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某市重复无偿献血者献血特点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重复无偿献血者献血特点,为制定献血者的组织、教育、动员、招募和保留工作策略,以及建立固定献血者队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2000~2006年梧州市献血4次以上自愿无偿献血者为对象,分析该人群的献血特点。结果2000~2004年献血4次的人数逐年增多,2005年开始呈逐年递减趋势,献血5次及以上献血人数则逐年增加(χ^2=62.44,P〈0.005);随着献血次数的增加,200ml献血人数逐年递减,300、400ml和成分献血人数逐年增加(χ^2=3790.23,P〈0.005),大部分重复无偿献血者在前3次献血中以献血200ml为主;献血次数越多,平均每次献血间隔时间越短(F=42.85,P〈0.01);单次献血量增加的平均间隔时间,根据单次献血量和所献血液品种情况有明显不同(F=63.49,P〈0.01);固定献血者人数占重复无偿献血者的比例与献血次数成正比(χ^2=193.83,P〈0.005),在献血6次及以上人群中,固定献血者比例高于非固定献血者。结论根据重复无偿献血者献血规律,做好市场细分工作,有助于建立固定献血者队伍。  相似文献   

2.
目的无偿献血者献血前后存在不同的心理,对其进行分析,采取切实可行的护理对策,减少无偿献血者献血时的不良反应,保证无偿献血者成功献血。方法通过电话回访和当面交谈对6 105名无偿献血者献血前后的心理进行分析总结,从而采取行之有效的护理对策。结果无偿献血者献血不良反应大大减少,保证无偿献血者成功献血,促进固定的无偿献血者队伍不断壮大,2次以上献血者人数占献血总人数由2009年47.5%,2010年上升到58.5%,2011年上升到71.5%。结论献血前后的护理可减少献血反应的发生,保持献血时愉快的心情,保证无偿献血者成功献血,促进无偿献血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荆门市无偿献血者献血的现状以及对献血的相关认知、态度。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表,于2013年7月~2013年11月随机抽取荆门市无偿献血者1001名作为研究样本。结果献血者中以男性、30岁以下年龄段、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学生、军人以及企业人员为主。其献血主要动机是奉献爱心,主要通过广播电视获取献血信息,对采血服务满意度较高。结论针对献血主要人群,发展固定的自愿无偿献血者,促进荆门市无偿献血工作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刘敏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2,(23):3018-3019
目的总结湖北省十堰市中心血站2009~2011年的成分献血后跟踪回访工作,分析其对保留固定无偿成分献血者数量的影响。方法对2009~2011年成分献血后跟踪回访服务方式进总结,分析不同的献血后跟踪回访项目对献血者的影响。结果 2010年和2011年的献血后回访比率分别是13.23%和30.30%。新招募和检验结果合格的献血者发展为固定献血者的比率由2010年的27.55%增加到2011年的48.63%。结论献血后跟踪回访是扩大固定成分献血者队伍,保证临床血液及时供应的一个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跟踪有不愉快献血经历的献血者后期无偿献血情况,为发现血站献血服务中的缺陷及改进服务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对2006~2007年随机电话回访反馈,录入Excel后统计分析。通过和无不愉快献血经历的献血者重复献血率的比较,分析献血者对血站献血服务的各方面的期待值。结果电话回访7 314名无偿献血者,有214名无偿献血者在穿刺技术、献血服务方法、献血后轻度不适感及献血反应等方面有抱怨。而这214例有抱怨的无偿献血者178例后期没有再次参加无偿献血,明显低于无抱怨献血者的重复献血率。另外,在218例抱怨的无偿献血者中,130例为初次无偿献血,后期仅1人再次参加无偿献血。结论对献血者不愉快献血经历要认真对待分析,找出对策,加以解决,以此提高重复献血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跟踪有不愉快献血经历的献血者后期无偿献血情况,为发现血站献血服务中的不足及改进服务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对2006~2007年随机电话回访反馈,录入Excel后统计分析。结果电话回访7 314名无偿献血者,有214名无偿献血者在穿刺技术、献血服务方法、献血后轻度不适感及献血反应等方面有抱怨。而这214例有抱怨的无偿献血者178名后期没有再次参加无偿献血。另外,在218名抱怨的无偿献血者中,130名为初次无偿献血,后期仅1人再次参加无偿献血。结论对献血者不愉快献血经历要认真对待分析,找出对策,加以解决,以此提高重复献血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献血年龄和献血次数对献血者发生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1日~6月30日重庆市血液中心南坪采血车登记的无偿献血者5605例作为研究对象,将献血者分为18~25岁、26~40岁以及40岁三组。统计献血者不良反应情况,收集献血者年龄和献血次数情况,分析献血年龄和献血次数对献血不良反应的影响。结果 83例献血者出现献血不良反应,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8%,其中以18~25岁年龄段献血者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达到2.62%,高于26~40岁和40岁以上两个年龄段献血者(P0.05)。观察不同年龄和献血次数的关系发现,18~25岁以及26~40岁年龄段中,1次献血者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3.00%、2.34%,1次以上献血者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46%、1.09%,两者比较,1次献血者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更高(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献血者年龄和献血次数与献血时发生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有关,对于不同年龄和首次献血者应采取的相应干预措施,可减少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保障献血者的健康安全。  相似文献   

8.
1998年10月1日实行无偿献血以来,本市无偿献血队伍由无偿计划献血和自愿献血组成,无偿计划献血存在许多弊端,完全实现无偿自愿献血是输血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笔者对163182人次无偿献血者献血方式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调查和分析枣庄市无偿献血者的献血反应,以期为探求更为全面的预防措施提供重要依据。方法选择2011年3月至2011年9月期间枣庄市中心血站无偿献血者1680例为调查对象,并依据献血地点、献血次数、献血方式、献血量等变化的特点,对诱发献血反应的原因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与在流动献血车上献血者相比,在血站内献血者发生献血反应的比率显著降低(1.23%vs2.02%,P<0.05)。与首次献血者相比,2次及以上献血者发生献血反应的比率显著降低(0.61%vs2.11%,P<0.05)。与集体献血者相比,个体献血者发生献血反应的比率显著降低(1.50%vs1.94%,P<0.05)。与献血量为400ml献血者相比,献血量为200ml献血者发生献血反应的比率显著降低(1.05%vs1.94%,P<0.05)。同时,精神紧张以及饥饿和疲劳等因素是导致献血反应发生的主要原因。结论应进一步加强对无偿献血知识的宣传和讲解,积极改善献血者焦虑和紧张的负性心理,在对献血者进行献血征询和信息采集时,应重点筛查相关信息,以便在献血过程中积极采取相应干预措施,最大限度减少献血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本地区团体献血现状的分析和研究,为未来如何更好的拓展团体献血,建立固定而有效的团体献血者队伍提供理论基础和解决方向。方法对2014年4月–2015年4月本地区19 346名团体献血者相关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和分析。结果团体献血者的献血动机以救助他人(41.7%)比例最高;知识接收途径以献血前单位的宣传(39.8%)为首;团体献血者一次献血300-400 m L比例明显低于街头自愿无偿献血者,而献血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团体献血者中的重复献血者一次献血300–400 m L比例显著高于初次献血者;在输血相关传染病的筛查中,团体献血者的血液具有更高的安全性(P0.05);同时加强献血前注意事项的告知(32.8%)是目前团体献血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结论团体献血者具有独特的结构特征,要建立个性化的招募宣传策略,发挥团体献血优势,稳固和壮大团体献血队伍,完善团体献血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广州市无偿献血者献血不良反应与献血量的关系,为推广1次献血400 ml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分析2009年1月~2010年12月间广州市6个城区流动献血车的献血情况,计算无偿献血者中1次献血200 ml或400 ml者的比例,对其中发生献血不良反应者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结果广州市6个城区流动献血车的总献血人数为289 730。其中,献血200 ml的有59 831人,占总献血人数的20.65%;献血400 ml的有229 899人,占总献血人数的79.35%。献血量200 ml的献血者中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0.576 6%)显著高于献血量400 ml的献血者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0.250 5%)(P0.05)。结论 1次献血400 ml的无偿献血者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1次献血200 ml者,为提倡献血量从200 ml到400 ml的转变提供了科学的保证。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分析韶关市无偿献血者在献血过程中的不愉快献血经历及其产生原因,为提高献血服务管理质量提供依据。方法电话回访2014年1月~2016年12月15000名献血者,统计不愉快献血率、再次献血率及不愉快献血原因;选取2017年1~3月站内献血点献血者和市区固定献血屋1500名献血者为实验组,街头流动采血1500名献血者为对照组,对比两组献血者的不愉快献血率。结果 2014年1月~2016年12月韶关市无偿献血再次献血率为67%。电话回访15000名无偿献血者,有不愉快献血者213名,再次献血率为0.47%;发生不愉快献血的原因主要有:献血反应(49.3%)、服务态度(27.7%)、环境条件(9.9%)、护理水平(13.1%);女性不愉快献血率高于男性(P 0.05),年龄越高不愉快献血率越高(P 0.05),学历层次越高不愉快献血率越低(P 0.05),互助献血不愉快献血率明显高于个人无偿献血及团体无偿献血(P 0.01),军人不愉快献血率最低(0%),农民不愉快献血率最高(2.02%)。同时对2017年1~3月的无偿献血者进行实验研究,发现针对性辅导对于降低不愉快献血率有帮助。结论针对不同人群进行不同的招募宣传,可以给予更多的人文关怀,提高工作人员服务水平,从而降低不愉快献血率。  相似文献   

13.
献血量与献血反应情况分析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2001~2002年本站无偿献血400ml者共27695人次。笔者统计了无偿献血者献血400ml过程中.在不同献血量出现献血反应的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了解和掌握本市互助献血者转为自愿无偿献血者的基本情况,更有针对性地开展由互助献血者向自愿无偿献血者转变的工作。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方法,收集本市捐献全血的互助献血者2 035例的相关信息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 035例2013年1月1日~12月31日捐献全血的互助献血者,截止2015年6月底,有432例转变为自愿无偿献血者,转变率为21.23%,此转变率有随年龄增大而增高的趋势。文化程度越高、体重越大和每次献血量越多,转变率越高。公务员、教师和医护人员的转化率最高(40.00%)。结论本市互助献血者转为自愿无偿献血者的比例与献血者年龄、体重、文化程度、职业和每次献血量有关,与性别无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比较初次献血者和再次献血者的人口社会学特征和献血相关特征,为发展固定的无偿献血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构成比等描述性分析、卡方检验回顾性分析本站2016年1月—2018年12月接待的无偿献血者35 230人,比较初次献血组(n=25 436)与再次献血组(n=979 4)的人口社会学特征、献血情况(献血量、献血反应)与不合格情况。结果再次献血组无偿献血者年龄以18—35岁(79.7%)为主,文化程度以大学(45.6%)为主,职业以医务工作者(18.6%)和职员(18.9%)为主;献血量400 mL比率再次献血组(70.3%)高于初次献血组(30.5%),P0.05;献血反应率再次献血组(0.39%)低于初次献血组(1.39%),P0.05;在ALT、HBsAg、抗-HCV、抗-HIV、梅毒5个项目的检验不合格率再次献血组(2.70%)明显低于初次献血组(5.62%),P0.05。结论采取有效途径和方法提高初次献血者再次献血的意愿,使其自愿成为固定献血者,对增加血液募集量、保障献血安全和临床用血安全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6.
吉林省桦甸市为逐步取消计划无偿献血,实现向自愿无偿献血的转变,积极探索招募自愿无偿献血者的方法,自愿无偿献血者逐年增加,自愿无偿献血者比例逐年提高,已成为桦甸市无偿献血的主力军,到2005年完全取消计划献血,实现100%自愿无偿献血。  相似文献   

17.
713例献血不良反应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保障献血者安全,减少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本站相关人员对全市2003-20(18年无偿献血者发生全身不良反应情况进行了阶段性调查分析,根据存在问题,加强了对无偿献血者献血服务过程中的质量管理,提高了献血服务质量,降低了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和反应程度.  相似文献   

18.
单采血小板,因其血小板含量高、白细胞污染率低、输血不良反应和经血传播疾病的发生率低、治疗效果明显,受到临床欢迎并广泛应用。随着无偿单采工作的深入开展,在单采血小板过程中实施护理干预,对降低和预防献血反应的发生、保护献血者的身心健康、调动献血积极性、建立一支相对固定的单采血小板献血者队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通过对2006年10月~2007年10月315例献血者进行有计划的全程护理干预,在降低献血反应方面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早期护理干预对降低血站采血点无偿献血者献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2009~2010年无偿献血者20 044人为对照组,只进行一般宣教;选择2011~2012年无偿献血者26 323人为干预组,实施全程早期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献血反应发生率情况。结果:2009~2012年无偿献血反应总发生率为1.36%,其中对照组有献血反应387例(1.93%),干预组有献血反应242例(0.9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通过对无偿献血者进行全程早期护理干预,献血反应发生率呈逐年下降趋势,可有效预防和减少献血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无偿献血者发生献血反应的原因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针对无偿献血者在献血时常发生恶心、晕厥等不良反应,尤其对于初次献血者,严重影响再次献血的积极性。为减少及预防献血反应的发生,总结了采血工作实施过程中,献血者发生献血反应的原因,对采血工作有一定参考价值,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