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关系。方法选取自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间的76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病例组以及60例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受试者Hcy、血糖(FBS)、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以及尿酸(UA)的水平;对比两组受试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检测结果;对比病例组不同颈动脉斑块数量、性质患者Hcy水平;分析缺血性脑卒中患者IMT、颈动脉斑块数量与Hcy的相关性。结果病例组的Hcy、TC、TG、LDL、FBS、UA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HDL-C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病例组的IMT为(1.37±0.15)mm,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病例组Hcy升高患者颈动脉斑块检出率显著高于Hcy正常患者(P0.05);颈动脉内膜斑块形成患者的Hcy水平显著高于颈动脉内膜增厚和正常的患者(P0.05);颈动脉内膜增厚患者的Hcy水平显著高于颈动脉内膜正常的患者(P0.05);多发斑块患者的Hcy水平显著高于单发斑块及无斑块患者(P0.05);单发斑块患者的Hcy水平显著高于无斑块患者(P0.05);不稳定型斑块患者的Hcy水平显著高于稳定型斑块患者(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IMT、颈动脉斑块数量均与Hcy呈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血清Hcy水平显著升高,且Hcy的升高程度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踝臂指数(ABI)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颈动脉硬化斑块程度的相关性,从而探讨ABI与缺血性脑卒中动脉硬化程度的关系。方法对20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行ABI测量,同时行IMT及颈动脉斑块的检查,分析ABI与IMT、斑块程度的关系。结果 IMT与ABI呈高度负相关,斑块程度2级以上,ABI明显降低。结论 ABI可较好地反映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情况,对缺血性脑卒中动脉硬化程度的评价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与动脉粥样硬化及脑卒中的相关性。方法:将我院2013年4月~2015年4月接收的60例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卒中患者作为观察组,将我院接收的60例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Hcy水平、Hcy水平异常例数、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颈动脉斑块例数。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以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动脉粥样硬化及脑卒中患者的血浆Hcy水平明显高于健康者。因此,Hcy在脑卒中的预防与治疗中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踝臂指数(ABI)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颈动脉硬化斑块程度的相关性,从而探讨ABI与缺血性脑卒中动脉硬化程度的关系.方法 对20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行ABI测量,同时行IMT及颈动脉斑块的检查,分析ABI与IMT,斑块程度的关系.结果 IMT与ABI呈高度负相关.斑块程度2级以上,ABI明显降低.结论 ABI可较好地反映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情况,对缺血性脑卒中动脉硬化程度的评价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3年6月我院住院的18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其中Hp阳性患者90例(Hp阳性组),Hp阴性患者90例(Hp阴性组)。18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经颈动脉超声诊断分为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组63例、稳定性斑块组64例和不稳定性斑块组53例。对所有患者的血清Hcy水平进行检测,并分析其与Hp感染的关系。结果 Hp阳性组血清Hcy水平和颈动脉中层内膜厚度均明显高于Hp阴性组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组、稳定性斑块组和不稳定性斑块组中,Hp阳性患者的血清Hcy水平均显著高于Hp阴性患者,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稳定性斑块和不稳定性斑块的Hp阳性患者均与血清Hcy水平呈正相关(P均0.05)。结论 Hp感染会引发Hcy水平升高,以致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增加以及不稳定的颈动脉斑块出现,最终导致颈动脉粥样硬化。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与踝肱指数的相关性。方法对236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观察组)和260名健康人(对照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部血管内中膜厚度及斑块形成情况,使用多普勒超声仪测量踝肱指数,并分析踝肱指数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和稳定性的相关性。结果236例观察组患者中,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183例(77.5%),对照组为60例(23.1%),缺血性脑卒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1)。观察组22例踝肱指数异常,发生率为9.3%;对照组有 6例踝肱指数异常,发生率为2.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内膜增厚组踝肱指数明显低于正常组,颈动脉内膜斑块形成组患者的踝肱指数明显低于增厚组(P <0.05),颈动脉内膜不稳定斑块组踝肱指数明显低于稳定斑块组(P <0.05)。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踝肱指数与缺血性脑卒中明显相关(OR 分别为1.118、0.054,P 均<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卒中有关,踝肱指数可作为预测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内中膜、斑块及颈动脉狭窄对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本院458例颈动脉超声检查对象,其中对照组168例为非脑卒中健康体检者,卒中组290例为缺血脑卒中患者。分析2组颈动脉内中膜增厚、斑块及不同狭窄程度发生率。结果卒中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增厚发生率、颈动脉斑块的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 0. 05),卒中组颈动脉狭窄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颈动脉内中膜增厚、斑块及狭窄程度与缺血脑卒中密切相关,颈动脉超声可有效提高脑卒中检出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对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测,探讨颈动脉超声在冠心痛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30例拟诊为冠心病患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及颈动脉超声检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164例)及非冠心病组(66例),检测颈总动脉及颈动脉分又处内膜中层厚度(IMT),计算斑块积分及宽块发生率。结果冠心病组的内膜中层厚度、斑块积分及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非冠心病组(P〈0.01)。结论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粥样斑块对冠心病的诊断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颈动脉超声和脑循环动力学(CVA)检测对高血压病合并缺血性脑卒中的早期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和CVA检测仪检测分析120例高血压病合并缺血性脑卒中超早期和急性期患者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IMT/D比率及CVA各项指标并与60例健康成人对照。结果:病例组患者颈动脉IMT及IMT/D比率均明显大于对照组;缺血性脑卒中超早期组Vimean,Qmean比急性期组明显降低,而R、DR明显增高,超早期组CVA检测阳性率明显高于急性期组。颈动脉IMT及IMT/D比率与Vmean,Qmean呈直线负相关,与R、Zc呈显著直线正相关。结论:颈动脉超声及CVA检没对高血压病合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变化及相互关系。方法:对52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SLE组)和30例健康人(对照组),测定血浆Hcy,颈动脉超声检测其IMT,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SLE组Hcy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0),SLE组IMT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0),Hcy与IMT呈正相关(r=0.861,P=0.000)。结论: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存在早期动脉粥样硬化,Hcy升高与颈动脉IMT密切相关,高Hcy血症可能是引起系统性红斑狼疮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原因之一,Hcy和IMT可作为预测系统性红斑狼疮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的可信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联合颈动脉彩色超声及经颅多普勒的检测结果早期评估糖耐量异常患者颈部及脑动脉血管情况的临床价值。方法对40例糖耐量异常的患者使用颈动脉彩色超声(CDFI)测量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观察管腔是否有斑块、斑块性质、管腔是否狭窄闭塞、狭窄的程度及血流动力学变化。使用经颅多普勒(TCD)检查脑动脉收缩峰和舒张末期血流速度以及搏动指数,所有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40例健康对照组的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通过CDFI检查糖耐量异常组(IGT组)内中膜增厚人数及IMT值较糖耐量正常组(NGT组)均明显增高(P<0.01);通过TCD检查IGT组脑血管发生病变、血流速度及PI值均高于NGT组(P<0.05)。结论 CDFI联合TCD检查发现糖耐量异常患者早期已出现脑动脉的血流速度、搏动指数改变、颈动脉内中膜增厚,使用两种无创检查动态监测病变患者脑血管血流动力学变化,对于指导临床治疗、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均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正常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晨峰血压对颈动脉硬化、同型半胱氨酸(Hcy)和尿微量白蛋白(UmAlb)的影响,探讨Hcy和UmAlb在晨峰血压所致颈动脉硬化中的作用。方法 ①应用24 h动态血压监测仪器对197例原发性高血压且LVEF正常的患者行24 h血压监测,按晨峰血压的高低分为两组:A组:晨峰血压正常组,共90例;B组:晨峰血压增高组,共107例。②应用多普勒超声仪对每例患者均行左、右两侧颈总动脉内径(LCCAd、RCCAd)、颈内动脉内径(LICAd、RICAd)、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LCA‐IM T、RCA‐IM T )及确定左侧、右侧颈动脉有无斑块,计算双侧颈总动脉内径均值(CCAdM)、双侧颈内动脉内径均值(ICAdM)、双侧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均值(CCA‐IMTM)以及两组患者存在颈动脉硬化斑块的患者例数。③入院24 h内对以上患者均留取空腹静脉血,利用OLYMPUS AU640全自动生化仪检测Hcy、UmAlb及血脂等观察指标。结果 ①A组与B组患者在24 h、日间、夜间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的血压平均值,24 h平均动脉压(MAP)等方面均无显著性意义( P>0.01)。②B组在颈动脉硬化各参数、颈动脉硬化斑块患者例数方面均明显高于A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0.05)。③B组在Hcy和UmAlb水平方面均明显高于A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0.01)。④晨峰血压与颈动脉硬化各参数、Hcy和UmAlb均显著相关( P<0.01),其中晨峰血压与CCA‐IMTM相关性最强( r =0.623,P =0.000)。结论 晨峰血压在LVEF正常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所致早期颈动脉硬化方面有重要的意义,且与Hcy、UmAlb密切相关,提示晨峰血压的控制是高血压诊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检测及颈动脉粥样硬化在急性脑梗死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180例脑梗死患者与130例健康对照者进行空腹血浆Hcy水平的测定、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硬化程度,比较两组的血浆Hcy浓度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差异。结果脑梗死组血浆中Hcy浓度(25.1±4.9)μmol/L明显高于而对照组(14.8±4.1)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组中颈动脉硬化发生率86.1%,高于对照组的26.1%(P<0.05)。脑梗死组中有颈动脉硬化的患者其血浆Hcy浓度为(31.3±4.8)μmol/L,高于无颈动脉硬化患者的血浆Hcy浓度(18.2±5.9)μmol/L(P<0.05)。结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形成有关,为脑梗死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进展性卒中的相关因素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进展性卒中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对 1 0 3例发病 2 4h内连续住院的脑梗死患者在住院 1周内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对颈动脉内中膜厚度 (IMT)、斑块情况及管腔狭窄与脑梗死早期进展之间的关系进行单因素及Lo 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进展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斑块发生率、IMT显著高于非进展性脑卒中患者。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颈动脉斑块为脑梗死早期进展的危险因素 ,最大斑块的长度与厚度、颈动脉狭窄程度及IMT与卒中进展无明显关系。结论粥样斑块的结构与理化特性可能是引起脑梗死早期进展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联合叶酸片治疗H型高血压的疗效,评估长效钙离子拮抗剂类降压药联合叶酸片对H型高血压治疗及脑卒中预防的效果。方法选择符合标准的240例Ⅰ级、Ⅱ级原发性H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联合叶酸组120例和马来酸依那普利叶酸组120例。在入组前测量所有患者的血压、血糖、血脂、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以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斑块积分,在干预3个月后复查两组患者的血压以及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干预1年后复查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斑块积分;1年内随时记录患者的脑血管病事件的发生等指标。结果干预3个月后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联合叶酸组与马来酸依那普利叶酸组降压和降血清同型半胱氨酸作用明显,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联合叶酸组同时降压降血清同型半胱氨酸的有效率为83.3%(100/120),马来酸依那普利叶酸组为75.0%(90/120),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526,P=0.112)。1年后复查颈动脉超声显示两组在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和斑块积分上都较前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内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联合叶酸组发生脑血管疾病7例,发生率为6.5%(7/108);马来酸依那普利叶酸组发生脑血管病5例,发生率是5.0%(5/100)。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1,P=0.65)。结论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联合叶酸片在治疗Ⅰ级、Ⅱ级H型高血压患者在同时降压降同型半胱氨酸方面效果显著,能够明显改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缓解动脉粥样硬化速度,有效减少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对H型高血压患者的疗效与马来酸依那普利叶酸片相当。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缺血性卒中合并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的颈动脉斑块的临床特点和影响因素。方法:将2013年7月—12月收治的185例缺血性卒中患者分为T2DM组(n=72)及非T2DM组(n=113),用超声检查颈动脉斑块,其中22例患者行颈动脉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ic arteriography,CTA)检查;分析糖、脂代谢相关指标与颈动脉斑块大小的相关性。结果:T2DM组颈动脉斑块的发生率、性质、大小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与非T2DM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响颈动脉斑块大小的主要因素为是否患T2DM、餐后2 h血糖(2 h postprandial blood glucose,2 h PBG)、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eostatic model assessment for insulin resistance,HOMA-IR)、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LDL-C),P0.05。超声和CTA对22例患者颈动脉管腔的狭窄程度的检查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缺血性卒中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大小与是否患T2DM、2 h PBG、HOMA-IR、FBG和LDL-C相关,合并T2DM时颈动脉斑块发生率升高,易损斑块比例升高。超声检查可作为颈动脉斑块筛查的首选方法,CTA更易于显示斑块的性质及管腔的狭窄程度。  相似文献   

17.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超声诊断及其价值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索超声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诊断价值。方法通过对156例中老年健康体检人员颈动脉检测,共诊断54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对其硬化斑块的好发部位、超声特征进行回顾分析。结果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好发部位为颈总动脉分叉处,占53.7%,颈内动脉起始段,占27.8%,颈总动脉主干,占18.5%。超声特征表现为四种类型:扁平斑、软斑、硬斑和溃疡斑,临床追踪随访及CT、MRI检查证实总计有脑梗死19例,占35.2%,其中,软斑块及溃疡斑块易被血流冲击脱落,形成栓子,发生脑梗死。结论用二维超声及彩色多普勒可以早期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进而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能有效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老年保健对象缺血性卒中的TOAST分型情况,探讨颈动脉斑块易损斑块的发生及其与狭窄程度的关系。方法 205名确诊缺血性卒中的老年保健对象综合临床资料进行TOAST分型,MSC-TA对颈动脉易损斑块及颈动脉狭窄进行测定。结果老年保健对象缺血性卒中的TOAST分型小血管病变最多(43.9%),不明原因(34.1%)及大动脉闭塞(19.5%)次之。96名前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检出有易损斑块,检出率为63.9%,不同TOAST分型间易损斑块的检出无差异(P>0.05),颈动脉不同狭窄程度的易损斑块检出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老年保健对象缺血性卒中的TOAST分型有自身特点,CTA作为无创检查能对颈动脉斑块的形态学进行准确评价,易损斑块亦是老年患者卒中发生重要机制,重视斑块的性质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对冠心病患者进行血尿酸水平测定和颈动脉超声多普勒检查,探讨颈动脉硬化程度与血尿酸水平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59例冠心病患者,测定其血尿酸水平,并采用超声多普勒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斑块情况,分析二者的关系。结果颈动脉内膜增厚组患者的血清尿酸浓度为(271.3±50.1)μmol/L,明显低于颈动脉斑块形成组的(315.2±48.3)μmol/L(P〈0.05);颈动脉狭窄组的血尿酸最低浓度为(347.8±51.2)μmol/L,明显高于颈动脉斑块形成组的(315.2±48.3μmol/L)(P〈0.05);颈动脉狭窄组(分轻、中、重共3组)的血尿酸浓度分别为(347.8±51.2)μmol/L,(392.4±49.3)μmol/L和(430.7±48.6)μmol/L,三者之间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血尿酸水平存在明显正相关(r=0.4623,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血尿酸水平间存在正相关,临床诊疗中应该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20.
龙璐  王钟明  陈贞  陶亚  王望  易斌 《检验医学》2013,(10):885-889
目的探讨血浆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水平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关系。方法将106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根据颈动脉彩超检查分为不稳定斑块组(44例)、稳定型斑块组(38例)和无斑块组(24例),以4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血浆Lp—PLA2水平。所有患者按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中风量表(NIHSS评分)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估。结果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Lp—PLA2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Z=-6.995,P〈0.05);无斑块组、稳定型斑块组和不稳定斑块组Lp—PLA2水平依次升高,且无斑块组与有斑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670,P〈0.05),稳定型斑块组和不稳定斑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6.185,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显示Lp—PLA2评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斑块稳定性的最佳截断值为137.00μg/L,灵敏度为81.8%,特异性为95.1%。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随Lp.PLA2水平的增加呈递增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4.233,P〈0.05)。血浆Lp—PLA2水平与NIHSS评分呈明显正相关(0=0.861,P〈0.05)。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Lp—PLA2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有关,血浆Lp—PLA2水平可预测斑块稳定性,同时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病情监测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