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脑卒中患者共44例,其中血管内治疗组21例,药物治疗组23例。记录两组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病情进展后NIHSS评分,手术后或药物治疗后3 d NIHSS评分以及发病90 d NIHSS评分和改良Rankin量表(m RS)评分。采用t检验分析对比两组数据之间的差异。结果血管内治疗组与药物治疗组相比较,入院时NIHSS评分分别为(3.8±2.1)分与(4.8±1.1)分,病情进展后分别为(19.8±4.1)分与(21.8±3.1)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手术后或药物治疗后3 d NIHSS评分分别为(9.8±3.1)分与(25.8±5.1)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发病90 d NIHSS评分分别为(5.0±1.6)分与(14.8±3.7)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 RS评分分别为(2.0±0.5)分与(4.3±0.4)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内治疗是治疗急性进展性缺血性卒中的一种有效的方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患者肢体残疾水平和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构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的出血预警模型。方法 2014年1月—2018年12月,选取某三级甲等医院高级卒中中心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后患者,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出血相关指标、血液学检查结果等,通过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相关数据。结果纳入的924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溶栓治疗后36 h内未出血者566例(未出血组),出血者358例(出血组),两组住院天数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596,P=0.009)。年龄、溶栓前收缩压、溶栓前使用抗栓药物、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是并发出血的危险因素,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出血预警模型ROC曲线下面积为0.682,95%CI为(0.571,0.793),P<0.001。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外周系统出血的发生率较高,高龄、溶栓前高收缩压、有跌倒史等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静脉溶栓后出血的风险较大,提示护士在临床工作中应重视出血并发症的预警与防治,出血预警模型可为出血并发症的护理观察及防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效果。方法 85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5例和对照组40例,2组再依据溶栓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分为NIHSS评分4~24分及NIHSS评分4分者。观察组给予阿替普酶溶栓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比较2组及不同NIHSS评分者溶栓前及溶栓24h、14d、3个月NIHSS评分,记录溶栓后3个月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溶栓后3个月,NIHSS评分4~24分者治疗有效率在观察组(89.19%)高于对照组(63.64%)(P0.05),NIHSS评分4分者治疗有效率在观察组(87.50%)与对照组(71.4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对照组NIHSS评分4~24分者NIHSS评分在溶栓24h[(7.27±4.33)、(10.45±5.32)分]、14d[(5.19±3.24)、(7.48±5.43)分]、3个月[(2.65±2.28)、(4.70±4.41)分]均低于治疗前[(11.19±4.50)、(11.12±4.89)分](P0.05),且观察组变化较对照组明显(P0.05);观察组、对照组NIHSS评分4分者NIHSS评分在溶栓24h[(4.50±3.75)、(3.57±2.99)分]、14d[(2.25±1.77)、(3.00±2.11)分]、3个月[(1.50±0.78)、(1.00±0.53)分]与溶栓前[(1.87±1.13)、(1.86±0.89)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各时间点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后3个月,NIHSS评分4~24分者并发症发生率在观察组(21.62%)与对照组(15.1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NIHSS评分4分者均未出现并发症。结论对溶栓前NIHSS评分4~24分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效果良好,可明显改善其神经功能;对溶栓前NIHSS评分4分者,阿替普酶溶栓治疗的效果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急诊静脉溶栓干预措施及效果,为脑卒中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4年4月—2016年4月我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急诊静脉溶栓病人63例为研究对象。回顾分析病人从就诊至收治卒中单元5个环节时间,包括就诊至CT检查时间(DIT)、就诊至CT报告时间(T1)、CT报告至静脉溶栓时间(INT)、就诊至静脉溶栓时间(DNT)、就诊至入卒中单元时间(T2);统计静脉溶栓前、入院第7天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四肢肌力情况。[结果]63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急诊静脉溶栓病人DIT(18.84min±14.32min),T1(32.54min±16.20min)比NINDS国际标准建议时间短,而INT(44.32min±24.67min)、DNT(72.52min±32.47min)、T2(480.00min±480.92min)比NINDS国际标准建议时间长。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溶栓前NIHSS评分(9.66分±6.20分)与入院第7天NIHSS评分(5.00分±5.58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急诊静脉溶栓病人入院第7天神经功能治愈15例,显效25例,有效7例,病人肌力≤3级7例。[结论]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实施急诊静脉溶栓干预措施缩短了院内抢救时间,提高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效率及治疗效果,四肢肌力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5.
赵晓红 《全科护理》2020,18(5):599-602
[目的]探讨以护士为主导的临床护理路径对缩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溶栓时间的效果。[方法]选择83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43例和观察组40例,观察组接受以护士为主导的临床护理路径,对照组行常规护理。比较两组病人入院至见到急诊医生的时间(door to physician,DTP)、入院至小组接诊时间(door to stoke team,DTT)、入院至溶栓用药时间(door to needle time,DNT)、入院至完成CT检查的时间(door to imaging,DTI)、入院至介入溶栓时间(door to recanalization time,DRT)、治疗前、治疗后24 h、治疗后1周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与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症状性出血发生率、1 h内溶栓率、脑介入溶栓率、病死率。[结果]观察组DTP、DTI、DTT、DNT、DRT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1周的NISSH评分及mR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观察组治疗后1周的NISSH评分与mRS评分分别为(2.85±1.35)分和(1.58±0.58)分,明显低于对照组(4.01±1.47)分和(2.37±0.81)分(P<0.05)。观察组1 h内溶栓率与脑介入溶栓率分别为70.00%和90.00%,明显高于对照组34.88%和72.00%(P<0.05);两组症状性脑出血率与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护士为主导的介入溶栓流程临床护理路径简化了AIS院内救治流程,缩短院内救治时间,改善AIS病人预后,具有明显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卒中专职护士救护模式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应用。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5月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急诊科收治的19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常规流程溶栓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80例纳入对照组,采用卒中专职护士救护模式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10例纳入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溶栓时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结果观察组患者入院至急诊接诊时间、入院至卒中小组接诊时间、入院至得到CT检查结果时间、入院至实验室检查结果时间、入院至开始溶栓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后1、2周,观察组的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卒中专职护士救护模式有利于改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院内延误情况,缩短DNT时间,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脑梗死患者行溶栓治疗后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2018年12月行溶栓治疗的294例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出血转化将294例患者分为出血转化组(n=46)和无出血转化组(n=248)。对比两组体质量指数、舒张压、收缩压、溶栓前空腹血糖、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三酰甘油、溶栓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吸烟、酗酒等情况,明确脑梗死患者行溶栓治疗后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体质量指数、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三酰甘油、吸烟、酗酒情况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转化组舒张压、收缩压、空腹血糖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均高于无出血转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收缩压及溶栓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是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后出血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收缩压及溶栓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是脑梗死患者行溶栓治疗后出血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故在脑梗死患者行溶栓治疗时应结合患者血压、神经功能等因素,积极预防出血转化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观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静脉溶栓前后凝血及血小板指标变化的规律,进一步探讨与病情转归及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11月至2018年10月在本院就诊的急性缺血性卒中并进行rt-PA静脉溶栓治疗患者54例,检测患者溶栓前及溶栓后24 h的凝血及血小板指标,包括血小板(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纤溶酶原(PLG)、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含量(vWF:Ag)、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活性(vWF:A)、凝血因子Ⅱ、凝血因子Ⅶ、凝血因子Ⅷ、凝血因子Ⅹ,同时记录患者入院时及静脉溶栓24 h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分析患者溶栓前和溶栓后24 h凝血及血小板指标的变化;轻型卒中(NIHSS评分≤5分)和重型卒中(NIHSS评分≥6分)2组患者溶栓前各项指标变化;溶栓后24 h的NIHSS评分升高组及降低组患者各项指标变化。结果溶栓后24 h跟溶栓前相比,PT、APTT、MPV增高,FIB、PLG、vWF:Ag、vWF:A、凝血因子Ⅷ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型卒中和轻型卒中2组患者相比,凝血因子Ⅱ、凝血因子Ⅶ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后24 h时NIHSS评分升高组和NIHSS评分降低组相比,PLG明显降低,vWF:Ag、vWF:A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溶栓后24 h的凝血指标及血小板功能有较为明显的变化,并与病情的严重程度及预后均有较密切的联系,通过对以上指标进行观察能辅助预后和评估出血转化,对指导治疗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行降纤疗法后缺血性卒中患者出血转化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1年3月至2016年2月行降纤治疗的102例缺血性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影像学的结果将所选患者分为出血组(n=28)与非出血组(n=74),然后运用统计学分析方法对可能影响缺血性卒中患者行降纤疗法后的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行降纤疗法后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生出血转化的发生率为27.45%;心源性脑卒中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高均是行降纤疗法后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生出血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41、0.319,P=0.032、0.028)。结论对NIHSS评分高及心源性脑卒中的缺血性卒中患者进行降纤治疗时要警惕出现出血转化的风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医护合作溶栓微信群在卒中溶栓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方法]将2013年未使用微信平台的溶栓病人设为对照组,将2014年使用微信平台的卒中溶栓病人设为观察组。观察两组静脉溶栓例数,比较两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门-针时间(DNT)、溶栓前和出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差值。比较两组病人DNT时间、溶栓前与出院时NIHSS评分、ADL评分的差值。[结果]对照组溶栓病人15例,观察组56例;两组病人DNT时间及溶栓前与出院时NIHSS、ADL评分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溶栓微信群在优化卒中流程和卒中溶栓病人安全管理中具有优势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本研究旨在分析轻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 PA)静脉溶栓后近期、远期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局情况,并探讨与溶栓后不良临床结局相关的影响因素。方法:本研究的入选患者来自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溶栓监测登记研究(TIMS-China),回顾性选取发病4.5h内且基线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5分的轻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析这些患者溶栓后2h、24h、90d的有效性、安全性结局情况及影响因素。主要安全性结局评价指标为溶栓后24~36h的症状性颅内出血(SICH)及溶栓后90d患者死亡情况;主要有效性结局评价指标为溶栓后90d的改良Ranking量表(mRS)评分,良好预后定义为mRS0~1分,不良预后定义为mRS2~6分。结果:共入选174例患者,结果显示溶栓后2h和24h症状改善(NIHSS减少≥1)的比例分别为54.60%和67.24%,而90d时mRS0~1分的比例为79.89%。90d时病死率为1.15%,SICH的发生率根据不同定义,为0.57%~1.15%。结局良好组与结局不良组的基线情况比较,仅既往卒中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轻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的近期、远期的预后均较好,出血风险很低,有既往卒中史与轻型缺血性脑卒中溶栓后不良临床结局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护理个案管理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溶栓治疗早期临床效果的影响。方法将80例接受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实验组采用护理个案管理护理模式。统计患者从入院到接受溶栓治疗的时间,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对溶栓治疗前后24 h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评分,比较2组间的差异。结果实验组从入院到接受溶栓治疗的时间为(34. 22±4. 83) min,显著短于对照组的(70. 56±7. 68) min(P 0. 05)。2组患者溶栓治疗前的NIHSS评分无显著差异(P 0. 05);治疗后24 h,实验组的NIHSS评分较治疗前和对照组均显著降低(P 0. 05),但对照组的NIHSS评分较治疗前改善不显著(P 0. 05)。结论护理个案管理有助于提高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溶栓治疗的早期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神经介入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出血风险.方法 选取自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126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将其分为A组(n=58)与B组(n=68).A组给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B组给予神经介入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改良Rankin评分量表(mRS)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以及治疗后血流动力学指标、总有效率及出血总发生率.结果 治疗后,A组总有效率为86.2%(50/58),B组总有效率为95.6%(65/68),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mRS评分、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mRS评分、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且B组mRS评分、NIHSS评分均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B组患者血流速度、最小血流量、动态阻抗均显著高于A组,脑血管外周阻力显著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出血总发生率为24.1%(14/58),B组出血总发生率为20.6%(14/68),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神经介入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较好,能改善患者脑血流动力学指标及神经功能,且未增加出血风险,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早期神经功能改善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病90 d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并接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溶栓前和溶栓后1 h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进行评分。将早期神经功能改善定义为溶栓后1h NIHSS评分减少≥5分或NIHSS评分=0分,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来评估90 d预后,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来分析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改善和90 d预后的相关性。结果:纳入94例患者,在溶栓后1 h,早期神经功能改善27例(28.7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早期神经功能改善是90 d良好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OR 6.79;95%CI 1.73~26.61,P0.01)。结论: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接受rt-PA静脉溶栓后,早期神经功能改善则90 d后具有良好预后。  相似文献   

15.
姚美芬  徐建华 《临床荟萃》2020,35(8):702-706
目的 探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 PA)治疗NIHSS≤5分的轻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19年4月在上海市嘉定区中心医院神经内科病房住院的发病≤4.5 h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15例,其中基线NIHSS≤5分58例,NIHSS>5分57例。比较两组基线资料,并比较两组治疗后24 h、7 d、90 d NIHSS评分下降率及下降分值判断疗效,7 d、90 d改良Rankin's量表(mRS)评分判断预后,同时比两组间死亡比例及出血并发症发生率判断安全性。结果 轻型卒中组在静脉溶栓后24 h、7 d及90 d NIHSS评分较基线NIHSS评分下降的比例均要高于非轻型卒中组,但仅在90 d NIHSS下降率上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型卒中组7 d和90 d mRS评分均要低于非轻型卒中组(P<0.01),轻型卒中组90 d mRS预后良好(mRS评分0~2分)的比例要显著高于非轻型卒中组(P=0.000);轻型卒中组的出血转化率和死亡比例均要明显低于非轻型卒中组(P<0.01)。结论 对NIHSS≤5分轻型脑卒中患者进行rt PA静脉溶栓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血管再通方法对不同病因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疗效。方法:8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根据治疗方法分为静脉溶栓组30例、机械取栓组24例及联合治疗组26例。根据TOAST分型标准将各组分为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型(A型)、心源性栓塞型(B型)和其他病因型(C型)。评估患者治疗后血管再通情况和出血转化情况。治疗前和治疗后3 d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治疗前及治疗后90 d评估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BI评分)、改良Rankin评分(mRS)。结果:治疗后,与静脉溶栓组、机械取栓组比较,联合治疗组的NIHSS评分更低(P0.05),BI评分、mRS≤2分比例、血管再通比例更高(P0.05),出血转化比例也更高(P0.05)。机械取栓组中,治疗后,与A型、C型比较,B型NIHSS评分更低(P0.05),BI评分、m RS≤2分比例、血管再通比例更高(P0.05)。房颤相关性栓塞患者中,治疗后,与静脉溶栓组比较,机械取栓组和联合治疗组NIHSS评分均更低(P0.05),BI评分、mRS≤2分比例、血管再通比例均更高(P0.05);联合治疗组出血转化比例高于机械取栓组(P0.05)。结论: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超急性期血管再通治疗中,静脉溶栓对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型疗效最佳。而在房颤相关性脑栓塞患者中,机械取栓可能为最佳选择。联合应用疗效好于单独治疗,但出血转化比例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低剂量(0.6mg/kg)与标准剂量(0.9mg/kg)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高龄(年龄80岁)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将40例发病3h内的高龄脑卒中患者分为阿替普酶低剂量组(n=21)和标准剂量组(n=19),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出血事件、发病90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和90d死亡率。结果:低剂量组与标准剂量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基线NIHSS评分、溶栓24h及溶栓7dNIHS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低剂量组与标准剂量组患者出血性脑梗死发生率、发病90d死亡率以及90d的mRS评分0~2分患者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高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早期低剂量与标准剂量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的疗效及安全类似。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缺血性脑卒中严重程度与血脂、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关系。方法选取16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分为轻型卒中组(NIHSS评分≤3分)88例、非轻型卒中组(NIHSS评分4分)72例,并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8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检测3组受试者血脂、hs-CRP水平。结果脑卒中患者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hs-CRP水平较对照者明显升高(P0.05)。与轻型卒中组相比,非轻型卒中组TC、TG水平降低,其中T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DL-C及hs-CRP水平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DL-C、hs-CRP水平可反映缺血性脑卒中病情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情况及其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8年10月我院收治的178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通过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 scale, MoCA)评估认知功能障碍发生情况,分析不同临床特征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的相关性。结果本研究92例MoCA评分≥26分(认知功能正常组),86例MoCA评分26分(认知功能障碍组),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为48.31%。认知功能障碍组、认知功能正常组MoCA评分分别为(22.12±4.58)分、(27.52±2.38)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962,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多病灶、梗死部位为枕叶和丘脑、既往有卒中史及合并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较高,且与多病灶、梗死部位为枕叶和丘脑、既往有卒中史及合并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的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行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结局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该院于2014年9月至2019年9月收治的98例AIS患者进行研究分析,采取rt-PA进行静脉溶栓治疗,溶栓前后分别进行改良Rankin量表(mRS)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检测RDW,根据mRS评分将患者分为结局良好组及结局不良组.对比2组患者RDW,并利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患者治疗结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溶栓后,结局不良率为28.57%(28/98),结局良好率为71.43%(70/98).2组年龄和溶栓前NIHSS评分、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BMI、既往卒中病史、心血管病史、血压、三酰甘油、高血糖和脑卒中亚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前,2组患者RDW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后,结局良好组RDW低于结局不良组(P<0.05);溶栓前低RDW是AIS患者行rt-PA静脉溶栓治疗后结局良好的保护因素,高NIHSS评分是AIS患者行rt-PA静脉溶栓治疗后结局良好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采取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AIS患者,RDW可对其进行早期预测,能为患者提供早期诊断与治疗参考,还可改善其神经功能状况和治疗结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