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成人嗜酸性膀胱炎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分析收治的1例成人嗜酸性膀胱炎的诊疗过程及复习相关文献,总结成人嗜酸性膀胱炎的诊治要点。结果与结论:收治的1例成人嗜酸性膀胱炎凭B超、CT检查结果难以诊断,膀胱镜检查所见与肿瘤相似,活检病理证实为嗜酸性膀胱炎。经保守治疗症状消失,随访9个月无复发。成人嗜酸性膀胱炎的临床与影像学无特异性,易与膀胱恶性病变相混淆,确诊靠病理,本病为良性病变,治疗以抗炎、抗过敏为主。  相似文献   

2.
目的 提高对成人嗜酸性膀胱炎的认识。方法 收治成人嗜酸性膀胱炎1例,男,65岁,B超、CT及膀胱镜所见与肿瘤相似,活检证实为嗜酸性膀胱炎。复习其诊疗过程及相关文献,分析成人嗜酸性膀胱的诊治要点。结果患者经抗过敏治疗症状消失,随访8mo无复发。结论 成人嗜酸性膀胱炎临床与影像学无特异性,易与膀胱恶性病变相混淆,确诊靠病理,本病为良性病变,治疗以保守治疗为主。  相似文献   

3.
嗜酸性胃肠炎的CT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嗜酸性胃肠炎的CT诊断价值。方法 分析5例嗜酸性胃肠炎的CT及临床、病理表现特点,并回顾复习文献报道所见。结果临床主要表现有腹痛5例,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增高4例。CT上,5例均见有异常的胃肠道病变,主要有:胃肠道壁增厚5例,其中伴见分层状壁增厚3例,胃肠腔狭窄3例,黏膜皱襞粗大2例,多发溃疡、不全小肠梗阻、胃肠分泌液增多各1例。肿块4例,其中肠外肿块3例,肠内肿块1例;4例中2例呈均质密度伴强化,2例呈环形壁强化伴中心坏死液化。微少量腹水2例。结论 嗜酸性胃肠炎CT表现与嗜酸细胞浸润胃肠壁深度与广度有关;而分层状胃肠道壁增厚、伴黏膜皱襞粗大的壁增厚、坏死性或均质性肉芽肿具有一定的特征性,cT典型表现结合外周血嗜酸性细胞增名及过敏史的临床表现可提示本病的论断。  相似文献   

4.
胸部巨淋巴结增生症的CT与MRI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胸部局灶型巨淋巴结增生症的临床、CT和MRI与病理表现之间的联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有完整临床、影像学和病理资料的9例胸部局灶型巨淋巴结增生症。结果 9例中位于前纵隔1例,后纵隔3例,中纵隔4例,左肺斜裂1例。临床出现症状者其病灶多位于中纵隔,有2例伴副肿瘤性天疱疮。CT上1例出现灶中央区分支状钙化。MRI上病变与周围分界清晰度更佳。病理上9例均为透明血管型,CT增强除1例表现为不均匀中度强化外,均呈显著强化。结论胸部局灶型巨淋巴结增生症的临床、影像学表现与病理之间密切相关,结合较有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表现有利于术前作出诊断。  相似文献   

5.
腮腺少见病变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分析腮腺少见病变的CT征象.方法 回顾性分析17例经临床、实验室及手术病理证实的腮腺少见病变包括腮腺淋巴结结核9例、肌上皮瘤3例、肌上皮癌2例、干燥综合征2例、转移癌1例的CT表现.结果 腮腺淋巴结结核9例CT平扫肿块呈均匀密度5例,不均匀密度4例,增强病变呈均匀性、不均匀性、环状及花边状强化表现.肌上皮瘤3例CT平扫肿块均呈稍高密度,其中1例边缘模糊,增强病变呈显著强化2例,中等度强化1例.肌上皮癌2例CT平扫肿块密度不均匀,边缘较模糊,增强肿块实性部分呈中等度强化.干燥综合征2例CT平扫双侧腮腺呈散在多发结节样稍高密度影,部分结节有融合,增强腮腺内结节影不强化或轻度强化.转移癌1例CT平扫肿块密度不均匀,增强病变实性部分显著强化.结论 腮腺少见病变均有各自的CT表现特点.CT平扫加动态增强扫描对诊断有重要价值,确诊仍依靠临床、实验室检查及病理.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嗜酸性粒细胞胃肠炎(EG)的CT表现及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证实的15例EG住院患者的CT表现及临床资料。15例患者中,经胃镜及肠镜活检确诊EG者11例,余4例由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升高且经激素治疗症状消失而确诊。所有患者均行CT平扫,其中9例行CT平扫同时增强扫描。结果 15例EG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腹胀,5例伴呕吐,4例伴腹泻,2例伴发热。15例中CT有胃肠道异常表现者12例,病变累及食管4例,胃4例,十二指肠3例,空肠或回肠3例,结肠3例。CT主要表现为食管及胃肠道广泛水肿增厚,可呈分层状,黏膜增粗,此外肠系膜渗出3例,少量至中等量腹腔积液6例。15例中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升高13例。所有患者对激素治疗敏感。结论嗜酸性粒细胞胃肠炎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其CT表现有一定特征,结合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可提示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乳头状肾癌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及临床病理特点,旨在增强对其认识,提高乳头状肾癌的CT诊断水平。方法:搜集2015年3月-2018年6月期间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的26例乳头状肾癌患者的CT图像及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对照分析,总结乳头状肾癌的CT表现并进行鉴别诊断。结果:26例乳头状肾癌中,单发26例,其中左肾18例,右肾8例;左右肾多发1例;发生于肾上极17例,肾下极7例,肾中极2例。CT表现为局限性肾内肿块19例,表现为肾皮质隆起肿块7例;平扫为均匀低密度影11例,有不均匀坏死9例,有斑点钙化灶6例;增强后皮质期肿块显著强化2例,轻中度强化24例;髓质期26例均表现为轻度强化。肿块侵犯肾盂3例,伴腹膜后肿大淋巴结5例。结论:多层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对乳头状肾癌的诊断有重要价值,增强强化程度较轻,可伴有斑点钙化灶,术前诊断较难明确,最终诊断依赖于病理检查。  相似文献   

8.
异位嗜铬细胞瘤的CT及MRI的影像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异位嗜铬细胞瘤的CT及MRI影像学特征.[方法]选择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异位嗜铬细胞瘤6例,其中4例行CT检查,1例行MRI检查,1例行CT和MRI检查,分析6例患者的CT及MRI特征.[结果]6例病例均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边界清晰肿块,1例位于腹主动脉旁,1例位于肝门区,均表现为囊状肿块,增强后病灶边缘较明显强化并持续强化;1例位于上部膀胱壁,表现为T2WI高信号,增强后环形强化;1例位于胃窦旁,病变表现为明显T2WI高信号,增强后明显早期强化并持续强化;1例位于肠系膜根部及1例位于右肾后方病灶,表现为密度不均匀强化.[结论]异位嗜铬细胞瘤CT及MRI影像具有较特异性血流动力学特点及形态、密度(信号)特点,可为临床提供提示性诊断.  相似文献   

9.
<正>嗜酸性膀胱炎(eosinophilic cystitis, EC)是膀胱炎性增殖性疾病,是一种罕见的变态反应性膀胱炎,儿童少见,彩超检查及CT扫描膀胱壁常表现为弥漫性不均匀性增厚,或呈肿瘤样改变,有一定自限性。因EC临床表现为血尿(镜下/肉眼)、尿频尿急、尿痛、排尿困难及耻骨上疼痛等膀胱炎性症状,易导致误诊[1]。本文回顾性分析2例儿童EC的临床资料,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2017年5—10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临床和组织病理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泌尿系统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MT)的CT影像学表现特征,提高诊断水平。材料与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IMT 8例。女6例,男2例。平均年龄35(13~62)岁。临床主要表现为血尿、尿痛等。病变位于膀胱5例,输尿管2例,尿道1例。行CT平扫8例,行多期增强扫描5例,观察影像学表现特征。结果:CT平扫膀胱病变呈菜花样或类圆形软组织肿物5例,密度均匀或不均匀或伴有坏死,CT值11.5~36.0 Hu,可伴有邻近膀胱壁增厚及周围脂肪间隙模糊;2例输尿管病变均呈边缘光滑的实性肿物,密度均匀并与肌肉等密度,CT值约40.3 Hu;1例尿道病变呈境界较清的肿物伴有钙化,密度稍低不均匀,CT值17.5~22.6 Hu。增强扫描肿瘤动脉期呈均匀或不均匀轻到中度强化,延迟期持续性明显强化,CT值102.7~118.6 Hu。结论:CT影像学特征特别是延迟期强化明显而持久能为泌尿系统IMT的诊断及其鉴别提供重要的信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腮腺少见疾病CT及MR表现,提高对其认识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及病理证实的30例腮腺少见疾病的CT和MR资料,包括腮腺肌上皮瘤2例、基底细胞腺瘤1例,良性淋巴上皮病2例;脂肪瘤2例;双侧对称性脂肪瘤病1例;腮裂囊肿2例、潴留囊肿1例;腮腺结核2例;海绵状血管瘤3例;血管内皮瘤1例;纤维组织细胞瘤1例;嗜酸性淋巴肉芽肿1例;转移瘤5例;淋巴瘤6例。结果:腮腺少见病变CT和MR表现为腮腺区肿块影或腮腺区肿大,肿块位于腮腺内或腮腺旁,单发或多发,单侧或双侧,囊性、囊实性或弥漫性。腮腺脂肪瘤与腮腺良性对称性脂肪瘤病可见脂肪成分;腮裂囊肿与潴留囊肿呈囊性无强化肿块;婴儿血管内皮瘤呈多灶性,病灶强化与血管强化一致;弥漫性血管瘤沿腮腺颌面间隙蔓延,可见血管流空;良性淋巴上皮病呈弥漫性肿大伴多发囊性和实性肿块,或表现为单发肿块;腮腺结核肿块呈花环状强化;嗜酸性淋巴肉芽肿表现为腮腺弥漫性肿大并肿块,累及皮肤及皮下组织,伴颈部淋巴结肿大;淋巴瘤CT表现为密度均匀,边缘清楚肿块,肿块大而无坏死或仅有少量坏死,多伴颈部淋巴结肿大;转移瘤可见原发肿瘤表现。结论:部分腮腺少见病变具有一定的影像学特点,根据CT和MR表现,可提示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神经母细胞瘤转移灶的CT特征。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1例经病理证实的神经母细胞瘤伴转移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分析其螺旋CT表现。结果:本组11例患者,病灶原发于腹膜后者5例,其中伴肝转移2例、髂骨转移1例,颅骨转移1例;病灶原发于纵隔内者4例,其中锁骨上淋巴结转移3例、肺部转移1例;原发于椎体旁者2例,其中肋骨转移1例,肝转移1例;转移灶螺旋CT表现为类圆形、环形强化影,骨质破坏、淋巴结肿大伴环形强化、肺内均匀强化结节。结论:神经母细胞瘤转移灶的螺旋CT表现多样、但有一定特点,熟悉这些影像学特点,可为临床诊断本病提供非常重要的信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胃神经内分泌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CT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胃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的CT影像资料及临床病理资料。结果 31例患者中,男23例,女8例,中位年龄63岁。临床Ⅰ型4例,病灶位于大弯侧3例,小弯侧1例;3例CT表现为息肉状中度强化小结节,漏诊1例;病理分级均为G1级;病灶最大径1.7~6.3 cm,平均1.1 cm。临床Ⅱ型2例,1例位于胃底呈息肉状,G1级;1例位于胃窦,CT表现为胃壁轻度增厚,G2级,伴肝转移。临床Ⅲ型25例,贲门胃底14例、胃体小弯侧4例、胃体大弯侧3例、胃窦4例;CT征象7例为胃壁局限性增厚,3例为胃壁局灶性肿块,15例为胃壁浸润性不规则增厚伴或不伴软组织肿块,其中6例表面合并溃疡;病灶最大径1.7~6.3 cm,平均4.5 cm;病灶密度均匀11例,不均匀14例;增强扫描明显强化16例、中度强化9例,均匀强化8例、不均匀强化17例,其中强化峰值位于动脉期6例;25例均为G3级,局部淋巴结转移10例,肝脏转移4例,肝脏转移合并局部淋巴结转移4例,腹腔种植合并局部淋巴结转移1例。结论不同临床及病理分型胃神经内分泌肿瘤CT表现各有特征,临床及CT资料结合对术前诊断很有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成人睾丸精原细胞瘤的临床和CT表现,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1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成人睾丸精原细胞瘤的临床及CT资料,术前均行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12例患者,年龄20-48岁,中位年龄40岁,多以发现一侧睾丸增大,多合并或不合并其他症状就诊。CT平扫表现为累及一侧阴囊或腹腔内肿块,呈较规则的卵圆形或结节状,相对均匀的等、低密度,5例可见钙化、6例可见囊变。增强扫描呈轻中度均匀强化,囊变区坏死未见明显强化,其中一个病灶见分隔状强化。6例患者可见同侧精索静脉曲张,4例患者见同侧鞘膜积液。结论:睾丸精原细胞瘤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结合实验室检查有助于正确诊断,但需与睾丸其他病变鉴别。  相似文献   

15.
目的:回顾分析骨嗜酸性肉芽肿的影像学表现,并将其诊断结果与最终病理学诊断结果进行对比研究,分析不同影像学检查手段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我院经病理证实的骨嗜酸性肉芽肿患者23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18例,女性5例,单发灶21例,多发灶2例,分析患者的临床基本资料及多种影像学(X线、CT、MRI)表现,并对不同病理分期患者的不同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结果:患者经X线诊断可见病灶多呈圆形或类圆形,以骨溶骨型骨质破坏为主;经CT检查的7例患者均可在病灶处观察到略低密度或者稍高密度得肿块影,晚期可见骨质硬化;经MRI检查的9例患者,可见病灶处T1WI序列上呈低-中等信号,T2WI序列是呈混杂中等-高信号。观察不同病理学分期患者的影像学表现,可见影像学表现与病理学分期有比较一致的对应关系,且病变同时具有肿瘤和炎症的特征。结论:不同影像学检查方法诊断骨嗜酸性肉芽肿各有优缺点,影像学、病理学及临床相结合可提高骨嗜酸性肉芽肿诊断准确性,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儿童椎体嗜酸性肉芽肿的影像诊断(附8例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分析并比较儿童椎体嗜酸性肉芽肿的X线、CT及MRI的影像学表现,重点讨论MRI的影像特点。方法:对8例经病理证实的儿童椎体嗜酸性肉芽肿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均行X线检查,4例行CT检查。6例行MRI检查。2例同时行CT、MRI检查。结果:X线表现为椎体破坏呈楔形或扁平形。CT表现为椎体骨质呈不规则溶解破坏。MRI扫描T1WI呈低或等信号,T2WI呈高信号,图像信号不均匀。相邻椎间盘无破坏,MRI矢状面及冠状面扫描可见椎间盘向病变椎体侧膨胀。椎体周围伴有限局性软组织肿块,MRI横断面扫描呈均匀环带状,矢状面及冠状面呈套袖状,边界清晰,具有一定特征性。结论:MRI对于病变及其周围改变的显示要优于传统X线及CT,有助于椎体嗜酸性肉芽肿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腮腺嗜酸性淋巴肉芽肿的临床和CT表现.方法 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0例腮腺嗜酸性淋巴肉芽肿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回顾性分析其临床、CT表现.结果 本病从青年到中老年均可发病,男性多见,病史大多较长,临床表现为腮腺腺体及其周围软组织的无痛性肿块,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和嗜酸性粒细胞比值均明显升高.CT表现分为3种类型:多发结节及团块型、多发结节型和弥漫型,大多伴有同侧病变区周围和颈部淋巴结增多、增大.结论 腮腺嗜酸性淋巴肉芽肿的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点,结合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可以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8.
骨嗜酸性肉芽肿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韦炜  吴国忠 《上海医学影像》2007,16(3):234-235,245
目的探讨骨嗜酸性肉芽肿的CT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骨嗜酸性肉芽肿的CT表现。结果11例为单发,位于下颌骨1例,颞骨2例,肩胛骨2例,锁骨1例,髂骨3例,长骨2例;1例为椎体多发。主要表现:骨质破坏,邻近骨皮质改变,骨膜反应及软组织肿块。结论CT能较好的显示病变范围及邻近组织改变,有助于该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腹膜后巨淋巴结增生症的CT表现特点,以提高对其认识和CT诊断水平。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腹膜后巨淋巴结增生症的CT图像及临床病理资料。结果:15例腹膜后巨淋巴结增生症病例中,11例为局灶型,4例为弥漫型;2例位于胰头旁,3例位于右肾门,2例位于左肾门,8例位于脊柱腰椎旁。CT平扫15例肿块均表现为边缘光整的软组织密度团块,其中6例密度不均匀,3例有斑片钙化,3例有囊变;9例密度均匀;CT增强后15例肿块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增强,4例弥漫浆细胞型肿块轻度强化,11例局灶透明血管型呈明显强化,强化程度跟邻近的腹主动脉接近。结论:腹膜后巨淋巴结增生症具有特征性CT增强表现,尤其对于透明血管型CT增强可以做出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人体肝巨片形吸虫病的影像学表现特点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经临床确诊26例肝巨片形吸虫病患者的临床、病理及影像学表现。26例行CT平扫检查,其中24例行CT增强。9例行MRI平扫检查,其中7例行MRI增强。2例行肝穿刺病理学检查。结果 26例CT平扫示肝肿大并实质内弥漫斑片状密度减低影,边界欠清,15例病灶相互融合呈簇状或隧道样病灶,以包膜下肝实质内为主,其中24例CT增强病灶不均匀轻度强化;19例脾轻度增大。9例MRI平扫示为肝肿大并实质弥漫性病变,病变呈稍长T1、稍长T2,DWI上呈稍高或高信号改变;7例增强扫描呈蜂窝状稍强化;5例MRCP示肝内胆管及胆总管未见扩张或梗阻。2例穿刺病理活检表现为寄生虫性肉芽肿与坏死,周围大量单核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结论人体肝巨片形吸虫感染的CT、MRI表现为肝包膜下多发微小脓肿,部分呈簇状或隧道样特点,结合血清学检查,有助于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