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探讨辛伐他汀在种植体周围炎骨缺损区应用对种植体骨再结合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于2011年6月至2012年2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动物实验中心完成。选取4只成年杂种犬,全麻下拔除双侧第一、二、三前磨牙,即刻植入种植体24颗,植入12周确定骨结合后,丝线栓结法建立实验性动物口腔种植体周围炎模型。随机进行分组治疗。(1)空白组(6颗种植体):单纯去除种植体周围炎性肉芽组织,骨缺损区不填入任何材料;(2)实验组(9颗种植体):去除种植体周围炎性肉芽组织,骨缺损区填入骨粉+生物膜+局部注射辛伐他汀(3.0 mg/kg·d);(3)对照组(9颗种植体):去除种植体周围炎性肉芽组织,骨缺损周围填入骨粉+生物膜+局部注射等量空白溶剂。3组术后龈缘内均应用盐酸米诺环素软膏2周(1次/周),实验组和对照组局部注射5 d(1次/d)。术后16周处死动物,行大体观察、缺损区重建骨量测量、电镜观测。结果    局部注射辛伐他汀实验组骨重建区骨密度较对照组高,实验组骨重建区骨再结合强度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局部注射辛伐他汀可促进骨生长。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HAPw/nmZnO-nmCaO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的体外抗菌性能。方法:配制OD595=0.1的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悬液。用灭菌纯水配制浓度为1mg/ml的HAPw、Bio-oss、HAPw/nmZnO-nmCaO材料悬浊液。A组:5ml培养基+1ml HAPw/nmZnO-nmCaO+200ul菌悬液;B组:5ml培养基+1ml HAPw+200ul菌悬液;C组:5ml培养基+1ml Bio-oss+200ul菌悬液;D空白组:5ml培养基+1ml灭菌纯水+200ul菌悬液。各组37℃恒温培养20h,取样进行浓度梯度稀释。稀释后的菌液取100ul涂布于琼脂平板,37℃恒温培养20h行平板菌落计数。结果: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HAPw/nmZnO-nmCaO组的菌落数量少于HAPw、Bio-oss、空白对照组(P<0.001),HAPw、Bio-oss、空白对照组三组之间无差异(P>0.05)。结论:HAPw/nmZnO-nmCaO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的生长均有抑制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作用强于铜绿假单胞菌。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改性后聚乳酸(PLA)包裹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制备的纳米微球缓释系统对兔下颌骨缺损的修复效果。方法 将PLA进行接枝聚合反应改性后,应用超声乳化法制备PLA纳米微球(PLA-N)、BMP-2-PLA 纳米微球(BMP-2-PLA-Ns)凝胶。将45只家兔随机分为3组:空白组、PLA-Ns凝胶组(对照组)、BMP-2-PLA-Ns凝胶组(实验组),建立骨缺损动物模型,对照组植入PLA-Ns凝胶,实验组植入BMP-2-PLA-Ns凝胶,空白组不予特殊处理。术后第1、2、4周处死家兔,截取缺损区颌骨段,进行影像学、苏木精-伊红(HE)染色、PCNA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结果 影像学观察可见:实验组骨缺损区修复良好,阴影不明显,修复效果好于对照组和空白组。HE染色观察可见:实验组和对照组有大量新生血管和继发性骨痂形成,实验组骨痂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和空白组。免疫组织化学观察可见:第1、2周,实验组PCNA阳性软骨细胞多于对照组和空白组;第4周,各组PCNA阳性细胞均罕见,PCNA阳性细胞检出率低于第1、2周。结论 BMP-2-PLA-NS缓释系统能明显促进下颌骨缺损修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索一种可降解新型聚乳酸膜(PDLLA/PLLA)在引导骨组织再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新西兰大白兔24只,体重2.5~3.0 kg,在动物一侧下颌骨体部近下颌骨下缘处制备10 mm×5 mm×3 mm箱状骨缺损,然后将动物随机分为实验组、对照组和空白组,每组8只。实验组动物骨缺损处填Bio-oss骨粉后将PDLLA/PLLA覆盖于缺损表面,对照组动物骨缺损处填Bio-oss骨粉后将Guidor聚乳酸可吸收膜覆盖于缺损表面,空白组动物不作处理。术后8、12周采集缺损处标本,进行大体观察、Micro-CT检查和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 实验期间各组实验动物均未发生炎症和排异反应,各组创口愈合良好,成骨活跃。大体观察显示,术后8周实验组动物成骨量较多,材料降解较少,对照组动物成骨量较实验组少,材料降解完全;术后12周实验组动物和对照组动物成骨量相当,实验组材料进一步降解,空白组动物成骨量少于实验组和对照组。术后8、12周,Micro-CT可以观察到实验组和对照组缺损区域新生骨明显多于空白组。术后8、12周,实验组动物和对照组动物新生骨相对骨体积分数(BV/TV)、骨密度(BMD)和骨小梁数...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可注射性纳米壳聚糖骨形成蛋白水凝胶修复颌骨缺损的效果。方法:以纳米壳聚糖为载体,加入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制备成可注射性纳米壳聚糖骨形成蛋白水凝胶(NCS/BMP-2 Gel)。取9只SD大鼠,在双侧背部皮下分别注射200μl(100μg/ml)NCS/BMP-2 Gel及单纯纳米壳聚糖水凝胶(NCS Gel)。于术后10、20、30 d分别处死3只,取材进行大体及常规病理学观察;选取54只SD大鼠,随机均分为3组(n=18)制备下颌骨缺损模型,实验组骨缺损中注入NCS/BMP-2 Gel、对照组注入NCS Gel、空白组不注射。术后3、6、9周各组处死6只大鼠。分离下颌骨,用钼靶扫描图像,Image Pro-Plus软件比较其颌骨缺损面积;常规病理观察颌骨成骨情况。结果:实验侧、对照侧均形成皮下结节,实验侧30 d结节内可见类骨样结构;钼靶扫描检查:植入后3、6、9周时,实验组剩余骨缺损面积均低于对照组及空白组(P<0.05);组织学观察显示,实验组下颌骨成骨情况优于对照组及空白组。结论:NCS/BMP-2水凝胶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能促进颌骨缺损修复。  相似文献   

6.
载药珊瑚人工骨修复骨缺损及预防感染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载药珊瑚人工骨修复骨缺损及预防感染的可能性。方法:将珊瑚与克林霉素复合,制成载药珊瑚人工骨;将其置于接种有金葡菌的培养基中检测其体外缓释特性及抗菌活性;将其植入金葡菌污染的兔颅骨缺损区,通过细菌培养和组织病理检查评价其骨缺损修复能力及抗感染能力。结果:载药珊瑚人工骨在体外持续释放高浓度抗菌素;植入金葡菌污染的骨缺损后可有效预防骨感染,骨感染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单纯珊瑚人工骨植入组。结论:载药珊瑚人工骨是伴有污染或感染骨缺损较理想的修复材料。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rhBMP-2)作为激活物促进骨缺损修复的进程。方法:72只大鼠采用左侧胫骨3mm长的骨块缺损模型,随机分为3组,空白组、对照组(填入人工骨粉),实验组(填入100μg/ml浓度的rhBMP-2与人工骨粉复合物)。观察大鼠术区情况和生活状态,于术后4、8、12周分别处死大鼠,进行组织学检测和红外光谱分析。结果:空白组无法正常愈合;实验组的骨量形成和新骨改建速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rhBMP-2对骨生成有促进作用,复合材料加速了骨缺损修复的进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载药纳米羟基磷灰石复合胶原材料(nHAC)预防感染及修复骨缺损的可行性。方法:将nHAC与克林霉素复合,制成载药nHAC人工骨,将其置于接种有金葡菌的培养基中检测其体外缓释特性及抗菌活性;将其植入金葡菌污染的兔颅骨缺损区,通过细菌培养和组织病理检查评价其骨缺损修复能力及抗感染能力。结果:载药nHAC人工骨在体外持续释放高浓度抗生素;植入金葡菌污染的骨缺损后可有效预防骨感染,骨感染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单纯nHAC人工骨植入组。结论:载药nHAC人工骨是伴有污染或感染骨缺损较理想的修复材料。  相似文献   

9.
黄崇上  朱慧勇 《口腔医学》2021,41(12):1062-1067
目的 采用同轴静电纺丝技术制备载有辛伐他汀的PCL-Gt/PCL膜修复兔颅骨缺损,观察PCL-Gt/PCL-辛伐他汀膜修复兔骨缺损的作用。方法:制备PCL-Gt/PCL-辛伐他汀膜,扫描电镜观察表面形态,检测辛伐他汀缓释量。选取18只雄性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3组,每组6只,制备兔颅骨临界骨缺损模型。空白组缺损区不放置生物膜,阴性对照组缺损区植入PCL-Gt/PCL膜,实验组缺损区植入PCL-Gt/PCL-辛伐他汀膜。分别于术后4、12周处死各组动物,行Micro-CT、HE染色等检测。结果:扫描电镜结果提示所获得的PCL-Gt/PCL-辛伐他汀电纺膜呈多层纤维交错结构,不同组织面具有不同的孔径,所载的辛伐他汀能够稳定、缓慢释放长达28天。Micro-CT检测及HE染色结果显示,实验组新生骨形成及骨缺损愈合情况显著优于阴性对照组及空白组(P<0.05)。结论:实验表明PCL-Gt/PCL-辛伐他汀膜具有明显的促进成骨能力,防止纤维细胞长入缺损区,可加速骨缺损的修复效果,提高修复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实验动物牙周炎模型,评价含四环素的新型可注射牙槽骨修复材料用于引导牙周组织再生的实际效果。方法:选用15只雄性、健康的杂交犬,在双侧上颌尖牙的近中根面放置不锈钢网6周,建立实验动物牙周炎模型。在上颌尖牙近中牙槽骨处制作3壁骨内袋缺损,分别随机将含有1%、5%、10%四环素(TTC)的不饱和聚磷酸酯/β-磷酸三钙复合物(UPPE/β-TCP)直接注射入一侧的牙周骨缺损区(实验组),另一侧不植入任何材料(空白对照组)。术后16周处死动物,常规制备组织病理学样本,对实验组和空白对照组牙周组织的再生情况进行组织学和形态学评价,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组间多重比较。结果:植入UPPE/β-TCP/TTC复合物的牙周骨缺损区内均可见新骨和新牙骨质形成等牙周组织再生现象,无明显的炎症反应,部分UPPE/β-TCP/TTC复合材料被新生骨组织所替代,且新生骨组织、新生牙骨质和新生牙周结缔组织附着宽度与空白对照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含TTC的新型可注射牙槽骨修复材料UPPE/β-TCP复合物可为牙周骨缺损区的愈合提供稳定的空间,并促进牙周组织的愈合,有望用于牙周组织再生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脱细胞脱钙牙作为骨支架材料的可行性和诱导大鼠颅盖骨缺损成骨能力。方法: 离体人牙24颗,分别进行脱钙和脱钙脱细胞处理。实验1—取6只10~12周龄雄性SD大鼠,在大鼠腹部皮下同时包埋脱钙牙、脱细胞脱钙牙,4周后处死大鼠,进行H-E染色,观察2种材料周围炎症反应情况。实验2—取12只10~12周龄雄性SD大鼠,制备双侧颅盖骨区域骨缺损,在左侧骨缺损处植入脱细胞脱钙牙,以未植入任何材料的右侧作为空白对照,4周、8周时分别处死6只,获取完整标本,进行Micro-CT扫描,从大体形态学上比较成骨量。取4周大鼠进行H-E染色,观察周围炎症反应,免疫组织化学观察新生成骨程度。采用SPSS 23.0软件包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 实验1—4周时H-E染色显示,脱细胞脱钙牙与周围组织炎症反应程度显著小于脱钙牙。实验2—取4周和8周的大鼠颅盖骨进行Micro-CT扫描和骨缺损处新生骨量定量分析,显示植入脱细胞脱钙牙的骨缺损处成骨量显著多于空白对照组量(P<0.05)。4周时H-E染色结果显示,脱细胞脱钙牙周围的炎症反应程度与空白对照处相似。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脱细胞脱钙牙周围新生的成骨细胞显著多于空白对照组。结论: 脱细胞脱钙人牙是一种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成骨诱导能力和可塑性的生物支架材料。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载辛伐他汀PLGA/CPC支架材料复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构建组织工程骨,修复大鼠颅骨临界尺寸骨缺损的可行性以及效果。方法:24只雄性大鼠随机均分为3组;在大鼠颅骨人字缝两侧各做一直径5 mm的骨缺损。每组16个骨缺损再随机分为:载辛伐他汀PLGA/CPC/BMSCs(Brdu标记的BMSCs)组(n=4);载辛伐他汀PLGA/CPC组(n=4);单纯PLGA/CPC组(n=4)以及空白对照组(n=4)。术后4、8、12周取标本分别进行大体观察,HE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来评价骨再生情况。结果:术后4、8、12周组织学观察表明载辛伐他汀PLGA/CPC/BMSCs组的成骨质量和速度明显优于其他3组,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载辛伐他汀PLGA/CPC/BMSCs组骨钙素(OC)阳性表达IOD值明显高于其他3组。结论:载辛伐他汀PLGA/CPC支架材料复合BMSCs可以诱导大鼠颅骨临界尺寸骨缺损内的新骨形成,成骨质量优于其他3组,而且可以明显缩短骨愈合时间。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NPP/C-HA/rhBMP-2人工骨在实验兔体内的成骨效果。方法: 在兔股骨远端做直径7 mm、深10 mm的骨缺损模型,根据缺损形状,制作含有rhBMP-2的NPP/C-HA人工骨,缺损处不植入材料作为空白组,植入NPP/C-HA人工骨为对照组,植入NPP/C-HA/rhBMP-2人工骨为实验组。第4、8、12周时,通过锥形束CT(CBCT)、H-E染色及Masson染色,观察各组成骨效应;检测各组血清中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及组织中OCN阳性染色,确定缺损处成骨分化及骨成熟程度。采用SPSS 18.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大体标本显示,实验组12周时缺损处修复完全,未见炎症、排斥等免疫反应。CBCT显示,12周时,对照组从骨缺损边缘到中心处骨密度增高,但边界仍在;加入rhBMP-2后的实验组效果更加明显,新生骨与周围宿主骨基本一致,边界消失。第8、12周时,实验组HU值显著高于对照组及空白组(P<0.05)。H-E染色及Masson染色显示,第8、12周时,实验组较对照组及空白组有明显的新生骨形成。第8周时,各组血清ALP活性升高,实验组ALP水平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OCN免疫组织化学IHC阳性染色显示,实验组较对照组、空白组更明显(P<0.05)。结论: NPP/C-HA/rhBMP-2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骨诱导性、骨传导性和成骨性,有望成为骨缺损修复良好材料。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估多孔羟基磷灰石晶须/纳米氧化锌(HAPw/n-ZnO)骨修复材料在抑制细菌生物膜中的作用,并探讨其抗菌机理。方法:分别建立金黄色葡萄球菌、变形链球菌、牙龈卟啉单胞菌生物膜体外模型。无光条件在相同的多孔HAPw/n-ZnO浓度梯度(0~2 g/L)下分别进行生物膜抑制试验与细胞内活性氧(ROS)检测,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材料性能,未加入材料组作为对照。结果:无光条件下随着材料浓度递增,各浓度多孔HAPw/n-ZnO组(1.00、1.25、1.50、1.75、2.00 g/L)相对于对照组(0 g/L),3种细菌的生物膜形成量(A值)逐渐减少以及细胞内活性氧(ROS)水平(荧光强度)逐渐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扫描电镜图片显示,复合材料组细菌黏附减少,生物膜形成受到抑制;细胞形态异常,细胞膜受损导致内容物泄露。结论:无光条件下多孔HAPw/n-ZnO材料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变形链球菌、牙龈卟啉单胞菌生物膜均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其抗菌机理之一是活性氧(ROS)的形成。  相似文献   

15.
目的:定性分析3D打印羟基磷灰石-胶原(hydroxyapatite-gelatin,HAP-GEL)支架材料复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和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s)修复兔颅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将第3代BMSCs和HUVECs与3D打印 HAP-GEL支架材料共培养,构建组织工程骨。建立兔颅骨缺损模型,随机分为4组,分别植入HAP-GEL支架、HAP-GEL支架+BMSCs和HUVECs细胞,并设置阳性对照组(自体骨组织)和空白对照组。术后12周行X线片、锥形束CT(CBCT)扫描、H-E染色,定性分析骨缺损修复情况。结果:术后12周,影像学检测(X线和CBCT)显示,空白对照组仍有明显圆形透射影;HAP-GEL支架复合细胞组与HAP-GEL组均密度增高,缺损边界模糊,其中,HAP-GEL支架复合细胞组骨质连续,骨密度最高,接近正常组织。H-E染色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及HAP-GEL组相比,HAP-GEL复合材料组缺损区域被新生骨及骨样组织充填,支架材料有所降解且支架内部已有新骨生成,骨修复效果良好,成骨效果与阳性对照组相似。结论:3D打印HAP-GEL支架+BMSCs +HUVECs细胞复合体具备良好的成骨能力和生物相容性,对兔颅骨缺损具有较好的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兔下颌骨髁突来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MSCs)的体外分离、培养、鉴定及其体内成骨情况。方法:从兔下颌骨髁突中分离干细胞进行培养,对BMMSCs向成骨、成骨骼肌细胞的分化进行鉴定。实验组将BMMSCs复合于载黄芪多糖(APS)支架材料上,植入骨缺损区;对照组1植入单纯珊瑚羟基磷灰石(CHA)材料;对照组2植入APS/CHA复合材料;空白组不植入任何材料。应用组织学和扫描电镜观察,并比较植入材料与骨组织交界处的成骨修复情况。结果:细胞经过传代后形态一致,呈梭形;ALP染色呈阳性,成骨诱导后形成钙结节;成骨骼肌诱导后desmin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阳性。植入体内修复骨缺损12周,实验组见大量新生骨及活跃的骨细胞;对照组1仅在材料表面见少量新骨形成;对照组2材料内有部分新骨形成;空白组基本未见骨修复。结论:从兔下颌骨髁突中分离、培养出的BMMSCs,具有体内、体外成骨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组织工程骨修复颅骨极限缺损种子细胞归宿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检测纳米羟基磷灰石复合胶原/聚乳酸材料(nHAC/PLA,nano-hydroxyapatite/collagen/Polyacticacid)与骨髓基质细胞(BMSCs,bone marrow stroma cells)在体外复合构建的组织工程骨修复兔颅骨极限缺损的能力,并探讨种子细胞的归宿。方法:将圆盘状nHAC/PLA与BrdU标记的自体BMSCs复合后,植入新西兰大白兔颅骨直径1.5cm全层缺损中。设自体髂骨组、空白对照组及nHAC/PLA组,术后8w、16w通过X线片、HE染色、Masson’s三色法染色、荧光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比较颅骨缺损的修复情况及种子细胞的归宿。结果:nHAC/PLA+自体BMSCs组修复颅骨缺损的能力强,与自体髂骨组类似,nHAC/PLA组材料修复骨缺损的能力较弱,但强于空白对照组,组织工程骨的成骨细胞由植入的种子细胞演化而来。结论:nHAC/PLA复合自体BMSCs具有良好的修复骨缺损能力。  相似文献   

18.
龚雪  钱文昊  苏俭生 《口腔医学》2022,42(8):694-700
目的 评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对大鼠双膦酸盐相关颌骨坏死(bisphosphonate-related osteonecrosis of the jaw, BRONJ)的治疗效果。方法 SD大鼠每周给予尾静脉注射唑来膦酸(80 μg/kg),用药2周后,在全麻下拔除两侧上颌第一磨牙,之后继续用药至12周,构建大鼠BRONJ模型。取第3代大鼠外周骨BMSCs与骨粉支架在体外构建细胞支架复合体以备用。将BRONJ大鼠随机分为4组,在全麻下进行局部去骨清创,分别移植入细胞支架、支架,并设立清创组和对照组,最后缝合创口。移植术后4周和8周分批处死,分离并收集骨组织样本。Micro-CT和组织学分析各组骨缺损区新骨形成情况。ELISA法检测信号通路相关因子NF-k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eceptor activator of nuclear factor -κB,RANKL)和骨保护素(osteoprotegerin,OPG)的表达。结果 Micro-CT和组织学染色显示,细胞支架组成骨修复效果最佳,支架降解快,新骨生成多,骨矿化密度最高(P<0.05)。支架组成骨修复效果居其次,支架降解较慢,类骨质和矿化骨基质生成较慢,骨矿化密度较低。清创组成骨修复效果最差,凹坑状骨缺损明显,骨面暴露,死骨形成,且缺损范围较清创术后呈现扩大趋势。对照组拔牙创黏膜未愈合或延迟愈合,未愈合的黏膜下方可见暴露坏死骨,结缔组织内有明显的炎症浸润,骨质出现不同程度的硬化,为典型的BRONJ表现。细胞因子检测显示,术后4周和8周,细胞支架组、支架组和清创组RANKL/OPG含量比值依次增高,细胞支架组和支架组较对照组下降(P<0.05),清创组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结论 外周骨BMSCs对BRONJ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促进BRONJ大鼠清创后的骨缺损修复。RANKL/RANK/OPG信号通路可能在BRONJ病程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