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分析结核性腹膜炎CT的影像特征及其病理基础,评价CT在结核性腹膜炎诊断的应用价值,提高对结核性腹膜炎诊断符合率。方法60例经病理证实结核性腹膜炎病例均使用Toshibal6层螺旋CT扫描,回顾性总结其影像特征。结果结核性腹膜炎的病理解剖特点可以分为渗出型(29例)、粘连型(21例)、干酪型(7例)、混合型(3例),以前两型为多见。渗出型主要表现是腹腔积液,粘连型则腹膜增厚粘连,干酷型为分房状肿块并增强扫描时肿块环形强化.混合型则为上述两种或三种类型的综合表现,所有类型均可伴有以下一至多种征象:不同程度的腹腔积液、肠壁增厚、网膜及肠系膜增厚、肠梗阻、脂肪间隙密度增高等。结论病理分型与CT增强表现是对应的,CT检查对结核性腹膜炎的诊断以及明确病灶范围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结核性腹膜炎(TBP)的64排螺旋CT平扫及增强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30例TBP患者的腹部CT图像,分析CT平扫及增强表现为腹水、腹膜、大网膜、肠系膜异常及腹腔淋巴结肿大的情况。结果经CT扫描发现,30例患者中存在腹水20例,其中少量积液12例,包裹性积液8例,CT值范围10~30 HU。12例检出腹膜增厚,其中8例壁腹膜增厚,2例结节样不规则增厚,2例合并腹膜结核瘤。大网膜改变共计6例,其中4例呈污垢样增厚、粘连,1例呈饼状增厚,1例呈结节状增厚。肠系膜增厚检出3例。腹腔淋巴结肿大检出4例。结论TBP患者的常见CT特征包括腹水、肠系膜增厚、大网膜受累的污垢样增厚、腹膜光滑的均匀增厚及腹腔淋巴结肿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腹膜后淋巴结结核的CT、MRI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经组织学检查或临床追踪证实的腹膜后淋巴结结核11例,均作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3例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回顾性分析其CT及MRI表现,并与病理检查结果对照。结果11例CT平扫中4例表现为腹膜后软组织密度的淋巴结肿大;5例表现为腹膜后软组织肿块影;2例表现为淋巴结钙化。增强扫描4例腹膜后的淋巴结肿大呈环形强化,5例平扫示腹膜后病灶为多个淋巴结彼此融合而成,环形强化的淋巴结形成多房样征象;2例淋巴结钙化的病灶表现为无强化。3例MRI平扫示腹膜后软组织肿块影,T1WI呈稍低信号,T2WI上呈稍高信号,增强扫描时呈多房样强化。8例合并腹内脏器结核,8例合并肺结核。结论平扫呈软组织密度的淋巴结肿大或淋巴结钙化,增强扫描病灶呈环形强化或多房样强化是腹膜后淋巴结结核的最常见的征象,影像学表现比较有特异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结核性腹膜炎的CT表现特点。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证实的结核性腹膜炎30例,观察:腹水密度及分布;系膜、网膜、腹膜病变的CT表现;肿大淋巴结的平扫及强化特点。结果:腹水常见;系膜改变21例,表现为增厚、结节状(团块状)、污秽状;网膜改变9例,表现为饼状网膜、网膜点条状、污秽样;腹膜增厚15例;淋巴结肿大6例。结论:腹膜、网膜、系膜的改变伴高密度腹水,肿大淋巴结,并结合肺结核或其它脏器结核常常高度揭示结核性腹膜炎的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结核性腹膜炎的CT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0月-2010年7月22例经手术、病理或抗结核治疗确诊的结核性腹膜炎CT完整资料。主要观察:淋巴结、腹水、腹膜、系膜、网膜改变。结果淋巴结肿大12例,增强后呈"环状"强化改变。腹腔积液15例,少~中量12例,聚集在肠系膜根部、结肠旁沟及盆腔较多,CT值20~28HU。腹膜增厚16例,其中14例均匀光滑增厚,10例明显强化;大网膜增厚15例,其中饼状增厚2例、污垢样增厚9例、结节样4例。肠系膜增厚18例,3例肠袢聚集、粘连。伴有其他脏器结核13例。结论 CT对诊断和鉴别诊断结核性腹膜炎具有较大的临床价值,结合临床多数结核性腹膜炎可作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6.
结核性腹膜炎CT特征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结核性腹膜炎的CT表现及特点。方法搜集12例经临床证实且CT扫描资料完整的结核性腹膜炎病例作回顾性分析。结果渗出型7例,黏连型4例,干酪型1例。主要表现有:1.壁腹膜增厚:均匀增厚6例,不规则增厚3例,8例增厚的腹膜有强化;2.腹水:大量腹水7例,少量腹水3例;3.大网膜、肠系膜增厚9例,表现为絮状增厚4例,结节样增厚2例,饼状增厚3例;4.淋巴结增大6例;5.肠瘘破渍形成脓腔1例。结论CT对诊断结核性腹膜炎有较大的价值,结合临床,大多数病例可作出正确诊晰。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多排螺旋CT鉴别诊断弥漫性恶性腹膜间皮瘤(MPM)、结核性腹膜炎、腹膜转移癌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5年9月—2019年10月就诊的弥漫性MPM、结核性腹膜炎、腹膜转移癌共93例患者临床资料,将患者分为弥漫性MPM组(n=27)、结核性腹膜炎组(n=32)、腹膜转移癌组(n=34),分析3组多排螺旋CT诊断图像的差异,包括病变位置、腹层水密度(CT值大于20 HU提示为高密度腹水)、腹膜增厚程度、强化方式、淋巴结大小等。结果 3组病变分布、腹水量征象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 3组腹水密度、壁层腹膜、淋巴结、病灶边缘征象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多排螺旋CT鉴别诊断弥漫性MPM、结核性腹膜炎、腹膜转移癌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腹膜后节细胞神经瘤的影像学表现与病理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 探讨腹膜后节细胞神经瘤的影像表现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确诊的11例腹膜后节细胞神经瘤的影像学特征,并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11例中8例接受B超检查;5例接受MR平扫及增强扫描;10例接受CT平扫,其中8例接受CT增强扫描.结果 11例腹膜后节细胞神经瘤中,病灶位于右侧者7例,位于左侧者4例.所有病灶均边界清楚,圆形或类圆形6例,不规则形5例.CT平扫8例病灶密度均匀,与囊性病变密度接近,3例密度不均,可见少许斑点状,小条状钙化灶;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无明显强化,静脉期及延迟期可见渐进性强化.T1WI病灶呈较均匀等或低信号,T2WI呈明显不均匀高信号;增强扫描动脉期无明显强化,延迟期可见不均匀轻或中度强化.结论 腹膜后节细胞神经瘤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影像学表现,有助于其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诊断双侧肾上腺肿瘤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经穿刺活检或手术病理确诊为双侧肾上腺肿瘤患者的多层螺旋CT影像资料。结果:转移瘤CT表现为不均匀强化肿块或结节;腺瘤CT表现为形态规则、边界清楚、较均匀低密度结节,薄层扫描可见近脂肪样密度,增强扫描为轻、中度均匀强化;淋巴瘤CT表现为不均质强化肿块,合并有腹主动脉周围淋巴结肿大;皮质腺癌CT表现为边缘不规则,伴有坏死的不均匀强化肿块;嗜铬细胞瘤表现为边界清晰、密度不均肿块,增强后可见明显强化;髓样脂肪瘤表现为边缘光整、密度低而不均匀,内有较多脂肪密度区,增强后可见轻度强化;肾上腺囊肿CT表现为无强化边界清晰的囊状水样密度病灶。结论:双侧肾上腺肿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具有一定特异性,有助于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CT扫描在腹内淋巴结结核(ALNTB)诊断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15例ALNTB 10例经病理证实、5例经临床证实,均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观察其CT表现。结果:ALNTB平扫CT表现为软组织密度的淋巴结肿大或淋巴结钙化。增强扫描以环形强化最常见,多个淋巴结肿大表现为多环状强化,呈花瓣状。少见表现有轻度均匀强化、不均匀轻度强化和无强化(淋巴结钙化病例)。6例合并腹内脏器结核,1例合并结核性腹膜炎。结论:ALNTB 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环形或花瓣状强化和钙化常可提示本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原发性胰腺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 NHL)的影像学表现及特点。方法 12例经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的原发性胰腺NHL(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11例,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1例),其中11例行CT平扫+增强扫描,9例行MRI平扫+动态增强扫描,4例行磁共振胰胆管成像检查,分析原发性胰腺NHL的影像表现特征。结果 12例患者中,10例为单发肿块,1例为多发肿块,1例为弥漫性浸润;肿块最大径4.2~10.7 cm;CT平扫表现为等或低密度,增强扫描呈均匀轻中度强化;MRI表现T_1WI为低或稍低信号;T_2WI中、高信号不等;DWI为高或稍高信号,随b值增加,DWI信号呈增高趋势;动态增强扫描呈渐进性轻中度强化;3例病灶内可见血管穿行;5例腹腔内或腹膜后可见散在不同程度增大的淋巴结。结论原发性胰腺NHL影像表现具有相对特征性,CT和MRI检查有助于与其他胰腺占位病变相鉴别。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螺旋CT增强扫描恶性脑膜瘤的影像学特征及其定性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1月经病理证实的32例恶性脑膜瘤螺旋CT增强扫描影像学资料,总结影像学特征,并分析诊断率。结果:(1)32例恶性脑膜瘤分布范围为大脑镰9例,大脑凸面14例,后颅凹4例,矢状窦旁5例。(2)平扫CT病灶表现为低密度病灶或不均匀密度灶,圆形或类圆形,边界欠清晰,病灶内或可见极低密度灶,病灶内少见钙化征象,部分可见病灶临近颅骨骨质破坏。增强扫描可见肿瘤均匀强化,边界不清晰,可见结节样或分叶状增长,病灶内极低密度区无强化。肿瘤周围可见不均匀水肿低密度区。部分可见临近脑膜尾征。(3)32例恶性脑膜瘤平扫CT诊断6例,增强CT扫描诊断28例,增强CT扫描诊断率高于平扫CT(χ^2=7.192,P=0.000)。结论:增强CT扫描恶性脑膜瘤具有特征性的CT征象,能够为恶性脑膜瘤的定性诊断提供具有价值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明确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损伤CT影像学特征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方法选择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特色医学中心肾内科腹膜透析中心规律随访的持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的患者173例行全腹部CT扫描,对符合入排标准的109例患者评估腹膜损伤,并分析腹腔CT影像学评价指标与年龄、透析龄、原发病、腹膜转运类型、糖暴露量、腹膜炎次数等临床指标的关系。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腹膜增厚及网膜结构异常的影响因素、腹膜炎次数与腹膜增厚及网膜结构异常发生风险的关系。结果腹部CT扫描109例患者发现壁层腹膜增厚70例(64.22%),网膜结构异常63例(57.8%)。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腹膜炎发生次数及腹膜炎累积评分是腹膜增厚及网膜结构异常独立危险因素。风险预测模型提示:每发生1次腹膜炎,腹膜增厚发生风险增加4.364倍(OR=4.364,95%CI:1.886~10.098),网膜结构异常发生风险增加5.393倍(OR=5.393,95%CI:2.204~13.197)。结论腹膜透析患者壁层腹膜增厚和网膜结构改变是腹膜进行性损伤影像学主要特征,腹膜炎是导致腹膜进行性损伤的主要危险因素。腹腔CT检查可以全面了解腹膜透析腹膜损伤的特征和程度,有助于早期诊断腹膜损伤。  相似文献   

14.
脾结核的CT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脾结核的CT表现及其病理学改变,评价CT对其诊断的价值。方法搜集8例经手术病理或临床追踪证实的脾结核,8例均作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回顾性分析其CT表现,并与病理检查结果对照。结果8例中6例CT平扫表现为脾内多发性大小不等的类圆形、稍低密度或等密度灶,病灶高于水样密度。其中4例增强扫描病变无强化,与周围脾脏比较呈明显低密度,类似囊性病灶;2例增强扫描病变周边呈环形强化。1例CT平扫为单发类圆形低密度影,边缘不清,增强扫描边缘及内部分隔明显强化。1例CT表现为脾脏、腹腔淋巴结多发钙化影。8例中7例同时伴有肝门、胰周及腹膜后淋巴结肿大,少数有融合,增强扫描表现为周边环状强化而中央无强化。结论CT平扫脾脏内多发大小不等的结节状稍低或等密度(高于水样密度)病灶,而增强扫描却完全不强化,与周围脾脏比较呈明显低密度,类似囊性病灶的征象,是脾结核的相对特征性表现。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结核性腹膜炎的CT表现。方法:对20例经临床和手术证实的结核性腹膜炎的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结核性腹膜炎主要表现为腹水、腹膜增厚、多为污迹样腹膜、以均匀、光滑为主、也可见饼状大网膜增厚。结论:污迹样腹膜为结核性腹膜炎最常见表现。  相似文献   

16.
结核性腹膜炎CT诊断要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结核性腹膜炎(Tuberculous Peritonitis,TBP)的CT表现特点及其病理基础,提高结核性腹膜炎的CT诊断水平.材料与方法:对28例经病理和临床证实的结核性腹膜炎,分析其术前CT表现,观察了解:腹水的性质及分布;系膜、网膜及腹膜病变的CT表现;肿大淋巴结的平扫及其增强后的特点.结果:腹水25例,占本组病例的89.3%(25/28);系膜改变24例.占本组病例的85.7%(24/28),表现为增厚、结节状、污秽状;网膜改变7例,占本组病例的25.0%(7/28),表现为饼状网膜;腹膜增厚14例,占本组病例的50.O%(14/28);淋巴结肿大6例,占本组病例的21.4%(6/28).结论:系膜、网膜及腹膜的改变伴高密度腹水,可伴有肿大淋巴结,并结合其合并肺结核或其它脏器结核等表现,常可高度作出结核性腹膜炎的诊断.  相似文献   

17.
多层螺旋CT增强检查对肠和肠系膜钝性损伤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检查对腹部肠和肠系膜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经手术证实为腹部钝性损伤患者的平扫及增强CT表现征象,并比较分析各种征象的诊断价值。结果:50例中,腹腔和(或)腹膜后积液44例,肠管水肿增厚25例,肠系膜血肿10例,气腹6例,肠壁血肿3例,肠系膜增厚与周边脂肪界面模糊不清或周边脂肪内有斑点状改变18例,腹腔内脓肿1例。结论: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对判断有无肠和肠系膜损伤及其程度都有重要作用,有助于及时诊治。  相似文献   

18.
选取我院2008年1月-2012年12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孤立性纤维瘤患者10例,8例患者术前均经多层螺旋CT平扫或增强检查,2例患者术前经MR动态增强扫描检查。结果 8例经多层螺旋CT检查,4例位于胸部,2例位于四肢,1例位于腹腔,1例位于盆腔,2例经MR检查,1例位于左侧小脑幕,1例位于腹腔肠系膜。SFT典型的影像学表现为肿瘤的密度相对较为均匀,边界清楚,肿瘤内常见两种不同密度的实质成分,MR检查的动态强化差异大。  相似文献   

19.
目的:回顾分析经本院经临床病理证实的Castleman病例,分析其临床及影像学特征以提高其临床诊断的准确率。材料与方法:搜集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间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例巨大淋巴结增生(CD)病例,所有病例均经多排螺旋CT平扫并增强扫描检查,部分病例行MRI检查。所有病例的CT图像均将其原始薄层图像输入ADW图像后处理工作站,进行MPR、VR、CPR、CTA等图像后处理进行观察,分析其临床及影像学特征。结果:4例患者CT平扫多为孤立单发软组织结节或肿块,伴或不伴卫星结节。其中单发3例,多发1例,病灶边缘光滑,界限清晰,密度多较均匀,部分病灶可见小片或星芒状低密度区,有的病灶可见点状钙化,为肿瘤中心放射或蔟状钙化。1例多发患者主要为多组淋巴结肿大,密度多较均匀,有肝脾轻度肿大,和少量腹水等表现。CT增强扫描所见:所有病例动脉期病灶明显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扫描肿块实质部分明显强化,肿块较大的病灶中心可见星芒状或裂隙状低密度灶。结论:Castleman病影像学上典型的表现为沿淋巴链分布的单发或多发的肿块,边界清晰,病灶中心的钙化和病灶中心的星芒状低密度是诊断CD的重要特征。在淋巴链分布区的富血供病变,在CT及MRI增强扫描动脉期表现明显强化,延迟期持续强化,并有中心瘢痕和钙化特点的病变,应考虑到Castleman病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腹膜后纤维化(RPF)的多层螺旋CT(MSCT)影像学征象,提高对此罕见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对11例RPF病例的MSCT图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7例,女4例,平均年龄49.6岁。11例患者均行平扫及增强扫描,并结合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和CT尿路造影(CTU)后处理图像进行分析。结果 11例患者CT平扫均表现为腹膜后不规则肿块或弥漫型软组织病变,其中肿块型4例,弥漫型7例,呈等密度或稍低密度;增强扫描有8例轻-中度强化,3例无明显强化;11例患者均不同程度包绕腹膜后大血管、一侧或双侧输尿管。结论 MSCT检查结合MPR、CPR和CTU后处理技术,可以清晰显示RPF的影像学征象及病变范围,对于提高RPF早期诊断正确率、指导临床治疗及预后有重要价值。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