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9 毫秒
1.
目的 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晨峰(MBPS)现象对靶器官损害的影响.方法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58例,依24 h动态血压分MBPS组(30例)和非MBPS组(28例).所有对象进行心脏和颈动脉超声检查,计算左室质量指数(LVMI)、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结果 MBPS组24 h、白昼以及夜间平均收缩压、脉压均较非MBPS组高(P<0.05),MBPS组的LVMI及左右两侧颈动脉IMT均明显高于非MBPS组(P<0.05).结论 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具有MBPS现象者有明显的靶器官损害.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观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morning blood pressure surge,MBPS)对心脑肾靶器官的影响,制定科学的护理方案.方法 对73例老年高血压患者利用动态血压监测仪进行血压分析,分为晨峰组(37例)与非晨峰组(36例),依据超声心动图计算心肌左室质量指数(LVMI),尿微量白蛋白及肌酐并计算2者比值(ACR),以颅脑磁共振或CT筛查脑梗塞.结果 晨峰组与非晨峰组的LVMI以及ACR均有显著差异(P<0.05),脑梗死发生率,晨峰组较非晨峰组也显著增高(P<0.05).结论 老年高血压患者MBPS与心脑肾靶器官损伤密切相关,因此应根据血压变化调整护理方案和服药时间,减少血压晨峰对靶器官的损害.  相似文献   

3.
血压晨峰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靶器官损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压晨峰(MBPS)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脑、肾靶器官损害的影响,为制定科学的护理方案提供依据. 方法:利用动态血压监测仪对73例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血压分析,分为晨峰组37例与非晨峰组36例,依据超声心动图计算心肌左室质量指数(LVMI)、尿微量白蛋白及肌酐,并计算ACR;以颅脑磁共振或CT筛查脑梗死,并测定血清尿钠肽(BNP)、血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纤维蛋白原(Fib)及C-反应蛋白(CRP). 结果:晨峰组与非晨峰组BNP、LVMI及ACR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晨峰组脑梗死发生率较非晨峰组显著增高(P<0.05);晨峰组血糖、LDL、Fib及CRP均较非晨峰组显著增高(P<0.05). 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MBPS与心、脑、肾靶器官损害密切相关,应根据血压变化调整护理方案和服药时间,减少血压晨峰对靶器官的损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血压参数对颈动脉内一中膜厚度及左室肥厚的影响。方法老年高血压病患者95例经颈动脉超声和超声心动图检查被分为颈动脉内膜增厚组(n=67例)和内膜正常组(n=28例);左室肥厚组(n=30例)和左室正常组(n=65例)。测定并比较动态血压参数,血脂、血糖等生化指标。结果 (1)颈动脉内膜增厚组和内膜正常组的临床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颈动脉内膜增厚组和内膜正常组动态血压参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左室肥厚组和左室正常组的临床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左室肥厚组和左室正常组的动态血压参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病动态血压参数对颈动脉内一中膜增厚和左室肥厚有显著影响,可能参与其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血压变异性与左室肥厚的相关性.方法 6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根据有无左室肥厚分为左室肥厚(LVH)组及非LVH组,同时选择30例血压正常患者为对照组,对3组进行动态血压和超声心动图监测.结果 高血压LVH组与非LVH组或健康组动态监测各时间段血压均值及血压变异性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非高血压LVH组与非LVH组或对照组超声心动图检测的左心室质量指标(LVMI)差异有显著性(P<0.05).血压变异性和左心室肥厚质量指标相关性好.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血压变异性与左室肥厚关系密切,血压变异性增大对左室肥厚的风险性预测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压晨峰(MBPS)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脑、肾靶器官损害的影响,为制定科学的护理方案提供依据。方法:利用动态血压监测仪对73例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血压分析,分为晨峰组37例与非晨峰组36例,依据超声心动图计算心肌左室质量指数(LVMI)、尿微量白蛋白及肌酐,并计算ACR;以颅脑磁共振或CT筛查脑梗死,并测定血清尿钠肽(BNP)、血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纤维蛋白原(Fib)及c一反应蛋白(CRP)。结果:晨峰组与非晨峰组BNP、LVMI及ACR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晨峰组脑梗死发生率较非晨峰组显著增高(P〈0.05);晨峰组血糖、LDL、Fib及CRP均较非晨峰组显著增高(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MBPS与心、脑、肾靶器官损害密切相关,应根据血压变化调整护理方案和服药时间,减少血压晨峰对靶器官的损害。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与左心室肥厚(LVH)以及心律失常的相关性。方法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93例,根据动态血压检测(ABPM)结果,分为晨峰组(73例)和非晨峰组(120例),同步记录24h动态血压和动态心电图,分析24h动态血压参数、24h动态心电图检出的房性、室性心律失常;超声技术检测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左心房内径(LAD)等指标,分析两组上述指标的差异。结果晨峰组与非晨峰组比较:LVMI分别为(117.9±19.6)g/m2vs.(93.5±11.6)g/m2,P<0.01;LAD分别为(46.1±10.4)mmvs.(38.4±8.8)mm(P<0.05);左心室肥厚(LVH)的检出率分别为64.4%vs.30.8%(P<0.01)。房性早搏检出率分别为91.8%vs.81.7%(P<0.05);房性心动过速检出率分别为54.8%vs.20.8%(P<0.01);心房颤动检出率分别为23.3%vs.0(P<0.01);室性早搏和室性心动过速的检出率分别为76.7%vs.55.8%(P<0.05)和5.5%vs.2.5%(P<0.05)。44%的心律失常发作出现在06:00~12:00时间段,其中53%发作出现在清晨(06:00~08:00)。结论与无血压晨峰的高血压病患者比,具有血压晨峰的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肥厚更显著,心律失常更多见,且多出现在清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老年难治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与靶器官损害的关系。方法94例老年难治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经动态血压监测分为持续性高血压组(51例)和白大衣效应高血压组(43例),均进行相关的临床、实验室及超声心动图检查,对有关数据进行t检验或χ2检验进行比较。结果持续性高血压组的平均血压、脉压、非勺型动态血压节律、高血压肾病、左心室肥厚等方面均较白大衣效应高血压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持续性高血压患者比白大衣效应高血压患者有更多的靶器官损害,需进一步治疗。  相似文献   

9.
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变化与左室肥厚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变化与左心室肥厚的关系.方法 采用超声心动图检查患者心脏,将结果分成左心室肥厚组(LVH)和非左心室肥厚组(NLVH),对两组患者动态血压检测结果进行组间对照,并对相关数据与左室质量指数(LVMI)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①左室肥厚组收缩压、舒张压、脉压水平均明显高于非左室肥厚组,尤以收缩压明显;②左室肥厚组昼夜节律变化消失或减弱者较非左室肥厚组明显增多.结论 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收缩压、舒张压及脉压水平与左心室肥厚具有正相关,同时血压的昼夜节律变化对左心室肥厚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
王翠英  李敏  李虹伟 《临床荟萃》2011,26(6):469-472
目的研究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现象,明确血压的晨峰现象与左心室肥厚的关系。方法采用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分析仪分析12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晨峰组(MBPS)48例,非晨峰组(NMBPS)72例,计算患者的高血压病程、体质量指数(BMI),常规检查空腹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血糖(FPG),通过心电图计算QT间期、校正的QT间期(QTc)、QT离散度(QTd)和校正的QT离散度(QTcd)、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结果两组患者之间的BMI、TC、TG、HDL-C、LDL-C、Cr和FP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BPS组的高血压病程为(24.1±6.2)年,NMBPS组为(16.2±3.4)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BPS组的LVMI为(169.3±15.9)g/m2,NMBPS组为(138.2±10.8)g/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BPS组的QT、QTc、QTd、QTcd分别为(368.3±22.8)ms、(408.7±25.1)ms、(34.6±9.2)ms(、39.1±10.7)ms,NMBPS组的QT、QTc、QTd、QTcd分别为(321.4±14.9)ms、(381.4±18.2)ms、(29.8±8.6)ms、(36.1±9.7)ms,MBPS组的这些指标显著高于NMBPS组(P〈0.01)。结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有晨峰现象者更易发生左心室肥厚。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老年人颈动脉粥样硬化临床特点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住院老年患者临床资料,颈动脉多普勒检测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有无及性质、管腔狭窄程度。结果:(1)老年人群颈总动脉IMT异常者占50.53%;颈动脉斑块阳性者占78.7%;颈动脉狭窄者占20%,以轻度狭窄为主。(2)颈动脉斑块好发部位依次是左颈总分叉、左颈总动脉、右颈总动脉、右颈总分叉、颈动脉窦、左颈内动脉、右颈内动脉、右颈外动脉、左颈外动脉。(3)颈动脉斑块阳性人群合并高血压心肌梗塞脑血管意外和心脑血管事件率增加。(4)颈动脉IMT异常组较IMT正常组年龄、收缩压、甘油三酯,合并脑血管事件和心脑血管事件明显增加,同时颈总动脉IMT增厚伴颈动脉斑块阳性率、管腔狭窄率及斑块累及部位增加。结论:老年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高,斑块好发于颈动脉分叉、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并以左侧常见。颈总动脉IMT异常组合并脑血管事件和心脑血管事件率明显增加,颈总动脉IMT增厚增加颈动脉斑块和管腔狭窄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脉压及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影响。方法150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根据24 h动态血压检测结果,按照昼夜血压下降率分为2组,<10%为非杓型组(72例),≥10%为杓型组(78例)。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程度及性质,并对斑块进行分级。计算不同脉压水平[≤60 mmHg(1 mmHg=0.133 kPa)、61~89 mmHg、≥90 mmHg]高血压患者颈动脉斑块检出率。结果杓型组高血压病患者中检出斑块61例,位于双侧20例,右侧15例,左侧26例,斑块检出率为78%(61/78);非杓型组高血压病患者中检出斑块68例,位于双侧38例,右侧14例,左侧16例,斑块检出率为94%(68/72)。非杓型组斑块检出率高于杓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07,P<0.01)。杓型组中硬斑30例、软斑13例、混合斑8例,非杓型组中硬斑12例、软斑24例、混合斑32例;杓型组中斑块分级为0级、1级、2级、3级的患者分别为17、33、13、15例,非杓型组中0级、1级、2级、3级的患者分别为6、8、25、33例。2组患者斑块性质及斑块分级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29、8.75,P均<0.01)。43例患者脉压≤60 mmHg,斑块检出率为72%(30/43);65例脉压为61-89 mmHg,斑块检出率为88%(57/65);42例脉压≥90 mmHg,斑块检出率为98%(41/42)。脉压≤60 mmHg、61-89 mmHg、≥90 mmHg的高血压病患者斑块检出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65,P=0.00)。结论脉压增大及血压昼夜节律异常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与左心室重构的关系。方法:筛选本院EH患者78例(EH组),并选取30例健康人为对照组,进行心脏及颈动脉超声检查。分别测量室间隔厚度(IVST)、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T)、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计算左心室心肌重量指数(LVMI);测量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CCA-IMT)、分叉处内-中膜厚度(BIMT)、斑块以及两侧颈总动脉的血流动力学参数。EH组依据LVMI又分为左心室肥厚(LVH)组和非左心室肥厚(NLVH)组。对所测得的各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EH组CCA-IMT、BIMT高于对照组,其中LVH组最高,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及严重程度在LVH组最高,NLVH组次之,两者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EH组颈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PSV)降低,阻力指数(RI)和搏动指数(PI)增高,LVMI与IMT,BIMT,RI和PI成正相关,与PSV成负相关。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是检测EH患者颈动脉血管重构与左心室重构的一种可靠方法,颈动脉IMT与左心室重构的发生密切相关,且颈动脉重构的发生早于左心室心肌重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05例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在发病3周后用蒙特利尔(MOCA)量表进行认知功能障碍的筛查,并测定其颈动脉内膜中层的厚度。结果:伴有认知功能障碍者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明显大于对照组;随着IMT的增厚,MOCA量表评分下降,在视空间与执行能力、注意、语言、延迟回忆评分则更低(P〈0.01),两者之间呈负相关(r=-0.56,P〈0.01)。结论: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患者非杓型高血压与心率变异性(HRV)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2年6月上海市同济医院心内科收治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行PCI术的高血压患者106例,根据PCI术后1周内24h动态血压监测结果分为非杓型高血压组和杓型高血压组,每组各53例。比较两组患者昼夜间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以及夜间血压下降率,分析HRV指标,评价HRV指标选择表示时域指标的24h全部NN间期的标准差(SDNN)、每5min时段NN间期的均值和标准差(SDANN)以及全程相邻NN间期之差的平方根(RMSSD),记录随访1年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再次住院率。结果非杓型高血压组夜间SBP、DBP及MAP明显高于杓型高血压组(P<0.05),杓型高血压组夜间SBP、DBP及MAP明显低于昼间,与杓型高血压组比较,非杓型高血压组SBP、DBP、MAP夜间下降率明显降低(P<0.01)。非杓型高血压组SDNN、SDANN、RMSSD较杓型高血压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非杓型高血压组1年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再次住院率明显高于杓型高血压组(P<0.05)。结论PCI术后非杓型高血压患者易发生HRV降低,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血压晨峰(MBPS)与大动脉硬化程度的关系.方法 选择高血压患者124例(高血压组,其中有血压晨峰56例,无血压晨峰68例)与健康体检者40例(对照组).对所有受试者采用全自动动脉硬化测定仪测定其肱踝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值,采用彩色超声诊断仪检测其颈动脉中膜厚度(IMT)和颈动脉斑块,并对3组测量值进行比较.结果 高血压组无任有无血压晨峰,其baPWV、IMT值及斑块检出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有血压晨峰的高血压患者其baPWV、IMT值及斑块检出率均显著高于无血压晨峰的高血压患者(P<0.05).结论 血压晨峰是影响大动脉硬化的重要因素,有血压晨峰的高血压患者更容易发生IMT增厚及粥样斑块的形成,其靶器官损害的危险性更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与血脂、血糖以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关系.方法:110例高血压患者分为IMT正常组、IMT增厚组及斑块组,测定其血压和血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hsCRP,空腹葡萄糖(FPG)和餐后2小时葡萄糖(2hPG)水平.结果:高血压患者的颈动脉病变越重,伴有高血糖和血脂异常的比例越高,与IMT正常组相比,IMT增厚组和斑块组的TC、LDL-C和 hsCRP增高,具有统计学差异;SBP、TG、FPG、2hPG增高在斑块组具有统计学差异,在IMT增厚组无统计学差异.斑块组SBP、LDL-C、FPG、2hPG和hsCRP较IMT增厚组升高,有统计学差异.颈动脉IMT与SBP、TC、LDL-C、FPG、2hPG和hsCRP相关.结论:SBP、TC、LDL-C、FPG、2hPG和hsCRP等心血管危险因素与高血压患者颈动脉IMT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脉压(PP)和脉压指数(PPI)的相关性。【方法】选取高血压患者162例,所有患者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 T ),并依据IM T分为颈动脉粥样硬化114例(硬化组)和颈动脉正常48例(正常组),对患者进行动态血压监测并计算PP和PPI ,并与彩色多普勒超声结果对比分析。【结果】硬化组患者收缩压(SBP)、平均动脉压(MBP)、脉压(PP)和PPI显著高于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PP>60 mmHg患者的IMT(1.37±0.43 cm)显著高于PP≤60 mmHg患者的IMT(0.83±0.12 c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PP与PPI均呈现正相关性(正常组:r =0.902,P =0.001;硬化组:r =0.894,P =0.002)。【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和PP与PPI密切相关性,通过联合检测,对临床预防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硬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苯磺酸氨氯地平联合替米沙坦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及血压变异性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3月-2012年3月齐齐哈尔市第一医院收治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48例,给予苯磺酸氨氯地平(5mg/d)联合替米沙坦(40mg/d)治疗4周.治疗前后分别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采用自身对照研究的方法对比分析治疗前后患者血压晨峰及血压变异性的差异.结果:与治疗前比较,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治疗后的24 h平均收缩压、24 h平均舒张压、白昼平均收缩压、白昼平均舒张压、夜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舒张压、血压晨峰、24 h收缩压标准差、24 h舒张压标准差、24 h收缩压变异系数、24 h舒张压变异系数均下降,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的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较治疗前下降,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氨氯地平联合替米沙坦降压治疗可有效降低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晨峰及血压变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