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制一种异种骨椎体间融合器,探讨替代TFC的可能性和有效性。方法:自1995年起采用以皮质骨为主包含松质骨的新鲜的牛长骨,经多次加工处理成为TFC相仿形状,用γ射线幅照、湿性密封保存,经力学测定、动物试验,临床应用10例。结果:动物实验6周后可见牛骨与兔骨小梁融合。力学测试:极限横向挤压力1447N,完全可以承受颈椎的压应力。临床应用:10例无完全免疫排斥反应,60d即可见椎体与融合器相融合的X线表现。结论:异种骨椎体融合固定器是一种无免疫排斥反应的骨移植替代物,它含皮、松质骨两种成份,既有皮质坚硬的特征又有松质骨网架的特点,可获早期骨性融合;它与TFC相比具有材料来源文学、价格低廉、人体内不长期存有异物的优点。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通过对兔脊柱解剖形态的测量及分析,建立一种新的兔椎体成形术穿刺模型,并通过术后影像学及形态学分析,评估该模型建立方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用26只健康新西兰兔(体重2.5~3.0kg),测量其中6只兔腰椎标本形态及其参数:L1~L7椎体高度、椎体基底宽度、椎间盘上缘距椎体最狭部距离、脊椎乳突垂直线距椎间盘上缘距离、脊椎副突下缘至椎体后缘距离,以明确兔椎体解剖特点,确定骨水泥注射的最佳位置、注射方向以及注射深度后对20只兔L5、L6椎体建立椎体成形术用穿刺模型。术后3d处死后行影像学及组织学切片检查,术后8周以及12周后分批处死行影像学检查,主要观测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后植入骨水泥分布,椎管及椎体前缘完整性。结果:通过兔解剖观测,椎体高度从L1~L5逐渐增大,从L5~L7逐渐减小,椎体基底部宽度从L1~L7逐渐增大。脊椎乳突中点和椎间盘上缘的距离由L1~L6逐渐增加(1.7~2.5mm)。脊柱副突下缘与椎管前壁距离由L1~L6逐渐增加(-0.2~1.3mm),相同节段每只兔脊椎乳突与椎间盘上缘(P=0.736)和副突与椎体后缘距离之间(P=0.611)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以脊椎乳突中点垂线与脊椎副突下缘水平线交点为穿刺点,置入方向和水平面呈20°~30°角,头倾方向0~10°,穿刺深度7~10mm可以构建兔椎体穿刺手术模型。术后未出现因脊髓损伤造成下肢瘫痪,1只兔因术后感染死亡,手术时间平均为40.8±5.9min(30~55min)。术后3d组织学检查示骨水泥材料植入骨小梁内,椎间盘及纤维环组织未见明显破坏。术后3d、8周及12周的Micro-CT三维重建均显示骨水泥在兔椎体松质骨内分布,新生骨组织包裹植入材料,无渗漏,无椎管及椎体前壁破损等并发症。结论:在兔腰椎解剖基础上,以脊椎乳突和副突为骨性标志,可以成功建立一种安全可靠的兔椎体成形术用穿刺模型。  相似文献   

3.
生物椎体的研制与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制具有生物活性的椎体,探讨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用动物骨制成无机的人椎体模型,复合BMP、BMG及纤维蛋白,应用于椎体肿瘤1例,结核3例。结果:术后3个月显示植入椎体有骨生成反应,半年后密度接近正常椎体。结论:生物椎体具有成骨活性,是椎体置换的良好材料。  相似文献   

4.
Cage作为一种新型的脊柱内置物,为脊椎融合术提供了新方法。本文就Cage的产生、发展、种类、实验情况以及手术入路、并发症、手术指征和反指征等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多椎体( 3个椎体)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椎体转移瘤的疗效。方法根据行PVP治疗的椎体数将102例椎体转移瘤患者分为两组,≤3个椎体者为A组(62例), 3个椎体者为B组(40例)。记录骨水泥渗漏等并发症情况。采用疼痛VAS评分、ODI评估临床疗效。结果 100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6个月。B组2例死亡,其中1例于术后5个月死于肺部感染,1例于术后4个月死于全身恶液质,均未纳入统计。A组和B组疼痛有效缓解率分别是89.9%和87.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VAS评分、ODI术后3 d、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 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骨水泥渗漏率A组19.05%,B组19.3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多椎体PVP可以安全有效缓解脊柱转移瘤患者疼痛,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应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 2 8例 30个椎体 ,其中骨质疏松骨折 2 2例 ,转移性肿瘤 6例 ,男 2 1例 ,女 7例 ;病变部位T6 1个、T1 1 5个、T1 2 8个、L1 8个、L2 6个、L4 2个。在 12 5 0x线机透视导向下 ,经皮穿刺到病变椎体后注入 4~ 8mL骨水泥。术后 12h观察血压、脉搏、呼吸 ,常规静滴抗生素 3d预防感染。结果 技术操作全部成功 ,2 8例病例 2 5例单侧穿刺 ,3例双侧穿刺。 2 5例疼痛完全缓解 ,2例好转 ,1例无改善。 2例出现一过性神经刺激症状 ,对症处理后消失 ,随访 1~ 8个月 ,患者疼痛无反复 ,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损伤小 ,操作简单 ,恢复快 ,并发症少 ,能有效缓解椎体骨折和椎体肿瘤引起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7.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的椎体压缩性骨折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椎体压缩性骨折是骨质疏松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它有相当的发病率,对部分患者造成持续且严重的疼痛。椎体成形术是经皮向骨折塌陷的椎体内注射骨水泥,这种方法已被用来治疗骨质疏松的椎体压缩性骨折,解除患者的疼痛。为介绍该法并探讨安全性和有效性,通过回顾多位作者的报道,我们发现椎体成形术对于疼痛的缓解率可达到67%~100%。短期的并发症主要包括骨水泥的外渗,这不但会增加疼痛,还会散热并压迫脊髓或神经根。合理的选择患者和完善的操作会减低这些并发症,因此,极少需外科减压的手术。但它的长期并发症,如骨水泥一骨接触面的异物反应,骨水泥的老化,由于应力改变而造成相邻椎体骨折的风险增加等尚未完全阐明。因此椎体成形术还需更长时间随访。  相似文献   

8.
<正>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加重,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s)的发病率也逐年增高。目前治疗OVCFs的有效方法是经皮椎体成形术。经皮椎体成形术其经典术式包括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1]。与传统方法相比,这种术式通过向椎体内注入填充材料来强化椎体,从而缓解局部疼痛、恢复椎体高度、提高生活质量。这种方法能较迅  相似文献   

9.
[目的]应用Kyphon椎体复位系统治疗椎体血管瘤.[方法]采用Kyphon椎体复位系统从后方经皮穿刺经椎弓根向椎体内加压注射骨水泥治疗椎体血管瘤.[结果]对3例患者应用Kyphon椎体复位系统治疗椎体血管瘤,患者疼痛消失,患者术后1 d下床活动,脊柱功能良好,椎体结构未发牛改变,无1例发牛并发症,内固定无泄漏,周围无骨吸收及破坏.[结论]应用Kyphon椎体复位系统治疗椎体血管瘤操作简便,疗程短,疗效满意,并发症少,无需二次手术,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后邻近椎体骨折的发生率和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收集我院应用PVP治疗OVCF且随访资料完整的220例患者的356节椎体,回顾性分析患者一般资料、骨折类型、手术情况等对PVP术后邻近椎体骨折的影响。结果:356节椎体中共有39节(10.9%)发生邻近椎体骨折。骨水泥椎间盘内渗漏、骨折椎体数量、骨折部位特别是胸腰段骨折,与邻近椎体骨折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PVP术后邻近椎体骨折的发生率较高,骨水泥椎间盘内渗漏,骨折椎体数量,胸腰段骨折是PVP治疗OVCF后邻近椎体骨折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