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2 毫秒
1.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子宫血管阻断术联合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子宫肌瘤对子宫、卵巢血流的影响。方法将80例子宫肌瘤患者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行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观察组行腹腔镜下子宫血流阻断术联合子宫肌瘤剔除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术后6个月和术后12个月子宫动脉及卵巢动脉血流参数,包括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Vmax)、舒张末期最小血流速度(Vmin)、阻力指数(RI)和搏动指数(PI)。结果术后6个月、12个月,对照组和观察组子宫动脉Vmax、Vmin水平均低于术前,RI、PI均高于术前(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术后各时间点子宫动脉Vmax、Vmin均明显下降,RI和PI均明显升高(P0.05)。两组患者手术前、术后6个月和术后12个月卵巢动脉血流参数Vmax、Vmin、RI、P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下子宫血流阻断术联合子宫肌瘤剔除术能降低子宫血供,对卵巢血流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2.
沈燕  沈冰燕 《检验医学与临床》2021,18(19):2830-2833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子宫动脉阻断术联合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疗效,为子宫肌瘤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2015年5月至2019年4月该院收治的60例子宫肌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观察组接受腹腔镜下子宫动脉阻断术联合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相关临床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性激素水平、卵巢动脉血流参数、子宫肌瘤复发率.结果 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排气时间少于/早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及术后6、12个月,两组雌二醇(E2)、黄体生成素(LH)、卵泡刺激素(FSH)水平,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Vmax)、舒张末期最小血流速度(Vmin)、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P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子宫肌瘤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下子宫动脉阻断术联合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对子宫肌瘤患者卵巢功能影响较小,能够有效降低患者子宫肌瘤复发率,且疗效较好,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子宫动脉阻断在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中的临床作用。方法本院68例子宫肌瘤患者,随机分成2组:每组34例。观察组行腹腔镜下子宫动脉阻断联合肌瘤剔除术,对照组行常规腹腔镜下肌瘤剔除术。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术后病率,随访子宫肌瘤复发及月经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2组手术时间、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及住院天数均无明显差异(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后病率低、肌瘤复发率低、月经改善率高,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下先行子宫动脉阻断再行肌瘤剔除能有效减少术中出血,降低肌瘤复发率,明显缓解月经过多症状。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子宫动脉阻断在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60例浆膜下或肌壁间肌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行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前先行子宫动脉阻断)和对照纽(直接行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各30例.比较两组手术前后血生殖激素水平的变化、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术后病率、术后子宫肌瘤复发及月经改善情况.结果 所有病例腹腔镜手术成功,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问和术后排气时间观察组短于对照组,术后病率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均P <0.05);平均住院日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子宫肌瘤复发率观察组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术后月经过多改善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术后2个月卵泡刺激素(FSH)水平上升,雌二醇(E2)水平下降,与术前自身对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12个月各组性激素水平与自身术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子宫动脉阻断具有明显减少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时的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术后恢复快、症状改善率高及复发率低等优点,对卵巢功能的影响是短暂、可逆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估腹腔镜下子宫动脉上行支阻断术辅助下行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124例子宫肌瘤患者,其中观察组63例在行子宫肌瘤剔除前先行子宫动脉上行支阻断,然后行子宫肌瘤挖出术,对照组61例仅行子宫肌瘤剔除术.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64.20±22.78)mL,对照组为(95.52±25.82)mL;观察组手术时间为(55.08±10.65)min,对照组为(62.70±12.58)min,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1).观察组术后排气时间早于对照组(P<0.001);术后住院时间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发热病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腹痛的病例高于观察组(P<0.05).术后随访两组月经改善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子宫动脉上行支阻断可减少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时的手术出血量,术后恢复快,且不增加手术并发症,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中应用止血带可逆性阻断子宫动脉上行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6月~2013年6月我院收治的120例子宫肌壁间肌瘤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60例。试验组患者在行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之前先行止血带可逆性阻断子宫动脉上行支,对照组患者直接进行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操作。治疗后,对两组患者手术情况及肌瘤复发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后,试验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患者肌瘤复发率为5.0%,对照组患者肌瘤复发率为16.7%,试验组患者肌瘤复发率明显较低,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中应用止血带可逆性阻断子宫动脉上行支,可减少出血,缩短手术时间,减低肌瘤复发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腹腔镜子宫动脉阻断加肌瘤剔除术治疗子宫肌瘤疗效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评估腹腔镜子宫动脉阻断术+肌瘤剔除术治疗子宫肌瘤的意义.[方法]对48例症状性子宫肌瘤要求保留子宫患者采用腹腔镜子宫动脉阻断术+肌瘤剔除术,观察手术前后血黄体生成素(LH)、卵泡生成素(FSH)、雌激素(E2)水平,子宫动脉阻力指数(RI)的变化.[结果]所有患者症状均改善,手术前后LH、FSH、E2无变化(P〉0.05),而RI升高(P〈0.05),随访2~4年未见肌瘤复发.[结论]腹腔镜子宫动脉阻断术+肌瘤剔除术是治疗子宫肌瘤的有效新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子宫动脉阻断术治疗子宫腺肌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86例要求保留子宫的子宫腺肌病患者行腹腔镜子宫动脉阻断术,观察手术前、后痛经程度、月经量、子宫大小、子宫动脉阻力指数变化及卵巢功能.结果:术后1,3,6个月随访,患者月经量减少(P<0.05),痛经减轻(P<0.01),子宫体积有不同程度缩小(P<0.05),子宫动脉阻力指数下降(P<0.01);术后黄体生成素、卵泡刺激素、雌二醇水平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下子宫动脉阻断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子宫腺肌病新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子宫动脉升支阻断后行子宫肌瘤剔除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150例子宫肌瘤患者,随机分成两组。研究组75例,在腹腔镜下肌瘤剔除前行双侧子宫动脉升支阻断;对照组75例,以常规方法在腹腔镜下行肌瘤剔除术。观察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恢复情况及对性激素的影响。结果研究组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及住院天数均较对照组短(P<0.05),肌瘤复发率及症状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血红蛋白恢复更快(P<0.05),两组患者术后性激素水平与术前基础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下子宫动脉升支阻断后行肌瘤剔除能减少术中出血,降低肌瘤复发,缓解症状同时不影响患者的卵巢功能。  相似文献   

10.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9):2067-2068
选取82例子宫肌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1例,分别给予腹腔镜下子宫动脉阻断联合肌瘤剔除术治疗和单纯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均少于对照组,疼痛程度较对照组更轻,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腹腔镜下子宫动脉阻断联合肌瘤剔除术治疗子宫肌瘤的疗效确切,安全可靠,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子宫动脉阻断辅助子宫肌瘤挖除术(LU-AO-M)对比传统单纯腹腔镜下子宫肌瘤挖除术(LM)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全文数据库、PubMed等数据库,中文文献要求为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检索建库至2015年8月LU-AO-M对比LM的试验研究,并追溯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由2位研究者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质量后,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有8个研究纳入Meta分析。在术中出血、手术时间、术后肌瘤复发及月经改善情况方面,LU-AO-M组比LM组有明显优势,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术后患者恢复情况,包括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术后病率方面,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LM手术相比,LU-AO-M手术具有安全性好、复发率低、效果佳等优点,易被患者接受,可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大港地区人群血尿酸水平与年龄性别的相关性。方法对2014年9月1日到2015年9月1日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医院3752名健康体检者的血尿酸水平进行普查。结果80岁以下各年龄段男性血尿酸水平显著高于女性( P<0.05);男性19岁—29岁组血尿酸水平显著高于60岁—69岁组( P<0.05);30岁—39岁组及40岁—49岁组血尿酸水平显著高于50岁—59岁组、60岁—69岁组及70岁—79岁组( P<0.05);50岁—59岁组、60岁—69岁组及70岁—79岁组显著低于80岁—89岁组。差异均有显著性( P<0.05)。其余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0.05)。女性19岁—29岁组和30岁—39岁组显著高于40岁—49岁组( P<0.05),却显著低于60岁—69岁组及70岁—79岁组( P<0.05);40岁—49岁组显著低于50岁—59岁组、60岁—69岁组、70岁—79岁组及80岁—89岁组( P<0.05);70岁—79岁组显著低于50岁—59岁组及60岁—69岁组( P<0.05);其余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0.05)。60岁以下各年龄组男性高血尿酸比率均高于女性( P<0.05);60岁以上各年龄组男性与女性高血尿酸比率无显著性差异( P>0.05)。女性70岁—89岁组显著高于其他5组( P<0.01),其余各组两两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男性不同年龄组 HUA患病率两两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天津大港地区人群血尿酸水平与年龄、性别及饮食习惯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检测卵巢癌患者血清人附睾蛋白4(HE4)、可溶性间皮素相关蛋白(SMRP)、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25(CA125)的表达水平,并对四项标志物单独和联合检测结果进行统计比较,探讨它们在卵巢癌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65例卵巢癌患者和70例健康体检者空腹静脉血清,ELISA法检测HE4、SMRP,化学发光法检测CEA、CA125。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卵巢癌组血清HE4、SMRP、CEA、CA125表达水平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E4、SMRP诊断卵巢癌的敏感度较高,其中HE4明显高于CE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A125、HE4诊断特异度较高,均明显高于SMR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准确度检测中,各指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HE4和CA125诊断准确度高于其他指标。CA125与HE4组合联检时,敏感度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同时特异度明显降低(P0.05);CA125、HE4、SMRP三项组合联检时,敏感度得到更大提高(P0.05),达到78.46%,特异度较CA125单独检测仍有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准确度得到了提高,高达80.74%;CA125、HE4、SMRP、CEA联合检测各项诊断效率指标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检测CA125、HE4以及SMRP能有效提高单独检测时卵巢癌的诊断效率指标,临床工作中将HE4、CA125、SMRP这几项标志物进行联合检测有助于卵巢癌的筛查和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老年脂肪肝患者血常规及部分生化指标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5年10月到该院体检的530例老年人,分为脂肪肝组(166例)和非脂肪肝组(364例),对其血常规、血脂、肝功能指标进行检测和分析。结果与非脂肪肝组相比,脂肪肝组的白细胞计数(WBC)、嗜酸性细胞比例、血红蛋白浓度(Hb)、红细胞计数(RBC)、红细胞比容(HCT)、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红细胞分布宽度(RDW)、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淋巴细胞比例、单核细胞比例、红细胞平均体积(MCV)、平均血小板体积(MPV)明显增加(P0.05),血小板计数(PLT)减少(P0.05),而其余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脂肪肝组的三酰甘油(TG)、胆固醇(TC)、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与非脂肪肝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脂肪肝患者存在血液指标的改变,定期检测血常规、血脂、肝功能有助于脂肪肝患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同容量管理方案对老年肝癌患者术后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择期全麻下行肝癌病灶切除的124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为I~Ⅱ级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各62例,对照组行常规容量管理,观察组诱导麻醉后静脉输注6%羟乙基淀粉(130/0.4),分别于麻醉诱导前(T_0)、麻醉诱导后1h(T_1)、术毕(T_2)、术后1d(T_3)检测患者各项凝血指标、血小板膜糖蛋白(PAC-1)、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复合物(SFMC)、超氧歧化酶(SOD)及丙二醛(MDA)的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术中出血量、红细胞输入量、血浆输入量、术后尿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液体总输入量、异体输血量少于对照组(P0.05)。T_1~T_3时两组血红蛋白(H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均小于T_0(P0.05)。两组T_1~T_3时Hb、APTT、PT、FIB、PAC-1、SFMC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T_1~T_3时SOD水平低于T_0时,而T_1~T_3时MDA水平高于T_0,对照组T_1~T_3时SOD水平低于观察组(P0.05),MDA水平高于观察组(P0.05)。结论 6%羟乙基淀粉(130/0.4)能有效防止肝癌手术患者血液过度稀释,同时能降低氧自由基产生,对血液具有一定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骨水泥型与生物型假体髋关节置换术治疗不稳定型老年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于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在选择初次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手术的不稳定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60例,随机分为骨水泥型组和生物型假体组,各30例,分别行相应假体髋关节置换术,术后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髋关节脱位发生情况和髋关节Harris评分。结果骨水泥型组和生物型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水泥型组住院时间短于生物型组(P0.05)。骨水泥型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高于生物型组(P0.05)。术后1个月和6个月时,两组患者均出现髋关节脱位的情况。术后1个月和6个月时,骨水泥型组Harris评分高于生物型组(P0.05)。结论与生物型假体髋关节置换术相比,骨水泥型假体髋关节置换术不增加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患者住院时间更短,在改善患者术后早期髋关节功能方面有重要作用,但更易发生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替罗非班在急性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干预效果。方法将160例急性S 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80例,两组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围手术期均给予常规抗血栓治疗及系统化护理干预,研究组在此基础上术前予以替罗非班治疗,比较两组术后T IM I血流分级情况、心血管事件及出血并发症发生率、术后ST段回落程度。结果术后研究组患者血流分级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住院期间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患者出血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0.05),术后30 m in研究组S T段下降≥50%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术后2 h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对急性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联合替罗非班治疗及系统化护理干预,能有效改善患者的冠脉微循环灌注状态,降低术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内酯类物质及肾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济南市长清区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的88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抽签法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均给予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等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服阿托伐他汀20mg ·1次· d-1,疗程1 a。于治疗前和治疗1a末测定比较两组尿蛋白、血肌酐、肾小球滤过率、β2‐微球蛋白、血浆胱抑素水平。采用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分级方法评估两组心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间尿蛋白、血肌酐、肾小球过滤率、β2‐微球蛋白、血浆胱抑素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除β2‐微球蛋白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尿蛋白、血肌酐、肾小球滤过率、血浆胱抑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内治疗前后比较,除β2‐微球蛋白无显著差异性(P>0.05),尿蛋白、血肌酐、肾小球滤过率、血浆胱抑素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a末,观察组心功能改善总有效率90.91%,对照组为72.73%,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可以提高和改善冠心病患者的心肾功能,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清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6水平在首发抑郁症中的检测价值。方法 67例首发抑郁症患者(DP组)按如下分组:(1)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患者抑郁程度,并根据量表总分按轻度抑郁(7≤HAMD17,n=15)、中度抑郁(17≤HAMD24,n=16)、重度抑郁(HAMD≥24,n=36)分为3组。(2)根据病程分半年以内(n=20)、半年至2年(n=16)、2年以上(n=22)3组;(3)根据不同性别分男(n=25)、女(n=42)2组;(4)根据不同年龄段50岁及以上(n=23)、40~49岁(n=20)、30~39岁(n=11)、29岁及以下(n=13)分4组;(5)检测患者甲状腺激素水平(n=56)。IL-6、甲状腺激素水平检测用电化学发光免疫法。28例健康者作对照组(NC组)。IL-6水平、甲状腺激素水平、HAMD因子分间进行Spearman相关分析,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价IL-6在首发抑郁症中的诊断价值。结果 IL-6水平,DP组男、女均高于NC组男、女(P0.05);DP组各年龄段均高于NC组(P0.05);50岁以上组高于40~49岁组(P0.05),与30~39岁组、29岁以下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0~49岁组、30~39岁组、29岁及以下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HAMD总分和不同病程组均高于NC组(P0.05);轻度抑郁组高于重度抑郁组(P0.05),轻度抑郁组与中度抑郁组、中度抑郁组与重度抑郁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程半年以内、半年至2年、2年以上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甲状腺激素水平,DP组和与N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L-6水平与躯体性焦虑呈正相关关系(P0.05);FT4与工作和兴趣、激越呈负相关关系(P0.05);T3与疑病呈正相关关系(P0.05);T4与激越呈负相关关系(P0.05);IL-6与甲状腺激素均无相关性(P0.05)。IL-6水平在抑郁男、女组的AUC面积分别为0.434、0.815;在50岁以上组、40~49岁组、30~39岁组、29岁及以下组的AUC面积分别为0.705、0.769、0.826、0.776;在轻度抑郁组、中度抑郁组及重度抑郁组的AUC面积分别为0.620、0.840、0.693;在半年以内组、半年至2年组、2年以上组的AUC面积分别为0.448、0.876、0.810。结论细胞因子IL-6可能参与抑郁的发生发展,证明血清IL-6水平在抑郁女患者、各年龄段者、中及重度抑郁者、半年以上病程者有一定诊断价值,而在抑郁男患者、轻度抑郁者、半年以内病程者无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