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探讨低剂量胸部CT扫描与癌胚抗原(CEA)、细胞角蛋白19片段抗原(Cyfra21-1)在早期肺癌检查中的价值。  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月在我院就诊的肺部亚实性结节患者108例,均给予低剂量CT扫描,经病理确诊为早期肺癌患者76例(其中原位癌34例,微浸润性癌22例,浸润性癌20例),非肺癌患者32例,比较肺癌和非肺癌患者血清CEA、Cyfra21-1水平差异,分析CT联合血清CEA、Cyfra21-1诊断早期肺癌的价值。  结果  肺癌患者血清CEA、Cyfra21-1明显高于非肺癌患者(P < 0.05);CT联合血清CEA、Cyfra21-1诊断早期肺癌的敏感度和阴性预测值明显高于CT检查(P < 0.05);浸润性癌病灶直径、CT值明显高于原位癌和微浸润性癌(P < 0.05);原位癌、微浸润性癌和浸润性癌患者CEA、Cyfra21-1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灶直径、CT值诊断浸润性癌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41和0.816(P < 0.05),截断值分别为15.86 mm和-422.52 Hu,敏感度分别为90.00%和65.00%,特异性分别为91.10%和89.30%。  结论  低剂量胸部CT与CEA、Cyfra21-1水平在早期肺癌诊断中有较好的价值,同时病灶直径及CT值在鉴别浸润性癌中有一定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基于双源CT下人工智能CT血流储备分数(FFR)联合冠状动脉周围脂肪衰减指数(FAI)对高海拔地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的评估及预测。  方法  选取2021年10~12月于我院行冠脉CT血管造影(CTA)检查的的63例疑似冠心病患者,以冠脉CTA结果将患者分为血管狭窄率≥50%组与血管狭窄率 < 50%组。比较冠脉狭窄程度、CT-FFR与冠脉周围FAI检查结果;根据冠脉血管钙化程度分组,比较轻中度钙化组、重度钙化组中血管狭窄率≥50%组与 < 50%组的CT-FFR、冠脉周围FAI检查结果,分析各组间CT-FFR与冠脉周围FAI单独与联合的诊断效能。  结果  本研究63例患者中共检查79支冠脉血管,血管狭窄率≥50%组共24支血管,血管狭窄率 < 50%组55支。血管狭窄率≥50%组与血管狭窄率 < 50%组的病变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单支血管冠脉狭窄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血管狭窄率≥50%组的CT-FFR低于血管狭窄率 < 50%组,冠脉周围FAI高于血管狭窄率 < 50%组(P < 0.05)。63例患者中,冠脉血管轻中度钙化47例,重度钙化16例。轻中度钙化组中血管狭窄率≥50%组冠脉狭窄率高于血管狭窄率 < 50%组,CT-FFR低于血管狭窄率 < 50%组(P < 0.05)。重度钙化组中血管狭窄率≥ 50%组CT-FFR低于血管狭窄率 < 50%组,冠脉周围FAI高于血管狭窄率 < 50%组,两组冠脉狭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ROC曲线显示,CT-FFR+冠脉周围FAI对血管钙化的诊断效能相对于两者单独检查有显著提升(P < 0.05)。  结论  CT-FFR对重度钙化血管诊断效能较低,联合冠脉周围FAI能为血流异常的冠心病患者提高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究血清胸腺苷激酶1(STK1)、可溶型B7-H3(sB7-H3)、细胞外基质蛋白-1(ECM1)联合多层螺旋CT对肝细胞癌与肝血管瘤的鉴别诊断。  方法  选取59例肝细胞癌及45例肝血管瘤患者,比较两种病灶的影像学特征及血清STK1、sB7-H3及ECM1水平;分析多层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对上述两种疾病的诊断效能。  结果  CT平扫显示,肝细胞癌及肝血管瘤病灶的形态特征、类型、边界清晰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肝细胞癌患者的血清STK1、sB7-H3、ECM1水平高于肝血管瘤患者(P < 0.05),且两种患者的动脉期均匀高密度病灶的增强CT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多层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诊断肝细胞癌、肝血管瘤,与病理结果一致性较好(Kappa=0.844)。  结论  多层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可有效鉴别肝细胞癌与肝血管瘤,动脉期均匀高密度病灶的增强CT值及血清STK1、sB7-H3、ECM1水平升高有利于疾病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超声通过血流动力学参数评估甲状腺结节良恶性及其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性。  方法  选择2020年6月~2022年1月收治的122例甲状腺结节患者,依照病理检测结果将患者分为良性结节组(n=78)和恶性结节组(n=44),对患者进行彩色超声扫描检查,术后切除的组织样品行常规病理学检查。以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绘制ROC曲线分析各指标单独应用及联合应用评估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敏感度和特异性。  结果  良性结节组患者病灶区收缩期峰值流速(PSV)及阻力指数(RI)值均明显低于恶性结节组,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水平高于恶性结节组(P < 0.05);PSV、EDV及RI联合应用预测甲状腺结节良恶性预测价值为Log(P)=-0.654×PSV+0.627×EDV-0.608×RI+0.613;PSV、EDV及RI联合应用预测甲状腺结节良恶性敏感度、特异度及曲线下面积均明显高于各指标单独应用(P < 0.05)。  结论  通过超声扫描检查血流动力学参数评估甲状腺结节良恶性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CT靶重建联合MRI扫描诊断孤立性肺结节中早期周围型肺癌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8月~2020年8月我院收治的118例孤立性肺结节周围型肺癌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CT靶重建以及MRI扫描进行分期检查,分析两种检查方式的病理特征,最终以术后病理学检查为金标准,分析两种检查结果的准确率以及诊断价值。结果CT靶重建提示T1期患者38人,T2期患者35人,T3期患者30人,T4期患者15人,早中期患者73人,准确率91.21%;MRI扫描诊断提示T1期患者39人,T2期患者33人,T3期患者32人,T4期患者14人,早中期患者72人,准确率90.00%;CT靶重建联合MRI扫描诊断提示T1期患者42人,T2期患者37人,T3期患者29人,T4期患者10人,早中期患者79人,准确率98.75%。CT靶重建在肿瘤内部空洞特征、周围特征分叶征的检出率高于MRI扫描方式(P < 0.05);MRI检查对于患者的淋巴结、血管断面、侵润、积液、胸膜凹陷征的检出率高于CT靶重建检查;CT靶重建检查对于患者的病灶钙化检查率高于MRI检查(P < 0.05)。CT靶重建联合MRI扫描对于孤立性肺结节中早期周围型肺癌的特异性和敏感度均高于各项单独检查。结论CT靶重建联合MRI扫描对孤立性肺结节中早期周围型肺癌的诊断价值较高,特异度和灵敏度都高于各项单独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基于肿瘤体积的肺癌患者放射治疗效果预测模型的构建与评价。  方法  选择我院2019年1月~2021年12月收治的173例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受试者接受放疗方案进行干预治疗;治疗前及放疗结束后1月行影像学检查读取病灶体积,计算患者治疗前后最大直径减少率与体积减少率,扫描并分析患者病灶区Ve、Ktrans、Kep;治疗后对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估。利用Pearson检验对最大直径的减少率以及体积的减少率间的相关性给予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Ve、Ktrans、Kep联合应用预测患者基于肿瘤体积的疗效评估模型,利用ROC曲线对各指标的单独和联合诊断在疗效方面的价值给予预测。  结果  完全缓解+部分缓解组患者最大直径减少率和体积减少率均低于疾病稳定+疾病进展组(P < 0.05);肿瘤最大直径减少率与体积减少率与肺癌患者治疗临床疗效呈正相关关系(P < 0.05);完全缓解+部分缓解组Ve、Ktrans、Kep均高于疾病稳定+疾病进展组(P < 0.05);采用MRI指标联合肿瘤体积和最大径预测患者临床疗效的多元回归预测模型为Log(P)=0.685×最大直径减少率+0.651×体检减少率+0.604×Ve+0.612×Ktrans+0.644×Kep+0.849;采用MRI指标联合肿瘤体积和最大径预测患者临床疗效模型的价值明显高于各指标单独应用(P < 0.05)。  结论  通过评估肺癌患者肿瘤体积及MRI扫描检查可有效分析肺癌患者的预后质量,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究弥散加权成像(DWI)对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UC)的诊断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至今于本院就诊治疗的80例UC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资料,以肠内镜诊断结果为“金标准”,将患者分为活动组(活动期UC,n=73)和非活动组(非活动期UC,n=7)。所有患者均接受CT、MRI检查,分析两组CT和MRI图像特征、表观弥散系数(ADC)值,采用ROC曲线评估ADC值对活动期UC的诊断价值。  结果  MRI检查显示,UC患者以结直肠粘膜及粘膜下层T1WI高信号或稍高信号、T2WI高信或等信号为主要MRI特征,所有病变肠段在DWI上信号不同程度增高。活动组ADC值小于非活动组(P < 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ADC值诊断活动期UC的AUC值为0.795(95% CI:0.691~0.878,P < 0.05),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以肠内镜诊断结果为“金标准”,DWI诊断活动期UC的敏感度、准确率和阴性预测值均高于CT(P < 0.05)。  结论  UC的CT、MRI图像具有一定特征,DWI在活动期UC的鉴别诊断中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可作为诊断UC病变时期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索能谱CT多模态参数联合临床特征参数对胃间质瘤(GST)Ki-67的预测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9月~2022年4月我院34例GST患者,依照其术后免疫组化Ki-67的百分比将患者进行分组,其中Ki-67≥6%为高表达组(n=15);Ki-67的百分比 < 6% 为低表达组(n=19)。行双源能谱CT扫描,测量及收集70 keV CT值、标准化碘浓度、能谱曲线斜率及临床特征等参数,并对上述数据与GST Ki-67表达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  直径、年龄与GST Ki-67高低表达组具有相关性(P < 0.05)。GST Ki-67低表达组的静脉期、延迟期能谱斜率值组内具有一定差异性(ICC < 0.75),其余各组参数组内差异性较小(ICC > 0.75)。除延迟期能谱斜率值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其余各组参数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动静脉期70 keV CT值、三期NIC、动脉期能谱斜率与GST的Ki-67表达呈正相关关系(P < 0.05);延迟期70 keV CT值、静脉期能谱曲线斜率与GST的Ki-67表达呈负相关关系(P < 0.05)。动静脉期70 keV CT值、三期NIC、动脉期能谱斜率预测GST的Ki-67表达的效果较好,其中静脉期NIC的AUC值最高为0.984。  结论  三期70 keV CT值、NIC值、动静脉期能谱斜率及直径、年龄在预测GST Ki-67表达中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早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头颅CT扫描参数的变化与患者认知功能异常的关系。  方法  选取我院80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病例组,另选取年龄及性别等因素匹配的80例体检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患者的诊断时间为2017年2月~2021年3月,两组研究对象均愿意接受头颅CT扫描,对比两组研究对象CT检查发现的脑结构异常、脑叶参数、认知功能评分,采用相关性分析法探讨脑结构异常、脑叶参数与患者认知功能的相关性。  结果  病例组的皮质型、髓质型、皮髓质混合型、脑萎缩总体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病例组的额叶平均CT值低于对照组(P < 0.05);两组在颞叶、顶叶、枕叶的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的信息处理速度、注意/警觉性、工作记忆、社会认知、总体认知得分上低于对照组(P < 0.05);两组词语记忆、视觉学习、推理与问题解决的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脑萎缩患者的信息处理速度、注意/警觉性、工作记忆、社会认知、总体认知得分上低于未发生脑萎缩患者(P < 0.05);两组词语记忆、视觉学习、推理与问题解决的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额叶CT值与信息处理速度、工作记忆、社会认知、总体认知得分呈正相关(P < 0.05)。  结论  早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头颅CT扫描可发现患者脑萎缩的检出率明显增加,额叶CT值降低,这些变化与患者认知功能受损存在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3.0 T MRI与血清纤维蛋白降解复合物(DR-70)联合检测在早期结直肠癌诊断中的价值。  方法  选取本院2018年8月~2020年8月收治的早期结直肠癌患者96例,另选取同期40例结直肠良性肿瘤患者,实施3.0 T MRI行动态增强和扩散加权成像等序列扫描和血清DR-70检测,利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3.0 T MRI相关参数和血清DR-70水平与早期结直肠癌的关系,并采用ROC曲线评估这两种检测指标对早期结直肠癌的诊断效能。  结果  96例患者中本次共检出结直肠癌94例,漏诊2例,检出率为97.92%;3.0T MRI能较好地观察到肿瘤的病灶部位、形态、侵袭等情况,肿瘤病灶在T1图像呈中等偏低信号,T2图像呈略高信号,动态增强扫描早期呈不均匀强化,延迟期表现为稍低信号,在扩散加权成像中呈明显高信号,在表观扩散系数(ADC)图上呈低信号;观察组MRI参数ADC值低于对照组(P < 0.05),而DR-70水平高于对照组(P < 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ADC值与结直肠癌呈负相关(r=-0.383,P < 0.05),而DR-70水平则与结直肠癌呈正相关(r=0.460,P < 0.05);ROC曲线显示:ADC、DR-70联合诊断结直肠癌曲线下面积为0.850,明显高于各单项指标曲线下面积(P < 0.05)。  结论  结直肠癌患者利用3.0T MRI技术和DR-70联合检测能显著提高结直肠癌的诊断鉴别效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探讨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与弥散加权成像(DWI)联合CT增强扫描对恶性胆道梗阻的定位定性诊断价值。  方法  选择2015年6月~2020年12月在我院收治的疑似恶性胆道梗阻患者8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MRCP、DWI、CT增强扫描检查与病理学诊断; 以病理学诊断为“金标准”,对比所有患者MRCP形态,比较MRCP+DWI单独检查与CT增强扫描检查对胆道梗阻定位、定性诊断价值。  结果  病理组织学结果显示,80例患者中良性肝外胆道梗阻患者33例(41.25%),其中胆管结石27例,胆管炎性狭窄6例; 恶性肝外胆道梗阻患者47例,占比58.75%,其中胆总管癌34例、壶腹癌4例、胰头癌9例; MRCP影像学特征显示,良性梗阻患者主要表现为“枯枝状”,恶性梗阻患者主要表现为“软藤状”; 两种检测方法中,MRCP+DWI联合CT增强扫描对胆道梗阻的定位诊断准确率高于MRCP+DWI诊断(P < 0.05);MRCP+DWI检查胆道梗阻对胆管结石、胆管炎性狭窄、胆管癌、胰头癌的诊断符合率均低于MRCP+DWI联合CT增强扫描,两种检查方法对壶腹癌的诊断符合率均为100%;MRCP+ DWI联合CT增强扫描定性诊断总符合率高于MRCP+DWI检查(P < 0.05)。  结论  MRCP+DWI联合CT增强扫描可对恶性胆道梗阻进行准确定位,还可提高定性诊断恶性胆道梗阻的准确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究256排螺旋CT联合血清癌胚抗原(CEA)、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胃泌素释放肽前体(ProGRP)在诊断原发性肺癌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2年4月收治的181例原发性肺癌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已接受256排MSCT检查及血清肿瘤标志物CEA、CYFRA21-1、ProGRP检查,分析影像学表现及血清学检查结果,并以病理学诊断结果为金标准,判定各项指标对原发性肺癌的诊断正确率。  结果  病理组织学检查:181例原发性肺癌患者中腺癌91例,鳞癌61例,小细胞癌29例。CT影像学特征:腺癌以周围型为主,多见磨玻璃影、血管集束征、分叶状、毛刺样改变、强化不均匀、胸膜凹陷;鳞癌、小细胞癌均以中央型为主,鳞癌多见支气管充气征、空泡征、分叶状、强化均匀,小细胞癌多见支气管充气征、空泡征、强化均匀,鳞癌分叶状征象占比多于小细胞癌(P < 0.05),小细胞癌强化均匀占比多于鳞癌(P < 0.05);各类型肺癌均伴有少量钙化;腺癌者、鳞癌者CEA、CYFRA21-1水平均高于小细胞癌者,ProGRP水平均显著低于小细胞癌者,腺癌者CEA水平高于鳞癌者,腺癌者MSCT、CEA检测阳性率高于CYFRA21-1、ProGRP,鳞癌者MSCT、CYFRA21-1检测阳性率高于CEA、ProGRP,小细胞癌者MSCT、ProGRP检测阳性率高于CEA、CYFRA2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4项联合检测对腺癌、鳞癌、小细胞癌3类的检测阳性率均提高。  结论  256排MSCT诊断原发性肺癌可清晰显示病变CT影像学特征,与血清肿瘤标志物CEA、CYFRA21-1、ProGRP均可较好诊断不同病理类型的原发性肺癌,且四项联合诊断可提高阳性检出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与探讨18F-FDG PET/CT+头部增强CT、18F-FDG PET/CT+头部增强MRI几种检查方法对肺癌脑转移瘤的诊断价值与差异。  方法  回顾分析327例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其18F-FDG PET/CT、头部增强CT及头部增强MRI影像资料,分析18F-FDG PET/CT联合头部增强CT、18F-FDG PET/CT联合头部增强MRI对肺癌分期的影响;比较18F-FDG PET/CT、头部增强CT、头部增强MRI 3种检查方法对肺癌脑转移瘤检出价值;比较18F-FDG PET/CT与头部增强MRI,肺癌脑转移瘤漏诊组与未漏诊组囊变、水肿表现的差异。  结果  18F-FDG PET/CT+头部增强CT、18F-FDG PET/CT+头部增强MRI这两种组合检查方法在检出肺癌脑转移瘤方面,对肺癌分期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05.58,P < 0.01);18F-FDG PET/CT、头部增强CT、头部增强MRI三种检查方法对肺癌脑转移瘤检出率分别为7.34%、12.23%、19.88%;3种检查方法对肺癌脑转移瘤检出情况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2.867,P < 0.01);肺癌脑转移瘤18F-FDG PET/CT与MRI比较漏诊组与未漏诊组发生囊变、水肿情况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57,P > 0.05;χ2=0.023,P > 0.05);漏诊组、未漏诊组出现囊变率为31.70%(13/41)、41.67%(10/24);漏诊组、未漏诊组出现水肿率为56.09%(23/41)、54.17%(13/24)。  结论  18F-FDG PET/CT+头部增强CT、18F-FDG PET/CT+头部增强MRI检查均能够提高肺癌脑转移瘤的检出率,对精确判断肺癌分期,掌握脑转移瘤详细情况,降低脑转移瘤的漏诊率有重要作用,检出价值最高的是18F-FDG PET/CT+头部增强MRI联合。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肺腺癌患者CT影像对纯磨玻璃结节(PGGN)浸润程度及对肺结节病理性质的预测价值。  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以我院2017年1月~2021年1月住院治疗的122例PGGN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肺腺癌的种类分组,其中侵袭前组患者82例原位腺癌(AIS)组患者39例,微浸润性腺癌(MIA)组患者43例,侵袭组患者40例; 根据肺腺癌良恶性分组,其中良性组80例,恶性组42例。比较侵袭前组与侵袭组、AIS组与MIA组以及良性组与恶性组患者的病灶直径、CT值、形状、瘤肺界面、毛刺征、空泡征、三维形状、分叶征、空气支气管征、胸膜凹陷症情况之间的差异。  结果  侵袭前组以及侵袭组患者的病灶直径、CT值、形状、毛刺征、分叶征、空气支气管征情况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AIS以及MIA组患者的分叶征、空泡征、CT值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良性组以及恶性组患者的瘤肺界面、病灶直径、CT值、形状、毛刺征、分叶征、空气支气管征情况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病灶直径、CT值、形状、毛刺征、分叶征、空气支气管征联合检测对肺癌的侵袭以及恶性组患者的诊断敏感度高于单独检测; ROC曲线分析示,病灶直径、CT值、形状、毛刺征、分叶征、空气支气管征联合检测对浸润性以及恶性肿瘤的曲线下面积高于单独检测。  结论  肺腺癌患者CT影像对于PGGN浸润程度及对肺结节病理性质具有显著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双期CT增强联合三维重建技术在甲状腺肿瘤定性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1年5月于我院收治的98例甲状腺肿瘤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行双期CT增强联合三维重建技术检查,以手术病理检查作为金标准。探究双期CT增强、双期CT增强联合三维重建技术对甲状腺肿瘤的诊断价值,分析双期CT增强联合三维重建技术对甲状腺肿瘤病理特征的诊断价值。  结果  双期CT增强对甲状腺肿瘤的诊断敏感度为84.91%,特异性为82.22%,准确率为83.67%;双期CT增强联合三维重建技术对甲状腺肿瘤的诊断敏感度为92.45%,特异性为80.00%,准确率为86.73%。双期CT增强联合三维重建技术对患者单侧或双侧淋巴结肿大、粗钙化、微钙化、病灶数目的诊断准确率为94.23%、72.73%、89.74%、87.12%。双期CT增强联合三维重建技术检查显示,甲状腺癌患者的单侧或双侧淋巴结肿大占检出总数的71.43%,甲状腺腺瘤的单侧或双侧淋巴结肿大占检出总数的28.57%;甲状腺癌患者的70个病灶中钙化占比为52.86%,甲状腺腺瘤患者的45个病灶中钙化占比为31.11%。  结论  双期CT增强联合三维重建技术在甲状腺肿瘤定性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较高,颈部淋巴结肿大、钙化具备辅助诊断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多种超声探头联合应用与CT血管造影对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SSS)的诊断价值。  方法  将我院2015年11月~2020年11月收治的102例SSS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期选择10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IE Elite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患者行超声检查,采用高频线阵探头、相控阵探头及凸阵探头对患者进行检查;对受试者进行CT血管造影检查;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多种超声探头联合CT血管造影对SSS进行诊断的联合应用模型,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确诊的分组作为标准,通过ROC曲线分析各指标单独及联合应用预测SSS的价值。  结果  采用多种超声探头联合应用与CT血管造影对SSS进行诊断的模型为Log(P)=0.732×超声探查+0.811×CT血管造影+0.473;采用超声探查和CT血管造影分别检测出阳性患者数92例和92例,采用联合应用检测阳性患者数为101例;采用多种超声探头联合应用与CT血管造影的联合应用诊断SSS的敏感度、特异性和曲线下面积均明显高于各指标单独应用(P < 0.05)。  结论  多种超声探头联合应用与CT血管造影具有较高的评估和诊断SSS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究多模态超声造影技术对乳腺根治术患者放化疗疗效评估的临床意义。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140例乳腺癌放化疗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在化疗前后行超声造影、弹性超声检查,以术后病理作为金标准,分析超声造影对放化疗疗效的评估价值。  结果  常规超声评估放化疗疗效的敏感度为52.63%,特异性为87.50%,准确度68.57%,经Kappa检验常规造影与病理检测一致性较差(Kappa=0.388)。超声造影评估化疗疗效的敏感度为94.7%,特异性为98.4%,准确度为96.4%;超声造影与病理的一致性分析显示Kappa=0.928,一致性较好。放化疗前所有患者肿瘤超声图像表现为高增强,放化疗后有效患者主要表现为低增强,无效患者主要表现为中、高增强;无效患者化疗前多见灌注区缺损和放射血管,而在有效患者中少见;放化疗后有效患者区域血流量、时间-强度的曲线下面积和弹性应变率比值均低于无效患者,弹性评分、达峰时间高于无效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多模态超声造影技术的部分定性和定量指标对乳腺根治术患者放化疗疗效具有一定评估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颈部增强CT对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效能。  方法  回顾性分析76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以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分析增强CT检查对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  结果  病理学检查确诊本组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153枚,未转移533枚,中央区淋巴结转60.13%;以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增强CT诊断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准确率为83.61%,诊断颈侧区淋巴结转移准确率为89.26%;增强CT显示本组患者颈部转移淋巴结平均短径高于未转移淋巴结(8.91±2.62 mm vs 8.02±2.51 mm),转移与未转移淋巴结短径>10 mm、明显增强、明显不均匀强化、囊变、病灶内钙化及周围组织侵犯数目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增强CT对甲状腺癌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效能低于颈侧区淋巴结,建议结合超声或MRI检查综合评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