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环枢关节紊乱与颈性眩晕的关系,并分析其可能机制。方法:分析130例环枢关节紊乱患者及46例颈性眩晕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发现环枢关节紊乱患者多数有颈性眩晕(占60%),而颈性眩晕患者多数有环枢关节紊乱(占89%),经纠正环枢关节紊乱后临床症状大多消失或减轻。结论:提示环枢关节紊乱与颈性眩晕的发生必然存在一定的关系,认为环枢关节紊乱很可能是颈性眩晕发生的重要原因;在颈性眩晕的治疗中,应重视纠正环枢关节紊乱,才能取得较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2.
颈性眩晕与环枢关节紊乱的临床和X线表现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探讨颈性眩晕症状与环枢关节结构紊乱的关系和X线表现特征。材料与方法:收集临床确诊的颈性眩晕患者527例,分析总结其环枢关节的X线表现特点。结果:颈性眩晕患者出现环枢关节X线检查结构异常的阳性率为94.9%,其表现形式可大致分为3种。结论:环枢关节紊乱是颈性眩晕发病的重要因素,颈椎X线张口位及正侧斜位检查对于该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关秀禧 《中国临床康复》2003,7(26):3649-3649
目的探讨采用以旋转复位为主配合手法按摩治疗因颈椎环枢关节紊乱所致的颈性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将门诊和住院的颈性眩晕患64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2例采用以旋转复位为主配合手法按摩。对照组32例采用颈部牵引配合物理治疗。结果两组疗效有显差异。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愈显率90.62%。结论因颈椎侧弯、后突、错位造成环枢关节紊乱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颈性眩晕以旋转复位为主加手法按摩治疗,具有操作便利、轻巧、可靠、疗效迅速的特点。对颈件眩晕的治疗起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手法治疗环枢关节错位所致颈性眩晕的疗效.方法对40例颈性眩晕且触诊、X线检查证实环枢关节错位的患者进行定点手法复位.结果治愈31例,总有效率100%.结论手法能纠正环枢关节错位,舒张椎动脉,改善脑部血供,治疗颈性眩晕.  相似文献   

5.
环枢关节紊乱与颈性眩晕   总被引:26,自引:3,他引:26  
王楚怀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997,12(4):190-192,F003
环枢关节紊乱与颈性眩晕王楚怀11环枢关节紊乱概述环枢关节紊乱是指由于外伤、劳损、炎症、退行性变、先天发育畸形等因素造成环枢关节正常解剖改变,如关节松动与位移,并伴有相应症状者,也有人称之为环枢椎不稳〔1〕、上颈椎不稳症〔2〕、环枢关节错缝〔3〕或环枢...  相似文献   

6.
李里  谭朝坚  黄艾  叶勇  李霞  刘智  房连强  范磊 《中国康复》2013,28(2):134-135
目的:分析寰枢关节间隙与颈性眩晕症状及功能评估的相关性,探讨颈性眩晕患者寰枢关节间隙测量的意义。方法:颈性眩晕患者32例为观察组,正常者31例为对照组,均在三维CT下行寰枢关节间隙测量,并进行颈性眩晕症状和功能评估,比较2组寰齿前间隙(ADI)、寰枢关节齿突侧块间隙(LADI)及双侧齿突侧块间隙不对值(VBLADI)结果,并进行寰枢关节间隙与颈性眩晕症状及功能评估的相关性分析。结果:2组比较,ADI、VBLAD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ADI、VBLADI与眩晕总分、颈肩痛评分、头痛评分、日常生活工作心理及社会适应能力评分呈正相关(P〈0.01,0.05)。结论:颈性眩晕患者寰枢关节间隙与正常者比较有差异,寰枢关节间隙可作为颈性眩晕患者的评估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采用以旋转复位为主配合手法按摩治疗因颈椎环枢关节紊乱所致的颈性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将门诊和住院的颈性眩晕患者64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2例采用以旋转复位为主配合手法按摩。对照组32例采用颈部牵引配合物理治疗。结果两组疗效有显著差异。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愈显率90.62%。结论因颈椎侧弯、后突、错位造成环枢关节紊乱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颈性眩晕以旋转复位为主加手法按摩治疗,具有操作便利、轻巧、可靠、疗效迅速的特点。对颈性眩晕的治疗起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推拿治疗颈性眩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48例颈性眩晕患采用推拿方法治疗,平均治疗21.8次,总有效率达91.7%,提示手法推拿确有消除无菌性炎症,纠正关节错位,改善交感神经症状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谢维琪 《中国临床康复》2003,7(26):3545-3545
收集126例寰枢关节紊乱病例(包括寰枢关节半脱位病例)通过触诊及X线对照检查确诊后进行手法复位治疗。探讨寰枢关节紊乱采用水平旋转复位法在临床应用上的价值。经复位治疗1~4次后原偏歪的枢椎棘突可得到纠正,局部压痛及软组织肿胀逐步消退,活动改善,所有病例眩晕、头痛等症状均有不同程度减轻或消失。水平旋转复位法应用于寰枢关节紊乱易于操作,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10.
背景:眩晕患中椎动脉狭窄性眩晕占相当比例,其诊断方法没有统一的标准,影响其诊断的准确性。用转颈、屈颈、头后仰法试验,简单的检查做到对椎动脉狭窄患临床初诊,再进行经颅多普勒(TCD)和核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检查,可提高临床诊断准确率。目的:评估转颈屈颈及仰头试验与TCD和MRA检查对椎动脉狭窄性眩晕诊断价值。设计:以患为研究对象,病例分析。单位:内蒙古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科。对象:2004—02/04内蒙古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科门诊眩晕的患41例,排除非椎动脉狭窄的其他病因所致的眩晕。方法:用转颈、屈颈及头后仰法诱发出眩晕症状的41例患,然后用TCD和MRA分别进行椎动脉和基底动脉检查。主要观察指标:41例患三项检查结果。结果:41例患经转颈试验屈颈和头后仰诱发眩晕症状,其中左右转颈出现眩晕32例,检出率为78%,屈颈和头后仰出现眩晕25例,检出率为61%。TCD检查发现双侧椎动脉血流不对称,双侧椎动脉直径相差在0.5~2.0mm30例,检出率为73%。MRA检查发现血管内径双侧椎动脉不对称,相差在0.5~2.6mm39例,其余2例患双侧椎动脉狭窄,检出率为95%。结论:转颈、屈颈和头向后仰试验,对诱发患出现眩晕症状,是否为椎动脉狭窄性眩晕进行确诊,TCD检查对诊断椎动脉狭窄的准确率相对较高,MRA检查确定椎动脉狭窄的准确率最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颈性眩晕儿童的颈椎X线片及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特征,探讨发病机理。方法对80 例颈性眩晕儿童进行颈椎X线片及TCD检查,分析其特点。结果本组患儿的颈椎X线片异常主要为寰枢椎或/和C2、C3椎关节紊乱,可并发颈椎失稳、颈曲变直甚至颈曲反弓、颈轴侧弯;异常TCD表现以单支或多支动脉血流速度增快为主,少数表现为单支或多支动脉血流速度减慢及双侧血流速度不对称。结论儿童颈性眩晕的病变部位主要在寰枢椎或/和C2、C3椎,发病机制主要为寰枢椎或/和C2、C3椎间多种形式的关节紊乱。  相似文献   

12.
收集126例寰枢关节紊乱病例(包括寰枢关节半脱位病例)通过触诊及X线对照检查确诊后进行手法复位治疗。探讨寰枢关节紊乱采用水平旋转复位法在临床应用上的价值。经复位治疗1~4次后原偏歪的枢椎棘突可得到纠正,局部压痛及软组织肿胀逐步消退,活动改善,所有病例眩晕、头痛等症状均有不同程度减轻或消失。水平旋转复位法应用于寰枢关节紊乱易于操作,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13.
颈性眩晕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颈性眩晕顾名思义就是因颈源性因素引起的眩晕综合征。其特点是头颈部前后屈伸及左右转动时突发眩晕,一般持续时间较短,可因颈椎小关节紊乱的纠正而得到缓解。颈源性眩晕的症状在临床十分多见,已引起学们的普遍重视。对于这种疾病的命名,曾有过颈后交感神经丛综合征、颈椎综合征、椎动脉压迫综合征、椎动脉供血不足、颈前庭综合征、颈性偏头痛、颈性眩晕等.反映出我们对于此病的认识不断深入,但仍有许多问题需要探讨。  相似文献   

14.
针刀治疗寰枢关节紊乱引起颈性眩晕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通过中西医对照治疗寰枢关节紊乱,观察针刀治疗寰枢关节紊乱的临床疗效。方法:55例寰枢关节紊乱患者,随机分为针刀治疗组和西药对照组。通过针刀松解术松解寰枢关节周围软组织的痉挛、挛缩,配合针刀医学手法,以针刀医学特有的寰枢关节紊乱临床分型方法为依据,整复寰枢关节紊乱,并与西药组进行随机对照,以临床症状、体征改善程度及X线张口位片及椎动脉多普勒超声检查来评估其疗效。结果:用针刀治疗27例,其中治愈13例,显效6例,好转4例,无效4例,治愈率为48.15%,显效率为22.22%,有效率为85.19%;西药对照组28例,其中治愈1例,显效4例,好转6例,无效17例,治愈率为3.57%,显效率为14.28%,有效率为39.29%.说明针刀治疗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西药治疗(P〈0.01)。治疗前后的寰枢关节的寰椎与齿突轴线差值及齿突与侧块间距差值具有显著差异(P〈0.01),椎动脉多普勒超声检查显示针刀治疗前后椎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显著,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针刀是治疗此病较有效的方法,与西药对照组进行比较具有很显著的疗效。  相似文献   

15.
颈椎环枢关节前半脱位致颈性眩晕1例山东省烟台市牟平人民医院(烟台264100)董津男李宝羚刘玉华颈椎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是由于颈椎间盘、椎间关节等骨性病变及软组织损伤而导致的一系列临床综合征。由于人们对颈椎病的认识已渐提高,临床上常见的骨质增生,颈...  相似文献   

16.
因眩晕症状来康复门诊就诊的患者众多,其中不乏因寰枢关节紊乱或半脱位引起眩晕者。手法复位治疗颈性眩晕的功效显著。由于具有简便、安全、见效快、疗效高等优点,患者乐于接受。  相似文献   

17.
孙利军  周永田 《现代康复》1998,2(7):670-670
颈性眩晕是指由颈部软组织病变,颈椎序列不正常或颈椎骨质病变引起的以眩晕为主要临床症状的疾病。我们自1994年以来.自制软组织松解针,对颈、肩部粘连结疤的软组织进行彻底松解,然后用手法复位,矫正颈椎小关节紊乱,配合内服中药,治疗颈性眩晕,现将资料完整的88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颈性眩晕症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对686例颈性眩晕症病人行推拿、牵引治疗的同时,静脉点滴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结果临床痊愈509例(占74.2%),显效173例(25.32%),无效4例(0.58%)。结论综合治疗颈性眩晕症是比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经颅多普勒对颈性眩晕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分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应用经颅多普勒(transeranial Doppler,TCD)对颈性眩晕患者血流动力学进行分型,寻找各型血流动力学差异的依据。方法:2003-11,/2004-07武汉大学中南医院诊断为颈性眩晕的住院患者91例,采用TCD检测其血流动力学。所有患者进行血压、眼底镜、血脂、血糖、血流变学、颈椎X射线、MRI及磁共振血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检查。结果:颈性眩晕血流动力学可分为4型:高流型(27%)、正流型(22%)、低流型(48%)、血流信号消失型(2%)。高流型存在的依据为较严重的颈椎生理弯曲异常、椎间失稳、寰椎椎动脉沟环、局部横突孔狭窄和椎间盘突出等;正流型示颈椎及椎基底动脉轻度异常;低流型存在的依据为椎基底动脉硬化、高脂血症、高黏血症、颈椎间隙变窄、钩椎关节增生等;血流信号消失型与椎动脉缺如或闭塞有关。结论:颈性眩晕血流动力学TCD分型,有利于理解颈性眩晕发病机制、推测病因及指导临床治疗实践,但尚应结合眼底镜检查、血黏度、血脂及影像学结果来制定更合理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推拿手法治疗青年人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对68例青年人颈性眩晕患者采用几种手法推拿合并颈椎牵引施治,并观察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结果:68例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临床治疗24例,显效30例,有效11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5.6%,显效率为79.4%。结论:推拿手法治疗颈性眩晕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