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9 毫秒
1.
目的 评价动态对比增强MRI(DCE-MRI)定量参数预测局部进展期胃癌病理分化程度及Lauren分型的价值。方法 纳入48例局部进展期胃癌患者,根据病理分化程度分为低分化(n=19)及中/高分化癌(n=29);根据肿物生长和胃壁浸润模式进行Lauren分型,即弥漫型(n=12)及肠型+混合型(n=36);比较不同分类肿瘤DCE-MRI灌注参数的差异。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价各参数预测弥漫型及低分化胃癌的效能。结果 弥漫型胃癌血管外细胞外间隙容积比(Ve)明显高于肠型+混合型(P<0.05),速率常数(Kep)明显低于肠型+混合型(P<0.05);低分化胃癌容积转移常数(Ktrans)及Ve均明显高于中/高分化胃癌(P均<0.05)。Ve预测弥漫型胃癌的AUC为0.79,敏感度为91.70%,特异度为72.20%。各参数预测低分化胃癌的ROC曲线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不同Lauren分型及分化程度的局部进展期胃癌DCE-MRI参数存在差异;Ve预测弥漫型胃癌的效能较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 应用胃腔充盈下谐波超声造影技术观察胃良恶性病变,探讨胃良恶性病变的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CEUS)血流灌注特征及胃腔充盈下谐波超声造影技术在胃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口服胃充盈声学对比显影剂后二维超声观察胃良恶性病变,再以反向脉冲谐波显像技术对25例胃良恶性病变行实时CEUS检查,对比分析良恶性病变的造影灌注特征.结果 口服胃充盈声学对比显影剂后二维超声胃炎表现为胃壁增厚层次可见,溃疡可见胃壁局部凹陷,胃间质瘤见胃壁局限性肿物凸向胃腔,胃癌呈胃壁不规则增厚层次消失.CEUS实时观察,胃炎性病变增厚胃壁与周围正常胃壁同步增强及退出,小溃疡边界更为清晰,较大溃疡CEUS早期可见溃疡底部及周边增厚胃壁内纵行梳齿状的微血管显示,胃间质瘤清晰显示肿物位于胃壁内,胃癌可见病变胃壁快速整体增强,增强顺序紊乱层次不清.结论 胃腔充盈下谐波超声造影技术能够很好的显示胃壁全层病变的形态范围,并能结合病变区域微血管灌注情况,对病灶的定位、良恶性鉴别及肿瘤浸润深度有更进一步的判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胃间质瘤和胃癌的经腹超声表现,探讨超声的鉴别诊断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间质瘤(24例)及胃癌(26例)患者的术前超声表现,包括病灶的分布、形态、血流以及周边淋巴结转移。 结果 胃间质瘤主要发生于胃底、体部(n=16),超声表现为膨胀性生长的低回声肿块,形态规则,有包膜,部分内部可出现液化坏死,血供较丰富,未探及周边肿大淋巴结;胃癌主要发生于胃窦部(n=17),大部分呈沿胃壁浸润性生长、不规则增厚的低回声病灶,边界不清,可包绕胃腔生长呈"假肾征",血供较少,可见淋巴结肿大。二者在发生部位、形态、内部回声以及周边淋巴结转移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彩色血流信号丰富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经腹超声检查能够较为准确地鉴别胃间质瘤和胃癌。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常规超声和超声造影(CEUS)鉴别诊断眼眶淋巴瘤与炎性假瘤的价值。方法 纳入18例单侧眼眶淋巴瘤(淋巴瘤组)和25例单侧炎性假瘤患者(炎性假瘤组),观察2组病灶常规超声特征及CDFI血流信号特点,比较其CEUS动态血管模式曲线(DVPC)和时间-强度曲线(TIC)特点及相关定量参数差异。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评价常规超声及CEUS鉴别诊断准确率。结果 常规超声诊断淋巴瘤、炎性假瘤准确率分别为38.89%(7/18)和36.00%(9/25)。淋巴瘤组DVPC多呈正负两相波形,TIC多呈快进快出模式;而炎性假瘤组DVPC多呈正向波形,TIC多呈快进慢出模式。CEUS诊断淋巴瘤和炎性假瘤准确率分别为55.56%(10/18)和52.00%(13/25);淋巴瘤组峰值强度(IMAX)明显高于炎性假瘤组(P<0.05),上升时间(RT)及平均通过时间(MTT)均明显低于炎性假瘤组(P均<0.05)。常规超声联合CEUS诊断淋巴瘤、炎性假瘤准确率分别为72.22%(13/18)和68.00%(17/25)。结论 常规超声联合CEUS鉴别诊断眼眶淋巴瘤和炎性假瘤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CEUS鉴别诊断肾脏局灶性高回声良恶性病变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56例肾脏单发高回声局灶性病变患者的常规超声(US)及CEUS声像图资料,对其进行定性诊断;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计算并比较两者的诊断效能。结果 US及CEUS诊断肾恶性高回声病变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率为70.00%(14/20)、75.00%(27/36)、60.87%(14/23)、81.82%(27/33)、73.21%(41/56)和80.00%(16/20)、94.44%(34/36)、88.89%(16/18)、89.47%(34/38)、89.29%(50/56),CEUS的诊断准确率、特异度和阳性预测值均高于US(P均<0.05)。CEUS结果与病理诊断一致性好(Kappa值=0.761),US与病理诊断一致性一般(Kappa值=0.435)。结论 CEUS可提高对于肾脏局灶性高回声良、恶性肿物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CT所示浆膜高强化征鉴别诊断T3期与T4a期胃癌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0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癌T3期或T4a期患者术前腹部三期增强扫描CT图像,观察并比较各期图像浆膜高强化征的出现率。以出现浆膜高强化征为诊断T4a期的标准,计算浆膜高强化征诊断T4a期胃癌的准确率、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结果 104例胃癌患者中,T3期34例,T4a期70例。浆膜高强化征判断T4a期胃癌的准确率、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7.88%(81/104)、81.43%(57/70)、70.59%(24/34)、85.07%(57/67)及64.86%(24/37)。T4a期胃癌动脉期、静脉期及实质期浆膜高强化征出现率分别为32.86%(23/70)、75.71%(53/70)、62.86%(44/70),动脉期与静脉期(P<0.001)、动脉期与实质期(P=0.001)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静脉期与实质期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43)。结论 浆膜高强化征诊断胃癌T4a期具有较高准确率、敏感度及特异度,可用于判断胃癌浆膜受侵,推荐在静脉期或实质期观察该征象。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实时影像融合虚拟导航系统(RVS)联合CEUS引导RFA治疗原发性肝细胞癌(HCC)治疗后新生或复发病灶的价值。方法 收集111例因HCC接受RFA治疗、且治疗后发现新生或复发病灶患者,对其中78例患者的86个病灶(77个新生病灶和9个复发病灶)行经RVS联合CEUS定位引导RFA治疗(RVS联合CEUS组);对另外33例患者的38个病灶(26个新生病灶和12个复发病灶)行CEUS定位引导RFA治疗(对照组)。计算并比较两组的准确定位率、灭活率和局部复发率。结果 RVS联合CEUS组清晰显示并准确定位病灶84个(84/86,97.67%),对照组25个(25/38,65.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RFA治疗后1个月,RVS联合CEUS组的病灶灭活率为95.35%(82/86),高于对照组;RVS联合CEUS组病灶局部复发率为8.14%(7/86),明显低于对照组[36.84%(14/38),χ2=15.434,P<0.001)。结论 RVS联合CEUS引导可有效提高RFA对于HCC治疗后新生或复发病灶的准确定位率和早期灭活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CEUS在肾脏占位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67例肾脏占位性病变患者术前行常规超声及CEUS检查,观察造影增强特征,并对其中40例肾透明细胞癌(CCRCC)和14例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ML)造影增强特征进行比较,并分析时间-强度曲线定量参数,包括峰值强度(IMAX)、上升时间(RT)、达峰时间(TTP)及平均渡越时间(mTT)。结果 CCRCC和AML的CEUS增强模式、增强强度、增强均匀度和假包膜征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1)。CCRCC的IMAX高于AML,RT和mTT均早于AML (P < 0.05)。CEUS定性诊断恶性肾脏占位性病变的敏感度91.49%(43/47),特异度75.00%(15/20),准确率86.57%(58/67)。结论 CEUS结合造影定量分析软件有助于诊断和鉴别CCRCC与AML。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常规超声和超声造影(CEUS)鉴别诊断甲状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TI-RADS)4类及以上甲状腺皱缩结节(MTN)与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的价值。方法 纳入52例MTN、53个结节(MTN组)和47例PTC、48个结节(PTC组),比较组间常规超声和CEUS特征差异,评价MTN特异性超声征象诊断MTN的效能。结果 组间TI-RADS分类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超声显示组间结节位置、纵横比、钙化形态、钙化位置、血流分布、囊壁塌陷征、同心圆征及声晕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节最大径及回声特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组间结节CEUS增强模式和壁增强模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根据常规超声囊壁塌陷征、同心圆征、黑白双晕及CEUS结节无增强、壁增强诊断MTN的特异度及阳性预测值均为100%;无增强模式诊断MTN的敏感度、准确率与阴性预测值均显著高于常规超声指标及壁增强(P均<0.05)。结论 CEUS诊断MTN的效能显著优于常规超声,鉴别MTN与PTC具有较高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MR动态增强扫描(DCE-MRI)定量参数Ktrans值评估甲磺酸阿帕替尼治疗裸鼠胃癌原位移植瘤的疗效。方法 建立裸鼠胃癌原位移植瘤模型后,随机分为治疗组(n=15,胃内灌注甲磺酸阿帕替尼100 mg/kg体质量)和对照组(n=15,胃内灌注无菌去离子水),治疗18天后行DCE-MRI,并定量测量Ktrans值。检查结束后,取出瘤体测量微血管密度(MVD)值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并对比组间差异。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MVD值(χ2=4.89,P<0.05)、VEGF水平明显减低(χ2=8.69,P<0.01),治疗组Ktrans值[(0.63±0.05)/min]明显低于对照组[(1.66±0.23)/min;t=17.05,P<0.01]。结论 DCE-MRI定量参数Ktrans值可作为胃癌抗血管生成药物甲磺酸阿帕替尼疗效的评估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超声内镜诊断胃间质瘤与术后病理的一致性及其诊断准确率的影响因素。方法 纳入2018年10月-2020年10月该院收治的188例胃间质瘤疑似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开展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术前均接受超声内镜检查,并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诊断明确。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及超声内镜下特征(病变直径、病变部位、起源层次、边界是否规则、回声是否均匀、有无表面溃疡、黏膜桥、液化及钙化),对比超声内镜及病理检查结果,分析超声内镜与病理检查诊断胃间质瘤的一致性,并探讨超声内镜诊断胃间质瘤准确率的影响因素。结果 188例胃间质瘤疑似患者中,经超声内镜检查诊断为胃间质瘤者152例,内镜下特征表现为9例来源于黏膜肌层,10例来源于黏膜下层,133例来源于固有肌层;病变部位为97例胃底,35例胃体,14例胃窦,6例胃角。病理检查结果显示,188例胃间质瘤疑似患者中有162例胃间质瘤,19例平滑肌瘤,4例神经鞘瘤,3例神经纤维瘤。超声内镜诊断胃间质瘤的灵敏度为88.27%,特异度为65.38%,准确率为85.11%,阳性预测值为94.08%,阴性预测值为47.22%,Kappa值为0.462。符合诊断的患者160例,不符合诊断的患者28例。符合诊断的患者中,病变直径 ≥ 2 cm、回声不均匀、存在钙化的患者占比明显高于不符合诊断的患者(P <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变直径(O = 1.624,95%CI:1.108~2.380)、回声均匀(O = 1.407,95%CI:1.017~1.947)、钙化(O = 1.724,95%CI:1.351~2.200)是超声内镜诊断胃间质瘤准确率的独立影响因素(P < 0.05)。结论 超声内镜诊断胃间质瘤与术后病理诊断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病变直径、回声均匀、钙化是影响超声内镜诊断胃间质瘤准确率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对比超声造影(CEUS)与增强CT鉴别诊断良恶性甲状腺结节的价值。方法 纳入179例甲状腺结节患者、共229个结节,根据结节性质分为良性组(n=83)和恶性组(n=146);观察结节CEUS和增强CT特征,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对比2种影像学方法鉴别诊断良恶性甲状腺结节的效能。结果 良、恶性组甲状腺结节CEUS增强强度、增强模式及有无环绕增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增强CT强化特点、边缘情况、甲状腺边缘有无中断及钙化性质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CEUS诊断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率分别为89.73%、78.31%及85.59%;增强CT诊断分别为78.08%、71.08%及75.55%。结论 CEUS和增强CT鉴别甲状腺良恶性结节均有一定价值;CEUS的诊断效能总体优于增强CT。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胃腔充盈程度对进展期胃癌肿瘤厚度测量的影响及肿瘤厚度测量的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进展期胃癌患者38例(初诊21例,非手术治疗后复诊17例),采用低张气体充盈法,分别于平扫(充盈前)及增强静脉期(充盈后)轴位图像测量并比较胃腔充盈前、后各分区正常胃壁及肿瘤的厚度。同一观察者于1个月后进行再次测量,比较2次测量的一致性。结果 各分区正常胃壁充盈前、后厚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胃体大弯厚度变化最大。胃腔充盈前后初诊胃癌肿瘤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复诊胃癌肿瘤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同一观察者2次测量的肿瘤厚度一致性好。结论 初诊进展期胃癌肿瘤厚度相对固定,可作为CT检查的测量指标,复诊时应尽量使胃腔充盈程度与治疗前一致,以准确评价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CEUS评估腹主动脉瘤(AAA)术后内漏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46例接受手术治疗的AAA患者,分别采用CEUS及CT血管造影术(CTA)检测患者术后发生内漏的情况,以CTA结果为金标准,比较2者的诊断效能。结果 46例患者中CTA示39例未见内漏,7例可见内漏,其中4例Ⅰ型内漏、1例Ⅱ型内漏、1例混合型内漏;CEUS示37例未见内漏,9例可见内漏,其中6例Ⅰ型内漏、2例Ⅱ型内漏、1例混合型内漏;CEUS诊断术后内漏的敏感度100%(7/7),特异度94.87%(37/39),准确率95.65%(44/46),CEUS诊断术后内瘘的准确率与CT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84)。结论 CEUS诊断AAA患者术后内漏的诊断效能与CTA相当,可为临床提供更客观准确的信息。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肝内胆管细胞癌(ICC)和不同分化程度肝细胞癌(HCC)CEUS表现对ICC和不同分化程度HCC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34例ICC(ICC组)和136例不同分化程度的HCC患者高、中、低分化(HCC组)的常规超声及CEUS表现,并评价CEUS始退时间对ICC的诊断效能。结果 ICC组在门静脉早期开始消退的比例(24/34,70.59%)均高于各HCC组,在门静脉中期开始消退的比例(0/34)和在门静脉晚期/延迟期开始消退的比例(4/34,11.76%)均低于中、高分化HC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8)。低分化HCC组在门静脉中期开始消退的比例(16/41,39.02%)高于高分化HCC组(P<0.008)。CEUS诊断ICC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率、阳性似然比及阴性似然比分别为82.35%(28/34)、91.18%(124/136)、70.00%(28/40)、95.38%(124/130)、89.41%(152/170)、9.4、0.2。ICC及低、中、高分化HCC组病灶CEUS始增时间分别为(13.03±3.49)s、(13.80±3.04)s、(14.89±4.12)s、(16.00±3.38)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369,P<0.05),ICC组始增时间早于高分化HCC组(P<0.05)。结论 不同分化程度HCC和ICC的CEUS表现存在差异,CEUS对其鉴别诊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CEUS对甲状腺TI-RADS 3、4级结节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95例常规超声诊断为TI-RADS 3、4级的甲状腺结节(共95个结节,均经手术病理证实)的CEUS表现,分析CEUS对甲状腺TI-RADS 3、4级结节的校正及鉴别诊断价值。结果 常规超声TI-RADS分级评估甲状腺结节良恶性与手术病理级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56,P=0.06)。对于直径>1 cm的甲状腺TI-RADS 3、4级结节,与常规超声TI-RADS分级相比,CEUS评分及CEUS校正后TI-RADS分级的诊断准确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3、<0.01);对于直径≤ 1 cm的微小乳头状癌,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25、1.00)。ROC曲线分析显示,对于甲状腺TI-RADS 3、4级结节,常规超声TI-RADS分级、CEUS评分、CEUS校正后TI-RADS分级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4、0.75、0.81时,截断值分别为TI-RADS 4a级、1分、TI-RADS 4a级,评估结节良、恶性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45.3%、80.0%,69.3%、65.0%,82.7%、60.0%。CEUS评分、CEUS校正后TI-RADS分级与常规超声TI-RADS分级的曲线下面积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CEUS评分与CEUS校正后TI-RADS分级的曲线下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3)。结论 CEUS对甲状腺TI-RADS 3、4级结节具有校正及提高鉴别诊断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多普勒超声与CEUS评估兔类风湿性关节炎(RA)模型膝关节滑膜病理改变及早期诊断活动性滑膜炎的价值。方法 将30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两组,对模型组(n=25)以卵蛋白诱导建立双膝关节RA模型,对照组 (n=5)相应时间点仅注射生理盐水。对两组均于多普勒超声和CEUS检查后进行病理检查。以病理检查为金标准,评价多普勒超声及CEUS对活动性滑膜炎的诊断效能,并分析多普勒超声血流分级、CEUS增强程度分级与滑膜炎病理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模型组23只兔建模成功,46个膝关节均出现不同程度红肿,模型组多普勒超声与CEUS均可反映滑膜炎症。对照组膝关节均无明显变化。多普勒超声对兔RA模型膝关节活动性滑膜炎的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分别为80.56%(29/36)、60.00%(6/10)、76.09%(35/46);CEUS分别为94.44%(34/36)、90.00%(9/10)、93.47%(43/46);两种方法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35、4.25、5.11,P均<0.05)。多普勒超声血流分级(rs=0.557,P<0.05)、CEUS增强程度分级(rs=0.715,P<0.01)均与滑膜炎病理评分呈正相关。结论 多普勒超声和CEUS均可反应兔RA模型膝关节滑膜病理改变,CEUS对活动性滑膜炎的诊断效能更优。  相似文献   

18.
CEUS定性分析诊断不同大小甲状腺良恶性结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CEUS定性诊断不同大小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价值。方法 根据甲状腺结节的最大径,将255例甲状腺结节患者的329个结节分为小结节组(最长径≤ 1 cm,n=166)和大结节组(最长径>1 cm,n=163)。采用χ2检验分别比较2组甲状腺良恶性结节CEUS特征的差异,并对CEUS特征进行赋值评分,绘制ROC曲线评价CEUS特征评分对不同大小良恶性甲状腺结节的鉴别诊断效能。结果 小结节组甲状腺良恶性结节增强程度、增强方式、增强达峰时结节边界、增强达峰时结节形态及增强均匀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大结节组甲状腺良恶性结节增强程度、增强方式、增强达峰时结节边界、形态、增强达峰时结节增强均匀性、增强达峰时结节是否完全充填、增强后结节大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ROC曲线结果显示,小结节组CEUS评分鉴别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临界值为3.5分,AUC为0.889(P<0.001),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分别为77.90%、84.06%和78.66%;大结节组CEUS评分鉴别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临界值为2.5分,AUC为0.910(P<0.001),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分别为90.40%、76.60%和81.13%。结论 CEUS定性分析对鉴别诊断不同大小甲状腺良恶性结节均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胃癌CEUS参数与微血管密度(MVD)的相关性。方法 对确诊的37例胃癌患者行术前CEUS,分别记录胃癌病变区及正常胃壁TIC曲线的峰值时间(TTP)、增强时间(ET)、曲线上升支斜率(WIR)。计数胃癌病变及其旁正常胃壁的MVD。分析CEUS的TIC参数与MVD的相关性。结果 胃癌病变区TIC的ET、TTP低于其旁正常胃壁(P均<0.05),WIR、MVD高于其旁正常胃壁(P<0.01);胃癌病变区的ET、TTP与MVD呈负相关(r=-0.70、-0.59,P均<0.01),WIR与MVD呈正相关(r=0.70,P<0.01)。结论 对术前经胃镜病理活检确诊的胃癌行CEUS,可以直接显示并评估肿瘤血流灌注状态,从而间接评价新生血管生成程度,可预测肿瘤的发生发展并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多层螺旋CT(MSCT)简易评分模型鉴别局灶型食管癌与食管平滑肌瘤的效能。方法 对46例局灶型食管癌和21例食管平滑肌瘤患者术前均行胸部增强CT检查,观察二者病变位置、密度、大小、病灶MPR最长径/轴位最厚厚度比值、强化程度及方式、瘤-空气界面、瘤周脂肪间隙及肿大淋巴结;对存在差异的CT征象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简易评分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其鉴别诊断效能。结果 二者肿瘤MPR最长径/轴位最大截面厚度比值[优势比(OR)=0.154,95% CI(0.033,0.722))、肿瘤增强CT值[OR=0.928,95% CI(0.866,0.994)]及瘤-空气界面[OR=0.028,95% CI(0.004,0.184)]存在显著差异(P均<0.05)。据此建立简易评分模型,肿瘤增强CT值>65.5 HU赋值1分,肿瘤MPR最长径/轴位最大截面厚度比值>1.61为2分,瘤-空气界面不光滑为4分,以2.5分为最佳阈值,≥ 2.5分诊断为局灶型食管癌,简易评分模型曲线下面积(AUC)为0.945[95% CI(0.891,0.999)],其鉴别诊断效能优于单一特征(P<0.05)。结论 MSCT简易评分模型有助于鉴别局灶型食管癌与食管平滑肌瘤,可显著提高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