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CI)又称缺血性脑卒中(cerebral ischemic stroke,CIS),包括脑血栓形成、腔隙性梗死和脑栓塞等,是指因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所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1]。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现代人们生活习惯改变,脑梗死的发病率显著升高。脑梗死临床表现轻者没  相似文献   

2.
<正>迄2002年为止,系统性(全身性)红斑狼疮(SLE)与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相互继发或同时存在者已有56例(1968-)[1]。另有文献统计其间19岁以下者15例[2]。SLE等自身免疫性疾病也被列为TTP的原发病[3-4]。复习、重新分析SLE、TTP相互继发的病例文献,探讨其鉴别诊断及治疗,以有利于相关疾病的临床诊断。1日本相关文献1.1关于东京大学作者的病例报告:Hamasaki等[1]报告了1例继发于SLE的TTP,具备贫血、血小板减  相似文献   

3.
罗顺 《检验医学与临床》2007,4(11):1127-1128
混合性中风指脑内两个以上血管区同时或短时间内相继发生的出血和梗死.国内李杨彬[1]根据计算机断层扫描(CT)检查提出混合性中风分为:脑出血与脑梗死并存、脑出血继发脑梗死、脑梗死继发脑出血3型.现将本院收治的30例患者整理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4.
脑血管疾病目前与恶性肿瘤、心脏病是导致人类死亡的三大疾病,它的发病率、病死率及致残率极高[1]。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在我国部分城市的发病率在逐年增高[2]。近年的研究显示,法舒地尔对急性缺血性脑损害具有显著的神经保护和治疗作用[3]。我院神经内科对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  相似文献   

5.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是由脑脊髓或视网膜局灶性缺血引起的、未伴发急性梗死的短暂性神经功能障碍[1]。TIA是脑梗死的第一警钟,有资料显示,每年新发TIA患者约300万例,临床上未经治疗的TIA患者约有1/3进展为脑梗死[2-4],7d内缺血性卒中的发生率可高达10%[5],1年内缺血性卒中的发生率约达50%。因此,早期干预TIA对降低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减轻家庭经济负担和社会负担,及提高人类生存质量意义重大。阿司匹林治疗TIA虽然效果显著,但仍不能减慢部分患者进展为脑卒中的进  相似文献   

6.
缺血性脑梗死约占全部脑卒中的70%~80%,多发性脑梗死(multiple cerebral infarction,MCI)在其中所占的比例可达28.9%[1]。MCI预后差、死亡率高,发病1月内死亡率为25%~40%,发生认知障碍比率为42.92%[2]。高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是一种反应性血管损伤性氨基酸,其代谢途径障碍与脑梗死的危险性及严重程度有关。小而密低  相似文献   

7.
<正>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又称缺血性脑卒中(cerebral ischemic stroke),是指因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引起受累动脉供血区的脑组织产生缺氧缺血性水肿、坏死或软化等不可逆性的变化[1]。关于脑梗死的辅助检查手段,颅脑CT及颅脑MRI均可显像,但磁共振成像[2](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能够提供CT不能提供的信息,是诊断颅内病  相似文献   

8.
脑梗死已成为发达国家的第三大死亡原因,每年因脑梗死死亡人数超过450万[1-2]。而缺血性脑梗死的发生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atherosclerotic carotid stenosis)关系密切[3]。  相似文献   

9.
正缺血性脑卒中(IS)是一种急性起病,迅速出现局灶性或弥漫性脑功能缺损征象的脑血管病,约占全部脑卒中的70~80%,该病具有高致残率、高病死率及高复发率的特点,严重威胁人类健康~[1]。IS的病理基础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破裂、出血、继发血栓形成,炎性在这一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作为高敏感性炎症标志物,与心、脑血  相似文献   

10.
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CI)又称缺血性脑卒中(cerebral ischemic stroke,CIS),包括脑血栓形成、腔隙性梗死和脑栓塞等,约占全部脑卒中的70%,是脑血液供应障碍引起缺血、缺氧,导致局限性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或脑软化[1].  相似文献   

11.
正缺血性脑血管病是一种发病率、致死率、致残率较高的疾病。从其演变过程来看,若在早期准确诊断并予以及时有效的溶栓或内科治疗,对于神经功能恢复具有关键作用,可降低死亡率,提高患者预后生活质量[1]。目前,磁共振是缺血性脑血管病较为及时、准确的影像学诊断方法,常规MRI平扫可发现脑梗死、缺血灶,但对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超急性期脑梗死则灵敏度不佳[2]。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是可反映活体组织弥散的无创检查手段,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可呈现血管的狭窄与闭塞程度[3]。本研究对DWI、MRA单独诊断与联合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价值进行评价,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正急性脑梗死又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由于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引起的局限性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或脑软化[1]。急性脑梗死是发病率、致残率和致死率都很高的一种常见病,已成为人类死亡的三大疾病之一[2]。随着医学影像诊断技术和医疗材料学的不断发展,神经介入技术的日益成熟和介入材料的不断改进,全脑血管造影及时间窗内动脉溶栓已成为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方法。我科收治1例急性脑梗死  相似文献   

13.
<正>近年来,由于脑卒中的高致残率及高死亡率,使其成为严重威胁现代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有资料[1]显示脑卒中已占据中国国民死亡原因第一位。其中,缺血性脑卒中,又称脑梗死,在中国国民脑血管疾病中居首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a attach,TIA)是脑卒中的超级预警信号,约1/3的TIA患者继发为脑梗死,其中2/3发生在7d内[2],因此积极治疗TIA可以有效预防脑卒中的发生。TIA通常分为颈动脉系统  相似文献   

14.
正有卒中患者的80%,随着医疗技术的提高,病死率显著降低,但脑梗死后很多患者存在日常生活能力障碍,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1]。有研究显示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是影响日常生活能力的主要因素,而脑梗死后认知障碍的表现从轻度障碍到痴呆[2]。脑梗死引起的认知障碍除了血管性因素外,退行性疾病也可能引起认知功能障碍[3],因此研究脑梗死患者认知障碍临床特征及影响因素十分必要。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 (MMP-9)、胱抑素C(cystatin c)、一氧化氮(NO)是人体中重要的效应分子,在调控脑梗死后全身性的炎症反应中发挥着  相似文献   

15.
正脑白质病(LA)其并不是一种独立存在的疾病,它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大脑白质脱髓鞘性改变的总称。调查显示,无LA患者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病率明显低于LA患者,证实小血管病变参与LA形成机制[1]。临床主要以高血压引起的缺血性LA较为常见。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已被认为是脑梗死的独  相似文献   

16.
正急性脑梗死是临床神经内科常见疾病之一,因供应脑组织的血管发生血栓或脱落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堵塞,导致该血管供应的局部脑组织区域发生缺血性梗死,又称缺血性卒中[1]。研究[2]表明,高血脂是引发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动脉粥样硬化亦是导致脑梗死发生的重要因素。因此,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体内高血脂水平,可能对治疗脑梗死引发的脑损伤及预防脑梗死的再次发作有一定帮助。本研究分析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降脂效果  相似文献   

17.
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是指由于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引起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脑软化[1]。从而导致部分脑功能障碍,高级智能活动受到影响,多遗留偏瘫、言语功能障碍等严重而持久的功能障碍。高压氧(hyperbaric oxygen,HBO)治疗是将患者置于一个密闭、高压  相似文献   

18.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复发关系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明秀  陈红 《临床荟萃》2007,22(13):949-950
颈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脑卒中最重要的病因和危险因素,同类型的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特点亦有所不同[1]。国内外有研究报道[2,3],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复发间存在密切的关系。现我们对复发性脑梗死与首发性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探讨复发性脑梗死  相似文献   

19.
<正>脑梗死又称为缺血性脑卒中,它是由于椎动脉和颈动脉的闭塞或狭窄使得脑部组织供血不足,继而导致脑细胞和组织缺氧坏死的一种疾病总称[1-2]。脑梗死患者预后较差,死亡率、复发率以及致残率较高[3]。抑郁症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精神疾病,患者常常由于长时间的情绪低落不能缓解所导致[4]。脑梗死高危人群合并抑  相似文献   

20.
正近些年,脑卒中因其高致残率及高死亡率已成为严重威胁现代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1]。有调查[2]显示,脑卒中已居中国国民死亡原因第一位。其中,缺血性脑卒中,又称脑梗死,在中国脑血管疾病中居第一位[3]。目前治疗性血管新生的理论广泛应用于各种缺血性疾病,而且中医药在治疗严重缺血性疾病方面有一定潜力[6]。对于缺血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