当选用,尤其是年老体弱,无法耐受动脉旁路移植手术的患者,也可以作为首选方法;对于膝下小动脉病变应慎重使用支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