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目的 探讨如何提高老年患者静脉输液的质量.方法 对98例老年患者分组行常规(对照组)和护理干预(干预组)的静脉输液比较,观察2组患者的输液质量.结果 对照组静脉输液一次穿刺成功642例次,占89.04%,组织局部肿胀166例次,占23.02%,拔针部位瘀斑74例次,占10.26%;干预组一次穿刺成功699例次,占95.10%,组织局部肿胀75例次,占10.20%,拔针部位瘀斑33例次,占4.49%,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对照组和干预组穿刺疼痛程度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在老年患者静脉输液中进行护理干预可以提高输液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逆行静脉穿刺的临床应用效果,为长期静脉输液或浅静脉穿刺困难的老年患者提供良好的穿刺途径,提高手背浅静脉的利用率.方法 选择静脉输液患者8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试验组采用逆行(离心)穿刺,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 (向心)穿刺,两组均选用手背浅静脉为穿刺部位,比较1次穿刺成功率、穿刺部位渗出、肿胀率和疼痛评分.结果 试验组的1次穿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1),局部渗出、肿胀率低于对照组(P<0.01),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逆行静脉穿刺可提高老年慢性病患者穿刺成功率,降低肿胀、渗出率,减轻患者的疼痛.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和评价老年患者静脉输液拔针后不同按压方法的效果,以进一步探求减少老年患者静脉穿刺点局部不良反应的正确按压方法。方法 100例需要进行静脉输液的老年患者随机分2组。试验组(50例)采用改良式按压法:静脉输液完毕,先拔针,采用手掌部大鱼际肌按压穿刺部位输液贴,并抬高手臂,按压时间为3~5 min,本次试验取4 min。对照组(50例)采用传统式按压法:静脉输液完毕以输液贴按压穿刺点,迅速拔出针头,在局部按压穿刺点,时间同试验组。结果两组的局部疼痛、回血、淤血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试验组的局部疼痛、回血及淤血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改良式按压法对保护静脉、提高护士再次穿刺的成功率、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护理质量、促进护患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老年患者静脉输液血管保护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静脉输液血管的保护方法,以提高老年患者静脉输液的质量。方法根据老年患者血管特点,从头皮针和血管的选择、运用静脉穿刺方法的技巧、拔针后的按压方法与时间3方面加强对老年患者静脉输液血管的保护。结果本组50例(375输液例次)老年输液患者中,367例次(97.9%)穿刺针眼愈合时间≤2d;369例次(98.4%)无血管触痛感;370例次(98.7%)穿刺部位无出现皮下瘀血。结论根据老年患者静脉血管的特点选择适当的头皮针和血管,运用静脉穿刺方法的技巧和延长拔针后按压时间,对提高老年患者静脉输液质量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自制静脉穿刺拔针按压带在手外伤患者静脉输液拔针后按压止血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00例需静脉输液治疗的手外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按压方法,拔针后用棉签按压针眼止血;观察组采用保留穿刺点上方的输液贴,拔针后使用自制静脉穿刺拔针按压带按压针眼止血的方法。比较两组患者按压止血时间、瘀斑、皮下血肿情况。结果:两组按压止血时间、瘀斑、皮下血肿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制静脉穿刺拔针按压带应用于手外伤患者静脉输液拔针后按压止血,按压时间较短,止血效果好,能提高护士工作效率和患者及家属满意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静脉输液后2种拔针方法的效果.方法 收集2009年7月~2009年8月164例成年患者,共772例次静脉输液的资料,7月份392例次输液采用常规法拔针,8月份380例次输液采用改进法拔针.观察2组患者输液完毕拔针后发生疼痛、出血或淤血、针头溢液的情况.结果 改进组的局部疼痛、出血或淤血、针头溢液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p<0.01).结论 改进拔针方法能减轻患者的痛苦,保护静脉血管,提高再次穿刺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更适合老年患者静脉输液后穿刺点的压迫止血法,以最大限度提高老年患者血管的使用率。方法对需要静脉输液的50例老年患者进行自身对照,单日采用输液贴下棉签两点一线压迫止血法,双日采用输液贴上手指按压法止血,比较2种方法拔针后穿刺局部出血、瘀斑发生率及患者满意率。结果单日组发生出血、淤斑率明显低于双日组(p<0.01),且满意率明显高于双日组。结论输液贴下棉签两点一线压迫法优于输液贴上手指按压止血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注射低分子肝素钠后压迫穿刺点对注射部位局部出血的影响。方法:将69例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患者,按克赛治疗时间先后随机分为实验组34例和对照组35例。实验组注射拔针后压迫穿刺点3min,对照组不压迫。观察每次注射部位皮下出血情况,比较两种拔针方法的差异性。结果:实验组共注射476次,对照组共注射490次。实验组产生轻度瘀斑12次,中度瘀斑12次,重度瘀斑12次,血肿4次;对照组产生轻度瘀斑32次,中度瘀斑19次,重度瘀斑22次,血肿18次。两组比较,在轻度瘀斑、重度瘀斑、血肿方面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低分子肝素钠皮下注射拔针后,穿刺点压迫3min可降低注射局部皮下出血的发生事和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注射低分子肝素钠后压迫穿刺点对注射部位局部出血的影响.方法:将69例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患者,按克赛治疗时间先后随机分为实验组34例和对照组35例.实验组注射拔针后压迫穿刺点3 min,对照组不压迫.观察每次注射部位皮下出血情况,比较两种拔针方法的差异性.结果:实验组共注射476次,对照组共注射490次.实验组产生轻度瘀斑12次,中度瘀斑12次,重度瘀斑12次,血肿4次;对照组产生轻度瘀斑32次,中度瘀斑19次,重度瘀斑22次,血肿18次.两组比较,在轻度瘀斑、重度瘀斑、血肿方面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低分子肝素钠皮下注射拔针后,穿刺点压迫3 min可降低注射局部皮下出血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外周静脉套管针浅静脉逆行穿刺法在老年患者中应用的效果.方法 将125例老年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施行浅静脉逆行穿刺留置针输液,对照组采用传统顺行穿刺留置针输液.观察比较两组穿刺效果.结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的穿刺成功率分别为96.0%,86.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8.306,P<0.01);穿刺疼痛率分别为13.3%,3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Х^2=5.208,P<0.05);静脉炎的发生率分别为1.33%,12.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Х^2=4.597,P<0.05).结论 对需长时间输液的老年患者采用浅静脉逆行穿刺留置针,可以提升静脉输液效果,避免静脉输液并发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患者静脉穿刺的影响,提高一次静脉穿刺成功率。方法150例患者被随机分为对照组(n=75)与实验组(n=75)。对照组采用常规穿刺方法,实验组在常规穿刺方法的基础上加以心理干预。结果静脉穿刺的成功率由原来90.7%提高到98.7%(P<0.01),同时降低了患者投诉率。结论心理干预能增加护患之间的感情,使一次静脉穿刺成功率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12.
“工”型沙袋套应用于心脏介入术后患者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对心脏介入治疗患者术后股动、静脉穿刺口采用“工”型沙袋压迫止血的效果。方法采用抽签随机分]为两组,采取对照法,长方形沙袋组105例,心脏介入诊疗后股动、静脉穿刺口用弹性胶布包扎,长方形沙袋压迫6h后,穿刺口维持包扎和绝对卧床24h;“工”型沙袋组95,例心脏介入诊疗后股动、静脉穿刺口用弹性胶布包扎,“工”型沙袋套装沙袋压迫6h后,穿刺口维持包扎和绝对卧床12h。对两组患者进行术后局部并发症、舒适度评估和比较。结果“工”型沙袋组患者穿刺点血肿、淤斑的发生率与长方形沙袋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工”型沙袋组患者排尿困难、腰背酸痛、失眠等不适情况与长方形沙袋组相比,明显减轻,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工”型沙袋套应用于心脏介入术后患者可以提高患者舒适度,减少并发症,减轻护理工作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双止血带负压法建立有效静脉通道在腹泻合并重度脱水患儿输液中应用的临床价值.方法 将133例腹泻合并重度脱水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68例和对照组65例.观察组采用双止血带负压输液法进行静脉穿刺,而对照组采用传统输液法进行静脉穿刺,两组患儿均选择手背静脉作为穿刺部位,观察两组患儿静脉充盈程度.以第一次穿刺即可见回血为穿刺成功的观察指标,分别统计两组患儿静脉充盈度及穿刺成功的例数,并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静脉充盈表浅为38.24%,充盈明显和充盈饱满为61.76%,穿刺成功率为89.71%;而对照组静脉充盈表浅为66.15%,充盈明显和充盈饱满为33.85%,穿刺成功率为66.15%.两组比较,χ2值分别为10.38、10.81,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值均<0.01).结论 双止血带负压法可明显地提高腹泻合并重度脱水患儿静脉充盈程度及穿刺的成功率,为腹泻合并重度脱水患儿建立有效静脉通道开拓了一种新途径,对腹泻合并重度脱水患儿输液治疗,挽救患儿的生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并分析B超引导下PICC置管与常规肉眼穿刺的效果,以选择更低风险的穿刺方法,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护理质量.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进行资料收集,选取我科2008年10月至2009年9月乳腺癌术前及术后置PICC管进行化疗患者167例,按穿刺方法不同分为B超引导下置管组为实验组共58例,常规肉眼穿刺组为对照组共109例,观察并比较两组穿刺后并发症、腋下回折、穿刺次数、深静脉栓塞、穿刺操作用时、换药护理用时.结果 两组患者穿刺部位并发症、穿刺次数、穿刺操作用时、换药护理用时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穿刺后感染的发生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腋下回折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机械性静脉炎和深静脉栓塞发生.结论 应用B超引导进行PICC置管优于常规肉眼穿刺.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主动输液实践模式对呼吸内科危重患者输液安全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0年3月至2012年10月我院呼吸内科收住的危重患者240例为研究对象,按人院时间先后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120例,分别实施传统输液模式和主动输液实践模式,比较两组患者静脉输液方式、人均穿刺数、输液费用、静脉炎和药物外渗的发生情况及患者满意度.结果 实验组患者较对照组输液方式更多的选择了中心静脉置管,人均穿刺数和输液费用较对照组减少,静脉炎和药物外渗的发生率较对照组降低,患者满意度较对照组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1或P<0.05).结论 实施主动输液实践模式能够保证呼吸内科危重患者用药安全,预防输液并发症、减轻患者痛苦,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PICC和颈内静脉置管在高龄危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潘蓉  魏巍 《护理学报》2005,12(5):48-49
目的比较外周导入中心静脉置管(PICC)与颈内静脉置管两种方法在高龄危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46例置管患者按照住院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PICC组23例和颈内静脉组23例,分别观察两种方法置管的1次置管成功率、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以及置管时间的长短。结果PICC组一次置管成功率为100%,而颈内静脉组的一次置管成功率为7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ICC组导管留置时间长于颈内静脉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颈内静脉组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邻近动脉损伤、导管脱落的例数较多,而PICC组发生静脉炎的例数则高于颈内静脉组。结论PICC导管的穿刺简便易行,危险性小,患者痛苦少,并发症轻微,不限制患者的臂部活动,可长期留置,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李宝军  关小宏 《现代护理》2007,13(14):1275-1276
目的探讨一次性输液器瓶塞穿刺针插入液体软包装袋胶塞的位置,防止静脉输液过程中顺管流液的发生。方法从住院的老年患者需要进行静脉输液的492例中随机抽取400例,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200例应用一次性输液器瓶塞穿刺针插入液体软包装袋胶塞的中心位置,并与对照组应用一次性输液器瓶塞穿刺针插入液体软包装袋胶塞加入药物的位置做对照,观察2组漏液情况。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漏液情况,数据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2组漏液率比较,实验组漏液率为0,而对照组漏液率为20%。结论一次性输液器瓶塞穿刺针插入液体软包装袋胶塞的中心位置方法简单,操作方便易行,避免药物的丢失,提高护理工作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先天性食管闭锁患儿围手术期的护理.方法治疗先天性食管闭锁26例,术前需预防及治疗吸人性肺炎,加强营养,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提高手术耐受力.术后加强生命体征监护,强化气道管理,注意补液的量和速度,注意防止并发症,保证热量供给并给予合理喂养.结果 22例患儿治愈并获随访,生长发育正常,2例因术后肺炎、硬肿症加重而死亡,2例因吻合口瘘放弃治疗.结论加强围手术期的综合护理,能积极有效地预防及治疗并发症,是提高食管闭锁患儿成活率和生命质量的关键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PDCA品管圈护理与常规传统输液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300例外伤经清创缝合后需头孢呋辛输液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实施PDCA品管圈输液护理干预,对照组予以常规传统输液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输液护理质量和满意度.结果 干预后研究组一针见血率、无痛和无肿胀输液率、患者配合度和输液顺利完成率等护理质量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0.01),对等候时间、输液技术、护患配合程度和输液效果的满意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0.01).结论 PDCA品管圈护理干预能显著提高输液患者的护理质量及满意度,有利于融洽护患关系、促进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伤科黄水湿敷,防护七叶皂甙钠所致静脉损伤的效果。方法将120例接受七叶皂甙钠治疗的患者随机分成2组,实验组60例,穿刺成功后,在穿刺点以上5~15cm处加用消毒伤科黄水纱湿敷,输液完毕去掉;对照组60例,采用常规输液方法。2种方法进行比较,了解用伤科黄水湿敷在防护方面的作用。结果2组间的静脉损伤程度、静脉炎的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伤科黄水湿敷预防七叶皂甙钠致静脉损伤效果显著,有效地解除了因治疗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同时避免治疗隐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