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对照研究磁共振血管造影(MRA)、CT血管造影(CTA)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34例经DSA检查和(或)临床证实的颅内动脉瘤患者,均行DSA检查,并同时行CTA和(或)MRA检查.分析MRA、CTA及DSA对颅内动脉瘤的检出率,并观察分析动脉瘤的形态特征,测量动脉瘤瘤体直径及囊状动脉瘤瘤颈宽度.结果 34例患者共检出动脉瘤41个,DSA、MRA及CTA的检出率分别为97.6%(40/41)、86.4%(19/22)和75.0%(15/20).以DSA为诊断金标准,CTA与MRA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A与DSA、MRA与DSA所测瘤体直径及瘤颈宽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SA仍为检出颅内动脉瘤最敏感的方法,但MRA和CTA对于动脉瘤形态特征的显示可达到与DSA相同的水平,且MRA和CTA因无创、经济、快捷方便应作为首选检查方法,尤其MRA无需注入对比剂,使得检查更安全.  相似文献   

2.
颅内动脉瘤的MRI、MRA与DSA对照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目的 运用MRI、MRA及DSA对颅内动脉瘤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并分别探讨它们对治疗的价值。方法 2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同时行MRI、MRA和DSA检查,探讨它们各自对颅内动脉瘤的大小、形态、瘤腔内血栓的显示情况。结果 21个动脉瘤中,MRI、DSA、MRA显示瘤腔内血栓分别为8、3、3个,DSA、MRA显示瘤预分别为18、17个。结论 MRI对动脉瘤腔内血栓的显示具有较高的敏感性,DSA、MRA能够清晰显示动脉瘤的大小、形态以及瘤颈与载瘤动脉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颅内动脉瘤是一种病死率、致残率较高的脑血管疾病[1].自2000年至今,我们为42例颅内动脉瘤患者行夹闭术治疗,术后给予预防性护理,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颅内动脉瘤患者42例,男24例,女18例;年龄31~67岁,平均43岁.首发症状:蛛网膜下腔出血38例,动眼神经麻痹3例,一过性视力障碍1例.均由DSA和/或CTA和/或MRI确诊,其中前交通动脉瘤25例,后交通动脉瘤8例,大脑中动脉瘤6例,眼动脉瘤2例,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1例.均行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与MR血管造影(MRA)的对比分析,探讨螺旋CT血管造影(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CTA和MRA资料,全部病例均行CTA检查,其中18例行MRA检查。图像后处理采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重建(VR)。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SA)和动脉瘤夹闭术作为参考标准,比较CTA和MRA对颅内动脉瘤的显示情况。结果在37例中,DSA和动脉瘤夹闭术证实45个动脉瘤,其中35例42个动脉瘤CTA显示良好,16例21个动脉瘤MRA显示良好。CTA发现颅内动脉瘤的敏感性为93.3%(42/45),MRA为91.3%(21/23)。结论CTA可作为临床筛查大部分颅内动脉瘤的首选检查方法,必要时可选择MRA、DSA。  相似文献   

5.
三维时间飞跃法MR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的临床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三维时间飞跃法MR血管造影(3DTOFMRA)在颅内动脉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证实的42例颅内动脉瘤病例术前的3DTOFMRA表现。结果:3DTOFMRA发现42例颅内动脉瘤大部分发生于颅底动脉环,其中前交通动脉18例,左后交通动脉8例,右后交通动脉6例,右侧大脑中动脉2例,颈内动脉眼段6例(7个),基底动脉2例,最大瘤体直径达26 mm,最小瘤体直径3 mm。16例经DSA检查,其中2例显示欠清晰。42例颅内动脉瘤经手术治疗,3DTOFMRA表现与手术所见相似,3DTOFMRA对42例颅内动脉瘤的检出率为100%。结论:3DTOFMRA是诊断颅内动脉瘤非常有效的方法,可作为颅内动脉瘤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血管造影(multislice spiral X-ray computertomography angiography,MS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价值。方法:对23例经手术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证实的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数理分析,重点分析MSCTA检查结果及其与手术或DSA检查的符合情况。结果:23例患者中,MSCTA发现动脉瘤22个(1例左颈内动脉瘤漏诊),其中颈内动脉7个,大脑前动脉6个,大脑中动脉5个,大脑后动脉2个,后交通动脉2个。MSCTA上显示动脉瘤直径3~20mm。MSCTA所显示动脉瘤的位置、大小、形态(窄颈或宽底)与DSA或手术结果基本相符。结论:MSCTA是一种无创性的检查技术,诊断颅内动脉瘤特异度较高,可显示清晰颅内动脉瘤,可作为手术或介入治疗动脉瘤的术前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7.
MRA和DSA探测颅内动脉瘤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研究MRA探测颅内动脉瘤的准确性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我们搜集30例病人,其中20例有近期SAH,全部病例都行3D TOF MRA和DSA检查。回顾性分析3D TOF MRA和SE MRI图像,并与其DSA表现相比较,分析MRA显示动脉瘤的敏感性。结果:DSA显示了全部病例的30个动脉瘤,3D TOF MRA显示25个动脉瘤(1个假阳性),6个动脉瘤未显示,1例误诊为动脉瘤。MRA显示动脉瘤的敏感性为80%,假阳性为4%。漏诊动脉瘤多位于C1-2或后交通动脉起始部,直径在5mm以下。结论:3D TOF MRA是显示颅内动脉瘤的敏感方法之一,动脉瘤的大小和局部出血影响动脉瘤的清晰显示,动脉瘤的发生部位亦可能与显示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115例颅内前循环破裂动脉瘤的急诊手术,探讨颅内前循环破裂动脉瘤血管造影时机,手术技巧,脑血管痉挛的防治以及急诊手术的适应证.方法 115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前循环动脉瘤患者,Hunt-Hess分级Ⅰ级59例,Ⅱ级43例,Ⅲ级13例.入院后经DSA、CTA或手术直接探查证实前瘤交通动脉62例,颈内-后交通动脉瘤37例,大脑中动脉瘤16例,全部在发病后24h内手术夹闭动脉瘤.结果 恢复良好者106例,偏瘫、动眼神经麻痹或精神异常者7例,死亡2例.结论 选择合适的造影时机及方法.恰当的手术时机和方法,正确的围手术期治疗可以降低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的发生率,减少脑血管痉挛.对于Hunt-Hess Ⅰ~Ⅲ级的患者,适合早期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9.
经颅超声造影在颅内动脉狭窄闭塞性疾病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颅超声造影在颅内动脉狭窄闭塞性疾病的应用价值。方法 59例患者超声造影前、后分别经颅超声探查颅内动脉及颈内动脉颅内段,比较造影前、后颅内动脉的显示率,总结经颅超声造影在颅内动脉狭窄闭塞性疾病的血流特点,并与MRA或DSA结果对比。结果造影增强经颅彩色多普勒(CE-TCCS)对于大脑前动脉(ACA)、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后动脉(PCA)显示率较常规经颅彩色多普勒(TCCS)明显提高,其中对于MCA(M2段)、ACA(A1、A2段)、PCA(P1、P2段)的显示率与TCC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1例椎-基底动脉造影前显示率为71.3%(15/21),造影后显示率为100%;CE-TCCS检出3例MCA闭塞,15例MCA狭窄,3例ACA狭窄,2例PCA狭窄;4例颈内动脉颅内段闭塞,7例颈内动脉颅内段狭窄。颈内动脉颅外段闭塞3例和狭窄8例,患者同侧颅内动脉血流灌注减少,血流速度减低。2例MCA狭窄支架置入术后,CE-TCCS显示血流通畅,速度在正常范围,所有结果均经MRA、DSA证实。结论经颅超声造影可以提高颅内动脉的显示率;有助于判断颅内动脉狭窄,也可用于颅内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后疗效评价。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超声、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对急性颈内动脉闭塞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CDFI)、经颅多普勒(TCD)结合MRA筛查急性单侧颈内动脉闭塞56例患者,用TCD、MRA评价颅内动脉的脑血流动力学变化并与DSA进行比较。结果:颈内动脉闭塞发生在颅外段46例,颅内段10例。后交通动脉显示率MRA高于TCD(P<0.05);眼动脉参与的侧支循环显示率TCD高于MRA(P<0.01);TCD联合MRA显示侧支动脉与DSA之间无显著性差异。患侧大脑中动脉峰值流速和搏动指数均明显低于健侧(P<0.001)。结论:超声与MRA能够很好显示急性ICA闭塞后颅内血流动力学变化和侧支循环状态。超声检查方便快捷,可作为首选方法。超声联合MRA可替代或减少有创的DSA。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眼外肌麻痹的临床特征和病因。方法收集并回顾性分析257例眼外肌麻痹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病史、临床表现以及相应的神经内科、眼科、内分泌科和影像学检查结果。结果单纯上眼睑下垂80例,单纯双眼复视131例,上眼睑下垂和双眼复视39例;单侧眼外肌麻痹223例,双侧眼外肌麻痹32例;外直肌麻痹84例,动眼神经支配的眼外肌麻痹178例,上斜肌麻痹24例;82例伴有眼眶局部疼痛,12例伴有瞳孔扩大;眼球运动神经病变163例,神经-肌肉接头病变69例,眼外肌病变25例。在163例眼球运动神经病变患者中,单个眼球运动神经麻痹148例,占90.8%;多个眼球运动神经麻痹15例,占9.2%。眼球运动神经周围性损害110例,占67.5%,核性损害16例,占9.8%,核间性损害13例,占8.0%,核上性损害24例占14.7%。确诊的病因有14种,包括重症肌无力,糖尿病性眼球运动神经损伤,动脉硬化缺血性眼球运动神经损伤,局部非特异性炎症,外伤性,局部占位性病变,甲状腺病变,颅内压增高,颅内后交通动脉瘤,线粒体脑肌病,颈内动脉海绵窦瘘,远隔部位肿瘤,多发性硬化,局部注射肉毒素,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结论眼外肌麻痹的常见症状是双眼复视和上眼睑下垂,单侧眼外肌麻痹发生率高于双侧眼外肌麻痹,动眼神经支配的眼外肌麻痹发生率最高。眼眶部疼痛和瞳孔改变是常见的伴随症状。眼球运动神经性眼外肌麻痹患者并发高血压病、糖尿病的比例较高。眼外肌麻痹患者需要常规检查血糖,甲功、眼眶CT、头颅CT和(或)MRI、新斯的明试验,伴有瞳孔扩大时需要DSA排除颅内动脉瘤。  相似文献   

12.
颅内动脉瘤的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评估(附62例报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ulti-slice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MS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价值:方法对62例临床怀疑为颅内动脉瘤患者的进行MSCTA检查,并与DSA和手术结果进行对照和分析。结果在62例患者中,MSCTA检出动脉瘤其66个,7例未检见动脉瘤,其中9例为多发动脉瘤,2个瘤灶者7例,3个瘤灶者2例。动脉瘤位于前交通动脉者26个,大脑中动脉15个,颈内动脉12个,大脑前动脉4个,后交通动脉4个,小脑后下动脉3个,基底动脉2个。最大瘤体直径为18mm,最小瘤体直径2mm。经DSA和手术对照,MSCTA诊断准确55例,漏诊3例,动脉瘤位置判断不准3例,假阳性1例。MSCTA诊断动脉瘤敏感性883%,特异性100%,准确率91.7%,阳性预测值97.0%,阴性预测值71.4%。结论MSCTA可安全、快捷、无创性血管成像,能清晰显示颅内动脉瘤瘤体(形态、大小、指向、轮廓)、瘤颈宽度、载瘤动脉及与颅骨之间的关系,推荐作为颅内动脉瘤检查的主要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A(CT angiography,CTA)后处理技术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及临床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DSA证实的颅内动脉瘤患者38例,所有病例采用16层螺旋CTA检查,运用容积重建(volume rendering,VR)和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lP)两种后处理技术评价动脉瘤的大小、形态、位置及周围结构的关系。结果:本组38例患者,CTA俭出42个动脉瘤,其中2例为2个动脉瘤,1例为3个动脉瘤。后交通动脉瘤20例,前交通动脉瘤10例,大脑中动脉瘤6例,颈内动脉颅内段动脉瘤5例,推动脉瘤1例。其中囊状动脉瘤28个,梭形动脉瘤8个,不规则状动脉瘤6个,直径约2~23mm,平均直径约为5.8mm。结论:16层螺旋CTA后处理技术能及时准确诊断颅内动脉瘤,能够为临床治疗方法:的选择及随访复查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DSA血管三维重建和路径图技术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利用三维重建和路径图技术对43例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介入栓塞治疗的过程和效果。结果:43例病例中,栓塞颅内动脉瘤45个。其中动脉瘤单发41例,多发2例。按动脉瘤发生部位分后交通动脉瘤19个,前交通动脉瘤15个,颈内动脉瘤4个,眼动脉动脉瘤2个,大脑中动脉2个,大脑后动脉2个,基底动脉瘤1个。本组45个有39个为完全闭塞,有6个为大部分闭塞。无死亡及永久并发症发生。结论:DSA三维重建和路径图技术在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ultiple-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MSCTA)和三维DSA(three-dimensional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3D-DSA)重建成像在颈内动脉瘤构型分析中的意义,对比其在颈内动脉瘤诊断与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1例可疑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全部行MSCTA和3D-DSA检查,其重建成像显示颈内动脉瘤的三维空间构型,比较研究颈内动脉瘤的位置、形态、颈内动脉瘤瘤颈开口与载瘤动脉的连接方式、动脉瘤与颈内动脉及其分支血管开口的相互空间结构关系。并以3D-DSA重建成像结果为标准,计算MSCTA重建成像对诊断颈内动脉瘤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度;采用Kappa分析评价MSCTA重建成像与3D-DSA重建成像两种诊断方法显示颈内动脉瘤的一致性;采用卡方检验分析检验MSCTA重建成像与3D-DSA重建成像两种诊断方法显示双泡及多泡型颈内动脉瘤的阳性率。结果 3D-DSA重建成像证实为颈内动脉瘤78例,其中单发59例,多发19例,共发现108枚动脉瘤;所有颈内动脉瘤可分型为三类:(1)单泡型动脉瘤74枚(68.52%)。(2)双泡及多泡型动脉瘤33枚(30.56%)。(3)梭型动脉瘤1枚(0.93%)。MSCTA重建成像检出颈内动脉瘤77例,单发58例,多发19例,共发现106枚动脉瘤;其中单泡型86枚(81.13%),双泡及多泡型19枚(17.92%),梭形动脉瘤1枚(0.94%);两者检查均为阴性13例。从另一个角度分析,所有颈内动脉瘤根据3D-DSA重建成像还可分型为:颈内动脉分支开口无关型动脉瘤、颈内动脉分支开口相关型动脉瘤和分支泡上发出型动脉瘤,分别有52枚、37枚和19枚;MSCTA重建成像显示的以上各型颈内动脉瘤分别是51枚、36枚和19枚;以3D-DSA重建成像为标准,MSCTA重建成像诊断颈内动脉瘤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度分别为98.14%、92.86%、97.54%,两种检查方法有较强的一致性(Kappa=0.883,P<0.05)。3D-DSA重建成像显示双泡及多泡型颈内动脉瘤的阳性率为30.56%(33/108),高于MSCTA重建成像显示的阳性率17.92%(19/10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25,P<0.01)。结论 MSCTA重建成像为诊断颈内动脉瘤提供一个可靠的筛选、早期诊断的手段;而3D-DSA重建成像则清晰显示颈内动脉瘤的结构形态、动脉瘤与颈内动脉及其分支开口的空间结构关系,为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了必要的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6.
颅内动脉瘤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诊断及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价值及电解式可脱弹簧圈栓塞颅动脉瘤的疗效。方法:对6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例行全脑血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总结颅内动脉瘤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表现;对适合进行血管内治疗的8例进行了电解式可脱弹簧圈栓塞治疗。结果:60例中,发现颅内动脉瘤26例、共33个,其中单发病例2l例,多发病例5例;后交通动脉瘤12例,颈内动脉瘤11例,前交通动脉瘤7例,大脑中动脉瘤3例;动脉瘤呈囊状16例,梭形5例,球形4例,葫芦形4例,其他不规则形4例;动脉瘤直径在2~21mm之间;8例伴脑血管痉挛,7例动脉瘤内有血栓形成。8例GDC栓塞病例中,动脉瘤腔100%栓塞5例,95%栓塞2例,80~90%栓塞l例。弹簧圈少量脱出动脉瘤l例次,过度栓塞l例次。结论: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是确诊颅内动脉瘤不可缺少的检查方法;电解式可脱弹簧圈栓塞是一种治疗颅内动脉瘤有效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应用DSA、MRA研究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后交通动脉的变化。方法 分析74例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以及120例脑血管正常表现者的DSA和MRA结果。结果 疾病组中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同侧后交通动脉DSA出现率和对照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在MRA上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同侧后交通动脉的DSA和MRA测量值均较对照组增大(P<0.01)。对照组中,后交通动脉DSA出现率高于MRA(P<0.01),DSA和MRA其测量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疾病组中,后交通动脉DSA出现率高于MRA(P<0.05),单侧和双侧病变其出现率和增粗率无明显差异。结论 后交通动脉在颈内动脉阻塞中有重要代偿作用,DSA上增粗及MRA上出现和增粗均有一定代偿意义。DSA对后交通动脉的评价有很高价值,MRA无创、整体性好,能从功能上评价其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16层螺旋CT 3D-MSCTA容积重建(VR)技术在颅内动脉瘤中的诊断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6例临床怀疑颅内动脉瘤的病人行3D-MSCTA检查,使用GE Light Speed pro 16层螺旋CT扫描仪获得原始图像,所有病例均采用VR技术对图像进行三维重建,同时采用最大密度投影(MIP)辅助检查。结果:在36例患者中3D-MSCTA发现动脉瘤39个(3例2个动脉瘤),其中大脑前动脉3个,前交通动脉11个,颈内动脉5个,大脑中动脉9个,后交通动脉9个,基底动脉环1个,椎动脉1个。VR图像上所测动脉瘤大小为1.1~14.7mm不等。DSA和手术证实20例共21个动脉瘤(1例为2个动脉瘤),VR所测动脉瘤大小与DSA比较无显著性差异(t=0.59,P>0.05)。VR所显示动脉瘤位置、大小、数量及是否为狭颈或宽底的结果与DSA基本相符。结论:3D-MSCTA VR对颅内动脉瘤显示清晰,可为手术或介入治疗动脉瘤提供非常有价值的信息,是一种快捷、经济和有效的检查技术。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临床价值.方法 81例动脉瘤患者行双侧颈内动脉及椎动脉选择性DSA造影,男40例,女41例,年龄分布18~66岁,平均年龄56.5岁,评价动脉瘤的颈部、大小及与邻近血管的关系.结果 81例患者检出颅内动脉瘤93个,其中69例单发动脉瘤,12例多发动脉瘤患者检出24个动脉瘤,大型动脉瘤11个.结论 DSA可准确诊断颅内动脉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