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 了解ALT单项检测不合格献血者的归队情况,及再次献血的ALT检测情况。方法 选取2009年3月至2010年2月ALT单项不合格的献血者3 784例,并对其之前的献血情况进行调查。对该人群进行为期3年的归队再献血情况跟踪调查和统计分析。结果 3 784例ALT不合格献血者中首次参加无偿献血的占58.14%(2 201/3 748)。3年的跟踪调查发现,重新归队献血者所占比例为33.62%(1 272/3 784);1年内重新归队的献血者比例最高,占重新归队献血者的46.62%;ALT合格的献血者占总归队人数的65.72%(836/1 272),随着献血次数增加,ALT合格率也相应增加。结论 ALT单项检测不合格的献血者归队人数过半,其中有较大比例的归队献血者多次参加了无偿献血,且ALT合格率随着献血次数的增加而增高。为降低ALT不合格率应注重加强献血知识的宣传和固定献血队伍的建设。  相似文献   

2.
献血量、献血次数与献血反应的分析比较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目的了解和认识献血量、献血次数与献血反应之间的关系。方法将2003年1月~12月在本中心无偿献血的33651人,对献血量及献血次数的不同分类并作对比分析。结果献200ml血发生献血反应数:初次献血者483人(2·21%),再次献血者19人(0·08%);献400ml血发生献血反应数:初次献血者245人(2·26%),再次献血者15人(0·14%);献200ml与400ml血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χ2=1·524,P>0·05),两组内献血数比较差异具显著性意义(χ2=0·762,P<0·05)。结论200ml与400ml献血量与献血反应无明显关系,但献血次数对献血反应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献血不良反应与献血时间段的相关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的实施和无偿献血事业的推进,公民无偿献血非常踊跃。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个别献血者在献血过程中或献血后发生的献血不良反应,对人们无偿献血的热情和积极性有一定的影响。为减少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笔者对献血不良反应与献血时间段的关系进行调查,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分析韶关市无偿献血者在献血过程中的不愉快献血经历及其产生原因,为提高献血服务管理质量提供依据。方法电话回访2014年1月~2016年12月15000名献血者,统计不愉快献血率、再次献血率及不愉快献血原因;选取2017年1~3月站内献血点献血者和市区固定献血屋1500名献血者为实验组,街头流动采血1500名献血者为对照组,对比两组献血者的不愉快献血率。结果 2014年1月~2016年12月韶关市无偿献血再次献血率为67%。电话回访15000名无偿献血者,有不愉快献血者213名,再次献血率为0.47%;发生不愉快献血的原因主要有:献血反应(49.3%)、服务态度(27.7%)、环境条件(9.9%)、护理水平(13.1%);女性不愉快献血率高于男性(P 0.05),年龄越高不愉快献血率越高(P 0.05),学历层次越高不愉快献血率越低(P 0.05),互助献血不愉快献血率明显高于个人无偿献血及团体无偿献血(P 0.01),军人不愉快献血率最低(0%),农民不愉快献血率最高(2.02%)。同时对2017年1~3月的无偿献血者进行实验研究,发现针对性辅导对于降低不愉快献血率有帮助。结论针对不同人群进行不同的招募宣传,可以给予更多的人文关怀,提高工作人员服务水平,从而降低不愉快献血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和分析枣庄市无偿献血者的献血反应,以期为探求更为全面的预防措施提供重要依据。方法选择2011年3月至2011年9月期间枣庄市中心血站无偿献血者1680例为调查对象,并依据献血地点、献血次数、献血方式、献血量等变化的特点,对诱发献血反应的原因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与在流动献血车上献血者相比,在血站内献血者发生献血反应的比率显著降低(1.23%vs2.02%,P<0.05)。与首次献血者相比,2次及以上献血者发生献血反应的比率显著降低(0.61%vs2.11%,P<0.05)。与集体献血者相比,个体献血者发生献血反应的比率显著降低(1.50%vs1.94%,P<0.05)。与献血量为400ml献血者相比,献血量为200ml献血者发生献血反应的比率显著降低(1.05%vs1.94%,P<0.05)。同时,精神紧张以及饥饿和疲劳等因素是导致献血反应发生的主要原因。结论应进一步加强对无偿献血知识的宣传和讲解,积极改善献血者焦虑和紧张的负性心理,在对献血者进行献血征询和信息采集时,应重点筛查相关信息,以便在献血过程中积极采取相应干预措施,最大限度减少献血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献血者参加无偿献血的原因,比较献血者影响圈和关注圈的献血行为对其参加无偿献血的影响,为无偿献血的招募、宣传工作提供科学参考。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北京市城区的1 585名献血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86.1%的献血者是通过身边的献血者了解无偿献血,其中11.2%的献血者能够参与无偿献血的主要原因是"身边有人参加了无偿献血"。献血者影响圈内朋友参加献血的最多,同时朋友献血对献血者参加献血影响也最大。献血者对影响圈献血行为的知晓情况与献血行为能够影响献血者参加献血之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51.4%的献血者认为明星献血对献血宣传有一定效果,但明星献血对献血者参加献血影响最小。结论影响圈比关注圈对献血者的献血行为影响更大。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影响圈和关注圈的作用,提高招募、宣传的效果,不断扩大无偿献血队伍。  相似文献   

7.
初次献血体验对未来献血行为影响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增加自愿、无偿、固定的献血者,除加大无偿献血宣传和招募力度外,献血者在初次献血时的经历和感受对他们以后是否能够成为固定的无偿献血者也有一定影响。我们于2005年7月—2006年12月对526名无偿献血者进行随机问卷调查,并追踪再次献血情况。报告如下。1对象与方法1.1调查  相似文献   

8.
农民无偿献血者4173名献血情况调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献血法》颁布实施以来.无偿献血在许多城市已蔚然成风,但在农村还缺乏足够认识。为了解农民无偿献血状况,促进农村无偿献血事业的发展.特对4173名农民无偿献血者的献血反应、献血频次等做调查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掌握本地区献血者对献血服务存在的问题和意见,以便持续改进献血服务质量,扩大无偿献血宣传、招募力度,提高献血者保留和血液的有效采集,确保临床用血需要和安全,笔者对本站284起在献血服务过程中献血者产生的不满和投诉进行归纳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大学生献血者对无偿献血的态度、意愿和行为的现状,为稳定大学生献血队伍及改进无偿献血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专门设计调查表,随机选择参加无偿献血大学生共820人进行调查。结果首次参加无偿献血大学生占78.2%;献血意向方面32.3%的大学生愿意再次献血2,7.8%的大学生愿意成为应急献血者,愿意捐献骨髓的人仅占1.6%。结论大学生是无偿献血的主要人群,血站应了解大学生献血者的思想状态和心理需求,使更多的在校大学生积极参加无偿献血,促进无偿献血工作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对献血者的献血服务满意度调查,了解献血者的实际需求,找出献血服务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旨在有针对性地持续改进工作。方法制定《献血服务满意度调查表》,对献血者采取电话问卷调查方式,对献血宣传、咨询体检、血液初筛、采血服务、发证服务、纪念品、卫生环境、服务态度等方面进行问卷调查,统计调查结果及献血者的意见及建议,制定相关的持续改进措施。结果献血者对献血过程的总体服务态度给予肯定,而对于献血宣传、纪念品等项目满意度得分低于80分,提示应该加大无偿献血的宣传及重视献血纪念品的选择。献血服务工作还有比较大的提升空间,需要以献血者为关注焦点持续改进服务质量。结论提高献血服务质量、改善献血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提高献血后服务的服务质量三方面是提高献血服务满意度的关键,血站应以此为关注焦点,持续改进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12.
无偿献血者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及分析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6  
在日常采血工作中发现 ,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个别献血者在献血过程中或献血后发生献血不良反应 ,挫伤了一些人对无偿献血热情和积极性。为了更好地开展无偿献血工作 ,扩大献血队伍 ,减少献血者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笔者观察了无偿献血者中发生的献血不良反应 ,现将调查分析结果报告如下。1 对象与方法1 1 调查对象 顺德市 1 998年 1 0月~ 2 0 0 2年 7月无偿献血者 94 4 0 4人 (次 ) ,其中发生献血不良反应共 1 6 73例 ,男性976人 (次 ) ,女性 6 97人 (次 )。1 .2 方法与诊断标准 按《献血者健康体检标准》对献血资格评审 ,大多数献血者…  相似文献   

13.
本单位自2006年开始组织在册献血者和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开展无偿献血宣传和志愿服务工作,2008年牵头成立了全国首个经民政局批准的献血志愿服务组织省红十字无偿献血志愿者协会。几年来,协会成员深入街头、社区、乡镇和团体献血单位以多种形式开展了献血宣传和服务工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北京市互助献血情况及其占无偿献血比例。方法收集2010~2012年互助献血及无偿献血数量以及发放临床数量并进行分类统计。结果 2010年无偿献血总量468 962.75U,互助献血者总量5 626.7U,占1.20%;2011年无偿献血总量436 719.3U,互助献血者总量291 59.25U,占6.67%;2012年无偿献血总量412 663.9U,互助献血者总量55 918.2U,占12.6%。结论互助献血是无偿献血一种补充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缓解供血紧张状况,但仍存在一定弊端。  相似文献   

15.
目的跟踪有不愉快献血经历的献血者后期无偿献血情况,为发现血站献血服务中的缺陷及改进服务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对2006~2007年随机电话回访反馈,录入Excel后统计分析。通过和无不愉快献血经历的献血者重复献血率的比较,分析献血者对血站献血服务的各方面的期待值。结果电话回访7 314名无偿献血者,有214名无偿献血者在穿刺技术、献血服务方法、献血后轻度不适感及献血反应等方面有抱怨。而这214例有抱怨的无偿献血者178例后期没有再次参加无偿献血,明显低于无抱怨献血者的重复献血率。另外,在218例抱怨的无偿献血者中,130例为初次无偿献血,后期仅1人再次参加无偿献血。结论对献血者不愉快献血经历要认真对待分析,找出对策,加以解决,以此提高重复献血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7.23"温州动车追尾事故发生后对杭州市无偿献血人群进行调查分析。方法分别收集动车事故发生前后3 d杭州市志愿无偿献血者的资料进行分析比对。结果动车追尾事故发生后,杭州市无偿献血人次大幅度上升(229.6%),其中18~35岁人群所占比例最高(80.2%),重复献血者比例明显增加(64.2%),献血反应比例明显减少(2.5%)。结论温州动车追尾事故发生后,市民的公民意识、善心和道德责任被救治伤员的血液需求和媒体的宣传所激发1,8~35岁人群成为献血主力军,重复献血者是献血的后备军。  相似文献   

17.
重复献血人群的结构与献血情况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了解和掌握重复献血人群的结构及献血情况,为制定和调整无偿献血宣传、招募策略,建立一支长期稳定的献血队伍提供参考.方法 对2009年8月~2010年1月在本中心流动采血车上献血3次以上者的个人资料及献血情况进行调查.结果 2 761名重复献血者中,男性1 493名,女性1 268名,男性多于女性;年龄以27~46岁...  相似文献   

18.
目的调查献血者所了解无偿献血的途径及对参与无偿献血的影响情况。方法自行设计调查问卷,采用便利抽样的方式,对北京市街头1 585例献血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最有效的宣传方式分别是"献血车的工作人员(志愿者)宣传",44.1%;其次是"与有献血经历的人交流",42.0%;"互联网(新媒体)",21.6%;"明星献血",14.5%;"地铁公交广告",10.9%。结论能传递更多献血知识的宣传方式更能促进和参与无偿献血。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濮阳地区不同年龄献血者的献血动机或心态,为有针对性地制定招募策略,建立低危、固定的无偿献血队伍提供参考.方法 在街头流动采血车和献血屋及血站内发放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在献血者献完血后对每位献血者作问卷调查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献血动机以可以拯救生命,奉献爱心达98%以上;其次献血有益身体健康达88%以上.结论 有针对性地制定招募策略,将有利于无偿献血工作的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20.
影响公民自愿无偿献血的因素调查分析   总被引:14,自引:9,他引:14  
目的了解影响公民无偿献血的各种因素以及公民决定献血的重点因素,以制定有针对性的招募策略。方法依照知、信、行(KAP)理论设计调查表,对成都市2385名献血与未献血的公民做现场问卷调查,通过对其无偿献血的知识、态度、行为的研究来做相关分析。结果①对无偿献血的认知:成都地区公民对我国实行无偿献血制度的知晓率较高(87.5%),但对无偿献血常识和危险行为方式总的知晓率较低(分别为29.4%、32.5%),其中献血者(1349名)对无偿献血常识和危险行为方式总的知晓率(分别为33.4%、38.1%)均高于未献血者(1036名)(分别为24.2%、25.1%)(P<0.05);文化程度越低,对献血常识和危险行为的知晓率越低,职业分布以医生的知晓率最高,农民的最低。②了解渠道:献血者通过人际传播的渠道了解的比例高于未献血者(P<0.05)。③献血动机:未献血者、初次献血者和重复献血者愿意献血的主要原因是“献爱心”,但献血动机比较多样,街头献血的行为受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人道主义”、“同伴招募”和“健康检查”是促使公民初次献血的因素,而影响初次献血的重点因素是“便利和勇气”;再次献血的公民主要是“献爱心、没什么特别原因和享受用血优惠”。④关注信息:未献血者如果打算献血,最希望了解的依次为“献血后是否影响身体”、“是否会感染疾病”、“血液相关知识”、“相关疾病知识”、“献血后优惠”、“献血时间地点”和“其他“。⑤对待献血的态度和行为:认为献血不影响身体的公民占73.5%,献血者(76.3%)的比例高于未献血者(70%)(P<0.05);献血者愿意继续献血的占93.3%,重复献血者(97.1%)高于初次献血者(91.1%)(P<0.05);77.3%的献血者表示“如有危险行为时选择放弃献血”。结论动机、认知、态度、个性及职业与文化程度等自身因素,献血法律法规、献血宣传方式、献血服务过程等环境因素亦都会影响公民献血。献血者招募的策略,首先应研究不同人群对献血不同的需求,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促使公民献血;其次,应为献血者提供安全、舒适和方便的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