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阿来佐单抗行肾移植免疫诱导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阿来佐单抗行肾移植免疫诱导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将89例肾移植受者随机分为试验组(43例)和对照组(46例).试验组于肾移植术前和术后24 h内分别静脉滴注阿来佐单抗15 mg,对照组不接受免疫诱导治疗.受者术后常规应用环孢素A(或他克莫司)+吗替麦考酚酯+泼尼松预防排斥反应.统计两组术后12月内的移植肾功能、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感染发生率、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发生率、移植肾存活率及淋巴细胞计数,并用ImmuKnowTM免疫细胞功能测定法检测受者CD4+T淋巴细胞的三磷酸腺苷(ATP)值.结果 术后12个月内试验组7.0%(3/43)的受者发生病理证实的急性排斥反应,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3.9%(11/46,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总体的感染发生率为别为39.5%(17/43)和30.4%(14/46,P>0.05),两组机会性感染的发生率分另为23.2%(10/43)和17.4%(8/46,P>0.05).术后3个月内,试验组淋巴细胞计数低于对照组;术后6个月内,试验组CD4+T淋巴细胞ATP值低于对照组.结论 阿来佐单抗行肾移植免疫诱导治疗可维持受者的免疫抑制状态,未见严重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肾移植受者术前可溶性CD30 (sCD30)水平与术后急性排斥反应(AR)、肺部感染以及移植肾功能丧失等临床事件的相关性,探讨利用术前sCD30水平对肾移植受者进行术前风险评估的可行性.方法 将有完整5年随访资料的586例肾移植受者纳入研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受者术前sCD30的水平,根据sCD30水平将受者分为高水平组(sCD30>240 U/ml)、中水平组(sCD30为120~240 U/ml)、低水平组(sCD30<120 U/ml).比较3组间AR和肺部感染的发生率以及术后5年受者和移植肾的存活率,分析术前sCD30水平与透析时间以及术后发生AR和肺部感染间的相关性.结果 肾移植受者术前sCD30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健康人群(P<0.01).随访5年内,低水平组、中水平组和高水平组的AR发生率分别为17.4%(45/259)、29.2%(77/264)和42.9%(27/63),肺部感染发生率分别为20.8%,8.3%和15.9%,3组间AR和肺部感染发生率的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发生AR者的术前sCD30水平为(180.0±89.1)U/ml,明显高于未发生AR者的(135.3±72.7)U/ml( P<0.01);发生肺部感染者术前sCD30水平为(123.2±75.5) U/ml,显著低于未发生肺部感染者的(150.7±79.6)U/ml( P<0.01).术前sCD30水平与AR的发生呈正相关(相关系数=0.242,P<0.01),与肺部感染的发生呈负相关(相关系数=-0.147,P<0.01).高水平组受者和移植肾5年累积存活率分别为79.4%和69.8%,明显低于低水平组的90.3%和87.3%及中水平组的91.3%和87.6% (P<0.05,P<0.01),而后两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肾移植受者术前sCD30水平与术后AR和肺部感染的发生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可以独立预测术后AR,肺部感染事件及移植肾功能丧失的风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心死亡器官捐赠(DCD)供肾与传统尸体供肾肾移植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单中心2007年2月至2012年6月的69例DCD供肾肾移植受者的资料,并根据受者年龄(相差10岁以内)、移植次数和免疫抑制剂应用情况,按1∶2的比例匹配同期138例传统尸体肾移植受者,进行资料比较.结果 DCD肾移植组术后移植肾功能恢复延迟(DGF)和原发性移植肾无功能(PNF)的发生率为29.0%和2.9%,而传统尸体肾移植组为13.8%和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aplar-Meier分析结果表明,DCD肾移植组术后6个月、1年和3年的移植肾存活率分别为95.7%、95.7%和93.3%;而传统尸体肾移植组分别为97.8%、97.8%和96.8%,两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受者存活率的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和14d,DCD肾移植组的移植肾肾小球滤过率低于传统尸体肾移植组(P<0.05),但术后1个月至1年,两组移植肾肾小球滤过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虽然术后DGF和PNF发生率较高,但DCD肾移植的长期疗效与传统尸体肾移植相当,DCD供肾可以作为替代传统尸体供肾的良好来源.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肾移植后早期应用咪唑立宾( MZR)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前瞻性临床随机对照研究.将61例首次肾移植受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1)MZR组:33例,应用他克莫司(Tac)+ MZR+泼尼松(Pred)预防排斥反应;(2)吗替麦考酚酯组(MMF)组:28例,应用Tac+ MMF+ Pred预防排斥反应.MZR的用法为:体重<50 kg者为150mg/d,早餐后口服;体重≥50kg者为200 mg/d,分早、晚2次口服.MMF、Tac和Pred按常规剂量服用.2组受者均于术前2h和术后4d接受巴利昔单抗(20mg/d)诱导治疗.观察并比较2组受者术后6个月内的急性排斥反应(AR)发生率、移植肾存活率以及高尿酸血症、骨髓抑制、巨细胞病毒感染、胃肠道反应等的发生率.结果 术后6个月内,MZR组AR发生率为15.2%,MMF组AR发生率为10.7% (P>0.05);MZR组移植肾存活率为97.0%,MMF组移植肾存活率为89.3%(P>0.05).MZR组和MMF组间高尿酸血症、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和肺部感染的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MZR组未发生巨细胞病毒感染,而MMF组则发生4例(3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严密监测下,MZR可应用于肾移植术后早期抗排斥反应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 总结高危肾移植的临床经验,寻找提高长期存活率的方法.方法 将1991年4月至2008年12月我院治疗的921例高危.肾移植病例分为儿童组(34例)、再次移植(再植)组(169例)、高敏组(35例)、高龄组(297例)、糖尿病组(112例)和肝炎病毒感染或携带(肝炎)组(274例),并以807例普通肾移植受者作为对照组,对受者和移植.肾(人/肾)存活率、急性和慢性排斥反应(AR/CR)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再植组、高敏组以及肝炎组人/肾存活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高龄组仅患者生存率低于对照组(P<0.05).同对照组相比,儿童组和高敏组等免疫性高危受者AR/CR发生率高(P<0.05);高龄组、精尿病组以及肝炎组等非免疫性高危受者并发症的种类多,且发病率高.结论 减少AR发生,有利于提高免疫性高危患者的长期存活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有利于提高非免疫性高危患者的长期存活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HLA-G的表达水平与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AR)和巨细胞病毒(CMV)活动性感染的相关性.方法 根据术后是否发生AR或CMV活动性感染,将132例初次肾移植受者分为肾功能稳定组、AR组和CMV组.另选择41例健康供者作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蛋白质印迹法以及实时定量聚合酶链法检测各组HLA-G及其mRNA的表达,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移植肾组织中HLA-G的表达.结果 肾移植前后各组膜结合型HLA-G1 (mHLA-G1)的表达均处于较低水平,仅术后CMV组mHLA-G1+的中性粒细胞出现显著升高(P<0.05).术前可溶性HLA-G5(sHLA-G5)的表达水平肾功能稳定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sHLA-G5的表达水平CMV组显著高于肾功能稳定组(P<0.05),而肾功能稳定组均高于对照组和AR组(P<0.05),AR组与对照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CMV组sHLA-G5 mRNA的表达水平最高(P<0.05),肾功能稳定组次之,对照组和AR组均较低.21例AR组移植肾组织活检样本中,17例HLA-G表达呈阴性,3例呈阳性,1例呈弱阳性;9例CMV组移植肾组织活检样本的HLA-G表达均为阳性.132例受者中,28例CMV感染者的AR发生率为7.1%(2/28),104例非CMV感染者的AR发生率为25.0%(26/104),二者间AR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HLA-G5可作为预测AR和CMV感染的生物标志分子;CMV感染和AR与受者体内的免疫平衡状况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肾移植受者应用小剂量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预防术后新发乙型肝炎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单中心2007年1月至2010年6月间肾移植受者的资料,将术前无乙型肝炎的138例受者作为试验组,术前肌肉注射小剂量HBIG,术后定期监测乙型肝炎表面抗体(HBsAb)滴度,根据其滴度调整术后应用HBIG的剂量,持续应用1年或1年以上.将2004年1月至2006年12月间术前无乙型肝炎的196例肾移植受者作为对照组,不采用乙型肝炎预防措施.观察两组移植后新发乙型肝炎的发病率,并记录急性排斥反应发生情况、受者和移植肾1年存活率.结果 随访12个月,试验组仅1例(0.7%)于术后6个月出现新发乙型肝炎,对照组11例(5.6%)出现新发乙型肝炎,其中2例因爆发性肝功能衰竭而死亡.两组新发乙型肝炎发病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内,试验组有19例(13.8%)发生急性排斥反应,对照组有34例(17.3%)发生急性排斥反应,两组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受者1年存活率为97.8%(135/138),移植肾1年存活率为(96.4%,133/138);对照组受者1年存活率为(91.8%,180/196),移植肾1年存活率为(90.3%,177/196).两组受者和移植肾1年存活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结论 小剂量HBIG用于肾移植后预防新发乙型肝炎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供肾移植后早期肾功能恢复情况.方法 通过Pubmed/Medline、Embase和Cochrane等数据库检索1950年至201 1年正式发表的DCD肾移植和脑死亡器官捐献(DBD)肾移植早期肾功能恢复情况的相关单中心的文献,进行荟萃分析.对移植物功能延迟恢复(DGF)和原发性肾脏无功能(PNF)的发生情况进行分析,计算比值比(OR)和95%可信区间(CI).结果 最终纳入9篇文献,包括DCD肾移植2049例和DBD肾移植5498例.DCD肾移植后DGF发生率为37.5%,DCD肾移植后DGF发生的OR为7.24(95% CI为3.86~13.58);DCD肾移植后PNF发生率为18.2%,DCD肾移植后PNF发生的OR为4.97(95% CI为3.77~6.55).DCD肾移植和DBD肾移植受者1、3、5和10年存活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移植肾1、3、5和10年存活率的差异也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DCD肾移植后的DGF和PNF发生率较高,从而影响早期肾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肾移植受者预防性应用兔抗人胸腺细胞免疫球蛋白(ATG-R)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2003年5月至2006年12月期间的肾移植受者655例,分为试验组(84例)和对照组(571例).两组受者在年龄、性别、群体反应抗体(PRA)、HLA配型、常规免疫抑制剂的应用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试验组受者采取术前1次较大剂量(1.5 mg/kg)和术后短时间小剂量(0.5~1 mg/kg)预防性应用ATG-R;对照组受者仅采用常规免疫抑制方案.分析和比较两组受者术后移植物功能延迟恢复(DGF)发生率、术后6个月内急性排斥反应(AR)发生率、术后6个月内感染发生率及人/肾1年存活率等指标.结果 试验组和对照组DGF发生率分别为2.38%和8.40%,试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6个月内AR发生率分别为4.76%和11.03%,试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术后6个月内感染发生率分别为10.71%和9.8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人/肾1年存活率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肾移植受者预防性应用ATG-R能够明显降低DGF和AR发生率,且不增加感染发生率,是一种有效和安全的免疫诱导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BMSC)输注预防肾移植早期急性排斥反应(AR)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88例肾移植受者分为BMSC组(43例)和对照组(45例),BMSC组于肾移植当天和术后2周时分别经外周静脉输注自体BMSC,对照组不进行任何诱导治疗.观察两组AR的发生情况、移植肾功能、并发症发生情况,随访时间为24个月.结果 两组患者基本资料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MSC组在术后3、6个月AR的发生率分别为4.7%和9.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0.0%和26.7%(P<0.05).BMSC组术后7、14和30d的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分别为(1.28±0.62)、(1.33±0.63)和(1.47±0.49)ml/s,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P<0.01,P<0.05).BMSC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为44.2%,低于对照组的66.7%(P<0.05).两组24个月时AR的发生率和eGFR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移植后感染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前自体BMSC输注可降低肾移植后早期AR的发生率,可促进移植肾功能早期恢复,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1.
12.
人工关节表面涂层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国强  王岩 《中国骨伤》2007,20(5):355-358
生物固定型人工关节假体表面涂层的研究成为目前人工关节领域研究的热点。随着组织工程学、材料学的发展,在人工关节表面用材、涂层类型及其处理方式等方面都有很多成果出现,本文就以上几个方面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离心对脂肪颗粒活性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8,自引:9,他引:19  
雷华  李青峰 《中国美容医学》2005,14(1):21-24,i004
目的:明确离心对脂肪颗粒活性的影响,为脂肪移植术中纯化脂肪颗粒时是否采用离心以及选择最佳离心速率提供参考。方法:将脂肪颗粒经不同高速率(1 000、2 000、3 000、4 000rpm)及不同低速率(600、800、1 000rpm)离心后,即刻进行葡萄糖转移实验——即将每组脂肪颗粒样本分为 12 个标本,每个标本 5ml,置入 10ml 含糖 DMEM 中孵育,1h 后检测其葡萄糖转移量,此值代表各标本的活性,方差分析检验比较各组样本葡萄糖转移量即活性大小。将经不同速率 (600、1 000、2 000、3 000rpm)离心的脂肪颗粒放置 4.5h 后再进行葡萄糖转移实验(方法同上),方差分析检验比较各组脂肪颗粒葡萄糖转移量即活性变化。经静置、3 000rpm 离心的两组脂肪颗粒分别植入 6 只裸鼠背部皮下,每只注射 4 点,每点 0.2ml。15 周后取出移植物,测量残留体积、重量并比较之。每组取两个移植物送病理学检查。结果:脂肪颗粒经不同高、低离心速率处理后的即刻活性随离心速率的增大而显著降低(P<0.05),而经不同高、低离心速率处理再放置 4.5h 后,各离心组样本活性变得差异不显著(P>0.05),但仍较对照组(静置组)明显降低(P<0.05)。静置悬浮和 3 000rpm 离心的两组样本植入裸鼠背部皮下 15 周后,残留体积、重量差异不显著(P>0.05), 组织病理  相似文献   

17.
护士医院安全文化认知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7,自引:8,他引:9  
目的 了解护士对医疗护理安全文化的认知情况,为针对性地对护士进行医院安全文化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经修改后的医疗安全问卷(内容包括与安全有关的病房组织文化、医院组织文化和差错事故报告系统)对233名护士进行调查.结果 护士对医疗安全知识认知总分为170.58±9.63,对病房组织文化、医院组织文化、医疗差错事故报告系统的认知评分分别为78.82±6.26、43.96±5.10、57.39±5.33.不同职称、科室护士对医疗差错事故报告系统的认知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科室、学历、年龄、工龄、职称的护士对病房组织文化认知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特征(学历、科室除外)护士对医院组织文化的认知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护士对安全文化认知度低,需要加强护士医疗安全的相关意识,构建积极的医院安全文化.  相似文献   

18.
附睾相关的抗生育研究及进展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虽然至今尚没有一种直接作用于附睾并可供临床试验用的男性避孕药 ,但对附睾功能和精子在附睾成熟的研究表明 ,附睾极有可能成为男性抗生育最理想的靶器官。相关的动物试验包括直接作用于附睾精子如磺胺水杨嗪类、影响能量代谢与精子活动的氯化甘油和氯化糖苷类化合物、影响附睾环境如雷公藤单体和铜粉等。对附睾特异蛋白研究 ,可望发现免疫学途径的靶抗原 ,用于制备避孕疫苗。近年国内外对附睾特异表达基因的研究取得某些进展 ,如SC342、bin1基因的克隆和功能研究 ,有助于临床附睾炎和不育症的诊治 ,同时有望成为干扰附睾精子成熟达到避孕目的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19.
Sir, In the EBPG guideline on dialysis strategies (Nephrol Dial Transplant2007; 22 [Suppl 2]: ii5–15) is stated on ii12: ‘Indeed,several randomized trials conducted in the last years have confirmed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