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5 毫秒
1.
目的:确定PICC-DVT高危因素,构建PICC-DVT风险评估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我院行PICC置管的564例老年患者资料。应用Cox比例风险模型确定PICC-DVT危险因素并建立风险评估模型;用Jonckheere趋势检验评估不同危险分层患者PICC-DVT差异,并通过构建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模型预测价值。结果:房颤、动脉粥样硬化、近期手术史、静脉血栓史是老年住院患者PICC-DVT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PICC-DVT风险指数=1.302χ1(静脉血栓史)+0.775χ2(近期手术史)+0.596χ3(房颤)+0.610χ4(动脉粥样硬化)。PICC-DVT发生率随风险指数升高而增加(P0.05)。该模型ROC曲线下面积为0.73。结论:房颤、动脉粥样硬化、近期手术史、静脉血栓史是老年住院患者PICC-DVT的独立危险因素,PICC-DVT风险评估模型预测效能良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头颈部肿瘤患者PICC相关性上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和危险因素,为预防血栓形成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采用便利抽样法选择2016年1月—2018年3月行PICC置管的1137例头颈部肿瘤患者进行B超随访检查上肢静脉血栓发生情况。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确定PICC相关性上肢深静脉血栓危险因素。结果3.6%(41/1137)患者发生PICC相关性上肢静脉血栓。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越大(RR=1.04,95%CI:1.01~1.07,P=0.013)、有PICC置管史(RR=3.22,95%CI:1.53~6.77,P=0.002)、送管次数越多(RR=1.98,95%CI:1.30~3.00,P=0.001)是PICC相关性上肢静脉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头颈部肿瘤患者PICC相关性上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相对较低,年龄大、有PICC置管史、送管次数多是头颈部肿瘤患者PICC相关性上肢静脉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针对该类患者采取积极的干预措施,有望降低PICC相关性血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肿瘤病人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CRT)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置管期间发生CRT肿瘤病人100例与同期住院置管期间未发生CRT肿瘤病人150例资料,对病人一般资料及置管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将有统计学差异的因素赋值并纳入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结果]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感染(OR=5.524,95%CI1.606~19.002)、静脉栓塞史(OR=3.926,95%CI1.247~12.364)、骨髓抑制(OR=2.247,95%CI1.115~5.243)、穿刺肢体(左上肢)(OR=1.954,95%CI1.028~3.717)、穿刺点异常(OR=2.887,95%CI1.025~8.135)是CR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对于存在危险因素的PICC置管病人应早期预防干预,降低CRT发生率,减轻病人负担。  相似文献   

4.
目的综合评价新生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关联强度,为临床预防新生儿PICC相关性感染提供循证依据。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维普、万方、中国生物医学、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截至时间到2018年12月31日关于新生儿PICC相关性感染危险因素的文献,并辅以手工检索和文献追溯法,按纳入和排除标准由2名研究者独立对文献进行筛选、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后运用RevMan 5.2进行分析。结果最终纳入文献11篇,PICC感染率为5.91%。各因素合并OR值及95%可信区间分别为:穿刺次数≥2次(OR=23.71,95%CI:6.28~89.48)、穿刺时间>30 min(OR=23.65,95%CI:6.09~91.83)、导管堵管(OR=71.72,95%CI:17.05~301.64)、导管插入场所(OR=3.63,95%CI:2.17~6.08)、非计划拔管(OR=42.17,95%CI:23.36~76.11)、胎龄<37周(OR=4.17,95%CI:1.55~11.21)、置管时间>10 d(OR=1.53,95%CI:1.21~1.94),各危险因素感染组与非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穿刺次数≥2次、穿刺时间>30 min、导管堵管、导管插入场所(新生儿ICU)、非计划拔管、胎龄<37周、置管时间>10 d是新生儿患者发生PICC相关性感染危险因素。医护人员应该对以上高危因素进行重点关注,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降低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肿瘤化疗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性上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218例肿瘤化疗PICC患者为调查对象,观察患者上肢静脉血栓发生情况,并对上肢静脉血栓发生原因进行单因素及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 218例肿瘤化疗PICC患者中上肢静脉血栓发生率为23.85%,经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0岁、静脉血栓形成史、使用抗凝药物、化疗补液时间<3d、临床分期为Ⅲ~Ⅳ期、置管前D-二聚体值(D-D)>0.5mg/L、传统穿刺、穿刺静脉为贵要静脉、近期手术外伤史、慢性肾功能不全的患者PICC相关性上肢静脉血栓发生率较高(P<0.05)。经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0岁、静脉血栓形成史、D-D>0.5mg/L、传统穿刺、穿刺静脉为贵要静脉、慢性肾功能不全是肿瘤化疗患者PICC相关性上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而使用抗凝药物、化疗补液时间<3d则是保护因素。结论对于老年、静脉血栓形成史、D-D水平升高、慢性肾功能不全的肿瘤化疗PICC患者置管期间应采取行之有效的预防措施,以降低PICC相关性上肢静脉血栓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上肢运动对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患者静脉血栓的预防效果。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Pub Med数据库、CINAHL数据库、Cochrane图书馆和JBI图书馆,搜集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随机对照试验,对文献质量进行评价后,采用RevMan 5.3软件分析数据。结果共纳入6篇符合标准的文献,Meta分析结果显示:上肢运动能有效降低PICC置管患者静脉血栓的发生率[OR=0.18,95%CI(0.09,0.37),P <0.00001]; PICC置管患者进行上肢运动能有效改善腋静脉平均血流速度[WMD=1.56,95%CI(0.72,2.39),P=0.0003]。结论上肢运动可有效降低PICC置管患者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改善腋静脉平均血流速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肿瘤患者PICC相关上肢无症状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特点,为血栓早期预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2017年4月至2018年10月PICC置管的肿瘤患者127例,在置管前和置管后第2、7、14、21、28、35、42天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置管侧上肢静脉的穿刺点、穿刺点上方2 cm处、肘窝上方10 cm处和腋窝4个部位进行随访检测,记录无症状静脉血栓发生时间、部位、血栓分级和统计发生率。多因素分析所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探寻危险临界值。结果 :无症状静脉血栓发生率为48.82%,发生无症状血栓中位时间为3天;62例无症状血栓患者共检测出81处静脉血栓,其中深静脉血栓占23.46%,浅静脉血栓占76.54%;血栓分级:Ⅰ级占51.85%,Ⅱ级占37.04%,Ⅲ级占11.11%。美东地区肿瘤协作组评分(OR=9.185,95%CI 4.770~28.262,P<0.001)、静脉血液流速(OR=0.577,95%CI 0.506~0.858,P=0.002)与无症状血栓发生相关。静脉血液流速的危险临界值为4.78cm/s(曲线下面积为0.739,95%CI 0.649~0.830)。结论 :肿瘤患者PICC相关上肢无症状血栓发生率高,发生时间早,多发生于穿刺点上方2~10 cm贵要静脉处,以浅静脉血栓为主。建议对活动能力低下,静脉血液流速≤4.78 cm/s的高危人群进行有目的置管前筛查和干预措施,预防无症状静脉血栓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系统评价经隧道式中心静脉导管行血液透析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atheter-related blood stream infection,CRBSI)发病率及危险因素。方法检索从建库到2022年9月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维普、万方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搜集报道了CRBSI发病率和/或危险因素的临床研究。采用R语言(version 4.1.2)进行单组率和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1篇文献,6758例经隧道式中心静脉导管行血液透析的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CRBSI总发病率为14.5%,欧洲人群发病率为28.9%(95%CI:16.2%~43.5%),病例对照研究的发病率为26.3%(95%CI:14.1%~40.7%),年龄≥60岁人群发病率为22.2%(95%CI:14.5%~31.0%),导管使用时间>24个月的发病率为28.2%(95%CI:2.5%~67.2%)。年龄≥60岁(OR=1.85,95%CI:1.29~2.64)、白蛋白<30g/L(OR=2.12,95%CI:1.40~3.22)、股静脉置管(OR=2.17,95%CI:1.24~3.80)、合并糖尿病(OR=1.82,95%CI:1.37~2.40)、置管时间≥4周(OR=2.04,95%CI:1.22~3.41)是经隧道式中心静脉导管行血液透析患者发生CRBSI的重要危险因素。结论经隧道式中心静脉导管行血液透析CRBSI发生率较高,年龄≥60岁、白蛋白<30g/L、股静脉置管、合并糖尿病、置管时间≥4周是CRBSI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造成失血性休克患者锁骨下静脉置管感染的危险因素,为感染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择四川省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急诊科收治的357例行锁骨下静脉置管的失血性休克患者,按研究对象是否发生感染分为感染组(56例)和非感染组(301例).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基础疾病史、置管位置、导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是否行气管切开、白细胞计数(WBC)水平等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将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影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锁骨下静脉置管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357例失血性休克患者中,56例发生感染(占15.7%).单因素分析显示: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锁骨下静脉置管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60岁(χ2=19.839,P<0.001)、既往糖尿病史(χ2=6.252,P=0.012)、导管留置时间≥7 d(χ2=19.261,P<0.001)、住院时间≥7 d(χ2=4.315,P=0.038)、抗菌药物使用时间≥7 d(χ2=16.161,P<0.001)、行气管切开(χ2=40.969,P<0.001)、WBC<4×109/L(χ2=39.451,P<0.001)、病情严重程度评分4~5分(χ2=8.345,P=0.00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导管留置时间≥7 d〔优势比(OR)值=16.713,95%可信区间(95%CI)为3.651~76.624〕、行气管切开(OR=6.861, 95%CI为2.377~18.246)、WBC<4×109/L(OR=4.903,95%CI为1.887~12.643)是引起失血性休克患者锁骨下静脉置管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缩短静脉置管时间、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可有效减少和避免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王炜  郝其艳 《护理研究》2024,(5):827-831
目的:通过筛选高龄病人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相关性上肢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的危险因素,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并评估模型的区分度与一致性。方法:采用自制调查表收集2014年1月—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226例PICC置管高龄病人临床资料,统计导管相关性上肢DVT发生率。根据是否发生上肢DVT分为DVT组与非DVT组,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影响上肢DVT发生的危险因素,将危险因素纳入R软件构建预测上肢DVT发生风险的危险因素,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与拟合优度检验评估预测模型的区分度与一致性。结果:PICC置管高龄病人上肢DVT发生率为20.35%(46/226)。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合并恶性肿瘤、置管前D-二聚体水平、置管期间手术史是影响高龄PICC置管病人上肢DV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列线图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77,校准曲线斜率接近1,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χ2=9.637,P=0.291。结论:基于高龄病人PICC导管相关性上肢DVT发生的危险因素建立的列线图模型区分度与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基于PICC相关性上肢静脉血栓风险评估的分级护理干预措施对预防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将符合纳入条件的560例PICC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均使用PICC相关性上肢静脉血栓风险评估表分为高危、中危和低危患者。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采用分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两周内静脉血栓发生率。结果分级护理干预两周后,观察组静脉血栓发生率1.43%明显低于对照组5.71%(P=0.006)。结论根据评估表筛查出高危、中危和低危患者,采取分级护理干预能够降低PICC相关性上肢静脉血栓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改良型活动方式预防肿瘤患者PICC相关性血栓的有效性进行Meta分析。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网2010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收录的肿瘤患者改良型活动方式与PICC相关性血栓的研究,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和提取资料,并进行文献质量评估。采用RevMan 5.3软件对纳入研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7个RCT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常规置管侧上肢运动组相比,改良型活动方式组肿瘤患者的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发生率降低(OR=0.22,95%置信区间0.13~0.38,P<0.01),腋静脉最大血流速度增加(MD=1.03,95%置信区间0.64~1.42,P<0.01)。结论置管侧肢体进行改良型活动能够有效加快肿瘤患者PICC置管后腋静脉血流速度,减少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发生。  相似文献   

13.
探讨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围术期并发深静脉血栓(DVT)的危险因素。【方法】本研究选取2010年1月至2019年12月发表的妇科恶性肿瘤并发DVT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探讨妇科肿瘤患者围术期并发DVT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文献12篇,13项危险因素,包括年龄、体质量指数(BMI)、手术、化疗、肿瘤分期、高血压、血栓史、手术时间、输血、PICC置管、高血脂、糖尿病、D-二聚体,其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为BMI(OR=2.65,95%CI:1.61?4.36,P<0.05)、手术(OR=2.33,95%CI:1.62?3.36,P<0.05)、化疗(OR=2.08,95%CI:1.50?2.90,P<0.05)、肿瘤分期(OR=2.42,95%CI:1.54?3.8,P<0.05)、高血压(OR=3.10,95%CI:2.13?4.50,P<0.05)、输血(OR=7.19,95%CI:2.55?20.30,P<0.05)、PICC置管(OR=2.07,95%CI:1.38?3.12,P<0.05)、糖尿病(OR=3.66,95%CI:1.78?7.53,P<0.05)、手术时间>3 h(OR=1.1,95%CI:1.01?1.20,P<0.05)。【结论】BMI、手术、化疗、肿瘤分期、高血压、输血、PICC置管、糖尿病、手术时间>3 h是妇科恶性肿瘤围术期并发DVT的危险因素,可能控制好上述因素可有效降低DVT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下肢静脉超声检查结果分析不同部位下肢静脉血栓与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之间的关系,为PE患者的病情评估以及治疗方案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心内科收治的312例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行CT肺动脉造影及下肢静脉超声检查,按照检查结果分为PE组和非PE组,根据超声检查结果及病史资料的差别作单因素和多因素相关性分析。结果:2组患者的性别构成比、年龄、肺癌合并情况、下肢静脉血栓发生情况及部位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PE组肌间静脉、股静脉、腘静脉、胫后静脉和腓静脉血栓发生率均显著高于非PE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存在下肢静脉血栓与肺栓塞的发生有显著关联(OR=8.344,95%CI 4.867~14.304),其中存在肌间静脉血栓(OR=2.996,95%CI 1.630~5.509)、腘静脉血栓(OR=5.536,95%CI 1.646~18.623)、胫后静脉血栓(OR=6.685,95%CI 1.789~24.990)均与更高的PE发生率显著相关。结论:下肢静脉血栓患者发生PE的风险显著增加,肌间静脉血栓、腘静脉血栓、胫后静脉血栓均为PE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急性胰腺炎患者PICC置管致上肢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并归纳总结护理对策.方法 选择2015年2月至2016年1月我院消化内科留置PICC导管的急性胰腺炎患者368例,对发生PICC相关静脉血栓的13例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患者年龄、性别、置管静脉、置管肢体、疾病严重程度、D-二聚体(D-dimer,D-D)、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值、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PTT)的改变与发生静脉血栓有无相关性及血栓形成的时间.结果 确诊静脉血栓13例患者,性别及年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轻、重型胰腺炎患者发生血栓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置管静脉右头静脉发生血栓概率最高(37.5%),左、右上肢肘正中静脉血栓发生率分别为(12.0%、4.7%),左、右贵要静脉血栓发生率分别为(1.3%、0.6%);血栓形成患者PT高于血栓未形成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栓形成患者APTT、FIB、D-D均明显高于血栓未形成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留置PICC置管后形成血栓的平均时间(12.6±7.8)d,血栓最早可发生在置管后第3~4天.结论 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血液凝血、纤溶系统的改变及置管静脉的选择直接影响静脉血栓的形成,护理人员要加强PICC置管相关性静脉血栓的预防意识,置管前严格评估患者凝血指标,置管时选择合适的静脉,置管后进行综合护理干预,以降低PICC置管相关性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延长置管时间.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对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r,PICC)术后,上肢静脉血栓形成溶栓治疗中评估疗效及预后的价值.方法: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2012年3月-2013年5月的12例PICC术后,上肢静脉血栓形成溶栓治疗的患者,进行随访观察并总结分析.结果:12例患者,7例导管位于右上肢,5例位于左上肢.男8例,女4例.胃肠道恶性肿瘤4例,肺部恶性肿瘤3例,乳腺恶性肿瘤3例,均为女性患者,腹部恶性肿瘤2例.11例患者上肢静脉血栓经溶栓治疗均消失,1例患者出现双上肢静脉广泛栓塞,临床上怀疑合并肺血栓栓塞.彩色多普勒超声能短时间内准确的判断上肢静脉血栓溶栓治疗过程中,血栓大小、形态及范围的变化,反应血流再通的情况,清楚的显示导管的位置以及状态,很大程度帮助临床判定溶栓治疗的效果及指导治疗方案.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能对PICC术后,上肢静脉血栓形成溶栓治疗过程中血栓范围、大小、导管的位置以及状态及其作出准确的判断,对临床PICC术后血栓形成溶栓效果评估及治疗方案选择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老年住院患者衰弱的现状并分析相关因素,有助于临床决策及制定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方法选取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老年医学科189例住院患者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队列研究,依据衰弱筛查量表(FRAIL)将研究对象分为无衰弱组、衰弱组,分别收集两组的一般资料、实验室检验数据、量表评估结果。结果189例老年住院患者中,衰弱组81例(42.9%),无衰弱组108例(57.1%)。不同年龄、性别、慢性病情况、用药种类、体重指数(BMI)的患者,衰弱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衰弱组具有更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下降、压疮风险、高跌倒风险、高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营养不良患者。二分类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反应蛋白(CRP)升高(OR=1.187,95%CI:1.097~1.284)、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受损(OR=5.270,95%CI:1.089~25.504)、压疮风险(OR=6.587,95%CI:1.192~36.404)是衰弱发生的危险因素,高血清铁水平(OR=0.854,95%CI:0.786~0.928)、高25羟维生素D水平(OR=0.822,95%CI:0.743~0.911)是老年住院患者衰弱发生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老年住院患者衰弱发生率高,CRP升高、ADL受损、压疮风险与老年住院患者衰弱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新生儿经上肢和下肢静脉置入PICC的效果。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维普全文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Cochrane图书馆、Web of Science、PubMed和Science direct中关于上肢和下肢静脉置入外周中心静脉导管的随机对照试验。由2名评价者按照2011年Cochrane手册质量标准,独立评价并交叉核对纳入研究的质量。用RevMan 5.3软件进行统计处理。结果共纳入11篇随机对照试验,样本量1 266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上肢静脉相比,经下肢静脉置入PICC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高、导管异位率低、操作时间短、出血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导管感染、外渗发生率低,留置时间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导管堵塞、静脉炎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经下肢静脉置入PICC有一定的优势,可将下肢静脉作为新生儿PICC穿刺时常规选择静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