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6 毫秒
1.
目的:探讨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幽门螺杆菌感染趋势。方法:选择1992/1996年(A组)和2002/2006年(B组)本院住院和门诊患者共367例,其中慢性胃炎(胃炎组)259例,消化性溃疡(溃疡组)108例,分别对两个时期的HP感染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在不同时期,胃炎组HP感染率差异有显著性(χ^2=6.588,P〈0.05);溃疡组HP感染率差异无显著性(χ^=0.858,P〉0.05)。结论:近10 a来慢性胃炎HP感染率下降;消化性溃疡HP感染率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细胞毒素相关基因A(CagA)对慢性胃炎胃黏膜组织炎症活动性程度、幽门螺杆菌(Hp)密度的影响。方法对慢性胃炎病人80例进行血清CagA抗体检测及胃黏膜组织病理学检查,分析CagA抗体与慢性胃炎病人胃黏膜病理变化之间的关系,以及CagA抗体对慢性胃炎病人Hp密度的影响。结果慢性胃炎病人血清CagA抗体阳性52例(65.0%),阴性28例(35.0%)。同性别CagA抗体阳性组与阴性组炎症活动性程度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12.161、6.111,P〈0.05);肠上皮化生、萎缩、Hp密度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不同性别间各指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慢性胃炎CagA抗体阳性病人的胃黏膜中性粒细胞浸润更明显,人体不能有效清除Hp在胃黏膜中的定植。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幽门螺杆菌( Hp )与慢性胃炎的关系。方法选择青岛地区1836例经Olympus镜检查确诊慢性胃炎的患者在济南军区青岛第一疗养院体检中心行14C-尿素呼气试验(14C-UBT)检查,检测为阳性即确定为Hp感染的慢性胃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选取353例经Olympus镜检查无上消化道疾病的来院体检青岛市民为对照组。结果慢性胃炎患者Hp感染阳性率为61.8%,其中慢性萎缩性胃炎65.1%,慢性浅表性胃炎60.9%;对照组Hp阳性率为14.7%,两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χ2=3.14, P<0.001)。结论慢性胃炎与Hp感染密切相关,慢性胃炎患者Hp感染率明显高于非上消化道疾病的查体人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蛋白芯片技术检测幽门螺旋杆菌(Hp)抗体谱在上消化道疾病诊断的价值。方法应用蛋白芯片技术对557例上消化道疾病患者(慢性胃炎258例、胃溃疡73例、十二指肠溃疡32例、上消化道肿瘤56例)和138例健康体检(对照组)进行Hp抗体谱(CagA、VacA、Ure、Hsp60、RdxA)检测。结果 Hp感染率胃溃疡与十二指肠溃疡分别为73.9%、75%均明显高于慢性胃炎组为53.9%、对照组5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413,P=0.004);Ⅰ型Hp感染率消化性溃疡组为59.3%、上消化道肿瘤组55.1%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6.5%、慢性胃炎组的3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上消化道肿瘤组的Hsp60抗体阳性率46.4%明显高于其他4组(χ2 79.43,P〈0.000)。结论 Hp是上消化道疾病的主要致病菌株;Hsp60抗体可以作为人群上消化道肿瘤筛选的一种标志物;Hp蛋白芯片技术是一种敏感、特异、快速的诊断Hp感染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门脉高压性胃病与幽门螺杆菌的关系临床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门脉高压性胃病 (PHG)与幽门螺杆菌 (Hp)感染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 :对 12 2例肝硬化患者和 5 0例慢性胃炎患者进行了胃镜检查和Hp检测 ,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在伴有和不伴有PHG的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的Hp感染率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不同程度的PHG患者Hp感染率差异亦无显著性 ( P >0 0 5 )。门脉高压患者的Hp感染率显著低于慢性胃炎组(P <0 0 1)。但门脉高压患者的慢性活动性胃炎的发生与Hp的感染密切相关 ,活动性胃炎的Hp感染率比非活动性胃炎Hp感染率升高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结论 :肝硬化门脉高压性胃病的Hp感染率降低 ,可能与肝硬化患者胃内环境不适合Hp的生存有关。门脉高压患者胃粘膜的活动性炎症 ,可能是由Hp感染引起 ,与肝硬化门脉高压关系不大。PHG如果Hp感染者 ,鉴别是否有活动性炎症 ,对指导临床治疗有价值  相似文献   

6.
陈卓琳 《实用医学杂志》2007,23(21):3367-3368
目的:探讨胃息肉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关系。方法:对2000—2006年我院胃镜检查确诊的110例胃息肉患者(胃息肉组)和273例慢性胃炎患者(慢性胃炎组)分别进行Hp感染检测。同时对110例胃息肉患者不同部位的却感染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胃息肉组的Hp感染率为10.9%,慢性胃炎组为41.4%,差异有显著性(P〈0.01);胃底贲门与胃体部、胃体部与胃窦部脚感染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胃底贲门与胃窦部却感染率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脚感染与胃息肉发生相关性不明显,怖感染不是息肉发生的唯一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慢性胃炎患者胃黏膜病理变化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慢性胃炎患者80例,均行Hp和胃镜检查。根据胃镜检查结果分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组(58例,其中胃窦胃体均萎缩患者18例,仅胃窦萎缩患者40例)和非慢性萎缩性胃炎组(22例)。观察两组Hp检查阳性率。分析Hp感染与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慢性萎缩性胃炎Hp阳性率(70.69%)明显高于非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40.91%),差异有显著性(P0.05)。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中胃窦胃体均萎缩患者Hp阳性率(88.89%)明显高于仅胃窦萎缩患者(62.50%),差异有显著性(P0.05)。随着炎症程度、活动性、肠化分级和萎缩程度分级升高,Hp阳性率显著升高(P0.01)。结论 Hp感染与慢性胃炎患者炎症程度、活动性、肠化分级和萎缩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幽门螺旋杆菌(Hp)在本院小儿现症感染中的分布、及其与缺铁性贫血的关系.[方法]对2008年2月至2008年4月间本院502例门诊患儿进行末梢血Hp抗体快速检测,同时进行血常规检测;分析Hp现症感染阳性(CIM 、IgG )与患儿年龄分布特点,并对Hp现症感染阳性与Hp阴性患儿的红细胞平均指数和贫血发生率分析比较.[结果]502例门诊患儿Hp现症感染阳性率为26.29%(132/502);不同年龄组Hp现症感染阳性率差异有显著性(χ2=11.818,P<0.01),其中新生儿组为0%(0/3).<1岁组为8.16%(4/49),1~6岁组为32.53%(54/166),7~10岁组为24.56%(28/114),11~14岁组为27.06%(46/170).HP现症感染阳性与HP阴性患儿MCV、MCH、MCHC指标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两组贫血发生率分别为47.0%、12.0%.差异有显著性(χ2=70.293,P<0.01).[结论]Hp现症感染阳性多见于1~6岁儿童;Hp现症感染可能是导致血红蛋白降低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肥大细胞(MC)在幽门螺杆菌(Hp)相关性胃炎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0例慢性胃炎患者,取胃窦黏膜进行HE染色及Hp检查,计算黏膜及黏膜下的完整和脱颗粒MC数。结果:Hp阳性组黏膜内MC脱颗粒者多于Hp阴性组(P〈0.01);MC计数在活动性炎症组高于非活动性炎症组(P〈0.01)。结论:MC可能在Hp相关性胃炎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西安地区体检人群幽门螺杆菌感染及分型状况,为临床方案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 2020年 10 月~2021 年 3 月在陕西省人民医院进行体检的1 035 例受试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 Hp 抗体及分型。比较不同性别及年龄Hp 感染的情况。结果 1 035 例研究对象按照Hp 抗体分型检测结果分为Hp Ⅰ型感染组、Hp Ⅱ型感染组和对照组。Hp 总感染率为54.10%,其中Ⅰ型和Ⅱ型感染率分别为30.43% 和23.67%,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0.982,P<0.05);男性和女性总感染率分别为52.38% 和55.88%,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78,P>0.05)。男性Ⅰ型感染率高于Ⅱ型(31.43% vs 20.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0.992,P<0.05), 女性Ⅰ型和Ⅱ型感染率分别为29.41% 和26.4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87,P>0.05)。按不同年龄段分组分析:18 岁以下,31~40 岁和41~50 岁Ⅰ型感染率高于Ⅱ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3.445,5.000 和4.462,均P<0.05),18~30 岁和≥ 50 岁组Ⅰ型和Ⅱ型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019,3.452,2.693 和3.167,均P>0.05)。结论 西安地区体检人群幽门螺杆菌感染率较高,以Ⅰ型为主,尤其是男性患者,且年龄小于18 岁及30~50 岁患者更易感,Hp 抗体分型为临床制定治疗方案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导致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病变黏膜组织中热休克蛋白70(HSP70)表达的相关性,旨在为临床判定慢性胃炎的严重程度、发展趋势和治疗前景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慢性胃炎胃黏膜胃镜活检标本71例,所有标本均经病理证实,其中浅表性胃炎38例,萎缩性胃炎33例。经吉姆萨染色结合临床^14C尿素呼气试验测定Hp,把所有病例分为Hp阳性组和Hp阴性组;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测定黏膜组织中HSP70,计算两组黏膜组织HSP70表达阳性率,经统计学方法比较其差异显著性。结果不论浅表性胃炎还是萎缩性胃炎,Hp阳性组黏膜组织中HSP70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1.5%和76.0%)显著高于Hp阴性组黏膜组织HSP70表达阳性率(分别为25.0%和37.5%),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HSPT0在各型慢性胃炎黏膜组织均有表达,Hp感染使其表达量明显增强。测定HSP70可反映Hp感染的严重程度和疾病的发展趋势及治疗前景。  相似文献   

12.
于卫华  王一平 《华西医学》2009,(6):1447-1449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各种常见上消化道疾病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地分析了2008年于我院采用快速尿素酶试验(RUT)检测Hp的6636例门诊及住院患者Hp感染情况,及与性别、年龄、病种的关系。结果:6636例患者中,Hp阳性3 248例,检出率为48.9%;其中男性4 391例,检出率为49.97%,女性2245例,检出率为46.9%,男性略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29岁和30~39岁这两个年龄段Hp检出率最高,分别为58.4%和54.6%,〈20岁Hp检出率最低(38.8%),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种常见的上消化道疾病,复合性溃疡和上消化道恶性肿瘤Hp检出率最高,分别为86.2%和84.1%,其次是幽门管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检出率分别为54.2%和51.9%,慢性胃炎、残胃炎、胃溃疡和食管静脉曲张Hp检出率分别为46.9%、40.0%、36.6%和34.2%,各组间的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05)。结论:本组资料Hp总检出率为48.9%,男性略高于女性,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和上消化道恶性肿瘤与Hp感染密切相关,尤以复合性溃疡和上消化道恶性肿瘤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替普瑞酮对慢性酒精相关性胃炎临床转归的影响。方法选择在内镜下诊断的与酒精有确切关联的慢性胃炎患者92例,分为三组:幽门螺杆菌阳性替普瑞酮治疗组(A组);幽门螺杆菌阴性替普瑞酮治疗组(B组);幽门螺杆菌阴性硫糖铝治疗组(c组)。于治疗后进行临床症状评分,通过胃镜检查选取病理标本进行胃黏膜损伤指数、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胃黏膜激活的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1/2表达的比较,并记录三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结果与C组比较,治疗后A、B组的临床症状明显改善(P均〈0.05)。治疗后A、B组的胃黏膜损伤指数、CAT水平及激活的ERK1/2蛋白表达较C组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SOD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替普瑞酮能够显著改善酒精引发的胃炎患者的临床症状及组织病理情况,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4.
小儿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慢性胃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幽门螺杆菌 (Helicobacterpylori,Hp)感染与小儿不同类型慢性胃炎之间的关系。 方法 :对我院 2 0 0 0年—2 0 0 2年 14 0 4例具有上消化道症状 ,经胃镜检查确诊为慢性胃炎的患儿进行胃黏膜活检 ,分别行病理组织学检查及快速尿素酶试验、改良Giemsa染色找Hp ,同时患儿行血清抗HpIgG检测和 (或 ) 13 碳 尿素呼气试验 (13 C UBT)和 (或 )粪幽门螺杆菌抗原检测 (Helicobacterpyloristoolantigen ,HpSA)。 结果 :14 0 4例慢性胃炎患儿中 ,Hp感染率为 4 5 .3%。各种不同类型慢性胃炎中 ,以胃镜下结节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伴慢性胃炎的患儿Hp感染率为最高 ,分别为 71.2 %和 6 8.0 % ,明显高于其他胃炎组 (P <0 .0 1)。胃黏膜病理组织学改变 ,Hp感染组引起的黏膜炎症程度较重 ,淋巴滤泡形成比例明显较对照组高 (P <0 .0 1)。结论 :小儿时期Hp感染率已较高 ,随年龄增长Hp感染率增高。并且与小儿胃十二指肠疾病关系密切 ,其中与胃镜下结节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伴慢性胃炎最为密切。胃黏膜组织炎症程度越重 ,Hp感染阳性率越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细胞特异性莫洛鼠白血病病毒插入位点-1(Bmi-1)和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蛋白在胃癌组织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探讨二者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PV-9000法分别检测70例胃癌、2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及10例癌旁正常胃黏膜组织标本中Bmi-1和hTERT蛋白的表达。结果胃癌组织Bmi-1和hTERT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1.4%、78.6%,明显高于正常组织(0、0)及慢性萎缩性胃炎组织(20.0%、15.0%),差异均有显著性(χ2=17.14~27.44,P〈0.01)。胃癌组织中Bmi-1和hTERT蛋白阳性表达均与癌组织的浸润深度、临床分期及有无淋巴结转移有关(χ2=6.375~26.480,P〈0.05),而与病人的性别、Borrmann分型及分化程度等无关(χ2=0.047~1.052,P〉0.05)。胃癌组织中Bmi-1和hTERT蛋白的表达呈显著正相关(r=0.826,P〈0.01)。结论 Bmi-1、hTERT蛋白表达与胃癌的发生发展、浸润转移密切相关,可作为早期诊断胃癌及判断转移、预后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幽门螺旋杆菌(H.pylori)感染与不同上消化道症状出现的相关性.方法 199例患者的胃黏膜标本用来做本次研究,使用Real-time PCR检测H.pylori的保守基因ure以判断H.pylori的感染.结果 199例患者中,H.pylori 阳性121例(60.8%),有反酸嗳气症状者65例(32.7%),恶心呕吐者8例(4%),食欲不振者65例(32.7%),慢性腹痛者89例(44.7%).H.pylori感染与反酸嗳气(χ2=0.22;P=0.64)、恶心呕吐(χ2=0.01;P=0.92)及食欲不振(χ2=1.92; P=0.17)无显著相关性,但H.pylori阳性人群中出现慢性腹痛症状者明显多于H.pylori阴性的人群(χ2=8.33; P=0.004).结论 H.pylori 可能在慢性腹痛症状的出现过程中发挥着潜在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放大内镜观察胃黏膜微细形态的改变来判断Hp感染,以探讨放大内镜诊断幽门螺杆菌感染性胃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日本Olympus GIFQ-240电子放大内镜,选取200例程度不同的消化不良患者行变焦放大观察病变部位胃黏膜的微细结构。结果放大内镜诊断Hp感染与病理组织学及快速尿素酶检测无统计学差异;将放大内镜下集合静脉观察大体分三型,R型与I型或D型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后两型存在Hp感染;胃小凹分为五型,A型胃小凹为正常胃黏膜,x^2检验证实,C型小凹对应黏膜的Hp感染率高于B型(P〈0.01),其余各型间Hp感染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B、C、D、E存在Hp感染。结论电子放大内镜对诊断幽门螺杆菌感染性胃炎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检测各部位慢性胃炎、胃溃疡、胃上皮内瘤变、胃癌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情况,探讨河北省消化道肿瘤高发地区Hp感染,特别是东亚型幽门螺旋杆菌(EAS)感染与胃癌发生的关系.方法 依据国际最新悉尼系统分级标准和直观模拟评分法对慢性胃炎进行分级;分别应用Giemsa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贲门、胃体、胃窦3个部位Hp和EAS感染情况,分析Hp感染率、部位分布以及与胃癌发生的关系.结果 总体结果表明,慢性胃炎和胃溃疡中EAS阳性检出率分别为67.0%(138/206)、100.0%(12/12)明显高于上皮内瘤变43.8%(32/73)和胃癌21.7%(13/60)(P<0.05).进一步按病变部位分析贲门、胃体、胃窦和EAS阳性检出率,结果发现同一部位中慢性胃炎、胃溃疡、低级别上皮内瘤变、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胃癌Hp和EAS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从慢性胃炎严重程度方面分析,中性粒细胞浸润程度、单核细胞浸润程度、萎缩程度、肠化生程度最严重部位均位于贲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p密度最高部位位于胃体(P>0.0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在贲门、胃体、胃窦,Hp密度分别与中性粒细胞浸润程度、单核细胞浸润程度、萎缩程度、肠化生程度呈正相关(P均<0.05).结论 河北省消化道肿瘤高发地区ESA阳性检出率较高,其感染分别与中性粒细胞浸润深度、单核细胞浸润深度、萎缩程度、肠化生程度呈正相关,且在贲门处较易引起严重病变,贲门癌的发生与ESA感染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RE)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经胃镜检查确诊为RE的患者106例,分为两组:老年组74例,非老年组32例,按照洛杉矶标准分级,同时填写症状调查表.[结果]老年RE内镜检出率(12.5%)明显高于非老年RE(7%),且重度RE所占比例也高于非老年组(17.6%和6.3%),典型症状反酸、烧心的发生率老年RE组明显低于非老年RE组(28.4% vs 46.9%,31.1% vs 53.1%),而非典型症状上腹不适、咳嗽、支气管炎均高于非老年组(64.9% vs 40.6%,63.5% vs 46.9%,48.6% vs 37.5%),幽门螺杆菌(Hp)感染率在两组间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老年RE具有内镜检出率高,食管炎症程度重,典型症状发生率低,非典型症状发生率高;Hp感染率与RE年龄无关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小儿胃镜检查在HP相关性胃炎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小儿胃镜检查在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 lori,HP)相关性胃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将临床初步考虑132倒小儿胃炎患者,根据胃镜检查与否及结果分组,即A组(HP相关性胃炎组)、B组(HP阴性胃炎组、C组(未经胃镜检查组),除A组给予正规三联抗HP治疗外,三组基础治疗相同,观察各组治疗前后4周症状、体征比较,6~12个月随访胃镜检查结果和黏膜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 治疗后4周腹痛及上腹压痛好转率A组分别是92.16%(47/51)、94.12%(48/51),B组分别是88.89%(8/9)、88.89%(8/9)与C组16.67%(11/66)、13.64%(9/66)。A组与B、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70.91、71.54,P均〈0.05)。在6—12个月随访发现A组HP持续阴性47例(47/51),炎症得到持续的控制,炎症程度和炎症活动度病例明显低于治疗前,B组经过对因治疗后炎症程度明显低于治疗前(u分别=125、7.00,P均〈0.05)。结论 小儿胃镜检查是小儿HP相关性胃炎的重要诊断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