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与炎症性肠病患者的生存质量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简明健康调查问卷(SF-36)、简易应对方式问卷、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80例IBD患者(IBD组)进行调查。结果 IBD患者的积极应对与其生存质量呈正相关(P<0.05),消极应对与生存质量呈负相关(P<0.05,P相似文献   

2.
广州市炎症性肠病患者生存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炎症性肠病(IBD)患者的生存质量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应用中文版IBDQ、SF-36、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广州市4所医院71例炎症性肠病患者的生存质量进行横断面调查,通过相关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筛选出影响IBD患者生存质量的主要因素。结果IBD患者的生存质量比正常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多元回归分析提示,对IBD患者生存质量影响的因素为:抑郁、病情、焦虑、病期、年龄。IBD患者的生存质量较低,其中年轻(<35岁)、病情重的患者的生存质量更低;发作期患者生存质量低于缓解期患者;焦虑、抑郁水平越高,患者的生存质量越低。结论应根据影响IBD患者生存质量的因素给予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尤其注意年轻、发作期和病情较重患者的护理。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人格、情绪、应对方式的特点,探讨精神心理因素与肠易激综合征的关系。方法采用艾森克人格简式问卷、简式简明心境问卷对120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研究组)与120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的人格、情绪状况进行测评分析,采用医学应对问卷对120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医用应对方式进行测评,并与肝病及消化性溃疡患者国内常模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艾森克人格简式问卷测评,研究组神经质维度分显著高于对照组(t=4.63,P〈0.01)。简明心境问卷测评,研究组紧张-焦虑、抑郁-沮丧、愤怒-敌意、疲乏、迷惑-混乱因子分及总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精力因子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医学应对问卷测评,研究组回避因子分均显著低于肝病及消化性溃疡患者(P〈0.01),屈服因子分显著高于消化性溃疡患者(P〈0.05)。结论神经质人格、紧张、焦虑等负性情绪及消极应对方式与肠易激综合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调查炎症性肠病(IBD)患者的治疗依从性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82例IBD患者发放自行设计的治疗依从性问卷,对其一般资料及影响因素进行调查。结果:IBD患者服药依从性和生活方式依从性相对较高,而定期复查和适当锻炼的依从性较差。患者是否参加自我管理项目的教育和患者的文化程度是其治疗依从性的主要影响因素(P0.05)。结论:应加强对IBD患者的健康教育,尤其应加强对文化程度较低患者治疗依从性相关知识的宣教。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炎症性肠病并穿孔的临床发病特点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我院5年来炎症性肠病并穿孔死亡病例。结果:4例IBD併穿孔死亡病人,3例行手术治疗术后分别出现吻合口瘘、出血、腹腔感染后死亡。1例感染性休克,无法耐受手术,抢救无效死亡。结论:IBD併穿孔患者治疗上要正确选择手术方式,重视营养支持治疗,围手术期IBD药物治疗是必要的。明确IBD是一种全身性疾病,合理应用外科治疗,同时重视整体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肠造口患者人格特征、应对方式与睡眠质量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2年6月本院结直肠癌肠造口患者128例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EPQ-RSC)、医学应对方式问卷(Medical Coping Modes Questionnaire, MCMQ)、匹兹堡睡眠质量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 PSQI)对入选患者进行现状调查,并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分析结直肠癌肠造口患者人格特征、应对方式与睡眠质量的相关性。结果 直肠癌肠造口患者EPQ-RSC中内外向维度得分为(8.84±3.89)分,神经质维度得分为(7.45±2.45)分,精神质维度得分为(6.57±2.58)分,掩饰性维度得分为(5.45±1.76)分。结直肠癌肠造口患者MCMQ总分为(48.28±5.87)分,其中面对维度得分为(15.17±3.51)分,低于常模;回避维度得分与屈服维度得分高于常模(P<0.05)。患者PSQI总分为(9.42±4.82)分,与常模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结构-过程-结果三维质量评价模式用于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患者延续护理中的效果。方法以Donabedian的结构-过程-结果三维质量评价模式为理论框架,构建炎症性肠病出院患者的延续护理方案;通过对延续护理服务项目的结构评估、过程评估及结果评价,以确保延续性护理工作的有效落实,同时采用炎症性肠病生活质量问卷(inflammatory bowel disewse questionnaire,IBDQ)、自我护理能力测定量表(exercise of self-care agercy scale,ESCA)评价对IBD患者生存质量和自我护理能力。结果干预3个月后实验组IBDQ评分、ESCA评分较对照组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onabedian的结构-过程-结果三维质量评价模式可明显提高炎症性肠病患者中的生活质量和自我护理能力,是提升IBD患者延续性护理质量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HLA-B27在炎症性肠病(IBD)伴骨关节病变患者中的表达情况及两者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微量淋巴细胞毒试验(CDC)检测92例炎症性肠病患者(溃疡性结肠炎69例,克罗恩病23例,伴骨关节病变者18例)及55例健康对照者血清中HLA-B27的表达。结果:IBD患者HLA-B27的阳性率为22.83%,与正常对照组(3.64%)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1)。IBD伴骨关节病变及IBD不伴骨关节病变患者HLA-B27的阳性率分别为55.56%和17.58%,两者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1),HLA-B27与炎症性肠病伴骨关节病变具有显著相关性(OR=5.87)。结论:HLA-B27阳性有助于炎症性肠病的诊断,并与骨关节病变的发生率密切相关,利于预测病情。  相似文献   

9.
自我效能干预对炎症性肠病患者生存质量的效果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自我效能理论对炎症性肠病(IBD)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及效果.方法 将在我院消化科住院的80例IBD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实验组采取增强自我效能的护理干预方法和常规药物治疗,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方法和药物治疗,应用一般自我效能量表(GSES)和中文炎症性肠病问卷(IBDQ)进行调查.比较两组自我效能护理干预前后自我效能的差异和生存质量的差异.结果 干预前后实验组患者自我效能高于对照组(P<0.01);干预前后实验组患者的生存质量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自我效能干预增强了IBD患者处理解决问题、完成目标和应付事情的自信心,有利于提高IBD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炎症性肠病(IBD)患者出院准备度的现状,并分析其相关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0年4月1日~2021年3月31日收治的119例IBD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患者一般资料调查表、出院指导质量量表(QDTS)、出院准备度量表(RHDS)进行问卷调查.结果:IBD患者出院准备度得分为(92.2...  相似文献   

11.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组病因尚不明确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肠道疾病,其发病率逐年升高。研究表明IBD患者存在严重的肠道菌群失调,而粪菌移植(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FMT)可重建患者肠道菌群多样性,对IBD的治疗有着重要的临床价值,但目前FMT的临床运用还存在许多问题。本文就粪菌移植与炎症性肠病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消化系统癌症患者的应对方式特点及其与心理健康状况、人格特征的关系。方法选择2002-03/2003-09沈铁分局沈北医院门诊及住院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104例。采用统一印制的问卷,使用统一的指导用语,在沈北医院对患者进行医学应对问卷、症状自评量表及艾森克人格问卷测试。医学应对问卷评定患者的应对方式,症状自评量表评定心理健康水平,艾森克人格问卷评定人格特征。问卷当场收回。医学应对问卷按1~4级计分(分为面对、回避和屈服3种应对方式,评分越高,应对方式使用越多),症状自评量表按(5级评分)(0~4,评分高,心理健康水平低),艾森克人格问卷[按照精神质(P)、内外倾(E)、情绪稳定型(N)、掩饰(L)评分,评分越高表示精神质、外向、情绪不稳定和掩饰程度高]。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104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人格问卷情绪稳定性维度与屈服应对呈显著性正相关,掩饰性维度与屈服应对呈显著性负相关。患者在面对应对方式上与症状自评量表各项均不相关(P>0.05);回避应对方式上与症状自评量表除人际关系及敌对外其他指标均呈负相关,(P<0.05);在屈服应对方式上与症状自评量表除恐怖、偏执、精神病外各项指标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消化系统癌症患者更多采取回避、屈服的应对方式。人格特征不同,应对方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炎症性肠病(IBD)病人对疾病的应对方式及相关的影响因素,为实施针对性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对78例IBD病人应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和医学应对方式问卷表进行调查。[结果]IBD病人的回避、屈服应对方式得分高于常模(P0.05),而面对应对方式得分与常模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应对方式受年龄、婚姻状况、经济能力、文化程度、居住地域、病程等因素的影响(P0.01)。[结论]IBD病人对于疾病的慢性过程多采取回避和屈服的应对方式,尤其是家居农村、生活贫困、低文化、婚姻缺失、病程冗长的弱势群体,护理人员在实施健康教育时应考虑病人应对方式的影响因素,引导病人积极面对,提高自信心。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炎症性肠病患者的心理状态及健康相关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应用中文版炎症性肠病问卷(IBDQ)评估80例炎症性肠病(IBD)患者的健康相关生存质量,采用症状自评量表分析系统SCL-90评定患者心理健康状况,并给予心理护理、行为干预及相关技术指导,比较干预前后患者的心理状况及生存质量。结果干预后患者健康相关生存质量明显高于干预前(P〈0.05);干预后SCL-90各因子分较干预前降低(P〈0.05),但仍高于常模(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护理干预能提高炎症性肠病患者的健康相关生存质量,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心理状况,从而减轻不良生理反应。  相似文献   

15.
正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病因未明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Wang等[1-3]研究发现,国内UC患病率约为11.6/10万,CD约为1.4/10万。良好的社会支持和积极的应对方式对个体的心理健康有积极影响[4-5]。本研究探讨炎症性肠病患者医学应对方式与社会支持水平的相关性,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16.
<正>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类以肠道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为主要特征的疾病,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及克罗恩病(CD)。IBD临床症状主要有腹痛、腹泻及便血,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在未来,中国IBD患病率最高可能达到0. 1%,2025年的患病人数将超过150万,几乎与西方国家发  相似文献   

17.
正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s,IBD)在我国的发病率越来越高。2000年以前我国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的发病率是0.85/10万,2010年在武汉IBD的发病率是1.96/10万,2011年广东统计IBD发病率是3.14/10万。为了广大医务工作者能更好地处理IBD,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炎症性肠病学组在2018年又更新了《中国炎症性肠病诊断与治疗的共识意见》,针对我国IBD发病具体情况制定了IBD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制我国炎症性肠病患者特异性心理社会适应评估工具并进行信度、效度检验。方法 :应用文献综述方法,基于应激-适应理论及炎症性肠病患者心理社会适应的操作性定义,通过专家咨询及患者访谈,形成初始问卷;于2017年12月至2018年10月,采用连续抽样的方法对220例炎症性肠病患者进行问卷调查,检验问卷的效度及信度。结果 :炎症性肠病患者心理社会适应问卷包括29个条目,探索性因子分析提取6个因子,累积方差贡献率为59.929%;总问卷的Cronbach’sα系数为0.891,各维度的Cronbach’sα系数为0.615~0.908;分半信度为0.888;重测信度为0.809。结论 :该问卷具有较好的效度及信度,具有一定推广价值,可用于测量炎症性肠病患者心理社会适应状况。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护士主导的同伴教育联合强化心理支持对炎症性肠病患者心理状态、应对方式及自护能力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2月在常州市某医院进行治疗的80例炎症性肠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及研究组,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患者实施护士主导的同伴教育联合强化心理支持,比较两组患者的心理状态、应对方式及自护能力。结果 干预后,研究组患者的医学应对问卷面对维度评分为(22.34±3.20)分,高于对照组(P<0.05);回避及屈服维度评分依次为(12.10±1.43)分、(7.09±0.31)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的焦虑自评量表(SAS)及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测定表(ESCA)评分为(92.41±3.21)分,高于对照组的(78.26±3.34)分(P<0.05)。结论 护士主导的同伴教育联合强化心理支持能缓解炎症性肠病患者的不良情绪,改善患者的应对方式,提高患者的自护能力。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炎症性肠病(IBD)患者的肠外表现—脊柱关节炎的发生情况,为后续炎症性肠病患者的诊断治疗提供借鉴。方法分析2016年9月至2020年9月本院收治的210例炎症性肠病患者(其中溃疡性结肠炎/UC组138人,克罗恩病/CD组72人)肠道病变分布情况,并分析UC组及CD组患者脊柱关节炎各种分型的发生率及两组之间表达的差异。结果UC患者的临床表现以直肠炎,左半结肠炎及全结肠炎为主。CD患者的临床表现以回结肠炎,末端回肠炎及结肠炎为主。IBD患者肠外脊柱关节炎总发生率为UC:20.3%,CD:36.1%;两组中轴型关节炎发病率较低,且在UC与CD患者之间没有差异;外周型关节炎CD组的发生率均高于U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外周型发病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关节炎,肌腱炎,指/趾炎;本研究中,中轴型+外周型关节炎在UC和CD患者中的发病率相同。结论炎症性肠病患者脊柱关节炎发生率较高,临床医生在诊治过程中应提高对炎症性肠病肠外关节表现的认识,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医学检查结果对患者进行综合诊断,合理地选择治疗方法和药物,有效地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症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