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 毫秒
1.
目的探讨口咽通气管在脑梗死昏迷患者急诊急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60例脑梗死昏迷患者放置口咽通气管,插管前后吸氧浓度均为7L/min,观察呼吸、心率及血氧饱和度改善情况。结果应用口咽通气管30分钟后,呼吸频率由(33.12±1.37)次/分钟改善为(20.73±1.56)次/分钟,心率由(114.72±7.32)次/分钟改善为(101.62±5.76)次/分钟,血氧饱和度由(78.6±5.57)%改善为(98.05±1.28)%,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口咽通气管在脑梗死昏迷患者的急诊急救中能有效开放气道,保持呼吸道通畅,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延续性护理对慢性心衰患者院外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9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和出院指导,研究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延续性护理,观察两组护理效果。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护理后6分钟步行距离分别为(385.4±16.3)m和(275.2±13.7)m,组间差异明显(P0.05)。研究组再住院率为10.0%,护理满意度为96.0%,与对照组的30.0%和80.0%比较,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组护理后MLHFQ症状维度评分为(8.9±1.8)分,情感维度为(4.1±1.1)分,身体活动维度为(13.5±2.1)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慢性心衰患者中实施延续性护理,能够有效降低患者再住院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从而提升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运动训练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患者活动耐受力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5年6月就诊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的中重度COPD缓解期患者78倒,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38例。观察组采用定量步行运动训练,对照组不接受任何形式的运动训练。干预3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肺功能情况、生活质量、6分钟步行运动距离和呼吸困难指数。结果两组患者FEV1%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CAT评分由(23.4±6.3)分降至(15.6±5.4)分,6分钟步行距离由(238.0±36.6)m增至(386.0±48.2)m,m MRC评分由(3.3±1.6)分降至(2.8±1.4)分,均较干预前明显改善(P0.05),同时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定量步行运动训练能有效改善中重度COPD患者的活动耐受力和生活质量,对COPD患者康复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老年心力衰竭患者血清中Ang-(1-7)、AngⅡ水平变化。方法入选北京友谊医院医保中心内科及心内科因失代偿心力衰竭住院的老年患者31例为心力衰竭组,对照组为性别、年龄、所患基础疾病与实验组相匹配的同期住院非心力衰竭病人。收集两组患者一般信息,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Ang-(1-7)、AngⅡ的浓度。结果心力衰竭组血清Ang-(1-7)的水平(155.50±38.28 pg/ml)明显高于对照组(130.68±32.22 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力衰竭组患者血清AngⅡ的水平(1 346.95±236.90 pg/ml)明显高于对照组(1 190.17±122.52 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ng-(1-7)可通过ACE2-Ang-(1-7)-MAS轴拮抗Ang II的作用,改善心肌重构,改善心功能。老年心力衰竭患者血清Ang-(1-7)水平与Ang II水平均升高,可能为机体及ACEI/ARB药物应用后的保护机制。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社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自我护理水平及其照顾者疾病管理行为.方法 采用非概率抽样法,用中文版欧洲心力衰竭自我护理行为量表和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家庭照顾者疾病管理行为问卷分别调查155例社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及其家庭照顾者.结果 社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自我护理行为得分为(36.96±8.86)分,患者的家庭照顾者疾病管理行为得分为(55.26±15.38)分.社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家庭执行最差的管理行为是患者每年接种流感疫苗、限制患者每日液体摄入量及对患者体液潴留的监测.结论 社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自我护理水平及其家庭照顾者的疾病管理行为总体状况不佳,医疗卫生行政部门应尽快建立以家庭为中心的慢性心力衰竭康复/二级预防保健体系,同时医务人员应采取系统的、个体化的教育和出院后的延续护理,以提高患者的自我护理水平和家庭照顾者的疾病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6.
运动训练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运动耐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运动训练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运动耐量的影响。方法  70例患者随机分为 2组 ,A组 (n =3 4)运动培训 3周 ,B组 (n =3 6)限制活动 3周 ,然后比较 2组 6min内步行的距离、左室射血分数(超声心动图测定 )、血白介素 6(双抗体夹心法 )及去甲肾上腺素浓度 (荧光法测定 )的变化。结果 运动训练组患者试验后 6min步行距离 ( 3 85± 3 0 .12 )m ,血IL 6( 0 .86± 0 .2 5 ) pmol/L ,NE( 2 .0 5± 0 .48)nmol/L ,LVEF( 43± 5 .2 3 ) % ,上述各指标与对照组相比 ,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而且运动试验组试验前、后各指标的差异也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但对照组试验前、后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结论 运动训练能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运动能力及心功能 ,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康复治疗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7.
潘捷  符杏清  罗云英   《护理与康复》2020,19(6):10-14
目的了解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家属疾病不确定感与患者生活质量的现状,并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及其家属各12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疾病不确定感家属量表、明尼苏达生活质量问卷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测评。结果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家属疾病不确定感得分为(78.20±8.31)分,患者明尼苏达生活质量量表总分及身体领域、情绪领域、总体的健康相关生活质量评分分别为(69.70±7.90)分、(25.43±5.50)分、(17.01±4.42)分、(27.26±4.67)分,均处于中等水平;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家属疾病不确定感与患者生活质量具有相关性(r=0.610,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的年龄、心功能分级及家庭年收入、家属的年龄、疾病不确定感是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家属具有较高水平的疾病不确定感,家属疾病不确定感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质量具有正向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检测心力衰竭患者血清中hs-CRP的浓度,研究hs-CRP浓度测定在心力衰竭的早期诊断及判断心衰的严重程度和预后中的价值.方法 选择心力衰竭患者78例为实验组,健康体检者75例为对照组,用免疫比浊法检测其血清中hs-CRP浓度.结果 心力衰竭患者血清中hs-CRP浓度(7.12±2.57)mg/L显著高于对照组(0.87±0.4)mg/L(P<0.05),心衰Ⅱ、Ⅲ、Ⅳ级患者CRP浓度分别为:(3.44±1.568)、(6.65±2.68)、(10.8±3.47)mg/L,hs-CRP浓度水平大于或等于8 mg/L者因心衰加重再入院率显著高于hs-CRP水平小于8 mg/L者(P<0.05).结论 检测血清中hs-CRP浓度有利于心力衰竭的早期诊断,并且其增高程度与心衰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hs-CRP浓度水平可作为判断心衰严重程度及预后的一项实验室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脂蛋白a[Lp(a)]和血小板分布宽度(PDW)水平与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并发心力衰竭的关系。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国药同煤总医院收治的160例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组,另选同期国药同煤总医院进行体检的健康志愿者160例为对照组。分析两组的NT-proBNP、Lp(a)和PDW水平。对研究组患者进行1年随访,记录患者是否发生心力衰竭,并根据随访结果将研究组患者分为并发心力衰竭组(n=42)及未发心力衰竭组(n=118),收集患者基本资料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对其NT-proBNP、Lp(a)和PDW水平进行分析,探究其对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患者并发心力衰竭的预测价值。结果研究组NT-proBNP、Lp(a)、PDW水平分别为(1721.13±221.25)pg/mL、(25.44±10.21)mg/dL、(17.98±2.54)%,均高于对照组[(220.13±56.23)pg/mL、(16.55±9.87)mg/dL、(13.55±2.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心力衰竭组患者的年龄、有糖尿病史患者比率、急性前壁性患者比率、NT-proBNP、Lp(a)和PDW水平分别为(59.29±9.98)岁、78.57%、38.10%、(2216.26±316.59)pg/mL、(43.05±1.26)mg/dL、(20.46±1.38)%,均高于未发心力衰竭组[(55.45±8.14)岁、28.81%、16.95%、(1933.29±251.36)pg/mL、(29.44±1.64)mg/dL、(16.54±1.1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糖尿病史、NT-proBNP、Lp(a)和PDW水平为患者术后发生心力衰竭的危险因素(P<0.05)。患者NT-proBNP、Lp(a)和PDW水平对术后并发心力衰竭的诊断价值曲线下面积(AUC)值分别为0.766、0.884、0.984。结论NT-proBNP、Lp(a)和PDW水平在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并发心力衰竭患者中表达上调,对其术后并发心力衰竭具有一定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护理行为与其生活质量的相关性,以期为开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干预研究提供实证依据。方法 2011年5月至2012年6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中山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治疗的115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心力衰竭自我护理索引V.4(self-care of heart failure index,SCHFI V.4)、明尼苏达生活质量问卷(Minnesota living with heart failure questionnaire,MLHFQ)、一般情况调查表对其进行自我护理行为和生活质量测评。结果患者SCHFI V.4中自我护理的维护、自我护理的管理和自我护理信心的评分分别为(46.56±22.31)、(50.43±21.56)和(48.15±19.33)分,MLHFQ中身体领域、情绪领域及总体的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的评分分别为(25.54±6.84)、(8.32±6.73)和(48.35±15.62)分。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护理信心与生活质量具有相关性(均P<0.01),自我护理信心是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结论提高老年心力衰竭患者自我护理信心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护理方法。方法:对200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给予精心护理,主要包括病情观察、康复活动、饮食指导及心理护理。观察本组患者住院时间、控制心力衰竭时间及治愈情况。结果:本组200例患者住院20~41(31.8±9.2)d,控制心力衰竭时间5~20(12.2±7.8)d;治愈76例(38%),好转122例(61%),死亡2例(1%);复发率23%。结论: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实施精心护理,能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治愈率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血清胱抑素C用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早期肾脏损害的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讯  李德才  李斌  陈福琼 《临床荟萃》2007,22(12):840-842
目的观察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在肾脏损害时血清胱抑素C(Cys-C)水平以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变化情况及其与心脏功能的关系,进一步明确Cys-C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早期肾脏损害的诊断价值。方法测定31例心力衰竭患者、31例无心力衰竭的心脏病患者及29例健康对照者Cys-C、血清肌酐(Cr)、尿素氮(BUN)、尿微量白蛋白(MA)水平,并进行Cys-C与LVEF、MA等相关性分析。结果Cr、BUN正常的心力衰竭患者Cys-C、MA水平较无心力衰竭的心脏病患者和健康对照者明显增高[Cys-C(1.66±0.21)mg/L vs(1.28±0.40)mg/L、(1.03±0.39)mg/L,MA(89.8±58.4)mg/L vs(17.5±15.9)mg/L(、11.6±7.9)mg/L,均P<0.01];Cys-C与LVEF呈负相关(r=-0.42,P<0.01),Cys-C与MA呈正相关(r=0.39,P<0.01)。结论无原发性肾脏病变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存在早期肾功能异常,主要表现为肾小球滤过功能受损;心力衰竭程度愈重,肾功能损害愈明显;Cys-C检测可用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早期肾脏损害诊断。  相似文献   

13.
董兆强  闫学香  王欣  郝琳  鹿庆华  蒋乐 《新医学》2007,38(7):435-437
目的:探讨运动训练对慢性心力衰竭( chronic heart failure, CHF)患者的运动能力及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的影响.方法:将10例NYHA心功能Ⅱ~Ⅲ级CHF患者随机分为训练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两组均予常规抗心力衰竭药物治疗,训练组每日2次行6分钟步行训练,疗程10周.分别在入院后24小时内(治疗前)及治疗10周后进行6分钟步行试验(6-minute walking test,6-MWT)及检测血清MMP-9水平,比较2组的结果.结果:治疗10周后,训练组6-MWT的行走距离从治疗前的(220±72)m增加到(372±97)m;对照组相应为(220±76)m、(287±91)m;训练组治疗前、后的运动后的血清MMP-9分别为(184±61)μg/L、(128±36)μg/L;对照组相应为(180±59)μg/L、(154±50)μg/L;上述指标两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训练组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0.01).结论:心功能Ⅱ~Ⅲ级的CHF患者采用运动训练可以增加运动耐力,并可降低患者的血清MMP-9水平,减轻心室重塑的程度而起康复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品管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QCC)活动在降低心力衰竭患者出入量记录错误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7年7-9月,江苏省徐州市中心医院心内科成立QCC小组,确定"降低心内科心力衰竭患者出入量记录错误率"为活动主题,进行现状调查,分析心内科心力衰竭患者出入量记录不准确的原因、制订对策,并进行持续改进。结果开展QCC活动后,心内科心力衰竭患者出入量记录的错误率由活动前的25.18%降低至活动后的7.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QCC活动的开展有利于降低心内科心力衰竭患者出入量记录的错误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护理中应用健康心理控制源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0月~2017年10月本院收治的128例CHF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62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行健康心理控制源护理,比较组间心理情绪、健康促进行为及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护理后SAS、SDS评分(35.23±5.11)分、(39.31±6.02)分均比对照组低(P0.05);观察组护理后自我实现(23.22±5.20)分、人际关系(23.84±4.67)分、压力应对(21.08±3.35)分、健康责任(19.80±3.55)分、运动(14.40±4.12)分、营养(24.90±16.61)分及总分(127.28±16.61)分,均比对照组高(P0.05);观察组护理后情绪(7.24±1.05)分、症状(7.54±1.06)分、体力限制(12.25±1.06)分、社会限制(5.17±0.34)分,均比对照组高(P0.05)。结论在CHF患者护理中应用健康心理控制源进行护理能有效改善患者负面情绪,促进健康行为发展,提升生活质量,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希望水平及其影响因素,为提高患者的希望水平及生活质量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一般资料调查问卷、Herth希望量表、家庭关怀度指数问卷、医学应对方式问卷对171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调查。结果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希望水平总分为(33.68±4.29)分,其中采取积极的行动维度得分为(12.20±1.64)分,与他人保持亲密的关系维度得分为(11.06±1.52)分,对现实和未来的积极态度维度得分为(10.43±1.91)分。工作状况、心功能分级、家庭关怀度、面对和屈服应对是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希望水平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处于中等希望水平,医护人员应从影响患者希望水平因素的角度出发,针对性地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以有效提高患者的希望水平。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双心室起搏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术后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对4例在我院植入双心室起搏器的患者观察术前、术后3个月QOL、LVEF值、6 min步行距离及临床症状变化情况.结果临床症状明显改善,6 min步行距离由222.50±31.52 m提升为361.25±22.43 m,术前、术后相比P<0.05;LVEF值由(24.50±4.50)%提升为(34.50±8.30)%,P<0.05;QOL由68.50±6.20降至28.75±5.62,P<0.05;体力尺度由29.75±3.54降至12.00±3.76,P<0.05.结论双心室起搏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能明显改善临床症状,提高心功能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陈婧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2,9(9):1151-1152
终末期心力衰竭是指经常规休息,限制水钠摄入,给予利尿剂、强心剂和扩血管治疗后,心力衰竭仍难以控制者,甚至有进展者,典型的患者表现为休息或轻微活动(包括大多数日常生活行为)时,即出现心力衰竭的症状,往往需要反复或长时间  相似文献   

19.
测定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窦性心率震荡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窦性心率震荡(heart rate turbulence,HRT)的变化,以及与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心力衰竭积分的关系。方法共入选慢性心力衰竭患者83例。分别计算HRT初始值(TO)、震荡斜率(TS),对不同患者的TO、TS进行比较并分析TO和TS与LVEF、LVEDD和心力衰竭积分的相关性。结果随访12~22个月,平均(14±2)个月,死亡16例,因心力衰竭住院48例次。死亡患者与存活者相比TO显著升高[(2.4±1.2)%vs(0.9±1.2)%(P<0.001)],而TS显著降低[(2.3±0.7)ms/RRvs(3.0±0.9)ms/RR(P<0.001)];因心力衰竭住院患者与无住院患者相比TO显著升高[(1.9±1.3)%vs(0.3±0.7)%(P<0.001)],而TS显著降低[(2.5±0.9)ms/RRvs(3.4±0.8)ms/RR(P<0.001)]。应用β-受体阻滞剂的患者与未应用者相比TO显著降低,而TS显著升高,分别为(0.6±0.8)%vs(2.5±1.3)%和(3.2±0.8)ms/RRvs(2.2±0.8)ms/RR,均P<0.01;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的患者与没有应用者相比TO和TS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1.1±1.2)%vs(1.6±1.5)%和(2.9±0.9)ms/RRvs(2.8±1.0)ms/RR,均P>0.05。TO与LVEDD和心力衰竭积分呈显著正相关,与LVEF呈显著负相关;TS与LVEDD和心力衰竭积分呈显著负相关,与LVEF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62、0.74、-0.80、-0.46、-0.68和0.69,均P<0.01。结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HRT现象减弱与心功能和预后密切相关,HRT可能成为预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一个新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分析血压左室肥厚伴左心力衰竭中应用心脏彩超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30例高血压左室肥厚伴左心力衰竭患者为实验组,选择同期的 3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均进行心脏彩超诊断。比较分析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的LVEF、LVEDD及LVESD和LVM等临床指标。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的LVEF分别为(64.12±5.90)%与(54.40±10.32)%,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左心室舒张末内径为(54.90±4.09)mm,对照组患者左心室舒张末内径为(46.30±4.09)m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压左室肥厚伴左心力衰竭中心脏彩超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诊断价值,可对患者心脏结构变化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