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了解居家癌痛患者镇痛治疗现况并分析影响因素,为制定干预措施缓解或减轻居家癌痛患者疼痛程度提供依据。方法选择在某三甲医院镇痛门诊治疗的居家癌痛患者158例,采用自制癌痛信息调查表以电话随访方式进行6个月的跟踪随访,随访内容包括疼痛评分、疼痛性质、疼痛部位、用药情况、药物不良反应、门诊复诊等。结果居家癌痛患者疼痛控制程度总均分为5.93±1.62;不同性别、年龄、疼痛性质、疼痛部位、是否自行使用过镇痛药、药物不良反应类型及发生不良反应后应对方式的患者疼痛控制程度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居家癌痛患者镇痛效果不理想,疼痛未能得到良好的控制与多种因素相关。医务人员应深入社区、家庭,加强对癌痛规范化治疗的宣传,帮助患者居家期间规范用药,有效控制疼痛。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居家癌痛患者镇痛治疗现况并分析影响因素,为制定干预措施缓解或减轻居家癌痛患者疼痛程度提供依据。方法选择在某三甲医院镇痛门诊治疗的居家癌痛患者158例,采用自制癌痛信息调查表以电话随访方式进行6个月的跟踪随访,随访内容包括疼痛评分、疼痛性质、疼痛部位、用药情况、药物不良反应、门诊复诊等。结果居家癌痛患者疼痛控制程度总均分为5.93±1.62;不同性别、年龄、疼痛性质、疼痛部位、是否自行使用过镇痛药、药物不良反应类型及发生不良反应后应对方式的患者疼痛控制程度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居家癌痛患者镇痛效果不理想,疼痛未能得到良好的控制与多种因素相关。医务人员应深入社区、家庭,加强对癌痛规范化治疗的宣传,帮助患者居家期间规范用药,有效控制疼痛。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骨科下肢手术患儿术后父母控制静脉镇痛的效应.方法 择期行骨科下肢矫形手术患儿507例,ASA Ⅰ或Ⅱ级,年龄10月~8岁,8.5~34.0 kg.按年龄分为2组:<6岁的患儿采用父母控制静脉镇痛组(n=308);≥6岁的患儿采用自控静脉镇痛组(n=199).气管插管或喉罩全麻复合0.25%布比卡因骶管阻滞下进行手术,术后给予吗啡镇痛,背景输注速率15μg~(-1)·kg~(-1)·h,PCA量15μg/kg,锁定时间10 min.于术后4、24、48 h时,采用Wong-Baker面部表情评分法或改良面部表情评分法评价疼痛程度;采用Ramsay评分评价镇静程度.于术后24、48 h时记录PCA次数和吗啡剂量;记录术后48 h内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术后镇痛效果、镇静水平、PCA次数、吗啡剂量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父母控制静脉镇痛可安全、有效地用于骨科下肢手术患儿术后镇痛.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在持续输注联合硬膜外自控给药模式下低背景剂量持续输注联合大剂量PCA的参数设置对分娩镇痛临床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自愿接受分娩镇痛足月、单胎和头位初产妇120例,年龄25~35岁,体重58~86kg,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两组:常规组(A组)和低背景剂量组(B组)。在宫口扩张2~3cm时采用硬膜外分娩镇痛。每组均事先配置硬膜外注射混合液0.1%罗哌卡因+2μg/ml芬太尼100ml。A组为常规组,背景剂量6ml/h,PCA 5ml,间隔40min;B组为低剂量组,背景剂量2ml/h,PCA 10ml,间隔为40min。记录产妇镇痛前、镇痛后10min、30min、1h、2h、宫口开全时和分娩时VAS评分及改良Bromage评分;记录PCA追加次数;记录爆发痛例数;记录硬膜外混合液的用量;记录镇痛时间、产程时间、分娩方式;记录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和新生儿Apgar评分。结果镇痛期间两组产妇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接受镇痛期间B组混合液用量(40.5±7.5)ml;明显少于A组(60.3±12.0)ml(P0.05);B组PCA实际追加次数(1.6±0.9)次明显少于A组(3.0±1.8)次(P0.05)。两组产妇的产程、镇痛时间、爆发痛例数、不良反应发生率、产妇分娩方式和新生儿Apga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低背景剂量(2ml/h)联合大剂量PCA(10ml,间隔40min)的硬膜外自控镇痛参数设置不仅没有降低镇痛效果,还可减少硬膜外腔用药总量。  相似文献   

5.
芬太尼透皮贴剂治疗慢性非癌性疼痛的可行性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观察芬太尼透皮贴剂(多瑞吉)对中度到重度慢性非癌性痛的镇痛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 选取本院疼痛门诊中度到重度慢性非癌痛患者46例,采用开放非对照试验设计使用多瑞吉,剂量从25μg/g,h开始,疗程15 d。观察患者的疼痛程度、生活质量、不良反应及停药反应。结果46例患者中有38例完成试验,8例因不良反应退出。多瑞吉治疗后患者的疼痛程度明显降低(P<0.01),治疗有效率达94.74%;患者的生活质量显著改善(P<0.01)。其不良反应主要有恶心、头晕、呕吐、多汗、嗜睡、厌食等,但大部分可在发生后1周内自行消失。停药后均未出现戒断症状。结论多瑞吉治疗中度以上慢性非癌性疼痛,镇痛效果好、使用方便、安全,在严格选择患者和严密监控的条件下可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普外科术后应用自控镇(Patient-Controlled Analgesia,PCA)的临床效果及护理方法。方法将60例需择期行手术治疗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术后给予自控镇痛泵,对照组给予肌注哌替啶、强痛定、曲马多等止痛剂,比较两组患者术后镇痛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镇痛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术后患者实施PCA镇痛并加强护理措施,止痛效果好,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增加,临床效果肯定。  相似文献   

7.
李婷  吴明珑 《骨科》2016,7(6):453-455
目的 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使用自控式镇痛泵(patient-controlled analgesia,PCA)的患者引入超前镇痛的观念,超前定时预防性加注镇痛泵药物镇痛效果.方法 将2014年1~12月我科收治的113例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使用PCA的患者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8例,术后常规使用PCA;改良组55例,术后由责任护士对患者实施全程一对一宣教及护理,全面负责PCA操作过程,并从手术结束后6 h起,每间隔1.5 h由责任护士给予按压加注按钮超前镇痛,严密观察并比较镇痛效果和不良反应.结果 改良组在术后12 h、18 h和24 h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术后在恶心呕吐、尿潴留、呼吸抑制、血压下降等不良反应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使用PCA患者,定时预防性加注镇痛泵药物,镇痛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8.
吗啡复合芬太尼硬膜外病人自控镇痛治疗晚期癌痛的效果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几年治疗晚期癌症顽固性疼痛的病人自控镇痛(PCA)技术,大多是皮下PCA(PCSA)或静脉PCA(PCIA),其用药量、疗效等差异较大[1]。本研究旨在探讨吗啡复合芬太尼硬膜外PCA(PCEA)治疗晚期癌痛的效果。资料和方法 选择WHO三阶梯止痛第三级药物治疗效果差的腹部及其以下部位疼痛(按VAS评分法[2],均为9~10分)的癌症病  相似文献   

9.
氯诺昔康复合吗啡镇痛对肺切除患者术后呼吸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氯诺昔康复合吗啡自控镇痛(PCA)对肺叶切除术患者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 40例肺叶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氯诺昔康组(L组)和吗啡组(M组),每组20例。PCA泵的镇痛药为吗啡1 mg/ml;同时,L组于术毕和术后12、243、6 h静脉注射氯诺昔康,每次8 mg;M组在相应时点注射生理盐水,记录镇痛12、24、36和48 h VAS评分及镇静程度评分;PCA需求按压次数、有效按压次数及药物用量;术后各种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术后24、48和72 h呼吸功能指标。结果两组患者各时点安静痛和咳嗽痛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镇静程度评分、PCA需求按压次数、有效按压次数及药物用量L组显著低于M组(P0.05);L组恶心发生率显著低于M组(P0.05);L组术后244、8 h的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肺活量(FEV1)和FEV1/FVC明显高于M组(P0.05),PaCO2明显低于M组(P0.05)。结论氯诺昔康用于肺叶切除术患者PCA可减少吗啡用量,并有利于呼吸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帕瑞昔布钠在骨关节术后多模式镇痛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90例择期行骨关节手术患者随机分为A组(帕瑞昔布钠联合芬太尼PCIA)和B组(芬太尼PCIA),A组61例中又分为A1组:静脉组30例(40 mg/次1次/12 h静滴)和A2组:肌注组31例(40 mg/次1次/12 h肌注);B组29例(芬太尼PCIA)。分别记录各组术后48 h内镇痛效果(VAS评分)、芬太尼用量及不良反应、PCA总按压次数和有效次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A组与B组比较,在VAS评分、芬太尼用量及不良反应、PCA总按压次数和有效次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内,静脉组和肌注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帕瑞昔布钠联合PCA多模式镇痛在减少芬太尼用量的同时可显著缓解术后48 h内疼痛,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比研究2种不同给药途径镇痛方式在全膝关节置换(TKA)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由同组医师完成的治疗骨性关节炎的TKA40例(40膝),采用随机的方法分为术后静脉镇痛泵给药镇痛组(A组)和术后持续切口镇痛装置给药镇痛组(B组),每组各20例。A组采用的药物为曲马多注射液和生理盐水混合,B组采用的药物为盐酸丁哌卡因注射液和生理盐水混合。比较2组在术后围手术期不同时间点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辅助口服镇痛药物塞来昔布使用量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2组术后围手术期VAS评分不同时间点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辅助口服镇痛药物塞来昔布使用量及不良事件发生率方面B组明显优于A组(P〈0.05)。结论TKA术后采用术后持续切口镇痛装置给药镇痛明显优于传统静脉泵给药途径,可以明显降低辅助口服镇痛药物用量和不良事件发生率,获得了良好的镇痛疗效,镇痛的靶向性更强、使用更安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家族性胃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为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胃部肿瘤科2003年3月至2007年10月收治的91例家族性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选取同期293例散发性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家族性胃癌患者肿瘤直径小于或等于5 cm者所占比例明显高于散发性胃癌患者[65.9%(60/91)比52.6%(154/293),P=0.025],低分化者所占比例高于散发性胃癌患者[68.1%(62/91)比55.6%(163/293), P=0.034]。家族性胃癌患者术后5年总体生存率明显低于散发性胃癌患者(25.6%比38.9%,P=0.001);进一步分层分析,T4期家族性胃癌与散发性胃癌患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14.5%和30.5%;N3期患者分别为10.4%和17.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其他T分期和N分期5年生存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大小、肿瘤部位、病理类型、手术方式、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与家族性胃癌患者预后有关;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大小(HR=2.271)、病理类型(HR=1.449)、浸润深度(HR=1.748)及淋巴结转移(HR=1.487)是影响家族性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与散发性胃癌比较,家族性胃癌患者具有肿瘤分化差和预后不佳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以异丙酚为对照,就右旋美托咪啶(DeXmede)在中、重度颅脑创伤病人镇静镇痛中的应用前景及内分泌影响进行了对比研究。方法:选择中及重度颅脑创伤病人(TBI)90例(GCS=6-13分),依来院时间随机分为A、B、C三组,A组(Dexmede/+吗啡),Dexmede负荷量0.5-1ug/kg,30min注射,0.6-0.2ug/kg·h维持24h;B组(异丙酚/+吗啡)异丙酚注射剂负荷剂量为0.5-2mg/kg,10min注射.1-3mg/kg.h维持72h。疗效不佳者,加用吗啡静脉注射:C组采用哌替啶等临时用药。以Riker镇静和躁动评分,结合生理与躯体反应阳性指标消除等行综合评估:监测生命体征,行用药前后血皮质醇、血浆β-内啡肽(β-EP)、外周血白细胞计数、血糖检测。结果:(1)镇静有效率三组分别为86.67%,80.64%,77.78%,A组吗啡追加剂量低于B组;(2)血压及心率影响A组明显,其中血压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3)治疗后A、B组外周血白细胞与皮质醇呈下降态势:(4)B组用药前后血糖与内啡肽水平无显著差异,但A、C组β-EP有增高趋势,且C(增幅16%)〉A(增幅11%)〉B,A组随后呈快速下降,c组24小时仍呈上升态势。结论:Dexmede以本组剂量在中重度颅脑伤病人中使用,镇静疗效优于异丙酚,并能更好的控制TBI后过度应激反应,但血压影响较后者明显:Dexmede早期具有一定程度升高血浆β—EP作用,考虑其在应激调控中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全胸腔镜下非小细胞肺癌根治术中区域淋巴结清扫的可行性、安全性及临床价值。方法我院2009年10月~2011年12月对181例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分别施行全胸腔镜(全胸腔镜组,n=77)及传统开胸(传统开胸组,n=104)肺癌根治术,比较2组术中清扫淋巴结数、转移的阳性淋巴结数、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第1天胸管引流量及术后带胸引管时间和住院时间等情况。结果2组患者无围手术期死亡,全胸腔镜组手术时间(13I.0±25.6)min,与传统开胸组(129.2±26.8)min比较无显著差异(t=0.455,P=0.649),术中出血量(140.8±110.6)ml与传统开胸组(148.1±96.8)ml比较无显著差异(t=-0.472,P=0.638),术后带胸引管时间(8.4±3.1)d与传统开胸组(8.2±2.3)d比较无统计学差异(t=0.498,P=0.619),术后住院时间(9.8±3.7)d与传统开胸组(10.6±2.1)d比较无统计学差异(t=-1.841,P=0.067),清扫淋巴结(20.1±7.7)枚与传统开胸组(18.9±5.6)枚比较无统计学差异(t=1.214,P=0.226)。全胸腔镜组术后第1天胸液量(260.9±111.9)ml,显著少于传统开胸组(322.8±103.6)ml(t=3.841,P=0.000)。术后近期复发率全胸腔镜组5.2%(4/77)与传统开胸组5.8%(6/104)无统计学差异(∥=0.000,P=1.000)。全胸腔镜组转移率6.5%(5/77)与传统开胸组8.6%(9/104)无统计学差异(x。=0.289,P=0.591)。结论全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淋巴结清扫治疗周围型肺癌 安全、有效、可行,术后胸液量少,在淋巴结清扫的彻底性方面能达到常规开胸手术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Won Jae  Yang 《Asian journal of andrology》2013,15(6):770-772,I0007
由于体重指数(BMI)的增加与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水平成反比,本研究旨在确定韩国肥胖男性中较低的PSA水平是否影响前列腺癌筛查情况。2007年3月至2012年12月期间,22208名符合要求的韩国男性接受血清PsA检测。根据BMI将受试者分为正常组(〈25kg m^-2)和肥胖组(三25kg m^-2),采用逻辑回归法来估算特定人群(45—75岁,PSA〈10ng ml^-1)中异常PsA比值(兰2.5或4.0ng ml^-1)。最后,20509位(92.3%)男性符合标准纳入分析。当固定年龄变量时,BMI的升高与低PSA水平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相对于正常男性,肥胖男性具有18%更低的似然值(0R:0.823,95% CI:O.743—0.912;P〈0.001)。肥胖男性具有PSA≥2.5ng ml^-1的可能性仅为正常男性的82%。这些结果可能会影响利用血清PSA对前列腺癌的筛查。如何将这些结果应用于临床实践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临床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全胸腔镜纵隔淋巴结清扫的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2003年1月~2009年7月间连续282例临床Ⅰ期非小细胞肺癌的资料,152例接受全胸腔镜手术,另130例为开胸手术,对比2组清扫纵隔淋巴结组数、枚数、各区域淋巴结枚数和淋巴结清扫相关并发症。结果胸腔镜组与开胸组纵隔淋巴结清扫组数[中位数4组(3~6组)vs4组(3~7组),Z=0.603,P=0.544)和枚数[(13.7±6.1)vs(14.6±7.2),t=-1.136,P=0.257)差异无显著性,各区域(右侧上纵隔、中下纵隔,左侧主动脉弓周围、中下纵隔)两组间淋巴结清扫枚数差异亦无显著性(P〉0.05)。淋巴结清扫相关并发症(胸腔镜组乳糜胸2例,开胸组乳糜胸2例、喉返神经损伤1例,χ2=0.031,P=0.860)和胸腔引流时间[(8.1±3.9)dvs(8.6±4.1)d,t=-1.048,P=0.296]也未到达统计学差异。结论全胸腔镜纵隔淋巴结清扫可以达到等同传统开胸手术的效果,且不增加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全胸腔镜下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清扫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电视胸腔镜下非小细胞肺癌根治术中区域淋巴结清扫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07年5月~2008年10月31例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在全胸腔镜(VATS组,n=14)及胸腔镜辅助小切口(VAMT组,n=17)下行肺癌根治术,比较2组术中清扫淋巴结数、转移的阳性淋巴结数及术后随访情况。结果2组患者无围手术期死亡及严重围手术期并发症,VATS组手术时间(193±92)min与VAMT组(188±101)min相比无统计学差异(t=0.143,P=0.887),VATS组术中出血量(592±123)ml与VAMT组(648±120)ml相比无统计学差异(t=-1.297,P=0.211),VAMT组每例清扫淋巴结数(14.6±7.5)枚与VATS组(15.2±4.5)枚无统计学差异显著性(t=0.262,P=0.795),术后1年内复发或转移率VATS组(3/14,21.4%)与VAMT组(2/15,13.3%)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651)。结论全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不辅加胸部小切口,在减少创伤的同时可完成标准的肺癌根治术。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广西散发性结直肠癌DCC基因突变情况,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资料之间关系。方法应用常规酚、氯仿法提取73例散发性结直肠癌组织及相应正常黏膜组织的DNA。采用PCR—SSCP结合直接测序的方法检测DCC基因第4、28、29号外显子突变的情况。结果73例散发性结直肠癌患者中,18例201密码子表现为纯合突变型,7例201密码子表现为野生型,48例表现为杂合突变型。另有1例突变发生在第4内含子上。第28、29号外显子未发现突变。结论DCC基因突变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发生的部位、浸润深度、组织病理、淋巴结转移、Dukes分期无关。  相似文献   

19.
随着早期胃癌检出率的逐年提高,内镜治疗已成为胃癌诊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最近,日本消化器内视镜学会联合日本胃癌学会共同发布了最新版《早期胃癌内镜黏膜切除术和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指南》,包含了内镜治疗的适应证、术前诊断、操作技术、治愈性评估、并发症、术后长期监测和组织病理学检测共7个方面的内容,为规范内镜治疗在早期胃癌中的应用提供了指导意见。  相似文献   

20.
miRNAlet-7al表达减少和IGF1R信号通路激活都与前列腺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两者之间在肿瘤中的表达关系尚未明确。我们最近研究发现,在前列腺癌PC-3细胞中,let-7al可直接靶向调控IGFIR的表达,抑制细胞增殖。首先通过TargetScan分析,发现IGF1R是let-7al的靶基因之一,在它的3’非翻译区存在3个let-7al的靶点(T1、T2、T3)。采用实时定量PCR、免疫印迹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技术检测Pc.3细胞中let-7al对IGF1R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let-7al可直接作用于IGF1R mRNA的3’非翻译区中的T1和T2靶点,靶向抑fNIGFIR基因的表达。进一步采用RT-PCR、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MTT、流式细胞术和Hoechst 33342染色技术,检测let-7al导致的IGF1R表达下调对IGF1R信号通路的影响。结果表明,let-7al下调IGF1R表达可使E1k1活化减少、其靶基因c-los表达降低、细胞增殖抑制、凋亡增强和细胞周期阻滞;反之,抑制let-7al可使IGF1R表达上调,伴有E1k1活性增强、c-fos表达增加、细胞增殖加快。以上结果提示,miRNA let-7a有可能成为前列腺癌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