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8 毫秒
1.
肖锡俊  唐兰珍 《华西医学》1993,8(2):198-200
对1985年11月至1992年1月治疗的13例小儿不完全性心内膜垫缺损进行了随访。除1例出院后突然死亡外,余12例患儿原有症状消失,右房室明显缩小、心功能改善,但超声心动图患儿均有二尖瓣返流,其中1例为中度返流。由于术后存在二尖瓣返流和可能出现的严重心律失常,作者认为不完全心内膜垫缺损术后应定期进行随访。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心外管道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治疗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经验。方法:采用心外管道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对12例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进行外科治疗,其中单心室7例,完全性心内膜垫缺损并右心双出口3例,右室双出口并完全性大动脉转位2例,合并三房心1例,左上腔3例,1例二尖瓣重度反流。结果:全组手术无围术期死亡,1例年龄大并二尖瓣成形者术后8d左右出现下腔静脉综合征表现,经治疗后好转;其余均无顽固性胸腹水发生。随访2~48个月,无心律失常发生,氧饱和度93%~97%,心功能(NYHA)Ⅰ~Ⅱ级。结论:心外管道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能有效治疗不能解剖矫治的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弥补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的不足,而恰当的围术期处理是避免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外科治疗部分性心内膜垫缺损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08例部分性心内膜垫缺损手术治疗方法.以缝合瓣裂、瓣环、瓣叶、乳头肌及腱索成形矫治二尖瓣关闭不全.56例采用Kirklin法、52例采用McGoon法修补原发孔房间隔缺损.所有患者同时纠正三尖瓣关闭不全及其他合并畸形.结果:本组术后早期死亡3例,病死率2.8%.Kirklin法、McGoon法各1例发生Ⅲ°传导阻滞.98例随访6个月~19年,无远期死亡,心功能Ⅰ级89例,Ⅱ级8例,Ⅲ级1例.结论:部分性心内膜垫缺损应尽早进行手术治疗,房室瓣的完整修复及避免损伤传导束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38例西藏高原地区1~14岁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患儿的手术护理配合体会。方法:根据高原地区特殊环境,制定合理、有效的护理方案。结果:通过有效的手术配合,36例患儿治愈;1例患儿皮肤愈合差,行二次清创手术;1例完全性心内膜垫缺损患儿术后第3天心力衰竭死亡。结论:加强围手术期病情观察护理,进一步了解高原患儿病情特点、沟通方式,提高手术治愈率和减少护理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部分性心内膜垫缺损的手术方式,方法:选用右胸切口,在心脏跳动下完成10例部分性心内膜垫缺损矫治术,结果:全部病例无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发生,房缺无残余漏,二尖瓣成形满意,平均住院17d。随访5-36个月,心功能明显改善,均恢复正常学习和工作。结论:在心脏跳动下行二尖瓣成形和原发孔房缺修补,提高二尖瓣成形的质量,避免损伤传导组织,有利于心肌保护,右胸切口暴露良好,出血少。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40例部分型心内膜垫缺损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治疗的40例部分型心内膜垫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二尖瓣前瓣分裂的处理,36例缝合二尖瓣裂隙,4例行机械二尖瓣置换;原发孔房间隔缺损的修补均采用心包片,15例患者采用McGoon法将冠状静脉窦口隔入右房,25例患者采用Kirklin法将冠状静脉窦口隔入左房;同期处理合并的畸形.结果:无一例死亡,采用Kirklin法手术的患者中1例术后发生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采用McGoon法手术的患者无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发生;随访1~ 88个月,无晚期死亡;2例患者3年后复查出现二尖瓣中度反流,2例患者出现轻度二尖瓣关闭不全;5例患者出现轻度三尖瓣关闭不全,心功能均得到不同程度改善.结论:根据患者具体的病理解剖改变,进行合理的手术方案设计,手术过程中仔细操作,部分型心内膜垫缺损患者近中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超声对心内膜垫缺损的诊断价值。方法观察74例心内膜垫缺损的超声心动图特征,术者与术后结果进行对照。结果74例中,部分型心内膜垫缺损38例,过渡型心内膜垫缺损11例,完全型心内膜垫缺损25例.其中心外科手术治疗54例,分型误诊5例,超出诊断符合率91%。结论超声诊断心内膜垫缺损准确、简便、无创。  相似文献   

8.
完全性心内膜垫缺损是一种复杂的先天性心脏畸形,其病理改变为原发孔房间隔缺损,二尖瓣和三尖瓣发育不全、及室间隔缺损同时存在,引起严重的血流动力学紊乱。具体表现:由于多水平分流及房室瓣返流而引起肺小动脉和肺阻力迅速升高,心脏负荷过重和肺动脉高压。临床上患儿多于婴儿期夭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在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合并二尖瓣反流时,积极或者保守的二尖瓣处理策略间的区别。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至2011年1月127例先天性心脏病合并二尖瓣反流患儿的临床资料,手术年龄为68~5261(627.58±986.32)d,体重3.8~54(8.90±6.83)kg,男57例,女70例。第一诊断包括室间隔缺损(89例)、动脉导管未闭(13例)、房间隔缺损(9例)、主动脉缩窄(7例)、冠状动脉起源异常(4例)、主动脉瓣狭窄(3例)、冠状动脉右心室瘘(1例)、主动脉弓中断(1例)。以是否进行二尖瓣整形为标准,将患者分为两组,其中67例进行了包括第一诊断和二尖瓣整形在内等的矫治手术,而另外60例则未对二尖瓣进行处理。除了主要诊断的外科矫治外,二尖瓣整形手术包括二尖瓣环缩、裂缺缝合、二尖瓣双孔等。随访时间7~1131(235.39±247.81)d。术前、术后随访主要参考依据为经胸多普勒超声,少部分患者术后采用经食道多普勒超声进行评估。结果二尖瓣整形组术前二尖瓣反流轻度12例(17.91%),轻中度反流24例(32.84%),中度反流29例(43.28%),中重度反流1例(1.49%),重度反流1例(1.49%);未整形组则相应为:轻度反流6例(10%)、轻中度反流39例(65%)、中度反流14例(23.33%)、重度反流1例(1.67%)。随访过程中无死亡病例,结果显示,二尖瓣整形组患者二尖瓣反流加重3例,维持原状15例,减轻49例;二尖瓣未处理组,二尖瓣反流加重3例,维持原状14例,减轻44例。对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的二尖瓣反流状况的改变进行非参数Wilcoxon秩和检验,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中度以上二尖瓣反流患者的对比发现,积极外科处理与保守治疗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单纯对室间隔缺损合并二尖瓣反流患者的分析两组之间也无统计学差异(P<0.05),13例动脉导管未闭患者均未对二尖瓣进行处理,术后二尖瓣反流均有改善(100%)。结论在儿童患者中,二尖瓣反流  相似文献   

10.
心内膜垫缺损的外科治疗:附30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部分及完全性心内膜垫缺损及术后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对28例2岁以上部分型心内膜垫缺损和2例2岁以上完全型心内膜垫缺损患者进行手术矫治,并处理合并畸形。结果术后早期死亡3例。死亡原因:3例均为重度低心排综合征、心律失常,其中1例术后胸骨后板活动性出血,行二次剖胸探查止血术。结论心内膜垫缺损患者一经确诊,应尽早手术治疗。手术的关键是瓣膜的成形及避免损伤传导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在完全性心内膜垫缺损手术中的护理配合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5月~2010年5月16例完全性心内膜垫缺损患者手术期间的护理,总结术中的护理特点,掌握手术配合要点及术中的注意事项等。结果:通过娴熟的手术配合,缩短了体外循环心脏停跳的时间,有效减少了术后并发症。结论:经过积极的手术配合,可以显著提高完全性心内膜垫缺损的手术成功率,减少术后并发症,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2.
对交界性逸搏促发魏登斯基现象心电图1例分析如下。 1病历摘要 女,35岁。过渡性心内膜垫缺损,原发孔间隔缺损,二尖瓣、三尖瓣中度关闭不全。心电图示Ⅰ度房室阻滞。人院后行房间隔缺损修补、二尖瓣置换、三尖瓣成形术。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解剖矫正完全性房室间隔缺损合并法洛四联征的远期效果。方法 11例完全性房室间隔缺损合并法洛四联征患儿,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紫绀,1例有频繁缺氧发作,经皮血氧饱和度60%~85%,1例术前并发脑脓肿,4例伴明显肺动脉瓣及瓣环狭窄;术前共同瓣轻度反流2例、中度反流3例、重度反流2例;11例均采用右心房、右心室纵切口,二片法补片修补房室间隔缺损,左侧房室瓣裂隙采用间断缝合,右心室流出道加宽补片。结果手术后11例患儿紫绀均消失,经皮血氧饱和度均在95%以上;1例脑脓肿患儿先行脑脓肿治疗后再行矫正手术亦康复;术后超声检查显示2例二尖瓣少量反流,其中1例合并三尖瓣中度反流;术后早期无死亡;随访6个月~5a无死亡,患者NYHA心功能Ⅰ级或Ⅱ级。结论解剖矫正完全性房室间隔缺损合并法洛四征手术安全、远期效果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复杂型先天性心脏病心内膜垫缺损合并心衰的围手术期的护理体会。方法:对5例先天性心内膜垫缺损合并心衰患儿采取的护理措施为:加强术前心衰的护理,为手术成功做好准备;加强呼吸道管理,预防和减少肺部并发症;加强营养支持,预防呼吸机依赖;严格执行各项操作规程以预防感染的发生。结果:呼吸机相关肺炎2例,肺高压危象1例,经积极采取措施后治愈。结论:加强复杂型先心病合并心衰的围手术期护理,并建立有效的护理措施,有助于降低术后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5.
部分性房室管畸形是心内膜垫发育不全所致其病理改变,主要是二尖瓣大瓣裂所带来的左室血流返流入左房,通过原发孔房间隔缺损向右流入右房,较早发生肺动脉高压及右心衰竭。我院自1986年1月至1991年3月共收治10例病人,全部在全麻体外循环下行部分性房室管畸形矫治术,术后效果满意。现将术后护理要点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经食管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在心脏外科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经食管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在心脏外科手术中应用的可行性及价值。方法对接受心脏外科手术的24例患者进行经食管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术中监测,其中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病变或二尖瓣主动脉瓣联合病变10例,二尖瓣脱垂2例,机械瓣置换术后机械瓣功能异常1例,主动脉瓣二瓣化畸形1例,室间隔缺损1例,房间隔缺损合并室间隔缺损1例,心内膜垫缺损2例,法洛四联症2例,大动脉转位合并室问隔缺损、房间隔缺损、左心室流出道狭窄1例,三尖瓣闭锁合并房间隔缺损、肺动脉狭窄1例,主动脉夹层2例。结果经食管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能够在术前清晰显示病变的三维结构,与术中所见基本一致,术后可即刻通过三维图像更直观评价手术效果。结论经食管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可方便应用于心脏术中监测,为心脏手术术前决策及术后效果评价提供重要信息,补充了常规术中超声应用的不足。  相似文献   

17.
二尖瓣重建术后即时疗效与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运用多平面经食管超声心动图 (TEE)评价二尖瓣重建术后即时疗效并观察其与术后经胸超声 (TTE)检查结果之间的联系。方法 运用术中TEE对 66例行二尖瓣重建术的患者进行术后即时疗效评估 ,并与其后TTE检查结果相比较。结果  66例患者术后即刻疗效评估显示 :无或轻微二尖瓣反流 3 5例(5 3 .0 3 % ) ,轻度二尖瓣反流 2 3例 (3 4.85 % ) ,轻中度或轻中度以上二尖瓣反流 8例 (12 .12 % ) ,3例立即给予瓣膜置换术。 3 2例手术即刻无或仅有轻微二尖瓣反流的患者术后接受TTE随访 ,2例出现轻度二尖瓣反流(6.2 5 % ) ,1例出现中度二尖瓣反流 (3 .13 % )。 2 1例手术即刻示轻度二尖瓣反流的患者术后接受TTE随访 ,6例出现轻中度或轻中度以上二尖瓣反流 (2 8.5 7% ,P <0 .0 5 )。结论 二尖瓣重建术后即刻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示轻度二尖瓣反流的患者今后出现轻中度或轻中度以上反流的机会高于手术即刻无或仅有轻微反流的患者  相似文献   

18.
房间隔缺损患儿应用Amp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的并发症护理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对211例应用Amplatzer封堵器进行房间隔缺损(ASD)封堵术的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8例在术中或术后随访中发生并发症:脑空气栓塞1例,冠状动脉空气栓塞1例,肺空气栓塞1例,心包填塞1例,封堵器脱落1例,房性早搏1例,封堵器移位1例,二尖瓣穿孔并反流1例。护士应熟悉小儿ASD封堵术后出现的并发症及诱因,掌握有效的护理对策,促进患儿恢复:做好患儿术后的评估,了解患儿术中的情况;术中要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心电图及面色变化;术后24h注意生命体征、心音、心电图、穿刺口及肢体的观察,注意有无心悸、胸闷、疼痛、视力模糊等现象,重视患儿主诉,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及时配合处理。封堵器部分移位及二尖瓣穿孔病例仍在随访观察中,其余病例经治疗痊愈。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利用MR相位编码速度标识技术对儿童二尖瓣反流进行定量分析,并与超声心动图半定量结果进行比较. 方法 病例组为二尖瓣反流患儿61例,其中轻度反流16例,轻中度反流16例,中度反流20例,中重度反流4例,重度反流5例.对照组20例,其中8例无心肺疾病,12例为先天性心脏病但室间隔完整无二尖瓣反流及主动脉瓣反流.利用MR相位编码速度标识技术分别测定对照组和病例组的左心室流入量和主动脉流量. 结果 对照组中,左心室流入量与主动脉流量之间相关性良好.除轻度二尖瓣反流外,对照组与病变组其余各组间反流量与反流指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病变组各组间二尖瓣反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二尖瓣反流指数与超声的二尖瓣反流程度的总体相关性良好. 结论 MRI相位编码速度标识技术是一种非创伤性的定量分析儿童二尖瓣反流的较好方法,并为外科手术以及术后随访提供更为精确的信息.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胎儿心脏心内膜垫缺损的产前超声表现与诊断技巧,提高此类畸形的产前超声检出率.方法调节胎儿心脏检查条件,常规胎儿超声检查后进行胎儿超声心动图检查,获得胎儿四腔心切面、左右室流出道切面、三血管切面,大动脉短轴切面,采用彩色多普勒和频普多普勒检查.结果产前诊断出胎儿心内膜垫缺损13例,均经引产后尸解得到证实.其中部分性心内膜垫缺损4例,完全性心内膜垫缺损9例.结论超声心动图检查是产前诊断胎儿心内膜垫缺损的可靠方法与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