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探讨颈动脉三维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3D CE-MRA)技术的规范。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患者颈动脉3D CE-MRA的参数设置、实际操作和图像质量。结果不同对比剂注射方法、扫描方式、对比剂速率,以及是否使用生理盐水对图像质量的影响有显著差异。结论运用高压注射器注射对比剂、采用透视触发技术(主动脉弓显影至最亮时启动扫描)、维持对比剂速率2.0~3.0 mL/s、使用生理盐水维持团注,可提高3D CE-MRA的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两种腹部静脉成像的方法,为临床提供准确的诊断依据.方法:运用磁共振血管减影方法(CE-MRA)和三维扰相梯度回波(3D-SPGRE)方法分别进行扫描,收集48例腹部静脉成像患者图像进行分析.CE-MRA 18例、3D-SPGRE技术30例,观察其成像效果.结果:利用CE-MRA显示血管较立体、简便,能显示肝内静脉3级分支.6例患者显影不能达诊断要求,占33%.30例患者使用3D-SPGRE技术显示动、静脉与周围组织形成高对比,同时观察肝实质情况.3例患者因呼吸不配合,显影不理想,占10%.结论:磁共振血管成像的方法有多种.利用CE-MRA可得到血管的概现,而利用3D-SPGRE技术作用于腹部门脉系统,提高了空间分辨率和组织分辨率,为临床对疾病的定位与定性提供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3.
钱小建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23):5576-5576
目的探讨3D TOF-MRA(三维时间飞跃磁共振血管成像)、3D CE-MRA(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用于诊断头部血管病变的各自优势。方法对25例疑似头部血管病变患者,进行TOF-MRA和3D CE-MRA检查,分析其影像学特点。结果 25例中,有2例患者未能配合作TOF-MRA检查,而只做了3D CE-MRA检查,其余病例TOF-MRA检出率略高于3D CE-MRA。结论 TOF-MRA对头部血管病变的显示优于3D CE-MRA,是一种有效的诊断头颅血管病变的方法;而3D CE-MRA检查耗时短,对一些配合不好的患者有着独特优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三维梯度回波序列MRI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地主动脉及分支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我们在中场强磁共振机上应用3D快速梯度回波序列(3-FFE)对46例患者进行三维动态磁共振血管成像数字减影(3D DCE MRDSA)造影剂为0.2mmol/kg。根据试验注射靶血管内时间-信号强度曲线,确定靶血管内信号曲线峰值前端时间为3D DCE MRDSA扫描开始时间。注药前进行第一个动态扫描作为减影蒙片,注工后进行二次动态扫描。原始图像先进行减影处理。再进行最大信号投影(MIP)重建。结果:46例(包括21例正常)均满意显示了感兴趣区的血管,经减影后第一次扫描图像动脉显示良好,静脉影浅淡,第二次扫描图像主动脉显影较前变淡。结论:3D DCE MRDSA是显示主动脉及分支病变的理想方法,部分图像与常规DSA相媲美。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最大密度投影重建(MIP)图像伪影的形成机制,熟悉磁共振血管成像中MIP伪影的各种表现,探讨其解决办法。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2月~2004年6月磁共振血管检查患者共90例,其中头部3D TOF-MRA检查47例,颈部2D TOF-MRA检查20例,均同时进行了颈部3D CE-MRA检查;腹部3D CE-MRA检查25例。对各部位出现的MIP伪影进行分类、分析,探讨对不同表现形式的MIP伪影的解决办法。结果:①头部TOF-MRA的整体MIP图像上细小血管分支未显示共40处(后交通动脉32处,前交通动脉8处),通过对原始图像的观察或局部薄层重建使上述两处血管均得到显示。②20例颈部TOF-MRA检查中夸大血管狭窄程度共14处,均出现在血管狭窄程度在50%以上的血管,占病变总数的93.3%(14/15),CE-MRA对TOF-MRA夸大狭窄均做出了准确的矫正。颈部20例TOF-MRA中,颈外动脉锯齿状伪影36处,出现的几率为90%(36/40)。CE-MRA对此种伪影均做出了矫正。④MIP图像上在特定投影方向上血管分支不显示,通过改变投影方向或去掉高信号的背景组织此种伪影均得到解决。结论:磁共振血管检查MIP图像上出现伪影是常见现象,表现具有多样性;MIP图像伪影可造成错误的诊断。MIP图像的伪影可以通过不同的后处理方法或改变成像方法解决。在临床实际工作中不可单凭MIP图像做出最终诊断,需密切结合原始图像和不同处理方法的血管重建图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Fluoro Trigger技术在肝脏磁共振血管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52例行肝脏磁共振血管成像患者及20例对照组患者,利用自动透视触发技术进行肝脏血管成像,对比剂到达降主动脉起始段时启动3D扫描,扫描时相包括肝动脉期、门静脉期及腔静脉期,分离各组图像并与蒙片剪影,再进行最大信号强度投影(MIP)法及多平面重建(MPR)图像重组,并评价各期图像质量。结果采用此方法,肝动脉期及门静脉期图像质量满意;对比剂到达降主动脉起始段时间与对比剂流速、总量之间呈线性相关;对比剂总量和流速与肝血管信号强度呈正相关。结论Fluoro Trigger技术可准确把握对比剂到达靶血管时间,结合最佳的对比剂总量和注射速度,能够明显提高肝脏磁共振血管成像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三维动态增强MR血管成像(three-dimensional 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3D CE-MRA)在显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病变血管周围侧支循环形成中的价值。方法 29例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或(和)手术证实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术前行下肢动脉3D CE-MRA检查。扫描范围包括双侧髂总动脉、髂内动脉、髂外动脉、股总动脉、股深动脉、股浅动脉、腘动脉、胫前动脉、胫后动脉、腓动脉。3D CE-MRA扫描采用连续移床采集法,高压注射30ml Gd-DTPA对比剂,将采集到的图像进行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3D CE-MRA与DSA和(或)手术结果对比,分析其在显示病变血管周围侧支循环中的应用价值。结果 29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均成功行3D CE-MRA扫描,图像显示清晰,无静脉污染。3D CE-MRA共检查580段血管,病变血管318段。205段病变血管周围没有侧支循环形成,113段病变血管周围形成侧支循环,其中髂外动脉15段,股总动脉15段,股深动脉27段,股浅动脉31段,胫前动脉25段。结论 3D CE-MRA在评价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侧支循环形成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殷友建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12(17):4552-4552
目的 探讨Care-bolus与Test-bolus两种方法在头颈部血管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3D CE- MRA)的应用比较.方法 对60例怀疑头颈部血管病变患者,随机分两组分别采用Test-bolus与care- bolus两种方法行头部3D CEMRA检查,后处理技术包括最大强度投影(MIP)重建、多层面重建(MPR),评估其可靠性.结果 30例care-bolus法3D CE-MRA有2例因时间把握欠佳未能很好显示头颈部血管病变情况,而30例Test-bolus法3D CE-MRA均能很好显示头颈部血管病变情况.结论 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中Test-bolus法优越于Care-bolus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3D CE-MRA)对下肢血管病变的诊断意义。方法对65例疑有下肢血管病变的患者行全下肢血管动、静脉3D动态扫描成像。使用GE1.5T超导磁共仪,采用Body coil正交线圈,运用M3D/TOF/FSPGR/25扫描序列自动移床三段采集双下肢动、静脉血管图像。结果 59例图像显示清晰、直观、完整,显示体部及下肢血管的正常解剖结构和各种病变;6例扫描时间掌握不佳,血管影像显示较差。结论 3D CE-MRA对全下肢血管病变显示有独特的优势,具有无创、无辐射,可作为下肢血管病变的主要检测手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磁共振3D成像技术在眼眶部扫描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采用我院奥泰1.5T超导磁共振成像仪在2013年8月份-12月份期间对30例志愿者的眼眶部分别进行2D成像技术与3D成像技术扫描并进行对比。并比较2D成像技术与3D成像技术扫描前后对病变的显示情况。结果:应用3D成像技术与2D成像技术相比较:(1)扫描时间:3D成像技术扫描时间明显缩短;(2)两种技术所做图像信噪比和对比噪声比比较:3D成像技术图像明显高于2D成像技术图像;(3)两种成像技术MR图像质量情况:3D成像技术图像质量明显好于2D成像技术。结论:磁共振3D成像扫描技术能更清楚的显示眼眶部的解剖结构、提高病变的诊断价值,减小运动伪影。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三维对比增强MRA技术在颈动脉成像中的应用。方法对30例疑有颈动脉疾病患者,行3DCE.MRA扫描,经最大信号强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重建获得整体血管图像,并结合原始图像进行分析。结果结果表明采用3DCE—MRA成像技术,能获得高质量的颈动脉图像。诊断动脉狭窄、闭塞14例,其中10例行DSA检查,结果一致。结论3DCE-MRA对颈动脉疾病患者提供了一种准确可靠、易行的检查手段,能基本替代DSA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三维对比增强MRA(3DCE-MRA)技术及在颈部动脉血管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使用3DCE-MRA技术对72例颈部动脉进行血管成像,并对3DCE-MRA图像质量和表现进行分析。【结果】72例颈部动脉3DCE-MRA均成功,图像质量符合诊断要求。颈部动脉3DCE-MRA显示正常25例,异常47例,主要表现为动脉节段性狭窄、扭曲变细、闭塞。【结论】3DCE-MRA可做为颈部血管的常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3.
MobiTrak三维对比增强MRA在下肢动脉病变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MobiTrak三维对比增强MRA在下肢动脉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34例疑有下肢动脉疾病患者,应用MobiTrak技术,行下肢动脉3D CE-MRA扫描,经最大信号强度投影重建获得下肢整体血管图像,并结合原始图像进行综合分析(由两位有经验的专业医师采用双盲法评价)。结果 结果表明MobiTrak 3D CE-MRA大腿动脉图像质量较好,而小腿动脉图像显示稍差。诊断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20例,其中17例经手术或DSA证实。结论 MobiTrak 3D CE-MRA对下肢动脉疾病患者提供了一种准确可靠、易行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三维增强MR血管成像(contrast-enhanced MR angiography,CE—MRA)在腹部及下肢动脉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对30例疑有下肢血管病变的患者行CE—MRA。采用德国Siemens Essenza 1.5T全身MR扫描仪,Body线圈,运用3D快速小角度激发成像(FLASH)扫描序列,自动移床采集双下肢血管图像。结果3DCE-MRA可直观、完整地显示腹腔、盆腔和下肢动、静脉正常结构和疾病分布情况。30例患者中,动脉硬化狭窄20例,动脉瘤2例,动脉瘘1例,动静脉畸形1例,动脉变异1例,髂静脉压迫综合征2例;正常3例。结论3DCE—MRA对腹部及下肢大血管病变显示良好,能清楚显示血管本身病变、病变与血管、血管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具有很好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三维增强MR血管成像(3D CE-MRA)在主动脉瘤诊治中的临床价值。材料与方法 925例主动脉瘤患者行3D CE-MRA检查,工作站上三维重建,探讨图像在制定治疗方案中的作用。结果 925例主动脉瘤中,真性动脉瘤479例(胸段138例,胸腹段29例,腹段312例),主动脉夹层407例(Stanford A型84例,B型232例,主动脉壁内血肿91例),假性动脉瘤39例(胸段21例,腹段18例)。3D CE-MRA立体显示各种动脉瘤类型、形态、部位、病变细节及其与邻近动脉分支的关系,与行腔内隔绝术的DSA比较,3D CE-MRA所测参数与DSA高度一致(P〉0.05),对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指导作用。925例中,352例行腔内隔绝术(真性动脉瘤195例,主动脉夹层126例,假性动脉瘤31例),115例行手术治疗(真性动脉瘤47例,主动脉夹层63例,假性动脉瘤5例)。结论 3D CEMRA能无创、快速、有效诊断主动脉瘤,为手术或腔内隔绝术提供较为全面的信息,可作为主动脉瘤患者,尤其是伴有肾功能不全患者的首选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6.
高分辨率三维增强MRA评价脑膜瘤血供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高分辨率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3D CE-MRA)对脑膜瘤血供及邻近静脉窦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30例脑膜瘤患者进行3D CE-MRA检查,应用MPR、MIP三维重建技术,对脑膜瘤的血供进行观察.结果 30例脑 膜瘤中有14例颅内动脉参与供血;有16例脑膜瘤将颅内大血管推移、压迫,但跨过肿瘤段没有直接分支到肿瘤;供血动脉与脑膜瘤呈簇状分布;静脉呈"抱球状"分布在肿瘤的表面.回流到附近的浅静脉或静脉窦;13例窦旁脑膜瘤8例静脉窦受侵,清晰显示窦腔内改变及侧支循环静脉通路;17例大脑凸面脑膜瘤能够在同一平面完整显示近颅骨侧血管的起止点及走行路径.结论 通过应用高场强3D CE-MRA可以显示脑膜瘤的供血动脉、引流静脉,肿瘤与颅内大血管的关系以及窦旁肿瘤与静脉窦的关系,整体的显示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的走行途径等重要临床信息,为手术治疗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三维对比增强MRA在下肢动脉病变血管成像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95例临床疑是下肢动脉疾病的患者行三维对比增强MRA检查,其中20例行DSA检查,以DSA为标准,评估CE-MRA检出下肢动脉狭窄的准确性。结果双下肢主干动脉有1762节显示满意,满意显示率为97.62%(1762/1805)。在所显示的动脉血管节段中,CE—MRA与DSA分别检出轻度狭窄30/28节、严重狭窄24/22节、闭塞12/11节。二者在轻度狭窄、重度狭窄、闭塞的一致率分别为93.33%、91.67%、91.67%。结论下肢动脉三维对比增强MRA具有定位准确、无医源性损伤、安全迅速及可重复性等优点,是外科治疗下肢动脉疾病的重要依据,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3D CE-MRA在主动脉病变中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磁共振对比增强血管三维成像(3D CE-MRA)在主动脉病变中的临床价值。材料和方法:使用1.5T高场强磁共振检查仪,对50例疑主动脉病变患者进行主动脉3D CE-MRA检查。将获得的3D CE-MRA原始数据进行减影、最大信号强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及表面覆盖法(SSD)等后处理技术。结果:50例中正常11例,异常39例,分别为胸、腹主动脉瘤各4例,夹层动脉瘤15例,主动脉粥样硬化13例,大动脉炎1例,主动脉变异2例。其中34经手术和/或DSA检查证实。结论:3D CE-MRA是一种无创性检查主动脉病变的可靠方法,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主动脉病变中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3D CE-MRA)在糖尿病足(DF)下肢动脉病变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对15例怀疑有下肢血管病变的DF患者行3D FLASH CE-MRA检查,扫描范围自腹主动脉下段至足背动脉,通过后处理技术获得满意的下肢三维血管树像;1周内同时均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每段血管的狭窄程度被分为:A级(正常/狭窄程度〈50%)、B级(狭窄程度≥50%)、C级(闭塞)3个级别。以DSA为“金标准”,综合评估CE-MRA的准确性。结果(1)15例3D CE-MRA检查,显示满意的血管率达100%。(2)CE-MRA与DSA对DF下肢动脉病变检出一致性较好(一致性检验,Kappa值=0.944〉0.75, P〈0.05);两种检查技术对血管狭窄程度A与C级判断一致性较好(Kappa值分别为0.94、0.84,均〉0.75,P均〈0.05);两种检查技术对B级评估一致性一般(Kappa值为0.608,〈0.75〉0.4,P〈0.05)。(3)3D CE-MRA对DF下肢动脉病变阳性诊断率96.0%,假阳性、假阴性分别为3.3%、2.0%,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8.0%、96.7%。(4)3D CE-MRA对血管狭窄程度A、B、C级敏感性分别为96.7%、80%、84.6%;特异性分别为98.0%、92.9%、97.1%。结论对DF下肢动脉病变检出、血管狭窄程度的评估尤其是A、C级判断,3D CE-MRA与DSA有很好的一致性,虽无法避免假阳性和假阴性,但CE-MRA敏感性、特异性很高且有无创伤性、无辐射、无肾毒性、快速、对比剂较少等优势,有望取代DSA和CTA,作为DF下肢动脉病变的常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