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7):1285-1286
分析胎头旋转法治疗枕后位难产的临床效果。选取收治的120例枕后位难产的产妇纳入研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实施胎头旋转法治疗,通过妊娠结局的比较评估临床效果。观察组自然分娩率为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0.00%,观察组产伤率、产后出血率分别为6.67%、10.00%,均低于对照组的33.33%、36.67%,观察组新生儿Apgar评分(9.87±1.34)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21±0.89)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对枕后位难产的产妇,实施胎头旋转法治疗,有利于提高自然分娩率,减少产后出血和产伤的出现,改善妊娠结局,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王晓萍 《临床医学》2012,32(8):19-21
目的 探讨手转胎头术最佳时机的选择.方法 选择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鹿寨县中医医院收治的130头位难产产妇,根据宫口扩张大小进行手转胎术的时机分A、B、C组,对比分析三组的转位成功率、阴道分娩率、剖宫产率、新生儿出生1 min Apgar评分、阴道分娩平均时间、产后出血量等指标.结果 C组手转胎头成功率为94.5%,显著高于A组(67.4%)及B组(71.8%);剖宫产率为5.5%,低于A组(32.6%)及B组(28.2%);新生儿出生1 min Apgar评分为(9±1)分,优于A组的(7±2)分及B组的(7±2)分;经阴道分娩平均时间为(409±70)min,显著短于A组的(509±102)min及B组的(509±122)min;产后出血(148±56)ml,明显少于A组的(208±63)ml及B组的(213±68)ml.结论 头位难产适时给予手法旋转胎头,纠正胎头方向,可缩短产程,使胎儿顺利娩出,提高了自然分娩率,同时有效降低分娩过程中对母儿的损伤,提高产科质量.  相似文献   

3.
新式旋转胎头法对持续性枕后位患者分娩结局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新式旋转胎头法对持续性枕后位患者分娩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符合条件的570例持续性枕后位孕妇,随机分为研究组、苏式组、汪氏组各190例,每组采用不同的徒手旋转胎头方法,比较其转位成功率、分娩方式、第二产程时间及新生儿窒息率。结果:研究组与苏式组、汪氏组比较患者转位成功率高、剖宫产率降低、第二产程明显缩短、新生儿窒息率降低(P〈0.01)。结论:对持续性枕后位患者采用新式旋转胎头法旋转胎头,可明显提高转位成功率,降低剖宫产率,缩短产程,降低新生儿窒息率,临床效果满意,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新式旋转胎头法对持续性枕后位患者分娩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符合条件的570例持续性枕后位孕妇,随机分为研究组、苏式组、汪氏组各190例,每组采用不同的徒手旋转胎头方法,比较其转位成功率、分娩方式、第二产程时间及新生儿窒息率.结果:研究组与苏式组、汪氏组比较患者转位成功率高、剖宫产率降低、第二产程明显缩短、新生儿窒息率降低(P<0.01).结论:对持续性枕后位患者采用新式旋转胎头法旋转胎头,可明显提高转位成功率,降低剖宫产率,缩短产程,降低新生儿窒息率,临床效果满意,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徒手旋转胎头助产的方法及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在潢川县人民医院分娩的孕妇108例,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4例。观察组采用徒手旋转胎头助产,对照组采用常规自然分娩,比较两组产妇顺产率、产伤率、产后出血情况及新生儿评分。结果观察组产妇顺产率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妇产伤率及产后出血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新生儿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徒手旋转胎头助产能够降低剖宫产率,减少产伤及产后出血,保证良好的母婴结局。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胎头旋转法治疗枕后位难产的临床效果。方法择取2012-03—2014-03我院收治的枕后位难产产妇为研究对象,将接受胎头旋转法治疗的29例枕后位难产产妇划分为实验组,另接受常规治疗(未行胎头旋转法治疗)的29例枕后位难产产妇划分为对照组,观察两组产妇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经由一段时间的治疗后,实验组顺产率为93.10%,产后出血率为10.34%,产伤率为6.89%,新生儿评分为(12.26±2.27)分;对照组顺产率为51.72%,产后出血率为37.93%,产伤率为34.48%,新生儿评分为(7.48±2.33)分。两组顺产率、产后出血率、产伤率及新生儿评分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胎头旋转法在枕后位难产治疗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应用价值,能有效提高顺产率,降低母婴并发症发生率,保证母婴安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单叶产钳在新式剖宫产术中助娩胎头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2017年在我院行新式剖宫产术的400例产妇,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0例。对照组采用徒手助娩胎头,观察组采用单叶产钳助娩胎头,比较两组胎儿娩出时间、新生儿Apgar评分、新生儿并发症发生率、新生儿产伤发生率、产妇并发症发生率及产妇康复情况一系列指标。结果观察组胎儿娩出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新生儿Apgar评分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新生儿并发症总发生率为2.50%,明显低于对照组17.50%(P0.05);观察组新生儿产伤总发生率为3.00%,明显低于对照组12.00%(P0.05);观察组产妇并发症总发生率为8.00%,明显低于对照组31.50%(P0.05);观察组产妇术中出血量及恶露干净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新式剖宫产术中采用单叶产钳助娩胎头有助于缩短胎儿娩出时间,提高新生儿Apgar评分,改善母婴结局,有助于产妇术后康复,在临床上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8.
单利霞 《临床医学》2020,40(4):14-16
目的探讨徒手旋转胎头术在枕横位和枕后位难产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1月至2019年10月,在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分娩的60例头位难产产妇,所有产妇均为枕横位或枕后位难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进行常规干预;观察组30例,在此基础上,应用徒手旋转胎头术。比较两组的自然分娩率,产伤、产后出血发生率,胎盘早剥、新生儿窒息、宫内窘迫、头皮损伤等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产妇的自然分娩率(46.67%,14/30)明显高于对照组(20.00%,6/30),剖宫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产妇的产伤、产后出血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新生儿的胎盘早剥、新生儿窒息、宫内窘迫、头皮损伤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徒手旋转胎头术可提高自然分娩率,减少产妇及新生儿并发症,是处理枕横位以及枕后位难产的可靠手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侧脑室增宽胎儿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0月在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产检并已分娩的妊娠期胎儿侧脑室增宽的单胎孕妇50例为研究对象,取同期产检及分娩的胎儿侧脑室正常的单胎孕妇50例为对照组。将研究组按照初诊侧脑室增宽程度分为侧脑室轻度增宽(10~12 mm,A组),中度增宽(13~15 mm,B组),重度增宽(>15 mm,C组)。比较A,B,C组影像学结果、血清学筛查及介入性产前诊断结果、妊娠结局及出生后随访情况,并比较研究组与对照组分娩方式及新生儿情况。结果:A,B,C组在合并染色体异常、合并其他超声软指标、胎儿畸形、引产、新生儿Apgar评分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新生儿NABA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侧脑室的增宽程度与NABA得分呈负相关(P<0.05);研究组与对照组在分娩方式、新生儿体重、Apgar评分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NABA评分高于研究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胎儿侧脑室增宽增加出生后神经系统发育不良的风险,重度增宽及左侧脑室增宽与出生后神经系统发育不良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徒手胎头旋转术在头位难产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徒手旋转胎头术在处理头位难产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56例宫颈扩张进人活跃期出现延缓或停止的产妇随机分为两组:A组:176例为观察组,采用徒手法旋转胎头术;B组:80例为对照组。两组在年龄、孕龄、胎头方位、胎儿大小估计及孕产次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手术时机选择在宫口扩张7~8cm,先露在坐骨棘平至棘下1.5cm,用手法将枕横位、枕后位转成枕前位使胎头以最小径线通过骨盆娩出。结果A组顺产率为81.25%,难产率为18.75%;B组顺产率为36.25%,难产率为63.75%;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产伤、产后出血及新生儿窒息等产科并发症比较有很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采用徒手旋转胎头术是解决因胎头位置异常而导致难产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降低剖宫产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宫颈封闭加无创性徒手扩张推举宫颈口在产程中的作用。方法将初产妇224例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112例。观察组于宫口开大5cm时,以阿托品0.5mg加生理盐水2mL于宫颈水肿处或宫颈2、10、12点处分别进行等量注射,并施行无创性徒手扩张推举宫颈口。结果该方法可使分娩过程中宫颈口单向主动扩张与被动扩张相结合,产力增强,减少胎儿先露部下降阻力,促进胎头内旋转过程,使宫颈口扩张、胎头下降速度加快。结论宫颈封闭加无创性徒手扩张推举宫颈口能缩短产程,降低头位难产率和新生儿窒息率,提高自然分娩率及分娩质量。  相似文献   

12.
邹春艳  刘勇  杨璐  范明威  邢伟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4,(9):1177-1178,1181
目的:观察和评价胎心监护联合脐血流测定对诊断胎儿宫内窘迫的意义。方法选取208例单胎分娩孕妇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脐血流测定与胎心监护检查结果,将其分为A、B、C、D4个组,A组为脐血流测定、胎心监护均正常;B组为脐血流测定、胎心监护均异常;C组为脐血流测定异常而胎心监护正常;D组为脐血流正常而胎心监护异常。对研究对象产前、产时胎儿宫内窘迫发生率及胎儿预后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4个组胎儿的1min新生儿评分(Apgar评分)均在4~10分,其中,A组中评分为8~10分的胎儿比例明显高于其他3个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C、D3个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个组胎儿间羊水污染程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C组之间胎心异常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和D组之间胎心异常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B组均明显高于A组与C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胎心监控联合脐血流检查对于诊断胎儿宫内窘迫具有较高的意义和价值,可弥补单独应用一种方法的不足,提高诊断的可靠性,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经阴道徒手旋转胎头处理头位难产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阴道徒手旋转胎头处理头位难产的病例,分析其异常头先露、先露高低、宫口扩张及胎儿体重与徒手旋转胎头处理后分娩情况.结果 头位难产1356例,占分娩总数的20.56%.对其中1030例孕妇进行了经阴道徒手旋转纠正头先露异常,顺产842例,成功率81.75%;剖宫产141例(13.69%),阴道助产47例(4.56%),失败188例,失败率18.52%.持续性枕后位与枕横位徒手旋转胎头成功率明显高于前不均倾位及高直位(P<0.01);先露S+1以下徒手旋转胎头成功率明显高于S+1以上者(P<0.01);宫口开大4cm以上徒手旋转胎头成功率明显高于宫口开大4cm以下者(P<0.01);胎儿体重3750g以下时,徒手旋转胎头成功率明显高于胎儿体重3750g以上者(P<0.01).结论 重视头盆评分及产程观察,适时经阴道徒手旋转异常头先露,能有效提高头位难产的阴道分娩率,降低剖宫产率,对少数民族偏远地区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晚期妊娠头位胎膜早破与难产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市河东区妇产科医院2010年1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86例晚期妊娠头位胎膜早破患者(观察组)的临床资料,并与同期收治的86例胎膜未破患者(对照组)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的难产率较对照组高(45.3%vs 20.9%,P<0.01);胎膜早破的发生与狭窄骨盆、巨大儿及胎位异常有关。结论胎膜早破与难产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对胎膜早破者应积极处理,加强临床观察,以尽可能减少母儿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徒手旋转在头位难产产妇助产护理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4年5月头位难产产妇108例为研究对象,随机等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产妇按照常规产程行自然分娩及助产护理,观察组给予徒手旋转胎头助产护理。结果:两组产妇自然分娩、阴道助产、剖宫产例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产妇第二产程平均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宫内窘迫和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徒手旋转异常胎头位置助产护理有利于改变胎头俯屈下降困难,促进第二产程进程加快,提高母婴安全,降低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超声检测胎儿动静脉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和径线对预测胎儿生长发育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产前二维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对170例胎儿进行各项参数测定,根据测定结果,将其分为正常对照组和宫内生长迟缓(IUGR)组,测量脐动脉、大脑中动脉、颈内动脉和腹主动脉的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及脐动脉收缩期最大流速与舒张末期流速的比值(S/D),测量胎儿静脉导管血流量(QDV)和脐静脉的血流量(QuV),计算静脉导管(DV)分流率,测定胎儿升主动脉和肺动脉收缩期峰值速度(PFV),测量一般径线包括胎儿的双顶径、头围、腹围、股骨长度,测量产后胎儿体重并进行Apgar评分。【结果]IUGR组脐动脉和腹主动脉的PI、RI及S/D测值明显比对照组增高,IUGR组大脑中动脉和颈内动脉的PI、RI及S/D测值比对照组低,IUGR组升主动脉和肺动脉的PFV明显低于对照组胎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胎儿的QDV无明显差异,但IUGR组的QuV显著下降且DV分流率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6周IUGR组的胎头双顶径(BPD)、胎儿头围(HC)、胎儿腹围(AC)和胎儿股骨长(FL)明显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通过综合监测胎儿血流动力学和一般径线的变化,可以全面、客观地评价胎儿生长发育情况。  相似文献   

17.
卧位纠正臀位一次成功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膝胸卧位纠正臀位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 32~ 34周臀位的初产妇 5 0例为观察组 ,在医院由医护人员指导、胎心监护下做膝胸卧位 ;对照组 5 0例 ,教会孕妇方法 ,自行在家每日 2次进行膝胸卧位。结果 :观察组 46例被纠正为头位 ,占 82 % ;对照组仅 7例转头位 ,占 14%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0 1。结论 :适时纠正臀位可降低剖宫产率 ,减少围产儿并发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罗哌卡因用于腰硬联合阻滞麻醉分娩镇痛效果及对母儿安全的影响。方法抽选该院自愿要求实施无痛阴道分娩的足月妊娠、无椎管内麻醉手术禁忌证、单胎头位产妇100例为观察组,予以1 m g/m L罗哌卡因复合0.5μg/m L舒芬太尼腰硬联合阻滞麻醉分娩镇痛,同时选择条件相似未行任何镇痛措施的产妇10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镇痛效果、产程、产妇下肢肌力、分娩结局。结果观察组麻醉10 min后直至宫口全开时产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产妇产程、产后出血及新生儿窒息率、新生儿Apgar评分、缩宫素使用率、产妇下肢肌力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剖宫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麻醉镇痛后产妇生命体征以及血氧饱和度均相较于镇痛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罗哌卡因用于腰硬联合阻滞麻醉对阴道分娩产妇的镇痛效果显著,显著降低及剖宫产率,并且不增加母婴安全隐患,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不同剂量瑞芬太尼麻醉诱导剖宫产手术对母体与胎儿娩出的影响。【方法】选择有椎管内麻醉禁忌证的择期剖宫产手术患者60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 A、B、C三组,每组20例,全身麻醉诱导采用丙泊酚1.5 mg/kg,维库溴铵0.1 mg/kg,瑞芬太尼分别为1.0μg/kg(A组)、1.5μg/kg (B组)、2.0μg/kg(C组),辅助通气2 min后医生切皮开始手术,之后气管插管,进行机械通气,静脉输注瑞芬太尼0.15μg/(kg·min),异丙酚4 mg/(kg·h),间断静脉注入维库溴铵0.05 mg/kg维持麻醉。观察麻醉前(T0)、切皮即刻(T1)、气管插管即刻(T2)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出血量、记录诱导至胎儿取出的时间(I~D时间)、1 min,5 min,10 min新生儿 Apgar评分以及新生儿的处理。【结果】三组患者麻醉前 SBP,DBP,MAP、HR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A组T1、T2分别与B和 C组的相同时间点比较 SBP,DBP,MAP、HR明显升高;同时 A组T1、T2与T0比较 SBP,DBP,MAP也明显升高,HR明显增加(P<0.05)。B组和C组组间和组内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出血量,I~D时间三组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1 min新生儿 Apgar评分C组与 A、B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5 min,10 min新生儿 Apgar评分三组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使用瑞芬太尼1.0μg/kg的诱导剂量,产妇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而2.0μg/kg的诱导剂量,新生儿1min的Apgar评分下降,故1.5μg/kg瑞芬太尼用于剖宫产全身麻醉诱导效果良好,能较好的抑制术中产妇的应激反应,同时对新生儿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