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4 毫秒
1.
彩超引导下赛丁格尔穿刺针行PICC置管术利弊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芊  熊敏芳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32):7845-7845
目的探讨肿瘤患者在B超引导下以赛丁格尔穿刺针行PICC置管与常规PICC置管比较的利与弊。方法将118例肿瘤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56例及对照组62例。结果两组的平均穿刺次数、穿刺成功率、静脉炎、局部感染、血栓形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B超引导下以赛丁格尔穿刺针行PICC置管术优于常规置管术,利大于弊。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采用B超引导下改良股动脉穿刺(Seldinger)技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6年5月在本院行PICC置管的295例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PICC置管方法将上述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151例)与对照组(144例),观察组PICC置管采用B超引导下改良Seldinger技术,对照组PICC置管采用传统方法,现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静脉血栓发生情况。结果 (1)PICC置管前,两组患者血小板计数(PLT),血浆D-二聚体(DD)、血栓烷B2(TXB2)、内皮素(ET)、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ICC置管前、PICC置管后12h、PICC置管后24h,观察组与对照组的PLT,血浆D-D、TXB2、ET均逐步升高,血浆6-keto-PGF1α均逐步下降,组内不同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ICC置管后12h、PICC置管后24h,观察组PLT,血浆D-D、TXB2、ET均显著低于对照组,6-keto-PGF1α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观察组静脉血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癌患者PICC置管采用B超引导下改良Seldinger技术的静脉血栓发生率更低。  相似文献   

3.
抽取40例行PICC置管术的乳癌术后患者,20例为A组使用"肉眼观察"、20例为B组使用"B超下引导下PICC置管术",进行观察、跟踪、随访,对置管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日常维护、舒适度做比较分析,结果 B组患者首次成功率明显高于A组,B组患者感染率和折管率明显低于A组,因此B超下引导下PICC置管术更优势。"B超下引导下PICC置管术"穿刺成功率高、感染率低、更舒适美观,易被患者认可,适合今后乳腺癌术后化疗病人的普遍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在彩色多普勒引导下PICC置管穿刺过程中采用平面内技术与平面外技术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12月在我院行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患者130例,并随机等分为超声引导下平面内技术组(A组)和平面外技术组(B组)。观察两组穿刺用时和一次穿刺成功率。结果:彩色多普勒引导下PICC置管穿刺过程中,A组穿刺时间长于B组;A组一针穿刺成功率低于B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平面外技术更易掌握和操纵,且一次穿刺成功率高,穿刺操作时间短。  相似文献   

5.
陈连带  李燕娥  黄红友 《当代护士》2021,28(10):104-107
目的 探讨隧道式PICC在肿瘤晚期患者置管中的应用.方法 采用数字随机法将某院106例行PICC置管的肿瘤晚期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B超引导下置管,观察组采用隧道式置管,两组均置入三向瓣膜式4FrPICC(美国巴德公司).比较两组患者置管时间、一针穿刺成功率、置管后出血、滑管、静脉炎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在置管时间、导管异位、皮疹、穿刺口渗液、置管48 h穿刺口渗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一针穿刺成功观察组为98.08%,对照组为81.48%,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置管后24 h穿刺口出血、导管滑管、静脉炎等发生数观察组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隧道式PICC,大大提高了置管的成功率及延长了使用时间,提高了患者舒适性,降低了滑管的概率,减轻了局部渗血、静脉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在普通B超机引导下塞丁格技术置入PICC导管过程中,B超机探头横轴与纵轴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9月—11月我科住院行B超引导下运用塞丁格技术置入PICC导管病人59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28例,采用B超探头纵向探测血管和穿刺点定位;对照组31例,采用B超探头横向探测血管和穿刺点定位。观察两组穿刺成功率和穿刺用时。[结果]普通B超引导下赛丁格技术置入PICC导管,观察组一次成功率92.86%,对照组一次成功率70.9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χ=4.65,P0.05);观察组穿刺时间为(30.58±11.32)min,对照组为(41.26±13.89)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21,P0.05)。[结论]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穿刺用时比对照组少。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新型葡萄糖酸氯已定透明敷贴在治疗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穿刺部位感染中的效果。方法选取72例PICC置管后穿刺点感染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常规碘伏湿敷后采用普通3M透明敷料固定穿刺点,观察组碘伏湿敷后采用新型葡萄糖酸氯己定抗菌透明敷料固定穿刺点。观察2组穿刺点感染改善效果。记录2组穿刺点愈合时间及换药次数。结果观察组穿刺点感染改善有效率97.22%(35/36),愈合时间(7.51±2.32) d,换药次数(1.82±0.81)次。对照组穿刺点感染改善有效率94.44%(34/36),愈合时间为(7.63±3.31) d,换药次数(2.32±1.12)次。2组穿刺点感染改善效果及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换药次数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新型葡萄糖酸氯己定抗菌透明敷料能有效改善PICC置管后穿刺点感染症状,减少换药次数。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B超引导下Seldinger技术在儿童PICC置管中应用的效果。方法选择PICC穿刺患儿52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22例应用B超引导下赛定格技术PICC,对照组30例应用传统PICC穿刺方法,比较两组穿刺置管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B超引导下赛定格技术PICC一次置管成功率86.3%,传统PICC穿刺方法一次置管成功率7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915,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较对照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3,P〈0.05);观察组穿刺时间、患儿家长满意度分别为(31.82±10.41)min、(97.63±2.32)%,与对照组[(45.50±15.16)min、(94.17±2.15)%]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3.855,5.559;P〈0.05)。结论B超引导下赛定格技术提高了穿刺成功率,减少了并发症发生,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B超引导下塞丁格技术在血液病患者经外周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PICC )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行 PICC置管的血液病患者80例,按照患者意愿分为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塞丁格技术穿刺操作的方法置管,观察组采用经B超引导下塞丁格技术穿刺置管技术,观察两组一次穿刺置管成功率、置管后导管脱出、出血和静脉炎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一次穿刺置管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导管脱出、出血和静脉炎显著低于对照组( P <0.05)。结论 B超引导下塞丁格技术 PICC 置管,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0.
顾瓅 《当代护士》2018,(7):91-93
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重儿静脉输液通路的建立和管理方法。方法选择2015年9月~2016年12月在本院NICU住院治疗的110例极低出生体重儿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入院时予以脐静脉置管后续PICC置管(60例);对照组入院时予以外周静脉置管后续PICC置管(50例)。观察两组患儿首次置管成功率、平均置管总穿刺次数、PICC一次性置管成功率、置管并发症及恢复出生体重时间。结果观察组首次置管成功率、PICC一次性置管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平均置管总次数、恢复出生体重时间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发生腹胀、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等并发症的例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极低出生体重儿入院时脐静脉置管后续PICC置管能快速有效建立静脉通道,减少置管总穿刺次数,有利于恢复患儿出生体重。  相似文献   

11.
姜红  肖丽  范玲 《医学临床研究》2014,31(9):1795-1797
[目的]探讨水胶体敷料贴敷治疗及预防极低出生体质量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术后静脉炎效果.[方法]选择277例留置PICC的极低出生体质量儿,按入院时间顺序分为两组.将采取常规护理措施的141例做为A组,将改进护理措施的136例做为B组;A组留置PICC后出现静脉炎时采用水胶体敷料贴敷穿刺侧治疗.B组留置PICC后立即采用水胶体敷料贴敷穿刺侧预防静脉炎.比较两组不同穿刺部位的静脉炎发生率、水胶体敷料贴敷治疗及预防效果.[结果]头静脉和肘部下行静脉穿刺留置PICC静脉炎发生率高于肘部贵要静脉;B组静脉炎总发生率8.1%,A组为2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效果均有显效.[结论]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在头静脉和肘部下行静脉留置PICC易发生静脉炎,水胶体敷料贴敷治疗及预防静脉炎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2.
老年患者PICC管敷料的选取及固定方法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防止置管术后发生不良反应的敷料选取及能有效防止老年患者PICC管脱出的固定方法。方法将62例PICC置管术后的老年血液肿瘤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31例,用我科现已推行使用的敷料美皮康(有边型)及3条输液贴法进行固定;对照组31例,用普通贴膜进行常规换膜固定。结果实验组31例患者仅有1例出现针眼周围发红现象,1例出现皮肤过敏现象,无静脉炎及脱出现象发生,显效率和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使用敷料美皮康(有边型)及3条输液贴进行固定不但简洁美观,而且能减少老年患者PICC置管后发生不良反应的几率,有效防止PICC管脱出,值得在临床护理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三种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置管方法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便利抽样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7月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肿瘤科收治的需要PICC置管的9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入院先后将其分为传统的PICC置管组、改良塞丁格技术的盲穿组、血管超声引导下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组,每组各30例,分析并比较三组患者一次性置管成功率、置管期间的穿刺点局部渗血、静脉炎、静脉血栓的发生率,置管使用的时间等。结果血管超声引导下的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的PICC置管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穿刺点局部渗血、静脉炎、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及置管时间等均优于传统的PICC置管组和改良的塞丁格技术盲穿组(均P0.05)。结论血管超声引导下的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的PICC置管极大地提高了一次性穿刺的成功率、减少了局部组织损伤和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在预防机械性静脉炎和静脉血栓方面有着显著的效果,缩短了置管使用的时间,有利于提高患者的满意度,是临床上目前值得推广应用的一种PICC置管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普通PICC置管与超声引导PICC置管方法在消化科住院患者中的应用情况.方法 106例消化科住院患者行PICC置管,分为普通置管组(n=71)和超声引导组(n=35),比较两组患者穿刺成功率、舒适度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普通置管组和超声引导组PICC置管一次穿刺成功率(94.4%比94.3%)和总穿刺成功率(98.6%比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分别为0.03,0.50;P>0.05);PICC超声引导组穿刺并发症(2/35,5.7%)显著低于普通置管组(22/71,3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8.548,P <0.01).肿瘤化疗患者超声引导置管方法舒适度明显优于普通置管组,但急、慢性胰腺炎患者两组无明显差异.结论 与普通PICC置管比较,超声引导PICC置管成功率相当,但可显著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肿瘤患者带管生存的舒适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比疮灵液和碘伏稀释液湿敷治疗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穿刺点感染的效果。方法PICC局部穿刺点感染36例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8例。观察组采用疮灵液湿敷穿刺点。对照组采用碘伏稀释液湿敷穿刺点,比较2组的治愈效果、治愈时间、换药次数和治疗费用。结果观察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愈时间短于对照组(P<0.01),换药次数和换药费用少于对照组(P<0.01)。结论疮灵液湿敷能够有效治疗PICC穿刺点皮肤感染,且较碘伏稀释液相比,能够缩短治愈时间,减少换药次数,降低治疗费用。  相似文献   

16.
杨艳英  曾丹  王海燕 《全科护理》2022,20(1):97-101
目的:调查肿瘤病人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入部位医用粘胶剂相关性皮肤损伤(MARSI)发生情况,分析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9月1日—2020年11月1日某院静脉导管中心382例PICC置管肿瘤病人的住院病历临床资料,根据MARSI发生情况分为未发生MARSI组和发生MARSI组,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肿瘤病人PICC置入部位发生MARSI的危险因素。结果:发生MARSI 60例,发生率为15.71%(60/382);MARSI类型主要以接触性皮炎[61.67%(37/60)]及机械性损伤[28.33%(17/60)]为主。单因素分析显示,穿刺部位、敷料种类、更换频次及是否使用紫杉醇是肿瘤病人PICC置入部位发生MARSI的相关因素(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穿刺部位[OR=4.042,95%CI(1.914,8.539),P<0.05]、是否使用紫杉醇[OR=27.915,95%CI(12.852,60.634),P<0.05]以及更换频次[OR=2.896,95%CI(1.334,6.284),P<0.05]是肿瘤病人PICC置入部位发生MARSI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肿瘤病人PICC置入部位MARSI发生率高,发生类型以接触性皮炎及机械性损伤为主,透明敷料更换频率过高、肱二头肌内侧穿刺、使用紫杉醇是MARSI发生的危险因素。在PICC维护过程中应关注MARSI的危险因素及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风险管理联合积极心理护理在预防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患者机械性静脉炎风险中的价值。 方法选择2020年5月至2020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收治的116例PICC置管的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58例)和对照组(58例)。对照组按照PICC置管的常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使用风险管理联合积极心理护理。记录2组PICC置管时间、一次穿刺成功率、一次置管成功率;记录置管后1周两组机械性静脉炎发生情况。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置管操作时间较短(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较低,(P<0.05)。 结论采用风险管理联合积极心理护理的方案对PICC患者进行护理能降低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生理盐水联合无导针器技术在超声引导改良塞丁格PICC置管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6年1月—2018年3月在厦门市某三级甲等医院行超声引导改良塞丁格PICC置管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置管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1 268例)与观察组(1 27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超声引导套件进行超声引导改良塞丁格技术置管,观察组采用生理盐水联合无导针器技术进行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置管,比较2种置管方法置管费用、1次穿刺成功率、PICC置管时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每例患者置管总费用均为1 884元,对照组每例患者置管总费用均为2 023元,观察组患者置管总费用低于对照组;观察组1次穿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PICC置管时误入动脉、神经损伤、送管困难等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引导改良塞丁格PICC置管中应用生理盐水联合无导针器技术,能够降低患者的置管费用,提高1次穿刺成功率,且不会增加置管时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万永慧  谭飞  陈芊  王庆兰 《解放军护理杂志》2010,27(19):1507-1508,1516
目的探讨改良Seldinger技术应用于血管超声引导下上臂置入PICC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09年7-12月行PICC的120例患者按置管穿刺时间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60例,试验组采用改良Seldinger技术在血管引导下行上臂PICC置管,对照组采用常规的盲穿置管,比较两组患者PICC置管成功率、操作时间、置管后机械性静脉炎及静脉血栓的发生率。结果试验组的置管成功率、机械性静脉炎和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分别为98.33%、0和0,对照组分别为86.67%、13.46%和11.5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改良Seldinger技术在血管引导下上臂PICC置管的成功率高,置管后机械性静脉炎和血栓的发生率比较低,尽管操作时间有所延长,但仍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乙醇脱碘在PICC维护中的效果,探讨PICC维护中乙醇脱碘的必要性。方法将60例PICC置管患者采用抽签法随机分成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消毒换药护理,观察组采取常规消毒后,再用乙醇脱碘,待干,最后粘贴透明敷料。比较两组患者穿刺点皮肤表面菌落数、待干时间及换药总时间观察两组维护7d后贴膜卷边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穿刺点周围皮肤菌落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6.38,P>0.05);观察组消毒后自然待干时间(6.41±4.80)min、换药总时间(16.60±2.71)min,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6.38,2.89;P<0.05);对照组敷贴卷边>2 cm患者占93.3%,观察组占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72,P<0.05)。结论采用乙醇脱碘的维护方法能有效地缩短消毒液待干时间及换药总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减少透明敷贴的卷边松动情况,减少穿刺点感染的几率,提高PICC置管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