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4 毫秒
1.
目的:通过锥体束CT(cone-beam computerized tomography,CBCT)资料分析颜面不对称患者上颌复合体及下颌骨的三维形态特征,以研究其颌面部三维形态的改变。方法:对25例成人颜面不对称患者使用CBCT采集颅面部Dicom数据,使用Mimics10.01对骨组织进行三维重建,选择描述上颌复合体及下颌骨形态的56项指标进行测量及统计分析。结果:梨状孔最外侧点,眶下点,颧牙槽嵴点,上颌尖牙、第一恒磨牙颈缘中点左右不对称;偏斜侧下颌升支、下颌体的长度均小于对侧;偏斜侧下颌升支平面、下颌体平面与矢状面的成角,下颌平面角均小于对侧;下颌角、下颌孔等相关测量项目双侧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颜面不对称患者颌面部畸形程度有从上到下逐步加重的趋势,主要表现为下颌骨形态异常,其立体空间结构发生了代偿性的旋转。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研究正颌手术对成人骨性Ⅲ类错牙合伴颜面部不对称患者治疗的疗效。方法 选择正畸临床成人骨性Ⅲ类错牙合伴颜面部不对称患者20例,20例患者均采用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的方法,在正畸前(T0)和正颌手术后6个月(T1)后使用CBCT对患者进行三维扫描获得颅面部DICOM数据,采用Dolphin 11.0对颌骨进行三维重建,选择描述颌骨骨性结构特征的20个点进行描记,测量分析20个变量。结果 20例颜面部不对称患者,正颌手术改善上颌骨下部水平向及矢状向的不对称性,双侧下颌体的长度及下颌支的倾斜度得到纠正。结论 正颌手术能有效改善成人颜面部不对称,对成人骨性Ⅲ类错牙合伴颜面部不对称患者的改善主要表现在上颌骨下部水平向及矢状向的对称性改善,以及下颌体长度不协调的纠正,正颌手术前三维测量对正颌治疗方案的制定及预后的判断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3.
《口腔医学》2017,(3):233-236
目的使用锥体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三维成像,在三维坐标系中研究安氏Ⅲ类骨性不对称的特征。方法使用CBCT采集41例成年人患者的颅面部数据,在Dolphin Imaging 11.0软件中建立三维坐标系,对对照组和试验组的骨性结构的标记点的坐标及不对称系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眶点、髁突定点、下颌角点的不对称系数呈现由上至下变大的趋势,颏下点的方差齐性检验有统计学差异,而眶点及前鼻嵴点的不对称系数在安氏Ⅰ类与安氏Ⅲ类的统计比较中,发现有显著差异(P<0.05)。安氏Ⅲ类患者的下颌骨比上颌骨不对称发生率明显上升。结论颅面部骨性结构的不对称率呈由上至下逐渐加重的趋势。安氏Ⅲ类患者的颅面部硬组织并没有显示相对于安氏Ⅰ类对照组的不对称发生率上升。  相似文献   

4.
目的    尝试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对颜面部不对称畸形患者进行分类。方法    对2008年7月至2013年7月到中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颌面外科就诊的44例颜面部不对称畸形患者的头颅三维CT数据测量值进行统计学研究,通过聚类分析方法将这些患者进行分类。结果    44例患者根据颌骨及牙齿的测量指标值聚类分析,可分成三大类。第一类16例,占36.4%,为上颌骨基本对称,下颌骨体部水平方向平移,双侧下颌升支与正中矢状面成角对称;第二类25例,占38.6%,为下颌骨双侧升支及下颌骨体部发育不对称,上颌骨未随之发生明显的旋转;第三类11例,占25%,为上下颌骨均整体旋转移动。结论    可以依据下颌骨体部、下颌骨升支是否对称,上颌骨是否随之发生明显的旋转把颜面部不对称畸形分成三类,便于颜面部不对称畸形的分类诊断、手术设计,有利于对此类疾病的进一步研究和学者间的交流。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锥体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三维成像后研究分析安氏Ⅱ类颅面部的骨性结构特征。方法对40名成年人患者(对照组安氏I类20例,实验组安氏Ⅱ类20例)使用CBCT采集颅面部Dicom数据,使用Dolphin Imaging 11.0对骨组织进行三维重建,选择描述颅面部骨性结构的22个点进行描记,对14个测量值进行分析统计。结果眶点、髁突顶点、下颌角点的不对称率呈现由上至下变大的趋势,安氏Ⅱ类的上颌磨牙宽度、下颌升支长度以及左右两侧下颌角点距离冠状面的距离相对安氏I类有显著性差异(P〈0.05);安氏Ⅱ类双侧下颌磨牙距冠状面的距离以及颏点的位置较安氏I类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CBCT三维成像能有效分析颅面部骨组织的各项特征,本组安氏Ⅱ类患者的颅面部骨组织特征主要为下颌升支发育不足、下颌骨及颏部后缩以及下磨牙的远中移动。  相似文献   

6.
目的::运用锥形束CT(cone-beam CT,CBCT)分析正常人群和下颌骨前突患者下颌神经管轨迹,为临床手术方案的制订和操作时避开重要神经血管提供帮助。方法:选取28例骨性Ⅲ类下颌骨前突患者(男10例,女18例)、20例正常对照组患者(男12例,女8例),使用CBCT拍摄下颌管影像,从下颌孔至第一磨牙区分为5个平面,在每个层面分别测量下颌管内外径、下颌骨厚度、下颌管至颊舌侧骨皮质及下颌骨下缘的距离。采用SPSS 17.0软件包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下颌骨前突患者自下颌支到下颌角前部逐渐增厚,继续至下颌第一磨牙区逐渐变薄。下颌神经管的内外径自下颌支到下颌体部逐渐变细。颊侧骨皮质厚度自下颌支区域逐渐增厚,到下颌体部继续变薄。下颌骨前突患者与对照组患者下颌管的对比分析显示,骨髓腔宽度与下颌支厚度有显著差异,且具有显著相关性。结论:CBCT能够精确显示下颌神经管的走行及与周边结构的关系,下颌骨前突患者与对照组患者下颌支厚度的差异主要由颊侧骨髓腔宽度造成。  相似文献   

7.
牵张成骨术矫正单侧真性关节强直偏颌畸形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1例因关节强直导致的偏颌畸形患者行下颌骨体牵张成骨器植入术,术后1周开始牵张右侧下颌骨,牵张20 d后右侧下颌升支及下颌体高度明显增加,牵张器维持4个月,右侧上颌骨自动向下生长,上下颌咬合关系恢复正常,取出下颌牵张成骨器,在牵张成骨新骨上植入MEDPOR假体并行颏成形术。手术完成后患者颜面不对称及畸形咬合关系均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头颅正位片的测量 ,揭示安氏Ⅲ类错伴有下颌偏斜者颌面在水平向及垂直向不对称的特点。方法 :早期恒牙 ,安氏Ⅲ类错伴有下颌偏斜患者 4 0名 ,治疗前的正位片与 4 0名正常者进行比较 ,用SPSS统计软件处理数据。结果 :下颌骨及下牙弓宽度增大 ;偏斜侧上颌基骨宽度及上下牙弓宽度大于对侧 ;偏斜侧下颌综合长度及下颌体长度小于对侧 ,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结论 :面部不对称主要表现在面下 1/ 3及牙弓区 ;下颌不对称主要发生于下颌的水平部  相似文献   

9.
恒牙列早期安氏Ⅲ类错患者下颌边缘运动轨迹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定量定性分析恒牙列早期安氏Ⅲ类错患者下颌边缘运动轨迹的特征及其与颅面形态的关系。 方法 选择恒牙列早期安氏Ⅲ类错患者21例作为试验组,20例恒牙列早期个别正常人作对照组,使用K6-I型 下颌运动描记仪描记两组研究对象的下颌边缘运动轨迹,同时拍摄X线头侧位片,分析二者的相关性。结果 试 验组下颌边缘运动范围与对照组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ICP-最大张口线距与前下面高呈正相关,开口度与下颌支 高度及后面高呈正相关;试验组ICP-最大张口线距与前下面高及下前牙牙槽高度呈正相关,开口度与下颌体长度 及下前牙牙槽高度呈正相关。结论 安氏Ⅲ类错患者的下颌边缘运动与颅面形态的关系和个别正常人不同。  相似文献   

10.
安氏Ⅲ类错He伴有下颌偏斜者颌面部不对称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通过头颅正位片的测量,揭示安氏Ⅲ类错He伴有下颌偏斜者颌He面在水平向及垂直向不对称的特点。方法:早期恒牙He,安氏Ⅲ类错He伴有下颌偏斜患者40名。治疗前的正位片与40名正常He者进行比较,用SPSS统计软件处理数据。结果:下颌骨及下牙及宽度增大;偏斜侧上颌基骨宽度及上下牙弓宽度大于对侧;偏斜侧下颌综合长度及下颌体长度小于对侧,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偏斜侧上颌基骨宽度及上下牙弓宽度大于对侧;偏斜侧下颌综合长度及下颌体长度小于对侧,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结论:面部不对称主要表现在面下1/3及牙弓区;下颌不对称主要发生于下颌的水平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手术辅助上颌快速扩弓(SARME)联合下颌骨牵张成骨术(DO)矫治年轻骨性Ⅱ类伴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HS)患者的疗效。方法:4例上颌牙弓狭窄及下颌骨发育不足的骨性Ⅱ类患者(其中男2例,女2例,18~23岁,平均20.3岁),经多导睡眠检测为重度OSAHS。采取SARME联合下颌骨DO术矫治骨性Ⅱ类畸形,术后正畸治疗排齐拥挤牙列及咬合精细调整。分别采用CT、鼻声反射检查及多导睡眠检测,比较治疗前、后(T0、T1)上颌骨宽度、鼻腔体积、鼻阻力以及PSG参数的改变。结果:矫治后患者的上颌骨宽度呈"V"形扩大,鼻腔体积增大,鼻阻力减小。多导睡眠检测结果显示,治疗后睡眠呼吸暂停紊乱指数(AHI)显著减小并恢复正常,患者的OSAHS症状得到显著改善。结论:SARME联合下颌骨DO术对治疗严重骨性Ⅱ类伴OSAHS的年轻患者具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牙弓、基骨弓宽度及二者协调性,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择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33例为实验组,47例个别正常(牙合)为对照组,利用锥形束CT扫描颌面部,将扫描后图像导入Mimics10.01图像处理软件分别测量牙弓宽度、基骨弓宽度,并计算上下颌对应宽度之差,对测量结果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骨性Ⅲ类错(牙合)组上颌牙弓宽度与个别正常(牙合)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但下颌牙弓宽度大于正常(牙合),其中下颌第一磨牙处平均宽度正常(牙合)为(56.26±3.09)mm,骨型Ⅲ类患者为(57.78±3.22)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性Ⅲ类错((牙合)上颌基骨弓宽度测量值均小于对照组,其中在上颌第二前磨牙处正常(骀)为(59.11±5.97)mm,骨型Ⅲ类患者为(56.23±5.28)mm,有统计学差异(P<0.05),下颌基骨弓宽度均大于对照组,其中在前磨牙及第一磨牙处分别为(47.44±2.96)mm、(59.81±3.87)mm和(76.20±4.20)mm,与正常(牙合)相比差异显著(P<0.05).骨性Ⅲ类错(牙合)上下颌基骨弓宽度差值均小于正常(牙合)(P<0.01),而牙弓宽度差值仅在尖牙处差异显著(P<0.05),其余牙位测量项目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①骨性Ⅲ类错(牙合)组上颌基骨宽度发育不足,下颌基骨宽度发育过度.②骨性Ⅲ类错(牙合)的宽度不协调表现在基骨水平,牙弓对基骨弓宽度不调有代偿.  相似文献   

13.
目的采用锥束CT扫描所得图像数据,统计和分析前牙根管的变异。方法收集600例患者7200颗前牙图像数据,运用NNT软件,在冠状面、矢状面和横断面进行观察,统计和分析根管的数目、形态变异,根管类型,牙根数及两侧根管变异的对称性。结果 1根管数目:上颌前牙均为单根管,未见到根管变异;下颌前牙中330颗牙出现变异根管,为9.16%;2根管类型:上颌前牙均为Ⅰ型,下颌前牙Ⅰ型90.84%,Ⅱ型0.83%,Ⅲ型6.67%,Ⅳ型1.33%,Ⅴ型0.33%;3根管变异的对称性:上颌前牙不存在变异根管对称;下颌前牙两侧变异根管对称率:中切牙69.2%;侧切牙86.1%;尖牙66.7%;4牙根数:前牙除2例下颌尖牙为双根外,余均为单根。结论上颌前牙未见根管和牙根的变异;下颌前牙根管形态较复杂,根管变异率为9.16%,CBCT可准确发现根管变异。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青少年单侧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患者面部不对称畸形的特点及其与盘前移位的关系。方法:收集经磁共振确诊为单侧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的10~20岁青少年单侧盘前移位连续病例,进行X线头颅定位正位片检查并测量,采用SPSS 18.0软件包,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左侧移位组和右侧移位组下颌骨(颏部、下颌角、髁突)、上颌骨(前鼻棘、颧牙槽嵴)和牙列(上、下牙列中点)不对称的特点。结果:105例10~20岁(平均16.76岁)青少年单侧盘前移位患者中,下颌偏斜患者67例(63.81%)。单侧盘前移位患者移位侧下颌骨垂直向高度不足,下颌角离散度增大,颏中线和上、下颌牙列中线向移位侧偏斜(P<0.05)。左侧盘前移位患者上颌骨未见显著不对称(P>0.05),右侧盘前移位患者上颌骨显著不对称(P<0.05)。结论:青少年单侧关节盘前移位患者表现出明显的面部不对称,且与单侧盘前移位患病侧紧密相关。面部不对称以下颌骨最为明显,表现为颏部偏向移位侧,以及下颌骨整体向移位侧旋转;上颌骨则表现出移位侧垂直向发育受影响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谷妍  朱琦  王华  赵春洋  王林 《口腔医学》2022,42(4):315-318
目的 评估不同骨性畸形患者磨牙的颊舌向角度关系,旨在为预置矫治器的选择、治疗计划的制定及并发症的预防提供理论依据及临床参考。方法 选取2016—2017年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的236例患者(男88例,女148例)的锥形束CT资料进行测量分析,评估第一磨牙的颊舌向角度在不同矢状向及垂直向骨性畸形中有无差异。结果 矢状向骨性畸形中,骨性Ⅲ类患者的上颌第一磨牙颊舌向角度较骨性Ⅰ类、Ⅱ类患者的更大,骨性Ⅱ类患者的下颌第一磨牙颊舌向角度较骨性Ⅰ类、Ⅲ类患者的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垂直骨面型患者的角度差异也较大,高角患者的上颌第一磨牙颊舌向角度较均角、低角患者的更大,但下颌第一磨牙的颊舌向角度较其他两组更小,差异显著。ANB角度的大小与上颌磨牙的颊倾度呈负相关,而与下颌磨牙的颊倾度呈正相关。结论 随着矢状向骨性畸形的差异增大,骨性Ⅱ类患者上颌磨牙有舌侧倾斜的趋势,下颌磨牙有颊侧倾斜的趋势,骨性Ⅲ类患者相反,这一定程度上代偿了骨骼畸形的横向不调。在治疗不同骨性错牙合时,应考虑这些因素以避免临床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Objectives We evaluated the clinical utility of a three-dimensional computed tomography (3D-CT) system to assess changes in the symmetry of patients undergoing sagittal split ramus osteotomy (SSRO) for mandibular prognathism. Methods Nine patients who underwent SSRO for mandibular prognathism were analyzed before and after their treatment using a 3D-CT system that we developed for evaluating maxillofacial skeletal asymmetry. Asymmetry indices for selected landmarks were calculated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and compared with those of normal controls. Three regions were assessed: the maxillary, mandibular body, and mandibular ramus regions. Based on these regional assessment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changes in asymmetry types were determined for each patient. Results The asymmetry index was frequently improved for tooth-related landmarks, whereas no changes were observed in the anterior nasal spine, orbitale, or porion. In the maxillary and mandibular body regions, all nine patients showed improvement or no change in asymmetry. Deterioration was observed only in the mandibular ramus region of three patients who had preoperative asymmetry in the maxillary region. Conclusion Our 3D-CT system is effective for postoperative evaluation of facial asymmetry in patients with mandibular prognathism.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从三维影像分析安氏Ⅱ类亚类错牙合畸形的颅颌面结构,阐明安氏Ⅱ类亚类错牙合畸形的发生机制,为制定临床矫治方案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1年7月至2013年10月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正畸科收治的安氏Ⅱ类亚类错牙合畸形患者17例为研究组。同期选取在校大学生个别正常牙合志愿者16名为对照组。应用三维测量软件Mimics10.01对两组研究对象进行下颌骨、牙牙合相关项目测量。结果    (1)安氏Ⅱ类亚类错牙合下颌骨除髁突高度外,其余测量项目左右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安氏Ⅱ类亚类错牙合中性关系侧与正常牙合相比在升支长度、体部长度、髁突高度、髁突顶点高度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安氏Ⅱ类亚类错牙合远中关系侧与正常牙合相比在升支长度、体部长度、下颌角点宽度、乙状切迹点宽度、髁突内外径、髁突顶点高度、髁突顶点宽度等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4)研究组两侧上、下颌第一磨牙的位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表现为远中关系侧的上颌第一磨牙近中错位和下颌第一磨牙远中错位,且该侧磨牙位置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安氏Ⅱ类亚类错牙合畸形除乙状切迹点位置外,下颌骨左右侧对称,其升支长度和体部长度较正常牙合偏短。远中关系侧的升支有向内旋转的趋势,牙牙合表现为该侧的上颌第一磨牙近中错位和下颌第一磨牙远中错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