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通过临床及影像学的结果评估跟骨内移截骨术结合改良Kidner手术治疗副舟骨源性平足症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我科收治19例(25足)经6个月以上保守治疗无效的副舟骨源性平足症患者,其中男7例9足,女12例16足;年龄18~52岁,平均(33.2±9.8)岁。患者均为柔韧性平足,伴有不同程度的平足及跟骨外翻畸形,术中切除副舟骨行胫后肌腱止点带线锚钉重建术。术前及末次随访患足采用Maryland功能评分及VAS疼痛评分评定。术前及随访拍摄足负重正侧位X线片并记录负重侧位X线片跟骨倾斜角(Pitch)、跟距角(Kite)及距骨第1跖骨角(Meary's);负重正位X线片的距舟覆盖角(TCA)、距骨第1跖骨角(T1M1)的改变。结果术后19例(25足)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4~36个月,平均随访时间(23.6±7.1)个月。末次随访时患足Maryland功能评分为(92.1±2.1)分,VAS疼痛评分为(0.7±0.9)分,较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负重侧位X线片跟骨倾斜角(Pitch)、跟距角(Kite)及距骨第1跖骨角(Meary's),负重正位X线片的距舟覆盖角(TCA)、距骨第1跖骨角(T1M1)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患者切口均为Ⅰ期愈合,无内固定相关并发症发生,患者末次随防足部疼痛均消失,平足畸形明显改善。结论采用跟骨内移截骨术结合改良Kidner手术治疗副舟骨源性平足症可有效纠正平足畸形,术后患足功能恢复好,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应用Hyprocure距下关节稳定器治疗青少年柔韧性平足症的近期疗效。方法 2013年12月-2015年9月,收治青少年柔韧性平足症14例(26足)。男10例(18足),女4例(8足);年龄12~18岁,平均14.5岁。先天性平足症12例(24足),神经疾病导致平足症2例(2足)。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为(4.2±0.4)分,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为(72.2±12.3)分。8足单纯应用Hyprocure距下关节稳定器治疗,18足联合经皮微创跟腱延长术或腓肠肌松解术、胫后肌腱前置及弹簧韧带紧缩术或内侧楔骨背侧开放截骨植骨术。采用VAS及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评价临床疗效,于X线片测量距骨-第1跖骨角、距骨-第2跖骨角、距舟覆盖角、Meary’s角、跟骨倾斜角及距骨倾斜角。结果术后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2例(2足)出现跗骨窦区疼痛,经对症处理后疼痛消失。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5~24个月,平均14.5个月。患足穿鞋、行走时疼痛较术前明显缓解,末次随访时VAS评分为(1.4±0.3)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676,P=0.000)。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为(94.5±10.8)分,较术前显著提高(t=7.765,P=0.000)。X线片复查示,距下关节稳定器植入跗骨窦中,内侧足弓高度较术前抬高。末次随访时,距骨-第1跖骨角、距骨-第2跖骨角、距舟覆盖角、Meary’s角、距骨倾斜角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跟骨倾斜角改善不明显,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09,P=0.598)。结论应用Hyprocure距下关节稳定器操作简便,可有效矫治青少年柔韧性平足症,近期疗效良好,但应严格把握适应证,必要时辅助软组织及骨性手术,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3.
背景:距下关节制动器在儿童平足畸形中应用越来越广泛,但国内尚缺少相关的中长期随访研究。目的:通过临床及影像学结果评价距下关节稳定器治疗儿童柔韧性平足的中期疗效。方法:2012年3月至2012年11月收治柔韧性平足患者31例(56足),男17例(31足),女14例(25足),年龄8~14岁,平均(12.6±1.2)岁。所有患足均行距下关节稳定器治疗,比较手术前后的VAS评分、Maryland评分、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满意度调查及影像学正位X线片的距骨第1跖骨角(T1MT)、距骨第2跖骨角(T2MT)、距舟覆盖角(TCA),侧位X线片的距骨第1跖骨角(Meary角)、跟骨倾斜角(Pitch角)、跟骨距骨角(Kite角)。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完整随访,随访时间为55~63个月,平均(60.5±3.2)个月。2例(2足)因负重出现跗骨窦区疼痛,更换较小型号的稳定器后疼痛消失。末次随访时,VAS评分较术前显著降低(P<0.01),Maryland评分和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较术前显著提高(P<0.01)。末次随访时患者满意度:很满意22例(70.97%),满意6例(19.35%),一般3例(9.68%)。末次随访时T1MT角、T2MT角、TCA角、Meary角、Pitch角、Kite角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P<0.01)。结论:距下关节稳定器治疗儿童柔韧性平足的中期疗效良好,平足畸形改善效果满意,但应注意选择合适的型号,其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7,(11):1038-1041
[目的]评价经跗骨窦Hy Pro Cure螺钉的距下关节制动术治疗儿童柔韧性平足症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采用经跗骨窦Hy Pro Cure螺钉的距下关节制动术治疗儿童柔韧性平足症16例(19足)。对照比较术前、术后正位X线片上的距舟覆盖角,侧位X线片上的距骨第1跖骨角、跟骨倾斜角变化;并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和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进行疗效评定。[结果]16例(19足)患儿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6.70个月(3.50~12月)。正位X线片上的距舟覆盖角;侧位X线片上的距骨第1跖骨角(Meary角)、跟骨倾斜角(Pitch角)均较术前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AOFAS评分及VAS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跗骨窦Hy Pro Cure螺钉的距下关节制动术是治疗儿童柔韧性平足的有效方法,具有简单、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但还需长期随访观察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骨与软组织联合手术治疗伴有痛性副舟骨的柔软性平足症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自2015年5月至2017年8月,采用骨与软组织联合手术(腓肠肌松解术、跟骨內移截骨、副舟骨切除胫后肌腱止点重建术)治疗16例(16足)伴有痛性副舟骨的柔软性平足症患者,其中男9例(9足),女7例(7足);年龄22~48(32.0±3.4)岁,病程6~60(28±20)个月。观察患者手术并发症,比较术前及术后12个月距舟覆盖角、距骨第1跖骨角、足弓高度、跟骨倾斜角及跟骨外翻角的变化情况,并于术后12个月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及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与后足评分进行疼痛缓解程度及功能的评价。结果:16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3~25(18.4±3.5)个月。术后患者伤口均甲级愈合,未发生伤口感染、骨折不愈合或延迟愈合、内固定断裂或松动等并发症。术后12个月患者足部内侧疼痛消失,运动能力得到恢复。术前负重足侧位X线片足弓高度、跟骨倾斜角、距骨第1跖骨角(21.51±1.20)°、(10.71±1.52)°、(15.61±1.41)°与术后12个月(31.01±1.62)°、(22.12±2.11)°、(5.10±1.2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负重足正位X线片示距舟覆盖角、距骨第1跖骨角(36.12±2.21)°、(13.41±1.51)°与术后12个月(22.12±2.61)°、(4.30±0.9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前负重跟骨轴位X线片示跟骨外翻角(10.80±1.21)°与术后12个月(3.92±1.8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2个月VAS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82±0.56)vs (6.21±2.31),t=2.64,P0.05];术后12个月AOFAS评分87.1±4.7较术前51.2±5.6明显提高(t=3.43,P0.05),其中优12例,良3例,差1例。结论:采用骨与软组织联合手术即腓肠肌松解术、跟骨內移截骨、副舟骨切除胫后肌腱止点重建术治疗伴有痛性副舟骨的柔软性平足症的患者能够明显缓解足部疼痛,改善足部外观,提高患者足部功能,手术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影像学及临床结果评价HyProCure距下关节稳定治疗柔韧性平足症的初期治疗效果。方法对16例(27足)柔韧性平足症采用HyProCure距下关节稳定治疗,并对获完整随访者的临床及影像学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本组随访时间12~20个月,平均14.6个月。1例(1足)出现轻度足内翻,1例(1足)因负重疼痛术后14个月取出HyPm.Cure。末次随访时平均Maryland评分较术前提高26.3分(P〈0.01),术后平均VAS评分较术前显著减少(P〈O.01)。术后距骨跖骨角(Meary's角)、距骨跟骨角(TCA)、跟骨倾斜角(CPA)、距骨第1跖骨角(T1MT)、距骨第2跖骨角(T2MT)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HyProCure距下关节稳定可以较好地矫正柔韧性平足症的后足外翻和前足外展畸形,抬高足内侧纵弓,缓解负重及行走时的疼痛症状。但是应选择合适患者,避免畸形矫正不足或矫正过度。  相似文献   

7.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7,(17):1621-1624
[目的]评估跟骨外侧柱延长(LCL)副舟骨切除胫后肌止点重建治疗疼痛性副舟骨柔韧性平足症的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1月~2014年12月,回顾性分析21例疼痛性副舟骨柔韧性平足症患者,男15例,女6例,年龄26~72岁,平均35岁。比较术前和终末随访的跟骨高度、跟骨倾斜角、距骨第一跖骨角及足踝功能评分,评估功能(AOFAS)。[结果]平均随访34.20个月(12~30个月),前足外展、后足外翻畸形获得纠正,所有患者对临床效果满意,术后6个月疼痛消失。所有病例均切口一期愈合,没有感染和神经损伤者,跟骨外侧柱延长植骨愈合。无足外侧并发症。术前和末次随访X线片各种测量参数均得到明显改善,P<0.001。AOFAS评分从术前的(49.50±4.30)分提高至末次随访(93.60±1.90)分,P<0.001。[结论]跟骨外侧柱延长(LCL)、副舟骨切除、胫后肌止点重建是治疗疼痛性副舟骨柔韧性平足症的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副舟骨切除结合胫后肌腱止点前置重建治疗副舟骨源性平足症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2006年5月-2011年6月,收治33例(40足)经6个月以上保守治疗无效的副舟骨源性平足症患者。男14例(17足),女19例(23足);年龄16~56岁,平均30.1岁。均有双侧副舟骨,其中单侧发病26例,双侧7例。出现平足症状至入院时间为7个月~9年,中位时间24个月。中足功能采用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评分标准评定为(47.9±7.3)分。X线片检查示,均有足部Ⅱ型副舟骨,足弓高度不同程度丢失,均伴后足轻度畸形。术中切除副舟骨,行胫后肌腱止点前置带线锚钉重建术治疗。结果术后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无相关并发症发生。术后30例(36足)患者获随访,随访时间6~54个月,平均23个月。患者术后6个月足部疼痛均消失,足部外观明显改善。末次随访时中足功能AOFAS评分为(90.4±2.0)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73,P=0.00)。X线片检查,均无内固定锚钉松动、断裂等发生;足弓高度、跟骨倾斜角、跟距角及距骨-第1跖骨角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采用副舟骨切除结合胫后肌腱止点前置重建治疗副舟骨源性平足症可有效纠正平足畸形,足功能恢复好,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三关节融合术治疗僵硬性平足畸形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选自2009年4月至2015年2月于本院诊断为僵硬性平足畸形患者36例(50足),其中男20例(29足),女16例(21足);年龄18~63岁,平均年龄(47.5±4.5)岁。均行三关节融合术治疗,术前及末次随访时分别根据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与后足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影像学进行疗效评估。结果 30例(39足)获得完整随访,随访时间16~50个月,平均随访(28.5±4.2)个月。末次随访时平均AOFAS评分及平均VAS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P0.01);saltzman位后足力线、正位X线片上距骨第2跖骨角(talar 2nd metatarsal angle,T2MT)、侧位X线片上距骨第1跖骨角(Meary角)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术中无神经血管损伤,术后1例出现切口浅表皮肤感染,多次换药并口服抗生素后伤口愈合;2例出现距舟关节骨不愈合,经治疗后恢复良好。5例患者疼痛症状缓解不明显或出现足部其他部位疼痛,保守处理后缓解。结论三关节融合术治疗僵硬性平足畸形短期疗效明显,但中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副舟骨切除胫后肌腱止点重建跟骨内移截骨术治疗与副舟骨相关的平足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9年3月至2011年10月,采用副舟骨切除胫后肌腱止点重建跟骨内移截骨术治疗与副舟骨相关的平足症13例(16足),男4例,女9例;年龄18~64 岁,平均41.3岁。单足10例,双足3例;均有明显的跟骨外翻。术后以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与后足评分评估后足功能,于X线片上测量足弓高度、跟骨倾斜角(CI)、距跟角(TC)、距骨-第一跖骨角(TMT)。结果 13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31个月,平均16.8个月。术后6个月时11例(13足)无任何疼痛,2例(3足)有长距离行走后足部疼痛。术后随访时AOFAS评分从术前(52.4±6.4)分提高至(88.1±2.8)分;负重侧位X线片上足弓高度从(3.8±0.3) mm提高至(12.0±1.1) mm,CI从9.5°±1.1°提高至20.1°±1.5°,TC从47.3°±2.5°改善至32.3°±2.5°,TMT从17.6°±1.6°改善至6.8°±1.0°;负重正位X线片上TC从39.5°±2.3°改善至26.2°±2.0°,TMT从15.2°±1.7°改善至6.3°±1.0°;轴位X线片上跟骨外翻角从11.3°±1.4°改善至4.2°±2.0°。结论 对与副舟骨相关的平足症的治疗,当存在后足外翻畸形时,副舟骨切除胫后肌腱止点重建跟骨内移截骨术可以明显缓解疼痛,有效矫正畸形,近期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评价Cotton截骨治疗伴有舟楔关节下沉的成年获得性平足畸形的短期疗效。方法 2014年2月至2017年1月收治舟楔关节下沉平足畸形患者16例(25足),男10例(16足),女6例(9足);年龄20~56岁,平均(38±8.2)岁。所有患足均进行了Cotton截骨及其他手术治疗,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统计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Maryland评分及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且在末次随访时调查患者满意度;术前及末次随访时拍摄负重正侧位X线片,统计正位X线片中距骨第1跖骨角(talar-first metatarsal angle,T1MT)、距舟覆盖角(talonavicular coverage angle,TN)和侧位X线片中距骨第1跖骨角(Meary角)的变化情况。结果本研究患者均获得完整随访,随访时间13~18个月,平均(15.3±3.2)个月。术后未出现伤口感染、截骨不愈合等情况。末次随访时平均AOFAS评分和Maryland评分较术前明显提高(P0.01),平均VAS评分较术前明显降低(P0.01);末次随访时调查患者满意度:很满意10(62.50%),满意4(25.00%),一般2(12.50%);末次随访时患者负重正位X线片中T1MT角、TN角和Meary角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P0.01)。结论 Cotton截骨治疗伴有舟楔关节下沉的成年获得性平足畸形短期疗效显著,纠正舟楔关节下沉效果明显,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截骨矫形术与距下关节制动术治疗儿童柔韧性平足症的临床疗效和手术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2月至2020年9月期间,在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足踝外科分别接受截骨矫形术和距下关节制动术治疗的41例(61足)儿童柔韧性平足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8~14岁,截骨矫形术组21例(31足),男11例,女10例;单侧11例,双侧10例;左足15例,右足16例;平均年龄(12.87±1.12)岁。距下关节制动组20例(30足),男12例,女8例;单侧10例,双侧10例;左足17例,右足13例;平均年龄(11.56±1.73)岁。对患儿术前和末次随访分别进行影像学评估,负重正位X线片上测量距骨第1跖骨角(talar 1st metatarsal angle, T1MT)和距舟覆盖角(talonavicular coverage angle, TNCA);负重侧位X线片上测量距骨第1跖骨角(Meary’s角)、跟骨倾斜角(calcaneal pitch angle, CPA)和后足力线Saltzman位X线片上测量跟骨外翻角(calcaneus valgus angle, CVA)。采...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距下关节稳定术(EOTTS)治疗儿童柔韧性平足症的初期疗效,并探讨EOTTS对后足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2014年4月至2015年4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骨科对14例(22足)儿童柔韧性平足症患者[平均年龄(11±2)岁]应用Hy Pro Cure施行EOTTS治疗,术后定期随访患者的一般情况、外观、功能及影像学表现,对完整随访资料进行前后对比分析。结果本研究患者均获得完整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3±4)个月(范围6~18个月)。无难以处理的并发症发生,无1例出现植入物移除。与术前资料相比,术后视觉模拟评分(VAS)平均减少2.6分,手术前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9,P0.05);术后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平均提高33.8分,手术前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5,P0.05);术后影像学发现距骨舟骨角减少了67.6%,距骨跟骨角减少了24.1%,跟骨倾斜角增加了34.4%,内侧纵弓高度增加了62.1%,距骨第一跖骨角减少了57.9%,距骨第二跖骨角减少了43.4%,距舟覆盖角减少了58.3%,手术前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OTTS可有效治疗儿童柔韧性平足症,完善的术前检查对于治疗效果有重要意义,同时EOTTS的关键作用在于稳定距下关节运动轴心,恢复后足正常生物力学。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改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成人Ⅱ型痛性足副舟骨(painful accessory navicular,PAN)的疗效。方法 2016年1月—2017年12月,采用改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29例(37足)Ⅱ型PAN。其中男12例,女17例;年龄18~50岁,平均41.4岁。扭伤24例,无明显诱因5例。患者均行6个月以上保守治疗,症状无明显改善。术前及末次随访时采用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中足评分评估临床疗效;X线片测量跟骨倾斜角、距骨第1跖骨角、距舟关节包容角、距骨第2跖骨角。结果术后1例出现切口浅表感染,经加强换药后愈合;其余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深部感染或骨髓炎发生。29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33个月,平均25.1个月。X线片示关节面均于术后2~5个月愈合,平均3.4个月。随访期间未见内固定物松动或断裂。末次随访时,AOFAS疼痛、功能、力线评分及总分以及距舟关节包容角、距骨第1跖骨角和距骨第2跖骨角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跟骨倾斜角手术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97,P=0.276)。结论采用改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成人Ⅱ型PAN可有效缓解症状,患足功能恢复良好,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截骨矫形保留距下关节治疗StephensⅠ型跟骨骨折畸形愈合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本科2013年2月~2016年12月,共手术治疗StephensⅠ型跟骨骨折畸形患者11例,术前均完善跟骨侧位、轴位X线片及CT+三维重建检查,所有患者均有足踝部不适且保守治疗无好转。所有患者均给予截骨矫形,恢复距下关节后关节面、矫正外侧壁膨隆,并且保留距下关节。影像学侧位X线片上测量B?hler角,临床评估术前及末次随访VAS评分及AOFAS评分。[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平均(87.65±14.91) min,术中出血量平均(50.68±20.17) ml。11例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6.94±3.25)个月。影像学复查,平均截骨愈合时间(10.73±2.42)周。末次随访时VAS评分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OFAS踝与后足评分、B?hler角显著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发现截骨不愈合、移位及严重创伤性关节炎发生,没有患者需要翻修距下关节融合。[结论]对于年轻或者运动需求较大患者,StephensⅠ型跟骨骨折畸形愈合给予截骨矫形保留距下关节可以缓解或者解除足踝部疼痛、矫正后足力线、保留距下关节及减少邻近关节应力,获得良好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6.
手术治疗跟距骨桥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跟距骨桥的手术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 2008年7月-2010年10月,手术治疗跟距骨桥患者10例。男4例,女6例;年龄16~70岁,平均53.5岁。先天性骨桥2例,继发性骨桥8例。跟距中间关节面骨桥3例,后关节面骨桥7例。术前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为(9.0±0.4)分;根据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后足评分标准为(42.4±1.4)分。合并距下关节退变2例。8例单纯跟距骨桥患者行骨桥切除并脂肪组织植入,2例合并距下关节退变患者行骨桥切除联合距下关节融合术。结果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8例获随访,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18个月。末次随访时VAS评分为(2.0±0.7)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425,P=0.000)。AOFAS后足评分为(86.9±2.3)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634,P=0.000)。单纯骨桥切除者末次随访时X线片检查示无骨桥复发及关节退变发生,关节融合者X线片示达骨性融合。结论跟距骨桥根据不同发生部位和合并症,分别采用单纯骨桥切除或联合距下关节融合术可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Evans跟骨外侧延长术治疗距跟联合合并后足外翻畸形的疗效。方法2014年1月—2017年10月,采取Evans跟骨外侧延长术治疗10例(13足)距跟联合合并后足外翻畸形患者。男6例(8足),女4例(5足);年龄13~18岁,平均15.8岁。病程10~14个月,平均11.5个月。患侧跟骨外翻、前足外展、足弓低平。疼痛部位:跗骨窦4足、距跟联合5足、踝关节4足。Silverskiold试验腓肠肌腱膜紧张3例(4足),跟腱挛缩7例(9足)。术前美国矫形外科足踝协会(AOFAS)踝与后足评分为(46.54±9.08)分,行走1 km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为(6.54±0.88)分。术后采用AOFAS踝与后足评分、VAS评分,以及X线片测量距骨-第1跖列角(talar-first metatarsal angle,T1MT)、距舟覆盖角(talonavicular coverage angle,TCA)、距骨倾斜角(talar-horizontal angle,TH)、跟骨倾斜角(calcaneal pitch angle,CP)、跟骨外翻角(heel valgus angle,HV),评价手术疗效。结果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10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30个月,平均18个月。末次随访时,AOFAS踝与后足评分为(90.70±6.75)分,VAS评分为(1.85±0.90)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t=-23.380,P=0.000;t=35.218,P=0.000)。X线片复查示截骨均达骨性愈合,愈合时间为2~4个月,平均3个月。末次随访时,T1MT、TCA、TH、HV均较术前明显降低,CP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1例(1足)疼痛缓解不明显,1例(1足)出现腓肠神经皮支损伤症状。结论对于距跟联合合并后足外翻畸形患者,Evans跟骨外侧延长术可以有效纠正畸形、缓解疼痛。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中足关节融合术治疗陈旧性中足骨折脱位致创伤性平足症的临床疗效. 方法 2009年1月至201 1年10月采用关节融合术治疗陈旧性中足损伤后成人创伤性平足症15例,其中男10例,女5例;年龄22~57岁,平均38.4岁;左足8例,右足7例.比较术前和末次随访时足部力线改变情况,并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中足评分和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功能预后. 结果 12例患者术后获平均23个月(12 ~37个月)随访.末次随访时距骨-第1跖骨角(14.7°±3.7°)、距骨-第2跖骨角(18.9°±2.9°)、距骨-跖骨角(3.4°±1.2°)较术前(26.1°±8.9°、28.6°±12.7°、10.7°±6.7°)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距骨-跟骨角(24.6°±4.3°)较术前(21.3°±4.7°)增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末次随访时AOFAS中足评分[(81.5±6.3)分]、VAS评分[(2.6±0.9)分]较术前[(30.5±14.9)分、(5.7±0.9)]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中足融合术可以明显改善创伤性平足症患者的足部力线和外形,稳定足弓,且可较好地缓解临床症状.但多数患者仍无法完全恢复伤前活动能力,早期诊断和合理治疗对中足骨折脱位仍非常关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跟骨骨折复位质量与踝-后足功能恢复效果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2年12月至2015年12月广州增城区人民医院、珠海市人民医院治疗并随访1年以上的46例(55足)跟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测量X线平片跟骨解剖形态学参数(跟骨长度、宽度、高度、Gissane角及Bohler角)以及CT冠状面后距下关节面最大移位距离,将所得数据与患者美国足踝外科学会(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患者获随访12~18个月(平均14.7个月)。随访1年时AOFAS足踝功能评分为(82.8±8.2)分,优良率75%。经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与AOFAS评分相关的指标是后距下关节面移位距离和Bohler角,前者与AOFAS评分呈负相关(r=–0.551,P0.05),后者与AOFAS评分呈正相关(r=0.357,P0.05);AOFAS评分与跟骨长度、宽度、高度及Gissane角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跟骨后距下关节面平整度和Bohler角对踝-后足功能恢复效果影响较大,尤其是后距下关节面平整度,可作为跟骨骨折预后的判断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距下关节内外联合截骨矫形治疗陈旧性跟骨骨折畸形愈合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2-09—2017-09采用距下关节内外截骨治疗的21例陈旧性跟骨骨折畸形愈合。比较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跟骨Bohler角、AOFAS评分。结果 21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20.5(13~28)个月。截骨处愈合良好,无截骨坏死并发症,后足内外翻畸形得到明显矫正。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跟骨Bohler角、AOF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的前提下,采用距下关节内外联合截骨矫形治疗陈旧性跟骨骨折畸形愈合可取得满意的疗效,可恢复患者踝关节生理解剖、运动学功能及保留距下关节的灵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