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背景:可降解材料的应用是体外构建小口径组织工程血管的重要研究部分.如何对可降解材料进行改性,以利于材料本身体外抗凝与促进内皮细胞黏附,是目前血管组织工程研究的热点之一.目的:利用可降解聚己内酯接枝肝素材料体外负载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观察其对于内皮细胞黏附的影响.方法:应用聚己内酯可降解材料,将肝素活化后并与聚己内酯的端羟基发生酯化反应从而被锚定在聚己内酯两端.经过电纺丝技术,制备血管支架.同时利用肝素和生长因子间的静电吸附作用,使支架负载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采用低密度内皮细胞短期静态种植,观察负载细胞生长因子的可降解聚己内酯材料对内皮细胞生长黏附情况的影响.结果与结论:成功地制备了负载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可降解聚己内酯接枝肝素支架.内皮黏附实验证实,该支架利于内皮细胞黏附.提示可降解聚己内酯接枝肝素材料负荷碱性细胞生长因子支架对内皮细胞有很好的体外黏附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制备一种新型的可缓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可降解聚乳酸-聚乙醇酸支架,探讨其与血管平滑肌细胞的细胞相容性。方法:实验于2006-12/2007-05在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心内科实验室(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完成。以明胶微球作为缓释载体,加载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聚乳酸-聚乙醇酸复合构建组织工程血管支架并考察体外释放效果。采用体外培养的兔血管平滑肌细胞种植在可缓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可降解聚乳酸-聚乙醇酸支架膜片上,用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的生长情况,绘制细胞生长曲线,并用MTT法测定细胞增殖情况。实验过程中对动物处置符合动物伦理学要求。结果: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体外释放14d以上,血管平滑肌细胞在可缓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可降解聚乳酸-聚乙醇酸支架膜片上生长良好;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显示,可缓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可降解聚乳酸-聚乙醇酸支架组平滑肌细胞增殖较快,细胞较为活跃(P<0.05)。结论:可缓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可降解聚乳酸-聚乙醇酸支架制备方法简便易行,生长因子活性得以保存,对血管平滑肌细胞具有良好的相容性,可以用于组织工程血管的进一步构建。  相似文献   

3.
背景:前期实验发现掺锶的聚磷酸钙材料对单独培养内皮细胞或成骨细胞的行为有显著促进作用。 目的:观察掺锶聚磷酸钙对共培养下成骨细胞与脐静脉内皮细胞行为和功能蛋白表达的影响。 方法:取第3代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与人成骨肉瘤细胞MG63以2∶1的浓度比接种于24孔板中,然后再分别加入掺锶聚磷酸钙、聚磷酸钙与羟基磷灰石,共培养7 d后。采用ELISA法检测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蛋白的表达,采用MTT法检测细胞活性。 结果与结论:与聚磷酸钙与羟基磷灰石相比,在掺锶聚磷酸钙表面生长的细胞呈现更加良好的形态,细胞融合生长形成单层覆盖在材料表面,并且在材料表面有一定的跨度生长,说明掺锶聚磷酸钙材料能促进内皮细胞在其上黏附、伸展,有利于细胞的生长和增殖。掺锶聚磷酸钙组细胞分泌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明显高于聚磷酸钙组和羟基磷灰石组(P 〈 0.05),说明掺锶聚磷酸钙可上调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蛋白的表达  相似文献   

4.
背景:胶原特殊的分子结构和生物活性有利于多种细胞黏附、增殖和分化,并可降解为新生组织提供足够空间。目的:制备一种复合负载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壳聚糖-肝素纳米粒子双层胶原基复合材料,并评价其生物安全性。方法:制备交联风干胶原膜和交联冻干胶原膜。将壳聚糖-肝素纳米粒滴于交联冻干胶原膜上,再将湿态交联风干胶原膜置于复合纳米粒子的交联冻干胶原膜上风干,即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双层胶原基复合材料。采用急性全身毒性试验、溶血试验、热原试验和细胞毒性试验评价其生物安全性。结果与结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双层胶原基复合材料为双层结构,一侧表面致密,另一侧疏松多孔。在其中间负载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壳聚糖-肝素纳米粒子呈不规则球形分布于胶原膜内侧面;急性全身毒性试验、热原试验、溶血试验均为阴性,细胞毒性为0级。说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双层胶原基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对机体无毒,符合ISO10993-1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5.
常祺  黄昌林  黄涛 《中国临床康复》2011,(10):1741-1744
背景:了解在体外或体内环境下,应用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能否达到既加强成骨又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表达的双重作用。目的:观察兔骨髓基质细胞经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刺激后,其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表达及成骨潜能的变化。方法:取兔双侧股骨骨髓基质细胞,采用骨髓基质细胞体外培养技术,单独或联合以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刺激细胞。细胞培养5d后,进行细胞形态、增殖情况、碱性磷酸酶活性、成骨结节、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阳性细胞率等项目的检测。结果与结论:联合先后应用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在细胞计数、碱性磷酸酶活性、矿化面积百分率、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阳性细胞率4个检测项目上优于同时应用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或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以及单独应用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或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结果表明合理的联合使用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不仅可促进骨髓基质细胞的快速增殖及向成骨细胞转化,还可促进促血管内皮细胞增生的重要介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的表达。  相似文献   

6.
背景:胶原特殊的分子结构和生物活性有利于多种细胞黏附、增殖和分化,并可降解为新生组织提供足够空间。目的:制备一种复合负载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壳聚糖-肝素纳米粒子双层胶原基复合材料,并评价其生物安全性。方法:制备交联风干胶原膜和交联冻干胶原膜。将壳聚糖-肝素纳米粒滴于交联冻干胶原膜上,再将湿态交联风干胶原膜置于复合纳米粒子的交联冻干胶原膜上风干,即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双层胶原基复合材料。采用急性全身毒性试验、溶血试验、热原试验和细胞毒性试验评价其生物安全性。结果与结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双层胶原基复合材料为双层结构,一侧表面致密,另一侧疏松多孔。在其中间负载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壳聚糖-肝素纳米粒子呈不规则球形分布于胶原膜内侧面;急性全身毒性试验、热原试验、溶血试验均为阴性,细胞毒性为0级。说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双层胶原基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对机体无毒,符合ISO10993-1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7.
背景:了解在体外或体内环境下,应用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能否达到既加强成骨又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表达的双重作用。目的:观察兔骨髓基质细胞经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刺激后,其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表达及成骨潜能的变化。方法:取兔双侧股骨骨髓基质细胞,采用骨髓基质细胞体外培养技术,单独或联合以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刺激细胞。细胞培养5d后,进行细胞形态、增殖情况、碱性磷酸酶活性、成骨结节、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阳性细胞率等项目的检测。结果与结论:联合先后应用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在细胞计数、碱性磷酸酶活性、矿化面积百分率、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阳性细胞率4个检测项目上优于同时应用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或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以及单独应用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或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结果表明合理的联合使用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不仅可促进骨髓基质细胞的快速增殖及向成骨细胞转化,还可促进促血管内皮细胞增生的重要介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的表达。  相似文献   

8.
背景:目前人工皮肤替代品的种类较多,各有优缺点,仍然没有一种理想的产品应用于临床。目的:探讨构建一种可以缓慢释放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新型人工活性真皮的可行性。方法:组织块法培养幼儿包皮成纤维细胞;采用酶-去垢剂法制备人脱细胞羊膜;双相法制备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明胶-壳聚糖缓释微球;缓释微球黏附于脱细胞羊膜上;三四代成纤维细胞培养于负载缓释微球的脱细胞羊膜上。结果与结论:制备的脱细胞羊膜为白色半透明状薄膜有较高的孔隙率,空隙不规则,孔径大小为10-100nm,无细胞毒性;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明胶-壳聚糖缓释微球分散较均匀,呈球形,粒径均匀,球体表面比较光滑,载药率为20ng/g,包封率为80.5%,体外药物缓释曲线显示药物控释效果良好;成纤维细胞在支架表面爬行生长良好,层粘连蛋白表达较对照组高。表明将成纤维细胞种植于负载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明胶-壳聚糖缓释微球的脱细胞羊膜上,缓释微球能较好地黏附于脱细胞羊膜表面。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促细胞增殖作用与原癌基因c-fos和c-myc表达之间的关系。方法:实验于2002-06/2003-02在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整形外科研究所实验室完成。在建立血管内皮细胞体外培养模型的基础上,通过氚标记胸腺嘧啶脱氧核苷参入实验,Northern印迹分析,观察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血管内皮细胞DNA合成及原癌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作用血管内皮细胞后16h,血管内皮细胞氚标记胸腺嘧啶脱氧核苷参入率开始明显增加(P<0.05),24h达高峰(P<0.01);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显著诱导原癌基因c-fos和c-myc表达,其表达活性分别于1h和2h达到高峰。结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是血管内皮细胞的强效有丝分裂原,其对血管内皮细胞DNA合成的促进作用与原癌基因c-fos和c-myc表达明显相关。c-fos和c-myc原癌基因表达变化参与了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促血管内皮细胞DNA合成过程,合理调控其表达变化有增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促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的生物学效应,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广泛而有效地应用于组织工程血管形成和血管移植及组织修复提供强有力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背景:研究表明,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均在软骨内成骨及骨折愈合血管增生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目的:对比观察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在骨折愈合过程中的作用。设计、时间及地点:以动物为观察对象,双因素设计的验证性实验,于2005—08/2006—05在华北煤炭医学院病理学实验室完成。材料:选用成年健康日本大耳白兔24只,共取兔双前肢桡骨48侧,制作双侧桡骨中段骨折动物模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每组24侧。方法: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分别在骨折局部注射内皮细胞生长因子0.2ug,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00ng,术后不用外固定。主要观察指标:分别于术后2,4和6周取材,测定骨痂矢状径、横径及截面积;通过X射线片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并测定外骨痂总面积:观察骨折愈合的组织学变化,并测定骨痂中小梁骨、软骨、纤维组织所占百分比。结果:①骨折后2周,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组的骨痂横径及矢状径大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P〈0.05);4周时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的骨痂矢状径及截面积大于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组(P〈0.01):6周时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的骨痂截面积大于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组(P〈0.01)。②骨折后2周,在X射线片上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组可见较多外骨痂,骨折线较模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骨折间隙较小。4周时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骨折基本愈合。6周时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骨折愈合。③骨折后2周,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组组织切片小梁骨痂所占百分比大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P〈0.01);6周时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的小梁骨痂所占百分比大于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组(P〈0.01)。结论:骨折时局部应用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可促进骨折愈合,内皮细胞生长因子促进早期骨折愈合,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促进中晚期骨折愈合。  相似文献   

11.
A major constraint in the use of biodegradable polymer scaffolds for vascular tissue engineering is poor cell adhesion and lack of signals for new tissue generation. The presence of extracellular matrix (ECM) within the scaffold is desirable for growth of endothelial cells and in vitro formation of remodelled vascular conduit. In this study, we have produced a hybrid scaffold by coating porous poly-caprolactone (PCL) film with biomimetic ECM components consisting of fibrin, gelatin, fibronectin, angiogenic growth factors and proteoglycans. 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 (HUVECs) adhered, spread, proliferated and survived for long periods in culture on the hybrid scaffold. As compared to bare PCL, enhanced cell adhesion, spreading and cytoskeletal organization were demonstrated on the hybrid scaffold, using confocal microscopy of EC-actin stained with Texas red-conjugated phalloidin. Population doubling of endothelial cells (ECs) on the hybrid scaffold and bare scaffold was estimated as 42 h and 136 h, respectively, as assessed by a 3H-thymidine uptake method. Analysis of 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 (PCNA) also indicated low proliferation on bare scaffold. Flow cytometric analysis of annexin V-stained cells showed poor survival of ECs on bare PCL as compared to the hybrid scaffold. Deposition of insoluble collagen and elastin was identified on the hybrid scaffold by cells recovered after 15 days and 30 days of EC culture, using fluorochrome-tagged specific antibodies and confocal microscopy, and the fluorescence intensity corresponding to elastin and collagen after 30 days was similar to that of 15 day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ECM deposition by endothelial cells is a regulated process without excessive accumulation after 30 days.  相似文献   

12.
背景:高孔隙率聚己内酯纳米纤维支架具有适合血管平滑肌细胞黏附、增殖的多级孔径结构,具有良好的细胞生物相容性。目的:探讨高孔隙率聚己内酯静电纺丝纳米纤维支架的细胞相容性。方法:根据支架的制作工艺不同分为传统支架组、新型纳米纤维支架组两组,另设单纯细胞组为对照组。采用组织块贴壁法体外原代培养兔主动脉平滑肌细胞并进行传代,用3~6代细胞作为实验用种子细胞。应用WST-1法测定平滑肌细胞黏附率、增殖力,光镜及扫描电镜观察细胞形态,评估支架的细胞生物相容性。结果与结论:高孔隙率聚己内酯纳米纤维支架对细胞形态无明显影响,新型支架上的种子细胞黏附、增殖及代谢活性情况较传统支架好。提示,高孔隙率聚己内酯静电纺丝纳米纤维支架具有较高的细胞相容性。  相似文献   

13.
背景:以生长因子、种子细胞、载体支架为基础的骨组织工程研究取得的成功,向人们展示了再造骨组织器官的美好前景,然而在临床应用方面往往效果不理想。其中很重要一个原因是组织工程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移植物血管网缺乏造成的细胞供养障碍而导致失效。目的:新型组织工程骨修复材料植入新西兰兔桡骨缺损处观察其成血管作用。方法:将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包裹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制备成微球囊,然后与磷酸钙骨水泥混合,并与体外培养的同种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制备新型组织工程骨修复材料。60只成年新西兰兔建立15mm桡骨缺损模型后随机分成2组,实验组植入新型组织工程骨修复材料,对照组植入复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与磷酸钙骨水泥的混合材料。于术后4、8、12周,通过组织细胞形态学观察、核素骨扫描等手段,观察各个时期血管形成情况。结果与结论:光镜下组织形态学观察结果及核素骨扫描结果示血管化程度是实验组优于对照组。结果显示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磷酸钙骨水泥材料复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构建的新型组织工程骨修复材料在动物体内有较好的成血管效果。  相似文献   

14.
背景:小口径组织工程血管的远期结果研究极少,尚未见到研究组织工程血管分子水平、离子水平远期结果和平滑肌细胞与钙化关系的报道。目的:利用脱细胞猪股动脉基质作为支架和犬血管壁细胞作为种子细胞体外构建小口径组织工程血管,植入种子细胞供体犬股动脉部位6个月,观察植入物中层平滑肌细胞与钙化的关系。方法:12只实验犬被随机分为支架组(n=6)和再细胞化组(n=6),自体股动脉被作为对照组;支架组犬接受猪股动脉经脱细胞后的基质支架植入双侧股动脉,再细胞化组犬接受受体血管壁细胞共同培养、联合种植于脱细胞的猪股动脉基质并体外预适应后植入血管壁细胞供体双侧股动脉位置;6个月后测定植入物和对照组股动脉组织钙含量、平滑肌密度和病理学变化。结果与结论:小口径组织工程血管植入后6个月检查见2组植入物无明显狭窄和扩张,扫描电镜示内表面均已完全内皮化,有管壁僵硬和局部钙化斑块形成,以上改变以支架组植入物更明显。支架组管道组织钙含量显著高于再细胞化组和自体股动脉(P〈0.01),再细胞化组植入物组织钙含量亦显著高于自体股动脉(P〈0.01);病理学检查示再细胞化组植入物平滑肌密度高于支架组(P〈0.01),再细胞化组和支架组植入物平滑肌密度均低于对照组(P〈0.01);超声检查见2组管道植入术后即刻与6个月后舒缩幅度较邻近自体股动脉舒缩幅度小,有部分管道无舒缩功能。结果提示,猪股动脉常规脱细胞方去获得的基质作为支架体外构建组织工程血管时,平滑肌细胞难于迁移至支架中层,中层平滑肌密度低,植入体内6个月后中层平滑肌细胞密度仍低,平滑肌细胞有抗血管钙化作用。  相似文献   

15.
背景:目前骨组织工程常用的支架材料主要有无机材料、有机高分子材料及天然衍生材料等,上述材料各有优缺点,为了充分发挥各类材料的优势,弥补其不足,目前多采用联合材料制备复合支架。目的:制备新型仿生支架材料骨形态发生蛋白7多肽/壳聚糖/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并观察其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黏附及分化的影响。方法:制备壳聚糖/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复合支架材料,扫描电镜观察支架材料表面微观形貌;采用真空吸附法将骨形态发生蛋白7多肽与支架材料复合,高效液相色谱仪检测骨形态发生蛋白7多肽在体外的释放规律;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接种到复合骨形态发生蛋白7多肽的仿生支架材料上,以未复合多肽的支架材料作为对照,检测支架材料表面细胞增殖、黏附率、生长形态及碱性磷酸酶活性。结果与结论:壳聚糖/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支架材料呈多孔状,孔径10~100μm;骨形态发生蛋白7多肽可以从支架材料中缓慢释出;在复合多肽的仿生支架材料表面,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黏附及向成骨细胞方向分化能力均明显强于对照组(P〈0.05),而增殖能力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说明新型仿生支架材料骨形态发生蛋白7多肽/壳聚糖/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是一种理想的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  相似文献   

16.
背景:临床上治疗慢性静脉功能不全的主要方法是静脉瓣膜修复及带瓣静脉段移植,但这些方法创伤较大,且带瓣静脉来源有限。组织工程学和再生医学在修复病变血管方面取得的进步,而以自体来源的内皮细胞为种子细胞的组织工程带瓣静脉也见于了报道,但存在排出反应。 目的:构建一个有可自我更新、修复、类似天然瓣膜结构并具有功能的带瓣静脉。 方法:麻醉取Beagle犬的骨髓获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采用密度梯度离心和贴壁法获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进行细胞的传代、冻存复苏、流式细胞仪检测和定向诱导分化。采用热致相分离技术,以聚(乳酸-乙醇酸)共聚物为基材,利用自制带瓣静脉模具制备三维组织工程带瓣静脉支架,制备组织工程带瓣静脉支架,并研究其形态结构。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种植在支架上构建可降解的带瓣静脉,在体外培养2周。 结果与结论:扫描电镜观察显示支架孔隙率高。培养的细胞符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形态特征,培养的细胞大部分表达CD29和CD44,不表达CD34和CD45。细胞毒性实验显示支架无毒性,有利于细胞增殖和迁移。将细胞种植在支架表面上培养后可形成单层细胞层。体外实验验证细胞支架复合物的瓣膜有一定的开闭功能。利用三维聚(乳酸-乙醇酸)共聚物支架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成功构建组织工程带瓣静脉,组织工程带瓣静脉将有可能作为静脉瓣膜的的替代物治疗静脉瓣膜疾病。  相似文献   

17.
背景:脊髓损伤最初往往会导致细胞和组织的不断丢失,组织工程支架可以模拟细胞外基质的生理状态,从而有利于细胞的黏附、迁移、扩增和分化。目的:总结近年来组织工程支架材料联合细胞和/或细胞因子修复脊髓损伤的新进展。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OvidMedline及CBM数据库中2000-10/2010-10与组织工程支架材料修复脊髓损伤相关的文章。结果与结论:组织工程材料治疗脊髓损伤需要3因素:种子细胞、组织工程支架、细胞因子。组织工程支架对于损伤脊髓断端起到桥接作用,而种植于材料的种子细胞和/或细胞因子可以促进神经轴突的生长和迁移。可用于组织工程支架的材料可分为天然材料和人工合成材料,包括胶原、壳聚糖、琼脂糖/藻酸盐、聚乳酸、纤连蛋白、聚羟基乙酸/聚乳酸、聚β羟丁酸等,动物实验已经取得一些成果,显示组织工程支架材料联合细胞移植修复效果更好,但临床上目前尚无开展组织工程支架材料修复脊髓损伤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背景:近年来内皮祖细胞促进机体血管新生方面的重要作用已形成共识,但内皮祖细胞的定向分化和扩增的问题是影响其疗效和广泛开展的主要原因。目的:观察人外周血内皮祖细胞体外分离、纯化、扩增和诱导分化为内皮细胞的可行性。方法:用密度梯度离心法从外周血获取单个核细胞,接种于包被有人纤维连接蛋白的细胞培养板中,培养6d后,收集贴壁细胞。以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贴壁细胞进行诱导培养。另外,分别以0.05,0.1,0.2BU/mL巴曲酶培养贴壁细胞,观察内皮祖细胞的增殖能力。结果与结论:经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诱导后的细胞形态上表现内皮细胞特征,经流式细胞仪测定表达血管内皮细胞特有表面标志CD31和vWF,说明诱导后的细胞为内皮细胞。巴曲酶在体外培养条件下可增加血内皮祖细胞的数量,以0.1BU/mL浓度作用显著,且作用时间与血内皮祖细胞增殖能力的改善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