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比较经桡动脉和股动脉两种穿刺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后即刻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成功率、并发症以及近期疗效。方法选择因冠心病心绞痛入院行择期冠状动脉造影,且结果显示明确的冠状动脉病变,并选择即刻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者。其中经桡动脉穿刺途径即桡动脉组134例,经股动脉穿刺途径即股动脉组427例。分析和比较两组靶血管病变特征、介入治疗成功率、疗效和并发症,并随访术后1月内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桡动脉组男性患者和吸烟者所占的比例明显高于股动脉组(P<0.01)。桡动脉组PCI成功率为93.3%,与股动脉组(94.8%)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桡动脉组病变血管的血运重建率为81.8%,低于股动脉组(93.4%),P<0.01。而且桡动脉组成功PCI者中慢性闭塞病变所占的比例(9.5%)也明显低于股动脉组(17.3%),P<0.05。但桡动脉组术后与穿刺有关的总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股动脉组,且术后平均卧床时间也明显短于股动脉组(P<0.01)。术后1个月期间主要心血管事件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结论与经股动脉穿刺相比,经桡动脉穿刺冠状动脉造影后即刻行介入治疗的成功率和近期临床疗效基本相同,但术后与穿刺有关的并发症较少。对于复杂病变选择经股动脉PCI可能优于经桡动脉途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桡动脉入径在冠状动脉造影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住院行冠脉造影的患者310例,随机分成两组:桡动脉入径148例(Ⅰ组)、股动脉入径162例(Ⅱ组),进行临床分析。结果:两组动脉穿刺成功率、造影成功率、造影剂用量、平均操作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穿刺部位并发症发生率、平均X线透视时间、血管迷走反应比较Ⅰ组小于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桡动脉入径冠脉造影与股动脉入径相比同样成功率高、安全可行,且穿刺部位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平均X线透视时间较短、节约导管耗材,同时术后护理更方便,桡动脉入径为冠脉介入诊治开辟了新途径,可作为冠状动脉造影的常规入径。  相似文献   

3.
余天浩  李瑜辉 《新医学》2012,43(4):231-234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及介入治疗及并发症处理方法。方法:对486例冠状动脉病变患者进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前进行Allen试验阳性后选右侧桡动脉为穿刺点,行左右冠状动脉造影。结果:造影示冠状动脉正常85例(其中肌桥25例),单支病变192例,双支血管病变137例,多支病变72例。植入支架378例,其中329例(87.04%)经桡动脉途径手术成功,另外49例改经股动脉途径手术成功。术中、术后并发症较少,术后桡动脉搏动正常。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行经皮冠状动脉造影及介入治疗是安全、有效,是股动脉穿刺冠状动脉造影介入治疗的有效补充。  相似文献   

4.
李惠 《当代护士》2010,(1):20-21
目的比较经不同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将115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桡动脉组59例,即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股动脉组56例,即经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比较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桡动脉组患者的血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较股动脉组患者低(p〈0.05)。结论经桡动脉穿刺行冠脉介入治疗的并发症较股动脉穿刺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经桡动脉、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股动脉不同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的优缺点。方法:将187例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分为经桡动脉与经股动脉途径两组,对比观察其血管径路并发症、舒适性和住院结果等方面的差异。结果:桡动脉组在血管径路并发症、术后的不适主诉发生率、平均住院日及平均住院费用等方面均低于股动脉组(P<0.05,P<0.01)。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行冠脉造影血管径路并发症少,舒适度高,住院费用低,患者易于接受。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经桡动脉和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术(CAG)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护理优缺点、疗效以及安全性。方法:分别对34例和30例拟诊为冠心病患者经桡动脉途径(桡动脉组)和经股动脉途径(股动脉组)行冠状动脉造影和介入治疗,观察手术操作成功率和血管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桡动脉组和股动脉组CAG、PCI诊疗成功率为97.1%和100%,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周血管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5.9%和30.0%,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桡动脉途径与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诊治的手术成功率相似,但经桡动脉途径的外周血管并发症相对较少、可行性高、安全有效、费用减少、减轻患者痛苦。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经股动脉和桡动脉入路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中周围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为其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分析2014年7月至2016年12月在我院心血管介入治疗中心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及介入治疗的78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周围血管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经股动脉途径471例,经桡动脉途径309例。经股动脉途径总体并发症发生率13.2%,高于经桡动脉途径的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经股动脉途径出血并发症发生率为7.9%,高于经桡动脉途径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经股动脉途径患者重大并发症(后腹膜血肿、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瘘、动脉夹层形成)发生率高于经桡动脉途径(2.1%vs 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经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围手术期周围血管并发症发生率高于经桡动脉途径,临床入路选择时需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不同入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老年冠心病合并慢性左心衰竭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老年冠心病合并慢性左心衰竭患者86例,按手术入路不同分为桡动脉入路组与股动脉入路组,各43例。股动脉入路组采用股动脉入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桡动脉入路组采用桡动脉入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对比两组围术期情况、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前、术后3个月心功能。结果:桡动脉入路组穿刺时间、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股动脉入路组(P0.05);术后3个月,两组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均较术前降低,但两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桡动脉入路组并发症发生率4.65%低于股动脉入路组的20.93%(P0.05)。结论:桡动脉入路、股动脉入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应用于老年冠心病合并慢性左心衰竭患者,均可改善患者心功能,但与股动脉入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相比,桡动脉入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可缩短穿刺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加快患者康复进程。  相似文献   

9.
经皮桡动脉穿刺介入治疗冠心病复杂病变30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CAG)和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型术(PTCA)是冠心病介入治疗的常规途径。但因腹股沟区解剖较复杂,给术后止血造成一定困难。局部血管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对有严重股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或使用抗凝及溶栓治疗的患者,穿刺部位的血管神经并发症更加困扰着医生。1989年,Campeau首先报道了经桡动脉途径的心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09年9月至2010年9月我院住院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268例,其中经桡动脉途径100例(观察组),经股动脉途径168例(对照组),比较两组PCI成功率、血管并发症(出血和血肿、假性动脉瘤、血管闭塞、深静脉血栓)、住院时间等.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成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外周血管并发症及住院时间明显低(P<0.05).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人治疗较经股动脉途径更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后即行支架植入术对老年冠心病患者术后血管并发症发生率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3月~2016年4月收治的老年冠心病患者9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经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后行支架植入术治疗,观察组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后行支架植入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效果、术后血管并发症发生率以及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穿刺时间、造影时间及血肿、假性动脉瘤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术后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后即行支架植入术治疗老年冠心病,可有效降低血管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冠心病6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130例冠状动脉造影及介入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桡动脉途径组62例和股动脉途径组68例,进行临床分析.结果经桡动脉途径治疗的患者在术后穿刺部位并发症的发生、身体舒适及心理状态、术后住院天数等方面均明显优于股动脉途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经桡动脉途径行冠脉介入治疗安全可行,具有明显优越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介入术对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影响。方法:96例2型糖尿病患者,依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合并冠心病组和冠状动脉正常组,分别于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前、后<24 h静脉采血,应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测定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并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前后变化作相关分析。结果:合并冠心病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高于冠状动脉正常组(P<0.05);随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增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增高(P<0.05);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冠状动脉完全重建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下降(P<0.05),冠状动脉部分重建者高于术前(P<0.05)。结论: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随着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增加,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明显升高。监测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对预测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严重程度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203例拟行冠状动脉造影的冠心病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98例和对照组105例,观察组行经桡动脉介入治疗;对照组按照常规途径行经股动脉介入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病人穿刺部位出血情况、术后穿刺点压迫时间、术后尿潴留发生率、一次动脉穿刺成功率。[结果]观察组病人术后出血发生率、尿潴留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穿刺点压迫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无一例发生死亡、紧急冠状动脉闭塞行旁路血管移植术等严重并发症,观察组术后桡动脉搏动良好,无局部并发症。[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经桡动脉及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前后心绞痛病人生存质量的变化情况,比较两组患者生存质量的差异,为制定护理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将100例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随机分为桡动脉组(55例)及股动脉组(45例),分别于介入治疗前24 h与介入治疗后15d应用西雅图心绞痛调查量表(SAQ)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桡动脉组与股动脉组患者治疗后心绞痛稳定状态、心绞痛发作频率、治疗满意程度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但桡动脉组优于股动脉组(P<0.01).结论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能有效改善冠心痛患者的生存质量,经桡动脉入路治疗组患者生存质量优于股动脉入路治疗组,因此对于股动脉入路患者应加强心理干预.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经桡动脉与经股动脉穿刺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的差别.方法 将156例行PCI术的冠心病患者分为经桡动脉与经股动脉途径两组,对比观察其术后卧床时间、术后并发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桡动脉组在术后卧床时间、住院天数及术后并发症等方面均低于股动脉组(P<0.01).结论 经桡动脉穿刺行PCI术并发症少、卧床时间短、舒适度高、住院时间短,患者易于接受.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经桡动脉入径与经股动脉入径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对比研究,来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经桡动脉人径急诊冠脉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 选择2008-01-2010-03我院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52例,随机分组,经桡动脉介入组为24例,经股动脉介入组为28例,行急诊PCI治疗,观察两组手术成功率、鞘管置人时间、手术耗时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两组PCI成功率均为100%;手术耗时桡动脉组为(54.7±18.3) min,股动脉组为(51.5±17.2)min,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鞘管置人时间股动脉组少于桡动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预后没有造成明显影响.术后并发症桡动脉组局部血肿、假性动脉瘤、迷走反射发生低于股动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桡动脉人径急诊PCI是安全、有效的方法,与经股动脉人径比较,经桡动脉入径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可作为AMI患者行急诊PCI的常规途径.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经皮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支架置入术)术后再狭窄患者的病变近端参考血管重塑的发生情况及其与病变血管最小腔直径变化的关系.方法:对63例支架置入术后出现胸痛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复查,根据血管直径狭窄程度分为再狭窄组(19例)和非再狭窄组(44例).根据2组患者支架置入术前、术后即刻和本次造影检查的结果,观察病变血管最小腔直径及病变近端参考血管直径的变化,并分析2者的关系.结果:造影复查结果显示再狭窄组患者原38处病变中24处出现再狭窄.再狭窄组的病变血管最小腔直径、病变近端参考血管直径均明显小于非再狭窄组(均为P<0.05);直线回归分析证明,63例冠心病患者支架置入术后复查时病变近端参考血管直径的变化与病变血管最小腔直径的变化存在正相关(r=0.836,P<0.01).结论:冠心病患者支架置入术后病变近端参考血管存在血管重塑现象,其与病变血管最小腔直径变化密切相关.重视参考血管的重塑,有助于正确评价病变血管的病变程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颈动脉、股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肱动脉流量介导的舒张功能(FMD)与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经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29例(正常组),冠状动脉有病变者76例(冠心病组),利用高频超声检测颈动脉、股动脉IMT及肱动脉FMD.结果:单支病变组、多支病变组颈动脉、股动脉IMT明显高于正常组,肱动脉FMD则明显低于正常组(均P<0.01),单支病变组与多支病变组之间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冠状动脉病变积分(修正Gensini积分)与颈动脉、股动脉IMT呈明显正相关,与肱动脉FMD呈明显负相关(均P<0.000 1).结论:颈动脉、股动脉IMT及肱动脉FMD与冠心痛存在相关性,超声检测颈动脉、股动脉IMT及肱动脉FMD可为早期发现、治疗和预防冠心病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经桡动脉途径和经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的术后并发症及患者舒适度进行对照研究,观察两者差异情况。方法选择冠心病患者338例,随机分为桡动脉组153例和股动脉组185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和舒适度的情况。结果患者局部血肿、伤口出血、假性动脉瘤、迷走神经反射发生率及患者舒适度桡动脉组明显低于股动脉组(P〈0.01、P〈0.05、P〈0.01及P〈0.01);动脉痉挛或闭塞发生率桡动脉组明显高于股动脉组(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桡动脉途径较股动脉途径PCI术后不易发生伤口出血、血肿、假性动脉瘤及迷走神经反射,且患者更加舒适,但应注意防止桡动脉痉挛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